标题: 你了解真实的曹丞相吗?----给拥刘反曹者, 〔效颦翻案风之文〕
性别:未知-离线 yjz99s1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39
编号 45405
注册 2005-8-12


发表于 2005-9-27 16:4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09-13, 23:55:17发表
对哟~  这么无能的刘备突然把曹操的汉中夺了把曹操重将剁了. 其部将还把七军淹了缝芒直指曹操首都, 搞到曹操以九州之力还要联合孙权去打刘备去了. 曹操有啥能耐?

无能的刘备突然把曹操的汉中夺了(曹操亲自进兵的时候汉中的关隘已经被夺了,再僵持下去是没有好处的,所谓鸡肋就是这个道理,属于主动放弃的。所以汉中之战的主要是夏侯渊VS刘备。
而大将夏侯渊的死实在可惜啊,PS:  人家可是平定陇西和关中的啊。)
至于关羽水淹七军存在一定的偶然啊。再说也只是战役的胜利可是在战略上失去荆州却是对蜀汉是致命的痛。锋芒直指许都更是一种错觉,其实按当时的情势也必须取得襄阳才能北上,否则腹背受敌。

曹操以九州之力还要联合孙权去打刘备,这是曹操在外交上利用两者的矛盾的聪明之处啊。让自己的九州得到休息,用偏师来牵制敌主力。这难道不是能耐吗?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jz99s1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39
编号 45405
注册 2005-8-12


发表于 2005-9-28 13:4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09-27, 18:38:27发表

不要开玩笑了,曹操来时汉中仍在。刘备不过是堵住关口,曹操攻得伤亡日重,打不下惟有跑路了而已~``

失荆州是曹操造成的?


还偏师呢~``西面调徐晃,东面调张辽,曹操亲自率大军屯于前线,还是“偏师牵制”呢,这年头要给曹操歌功颂德的还真多。

兄台的质疑,
我来分别说明
1,汉中之战:
二十四年正月,刘备率主力渡过沔水,顺山势隐蔽疾行,迂回到阳平关侧后之定军山(小说里是法正)。夏侯渊为摆脱被动,率兵争夺定军山。讨虏将军黄忠居高临下,发动迅猛冲击,斩夏侯渊及刺史赵禺,曹军大败,退守阳平关东,汉中重钥即失。张郃在汉水以北列阵,欲待蜀军涉水半渡时进行反击,为刘备识破,隔水相持而不渡。 三月,曹操大军经斜谷(今陕西眉县西南)进入汉中,欲寻刘备主力决战。刘备采取据险避战的办法,始终不与曹操主力争锋。曹军运送粮食至北山,被蜀将黄忠劫夺。你也知道西路作战,运粮是最困难的事情,曹军开始粮草不济。曹刘两军又相持一个多月,曹操一直无法取胜,至五月,下令撤出进攻汉中的全部军队,刘备遂占据汉中。

我认为双方主力没有决出胜负,只是相持,原因是刘备的避战,“伤亡日重”是何解。曹操撤退的原因是失去阳平关和粮草。曹操在这时候已经没有办法挽救汉中了啊,没有形成官渡那样的溃败而及早撤军说明了曹操战略决断的英明。这次战役其实不能表现双方军事才能的友劣。你总不能叫一个拳王跪着与人打拳击吧,然后双方最后没有身体接触,而对方认输。你就以为胜利者是新的拳王啊。

2,失荆州是曹操造成的?
司马懿及曹椽蒋济谏止。他们认为: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建议派人劝说孙权袭击关羽后方,许以事成封予江南之地,樊城之围自然解除。曹操采纳了这一利用矛盾破坏孙、刘联盟,以坐收渔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见孙权。同时指令徐晃率军援救曹仁。曹操的使者是孙权夺取荆州的催化剂啊。还事前泄密给蜀军,造成其军心动荡。关羽在荆州有一半是曹操谋略所致。刘备此人其实识人是一流,用人是二流,外交是三流啊。失去徐州和荆州都是明证,都没有料到原来的盟友(吕布与孙权)会叛变就带主力出击使双方的边境空虚,而这两次失败都是曹操在幕后策划的高下自分啊。而后来的彝陵之败更是自酿苦果啊。假使他在外交上再高明那么一点点,那天下的形势就难以预料了啊。


3,偏师问题
其实此前曹操遇到孙刘东中西三路的攻击,而我说的“偏师牵制”是指张辽一军牵制所有孙权主力,最后迫使他主动议和。曹仁军牵制刘备的荆州军,最后使得荆州被夺啊。曹操的主力只是在汉中之战中短期投入。

这一阶段的战役归结为:
关羽发动樊城之战,企图夺取曹军占据的荆州二郡,为实施诸葛亮两路出兵恢复汉室的战略计划作好准备。而孙权却与曹操联合,乘关羽后方空虚用吕蒙袭占江陵,俘杀关羽。刘备为夺回荆州,东进攻吴,在夷陵之战中败于吴将陆逊。孙权夺取了蜀占荆州四郡,并控制了上游,获得战役上的胜利;曹操运用谋略实施离间,拆散了孙、刘联盟,获得了战略上的主动;唯刘备丧地损兵,成为三角斗争中的失败者,战略地位大为削弱,已无力实现两路出兵恢复汉室的战略计划。很多人都说其实夷陵之战才奠定了三国鼎立,孙刘联合抗曹的格局。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jz99s1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39
编号 45405
注册 2005-8-12


发表于 2005-9-28 17:0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09-28, 14:55:59发表
1 刘备每次兵不足抗曹就是能力的差异体现了?打不赢总会找借口。刘备都跟夏侯渊打了多久?
至于伤亡日重,看看曹操自己撤军的原因吧。
没形成官渡?曹操离官渡还很远,黄忠也没劫到粮。退兵的原因是久攻不下,损伤极大,粮食运输又远,继续守汉中(是守不是攻)没有意义,所以放弃。
胜利者不至于是新的拳王,但是你要说失败者远强于胜利者难道就正确?

2 曹操的使者是催化剂?没有麽芳傅士仁和孙权老早就弄准备好的一系列准备,就是曹操派多十次使者去也没用,还催化剂呢。这主要是由曹操帐下的谋士点破了孙权跟关羽的矛盾。这并不仅是外交的原因。

3 曹操的主力只是在汉中动用过?曹操打孙权,夏侯敦率二十六军屯于边境那一堆难道是偏师?曹操被关羽这一偏师打得想迁都,结果联合孙权后还要自己率大军出,西调徐晃,东调张辽来阻关羽,这是偏师呢?曹操是在孙刘互斗里的获益者,但是把离间的功劳归在曹操谋略上,这发明很伟大嘛。

1,我认为双方主力没有决出胜负,只是相持,原因是刘备的避战。最后相持不下退兵。
至于夺粮一事没有成功是我失误,不过蜀道运粮困难是不争的事实。史书有赵云去接应一身是胆,迫退曹军的记载。可是所谓的伤亡日重,你可以举出实际的战例吗?
我主要是在于双方主力没有决出胜负,就此论谁的军事能力更优是不合理的。
双方在曹操失去兖州,而刘备取的徐州的之后一阶段的表现就有目共睹。

2,曹操的使者,使东吴至去掉后顾之忧。而后的事前泄密,对蜀军的溃败有直接影响。

3,而我说的“偏师牵制”是指张辽7000牵制10倍与其的孙权主力,最后迫使他主动议和。曹仁军数千守樊城牵制关羽的荆州军,最后使得荆州被夺啊。这也是为了说明曹操的用人啊。特别是那个“贼来乃发”锦囊,真是对手下的了解所能做的安排啊。至于后续部队你总不至于傻到不派援军任其自生自灭的地步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jz99s1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39
编号 45405
注册 2005-8-12


发表于 2005-9-29 10:0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雄GG于2005-09-28, 21:12:13发表
张辽乐进李典的7000人确实击退了孙权大军,但迫使他主动议和这从何谈起?

其实这个是时序的问题啊,不是马上就议和。
这个只是第一次战役啊。
经过5次战役后,孙权见合肥急切难下,所以为了保存实力,主动议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jz99s1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39
编号 45405
注册 2005-8-12


发表于 2005-9-29 17:4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大雄GG于2005-09-29, 14:03:43发表
孙权和曹操啥时议过和?

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脩好,誓重结婚。

   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於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犹豫不能去。闰月,权征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权先使硃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遂定荆州。是岁大疫,尽除荆州民租税。曹公表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权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及令王惇市马,又遣硃光等归。(魏略曰:梁寓字孔儒,吴人也。权遣寓观望曹公,曹公因以为掾,寻遣还南。)

出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jz99s1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39
编号 45405
注册 2005-8-12


发表于 2005-9-30 15:2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风之子123于2005-09-30, 1:53:24发表

QUOTE:
原帖由yjz99s1于2005-09-29, 17:43:48发表
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脩好,誓重结婚。

   二十四年,关羽围曹仁於襄阳,曹公遣左将军于禁救之。会汉水暴起,羽以舟兵尽虏禁等步骑三万送江陵,惟城未拔。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曹公且欲使羽与权相持以斗之,驿传权书,使曹仁以弩射示羽。羽犹豫不能去。闰月,权征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权先使硃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遂定荆州。是岁大疫,尽除荆州民租税。曹公表权为骠骑将军,假节领荆州牧,封南昌侯。权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及令王惇市马,又遣硃光等归。(魏略曰:梁寓字孔儒,吴人也。权遣寓观望曹公,曹公因以为掾,寻遣还南。)

出自《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

孙权22春年向曹操求和是因为21年冬曹操和孙权在濡须打得不分胜负.这次是曹操主动打孙权的.什么时候和张辽扯上了关系.
照这个逻辑推断,那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陈留起兵对官渡之战有决定性因数.

我的意思是正如媵县阻击战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提供了保证一样,
而且在东线的5次战役都是环环相扣的啊。形势更是此消彼长的啊,而且都是同样的势力之间的斗争。

我是说张辽的奋战是孙权签约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你同样也可以说白马之战是官渡之战关键的因数之一, 陈留起兵就太遥远了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jz99s1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39
编号 45405
注册 2005-8-12


发表于 2005-10-10 10:1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青蓝于2005-10-09, 11:18:07发表
赤壁战曹操,南平四郡,入蜀定川,北取汉中,驱逐曹操,刘备的江山不自己打下来的难道是哭来的?  

赤壁战曹操 更确切的说是博望烧夏侯还有荆州战曹仁,刘备军是起辅助作用
南平四郡   就是平定弱小的地方势力,而且人家都没有求战的心了

入蜀定川和北取汉中,驱逐曹操 的确是刘备的主要功绩啊,而且可以算是硬战
汉中之战我只再说一句,属于边境战役没有实力对决,不是决定性战役。

曹操本人的战绩主要包括东郡败黑山军,兖州败青州军(都是以少胜多),濮阳败吕布(虽有败绩,可决定性的一仗在缺粮兵少的情况下获胜了),还有联军消灭袁术(此战刘备可是曹某先锋),平徐州(先后打败吕布与刘备),降张绣(是击败刘表与张绣联军),战官渡破袁绍,平三袁,破乌丸,收荆州,破马超,降张鲁。



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败是,被吕布偷袭丢失徐州(和曹操很类似,凭人望得到兖州而在出击时被吕布所趁)和彝陵之败(简直可以和赤壁相媲美)。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jz99s1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39
编号 45405
注册 2005-8-12


发表于 2005-10-12 12:0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Roalfan于2005-10-11, 21:31:49发表

QUOTE:
刘备一生最大的失败是,被吕布偷袭丢失徐州(和曹操很类似,凭人望得到兖州而在出击时被吕布所趁)和彝陵之败(简直可以和赤壁相媲美)。

这两个例子举的真不错。吕布偷袭兖州和徐州的背景不一样,吕布袭兖州是有理有据的,不管陈宫怎么想,但吕布袭兖州的时候,曹操在徐州干下了令人发指的暴行,从“诸县皆叛”这点上可以看出人心还在吕布这边。刘备呢?防御袁术,被好心收留的吕布断了后路,从后来落魄曹操收留可以看出人心所向,能一样吗?
第二个例子,拜托你多看看其它相关贴子,彝陵的规模可能仅比汉中之战略大(可能还有所不及),对战略局势有根本性变化吗?

徐州问题:您说就背景来说是不同的啊,其实除了曹操屠城外,两个人都是进行军阀战争。唯一不同的是曹操依靠自己的力量夺回了徐州,刘备不敌吕布,被迫逃奔曹操。在诸县皆叛的粮草不济的情况下取胜,可以说曹操是逆转之王啊。

从后来落魄曹操收留可以看出人心所向???
这句话何解啊,是否可以理解为“吕布落魄被刘备收留可以看出人心所向”。其实这种事件是考验接受者的气度,两个人都做到,所以都是有大量的人物。

  彝陵的规模问题,的确不是很多人参战啊。
我是这样认为的,和曹操的赤壁一样都是倾其全国的主力来袭击,而且都是失败后元气大伤。是两人一生最大的痛啊。唯一的区别在于曹操土地广阔,军队的恢复力比较强啊,而刘备仅有巴蜀,损失的数万人马就是硬伤啊。最重要是经过这2次决定性的战役确立了天下三分以后孙刘联合抗曹的局面啊,就影响来说都是巨大的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jz99s1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39
编号 45405
注册 2005-8-12


发表于 2005-10-14 11:1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第一、曹操主力未损,可是
“布出兵战,先以骑犯青州兵。青州兵奔,太祖陈乱,驰突火出,坠马,烧左手掌。”
说明在失去兖州后,青州军的士气并不怎么样。
“是岁谷一斛五十余万钱,人相食,乃罢吏兵新募者。”估计这样的情况下曹操大裁军后,所能保留的兵力估计就不怎么足够了啊。

第二、缺粮?
三国志里说“蝗虫起,百姓大饿,布粮食亦尽,各引去。” 此“亦”是表示双方同处困境,“各”也是表现是双方都没有余粮再战。

“于是绍使人说太祖,欲连和。太祖新失兖州,军食尽,将许之。程昱止太祖,太祖从之。”最后曹操没有去投靠袁绍,所以袁绍的增援也是无从说起啊。(这没有争对谁说的啊。)

请看清楚“注[一]魏书曰:于是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是对“复从东缗与陈宫将万余人来战,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的注解。请问妇人守陴并不是出战,顶多是做疑兵,而是自己带兵应敌,然后用“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还有取麦也可以理解为征收正常的赋税啊。再次就算是掠夺,而且你要理解首先刘曹都是军阀啊,如果自己都没有粮食,就不能养活自己的军队,没有军队,哪里能拥有自己的百姓啊。后来的屯田政策和此时的窘境相关啊。

第三
“方今收英雄时也,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是说明曹操对刘备的认同啊,不过刘备也只是英雄中的一人,就如埋葬千里马之马骨一样,收留刘备是吸引人才的手段。我觉得刘备收容吕布和曹操收容刘备,更多是表现收容者的气度啊。“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这段说明曹操是真的有心要收服天下英雄啊。

QUOTE:
原来赤壁之战后还没有形成天下三分,吴蜀联合的局面。还要多经过一次彝陵之战!!!看样子鲁肃是白活了。功劳全归诸葛亮了。
那么我想问问,汉中之战和襄樊之战前是天下几分?吴蜀互相进攻了几年?襄樊之战后,吴蜀力量之和能比魏强?
要说到吴蜀联合,个人觉得刘备逝世的影响绝对大过你所谓的彝陵之战,只要刘备一天不死,这个联合一天不可能。

赤壁之战是制造了天下三分的可能性,可以说初步确立本来如果失败了,曹操统一天下的大势就确定了啊。那时的功劳在鲁肃。
而后的取刘备西蜀和汉中,甚至取得进取中原的资本。要没彝陵之战刘备的败北,也许孙权的失利导致天下2分啊。(当然由于曹魏肯定会有所行动,孙权也不会马上灭亡,可是很难逃被魏蜀吞并的命运啊。)也就是彝陵之战后才出现了魏强,吴蜀弱,孙刘联合抗曹,谁也消灭不了谁的战略大格局。也就是吴蜀的联合成为必然,刘备的早死和晚死,已经没办法改变局面了啊。

我并没有什么驳倒某人的意思,只是发表自己对三国历史的看法而已。如果有什么错误的地方,请指出来。大家可以相互学习,共同促进提高啊。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yjz99s1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
功绩 6
帖子 139
编号 45405
注册 2005-8-12


发表于 2005-10-14 18:5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Roalfan于2005-10-14, 14:52:07发表
第一,我要说的是曹操在兖州的逆转之王能成立么?第二,看看其它关于彝陵的贴子吧!刘备部队最多就6万人能拿下东吴?连关羽军团都没有了,还能天下二分?

至于阁下的某些观点:

太佩服你的取向了,“于是兵皆出取麦,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太祖乃令妇人守陴,悉兵拒之。”是注解,但注解却告诉我们曹操因为要抢粮食,人手不够,令妇女守陴,请问这不是用妇女抵挡敌军是什么?就因为吕布没打没造成严重后果就矢口否认吗?万一吕布完全是有勇无谋呢?换另外一个角度吧!二战时,日军征招慰安妇,有一批刚要到达前线时,战争结束了。事后,她们以此为由起诉,结果得到的答案是“因为你们还没被干过,请拿出被日军侵犯过的证据再说!”尽管她们的确没被侵犯,但能否否认日军有侵犯她们的意图呢?幸运并不是开脱罪证的理由啊!

其实问题不是在人数啊,其实初期蜀军挟报仇之志,士气旺盛,而吴军兵力分散,容易被各个击破。而当时孙权的主力和名将都在荆州这里,如果失败了,再组织一只象样的军队都很困难了啊。

如果不是陆逊采取主动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力,退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东岸)一带,把数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以使蜀军战线伸长,补给线拖长,而露出破绽。导致刘备急于求战不成,盛夏暑热,兵疲意懈,防范不周,受其火攻而失败。如果换一种相反结果,你可以想象一下东吴要面对可怕的局面。连曹魏都可能趁火打劫啊。

关于对兖州之战的看法:
我是说曹操并不占什么优势,而在“在者不能千人,屯营不固”的情况下,打败万余吕布军,你认为不是一种精彩的表现吗?

那你是否认为在盗贼侵犯,兵力明显不足时,让妇女上阵就是死罪,那还是避免不了屠杀。

虽然是个“令”字,可你能判断这些是主动追随曹操的士兵家属,还是抓来的民妇。如果是士兵家属,曹操如果失败,她们也难逃一死啊。真的要做伪兵的话100来人虚张旗帜就可以了啊。而且曹操并没有放弃阵地,只是在寨子西面列阵。何来的让妇女来当炮灰的说法啊。

其实敌人的目标在曹操,另外如果不是对敌人有充分了解是不会作出这个计策的啊。行军打仗,很多时候都在行险啊,兵败身死。你认为诸葛亮摆空城计的时候就没考虑城里老少的死活吗?如果一味带着感情去看历史,就无法体会各中的奥妙。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3 23:0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880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