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轩辕诗社第四期诗会
性别:未知-离线 玄清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32
编号 45317
注册 2005-8-11


发表于 2005-8-31 00:0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塞下曲
单于铁骑踏青海,百万天兵出玉门。
千里胡沙吞瀚漠,十年烽火映蓠蕃。
楼头频鼓连霄动,城下传檄彻夜喧。
未敢爱身争赴死,三军壮气荡乾坤。

作为本期的题图诗,大都要写得壮阔,此诗并不例外。首联直述单于寇境,汉军出击,气势不凡。颔联写出边患的持久与惨烈。“千里胡沙吞瀚漠”略有萧索荒凉之意。颈联描出战斗的画面,极有动感。尾联点出战士为国轻死,豪气永世长存。前两联及尾联的动词都放在第五字,显得齐整;颈联动词位置不定,又显出战斗的纷繁与酷烈。9.0

2,七律·题图感清季以来失地
万古边声幻亦真,百年庙算失鲸吞。
从来壁垒成荒垒,不断车痕抹血痕。
世敝固应无卫霍,时危至竟少韦浑。
晴秋漫上层城望,以往厢门是国门!

姑且设想一下这不是一首题图诗,而是一首登临之作。
前三联乃想象:首联有一种穿越时空、茫然浩叹之感。幻、真二字显出作者的一丝茫然。颔联直点战争的后果,不写战斗,只写战争之后历代的残景。血字,显得突兀又浓重。颈联为时无汉唐名将而感慨。尾联自然引出自己于肃秋之际登上城楼,重重一叹。8.8

3,陇道行
轻车驶处不看山,塞外阳关吹角寒。
大漠长风人迹乱,边城落日马蹄残。
请缨博望通西域,矫制陈汤斩可汗。
千里黄沙关陇路,举头东望是长安。

较前两首,此首在气势上小了许多,,但感情却是不变的,而又另有特色。前两联有一种轻飘之感,如马蹄轻碎,夹杂着一缕伤愁。喜欢颔联两句。后两联写出了如此感伤的原因,并有想为国建功的志气。8.8

4,西行偶遇
古道羌风秋雁鸣,东来商贾问唐京。
驱车往诣高开府,都护犹存汉将营。
高开府:高仙芝
都护:泛指西域

“东来商贾问唐京”,似一画面,一商贾问路的情状犹在眼前。
此诗短小精悍,区区几字将自己的情感写出,好功力。
全诗较为平缓,有味道。9.0

5,古道
古道贯东西,历来通商贾。
若无汉武帝,此地闻狼虚。

此诗更为短小明白,首联好似上首。古道、商贾,写出贸易的畅通,可见当时交通的发达与繁盛。
尾联颂赞汉武帝功绩,见出明君的历史作用。8.4


6,五律
谁人开此卷,凛凛北陲图。
古道千年是,西风一骑无。
愁云浮远塞,杀气接皇都。
日落尘沙吼,犹闻毅魄呼。


首联就引人迅速进入主题,中间两联对的好。颈联以下笔调突然变重,愁、杀、吼、这些字字字凝重,战争的惨烈历历可见。8.6


7,七律——观丘碛古道图作怀古句
云中何处觅龙骧,吹角孤城塞雁行。
故垒梦回尘漠漠,平沙辙乱路茫茫。
千年寂寞琵琶曲,百世凄凉笳鼓殇。
断壁懒看人世改,玉门关外立斜阳。


首联写出历史的久远与苍凉,以及对汉军的怀想。颔联铺写大漠情状,可仍紧扣上联,有梦回当年之感。

颈联引入历史故事,写战争给人带来的悲苦、凄凉。尾联“懒”字似可酌。“玉门关外立斜阳。”一种孤独之感兀自挺立,透出几许无奈。8.6

8,高昌怀古
汉家尘落唐时靴,
天马难嘶帜亦歇。
帝欲终成李广利,
君心叵逆程知节。
注:
李广利:汉太初元年,武帝以广利为贰师将军,期至贰师城取善马。当道小国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攻之不能下。攻郁成城,不能举,遂引而还。往来二岁,至敦煌,士不过什一二。天子闻之,大怒,使使遮玉门关,曰:“军有敢入,斩之。”广利恐,因留屯敦煌,遂筑高昌。李广利,帝宠,人谓帝伐贰师以成其名也。
程知节:即程咬金也,唐左屯卫大将军程。永徽六年,高宗以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伐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与歌逻、处月二部战于榆慕谷,打破之,斩首千余级。副大总管王文度矫诏驻兵。战毕,王文度坐矫诏,判处死,后除名,程知节以逗留不进,减死免官。人谓此葱山道行军为高宗削长孙无忌谋,知节无辜,替罪也。

此诗似有壮志难酬之意。“尘落”、“难嘶”、“帜歇”连续表明一种无奈之情。后两联用典,意味颇多,为时君不能用人而感慨。8.7



9,七律
绵延古道接苍穹,散漫黄沙日色红。
皮相千军归白骨,功名一世驻青骢。
帆征辽海无边月,云断长城不尽风。
戍客年年春水梦,加衣仍未见秋鸿。


首联熟练运用想象力,描出一幅远阔的图画,颇见味道。全诗意境空阔。9.0


10,七绝
古道,烈日,干风;无草,无树,无绿。
惟有尘埃飞扬,有感而作:
柳色长别阳关晨,尘埃不见汉唐痕。
今夕但借天山雪,明日春风出玉门。

感怀历史,由于年代久远,往昔的痕迹已消湮。尾联用了时空转换的手法,天山雪与春风,颇有意思。8.6


11,七律:古今伤怀
脱去旗袍梳小辫,身着迷你思金莲。
心存奴性怒何在?双吉合并喜自来。
大汗开疆拓边处,城倒墙摧烈士埋。
当年铁戈今在否?大漠扬沙共睹之。

看完上面诸诗,乍看此诗首联,有猝不及防之感。呵呵~
首联似写闺中女子,而颔联突地一转,一“怒”字荡起全篇,点出作者的真实思想。接着以下两联的气势似迎面直扑而来,与首联形成鲜明的对比,而讽刺的效果也自然显露出来了。8.6


汗一个,赶鸭子上架,惭愧惭愧:(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 00:2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68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