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转载】苏联推广下的中国拉丁化课本
性别:未知-离线 夺权者
(鲲尘千古·靖沧浪)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18
编号 437298
注册 2011-8-2


发表于 2015-1-20 21:3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转载】苏联推广下的中国拉丁化课本



1931年9月26日,苏联为推动中国废除汉字改行拉丁化文字,在海参崴举行【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中共代表瞿秋白-吴玉章等人与苏联共同草拟了【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用四川话转写的拉丁化例句----“足正不怕鞋歪:Giuo zen bupa xai uai”。
 
拉丁化新文字(Latinized New Writing,也叫新文字,为区别于其他方言拉丁化新文字,又名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简称北拉)是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重要方案之一。拉丁化新文字曾促进中国文字改革运动的发展,它产生于1931年在海参崴举行的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1932年公布推行上海话拉丁化新文字,后改称江南话拉丁化新文字。1933年后,广泛于全国各地推广,1955年停止使用。方案特点为∶不标记声调,不写出舌间元音,分别尖音,团音。拼音如:Latinxua Sin Wenz. 拉丁化新文字。 Wenz bisy zai iding tiaojian xia giaji gaige.文字必须在一定条件下加以改革。 十月革命后,苏联掀起了一个被列宁称为“东方伟大的革命”的文字拉丁化运动。在这个运动的影响下,为了加速当时苏联远东地区10万中国工人的扫盲工作,莫斯科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中国问题研究所”开始研究中国文字的拉丁化问题。主要参加者有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以及苏联汉学家郭质生、莱赫捷、史萍青等。1929年2月,瞿秋白在郭质生的协助下拟订了第一个中文拉丁化方案,并在10月写成一本小册子《中国拉丁化字母》。出版后,引起苏联语言学界很大注意。1930年4月,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中国研究室。委员会经过反复研究并参考了中国过去的几种主要方案后,在瞿秋白方案的基础上拟成《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1931年5月,这个方案经全苏新字母中央委员会批准。9月26日,在海参崴召开了“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方案》,并成立了 “远东地区新字母委员会”,负责推行工作。?0?2海参崴大会通过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原则共13条,其中主要的有:①必须创造一种通俗而接近大众的、适应现代科学要求的、国际化的拼音文字②应该采用拉丁字母③这种拼音文字拼写的不是文言,也不只以北京一地方言为标准的”国语“,而是各大方言区的大众口语;④必须清除政治上有害、思想上不正确的词语,清除偏僻的土语,有机地输入国际上革命的、政治的、科学的、技术的词汇”⑤反对认为中国文字拉丁化是不可能的消极观点, 也反对把汉字立即废除的‘左’的观点”⑥研究中国方言的工作极端重要,必须大大开展这个工作”。这些原则总起来说,就是汉语拼音文字必须现代化、国际化、大众化和方言化。1934年,上海文化界人士陈望道、胡愈之等发起讨论提倡“大众语”,上海世界语者叶籁士等在讨论中介绍拉丁化新文字,认为是书写大众语、普及群众文化科学知识的最好工具。这个意见得到鲁迅的大力支持,他接连写了多篇文章鼓吹,并捐赠稿费作为出版拉丁化新文字书刊的经费。由于拉丁化新文字的简单易学,尽管国民党政府禁止和一些人反对,它还是在青年学生和职工中推行开了。 拉丁化新文字在国内的推行可以分4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4年8月"中文拉丁化研究会”成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前夜。以上海、北平、广州、闽南等地为中心。高潮是1935年"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前后。第二阶段从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以上海、武汉、广州、香港和延安等地为中心。高潮是1938年上海难民收容所的新文字实验和1940~1942年陕甘宁边区的新文字冬学。第三阶段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上海和香港为中心。高潮是1947年民主运动前后。第四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召开。以上海、广州、武汉、旅大等地为中心。高潮是建国初期恢复。






拉丁化新文字曾促进中国文字改革运动的发展,它产生于1931年在海参崴举行的中国新文字第一次代表大会。1932年公布推行上海话拉丁化新文字,后改称江南话拉丁化新文字。1933年后,广泛于全国各地推广,1955年停止使用。方案特点为∶不标记声调,不写出舌间元音,分别尖音,团音。


  十月革命后,苏联掀起了一个被列宁称为“东方伟大的革命”的文字拉丁化运动。在这个运动的影响下,为了加速当时苏联远东地区10万中国工人的扫盲工作,莫斯科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的“中国问题研究所”开始研究中国文字的拉丁化问题。主要参加者有在苏联的中国共产党员瞿秋白、吴玉章、林伯渠、萧三以及苏联汉学家郭质生、莱赫捷、史萍青等。1929年2月,瞿秋白在郭质生的协助下拟订了第一个中文拉丁化方案,并在10月写成一本小册子《中国拉丁化字母》。出版后,引起苏联语言学界很大注意。
  1930年4月,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中国研究室的汉学家龙果夫和瞿秋白、郭质生三人组成专门小组负责修订这个方案。不久瞿秋白回国,吴玉章、林伯渠等移居远东海参崴,这个工作由列宁格勒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组织的“中文拉丁化委员会”继续进行。委员会的主席是Д.阿列克谢耶夫,秘书长龙果夫,成员有萧三和一些苏联汉学家。委员会经过反复研究并参考了中国过去的几种主要方案后,在瞿秋白方案的基础上拟成“中国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1931年5月,这个方案经全苏新字母中央委员会批准,并于9月26日在海参崴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正式通过。


2原则和方案
  编辑

  海参崴大会通过的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包括原则和方案两个方面的内容。
  拉丁化新文字的原则

  共13条,其中主要的有:①“必须创造一种通俗而接近大众的、适应现代科学要求的、国际化的拼音文字”;②“应该采用拉丁字母”;③“这种拼音文字拼写的不是文言,也不只以北京一地方言为标准的‘国语’,而是各大方言区的大众口语”;④“必须清除政治上有害、思想上不正确的词语,清除偏僻的土语,有机地输入国际上革命的、政治的、科学的、技术的词汇”;⑤“反对认为中国文字拉丁化是不可能的消极观点,也反对把汉字立即废除的‘左’的观点”; ⑥“研究中国方言的工作极端重要,必须大大开展这个工作”。这些原则总起来说,就是汉语拼音文字必须现代化、国际化、大众化和方言化。
  拉丁化新文字的方案

  大会通过的方案只有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一种。它的语音标准接近“老国音”,区分尖团,但不标声调。方案内容分以下4个部分。
  ①字母表和声母(原名“子音”)韵母(原名“母音”)表。字母表共有28个字母,其中5个用双字母表示。
  ②音节(原名“音段”)的构成。分3种形式:a.声母跟韵母相拼;b.声母单独成为音节,有zh、ch、sh、rh、 z、c、s、r、8个;c.韵母单独成为音节。
  ③词儿的写法。共9条,包括a.词儿连写;b.词尾跟词儿连写 ;c.界音法 (即隔音法);d.数字的写法;e.拟声词的写法;f.助词的写法;g.成语的写法;h.略语和缩写;i.特别写法(区分常见的少数同音词)。
  ④话的写法。主要规定大小写、标点符号用法、移行法和分节法。
  ⑤拼写举例(摘自叶籁士编《工人识字班用的拉丁化课本》):
  举例

  Ba sin Wenz nianxui ixou,iao shchang yng sin
  把 新 文字 念会 以后,要 时常 用 新
  Wenz kanshu siesin.Gang kaish siedi shxou,shui
  文字 看书  写信。刚 开始 写的  时候,谁
  ie mianbuliao iou cowu.Dansh bu iao xaipa,iao
  也  免不了  有 错误。但是 不 要  害怕,要
  buduandi sie,buduandi yng,iding manmandi xui
  不断地 写, 不断的 用,一定  慢慢地 会
  shuliankilaidi.
  熟练起来的。


3推行
  编辑

  综述

  在苏联,1931年 9月26日在海参崴召开的"中国文字拉丁化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成立了“远东地区新字母委员会”,负责推行工作。大会以后,北方话拉丁化新文字就在苏联远东地区中国工人中传习,后来又在撤退到苏联境内的东北抗日义勇军部队中传习。“远东地区新字母委员会”举办了许多新文字的学习班、补习班和短期学校,编辑出版了课本、教材、 读物和工具书, 在伯力创刊了一份新文字六日报《Yngxu Sin Wenz》(拥护新文字),汉字报纸《工人之路》辟了新文字专页。据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1933年统计,三年中出版的课本、读物、文法、词典共10万多册。
  1932年10月26日,中国文字拉丁化代表大会召开第二次会议,讨论拉丁化新文字的出版和教学问题,并成立一个由11人组成的特别委员会,对方案和写法进行若干修正。
  在中国,由于当时国民党政府的新闻封锁,迟至1932年才有人简单报道苏联推行中国拉丁化新文字的消息。接着在1933年,世界语者焦风(方善境)翻译介绍了萧三的《中国语书法之拉丁化》,引起一些世界语者的注意。通过上海世界语者和苏联世界语者联系,才得到有关拉丁化新文字的各种资料,在上海世界语协会机关刊物《世界》的附刊《言语科学》上陆续发表,引起了各方面人士的注意和讨论。
  1934年,上海文化界人士陈望道、胡愈之等发起讨论提倡“大众语”,上海世界语者叶籁士等在讨论中介绍拉丁化新文字,认为是书写大众语、普及群众文化科学知识的最好工具。这个意见得到鲁迅的大力支持,他接连写了《论大众语——答曹聚仁先生》、《门外文谈》、《汉字和拉丁化》、《中国语文的新生》、《关于新文字》等著名文章,并捐赠稿费作为出版拉丁化新文字书刊的经费。由于拉丁化新文字的简单易学,尽管国民党政府禁止和一些人反对,它很快在青年学生和青年职工中推行开了。
  拉丁化新文字在国内的推行可以分4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34年8月"中文拉丁化研究会”成立到1937年抗日战争前夜。以上海、北平、广州、闽南等地为中心。高潮是1935年"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前后。第二阶段从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以上海、武汉、广州、香港和延安等地为中心。高潮是1938年上海难民收容所的新文字实验和1940~1942年陕甘宁边区的新文字冬学。第三阶段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上海和香港为中心。高潮是1947年民主运动前后。第四阶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召开。以上海、广州、武汉、旅大等地为中心。高潮是建国初期恢复推行。


推行方式

  拉丁化新文字从开始到结束,一直是个群众运动,因此在推行的方式上总是带着群众运动的特色。推行主要通过下列一些方式:
  ①成立团体。拉丁化新文字的团体成立很多,用研究会、学会、协会、促进会、推行社等名称。据统计,在运动初期,全国成立的团体有80多个,最早的是上海的“中文拉丁化研究会”(1934年8月)。成立团体最多的是“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时期的北平。全国性的团体是1935年12月陶行知等在上海发起的“中国新文字研究会”。抗战开始后成立的团体也不少,有40~50个,但都难于开展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从1949年到1950年,全国有20多个市县成立了团体。
  ②制订方言拉丁化新文字方案。各地制订的方言拉丁化新文字方案有上海话(后来改为“江南话”)、苏州话、无锡话、宁波话、温州话、福州话、厦门话、客家话、广州话、潮州话、广西话、湖北话、四川话等13种。其中以上海话新文字方案制订最早,在1936年2月公布推行。
  ③知名人士倡导。抗战前支持这个运动最积极的是鲁迅,还有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抗战初期,教育家陈鹤琴和语文学家陈望道组织和领导了上海的新文字工作。在北平,抗战前一些教授如语言学家王力等也赞助这个运动。在香港,积极支持这个运动的是北洋政府时代热心推行注音字母的张一麐,还有当地著名人士冯裕芳和香港大学教授许地山、马鉴、陈君葆等。在陕甘宁边区,毛泽东、朱德、吴玉章、徐特立、林伯渠、谢觉哉等都是拉丁化新文字的积极倡导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全国各省市和各高等院校成立的新文字团体几乎都有知名的学者教授参加。
  ④开班教学。全国各地开办的学习班,包括各种师资训练班、讲习班和识字班(即扫盲班),前后大约有1000多个,参加学习的有10多万人。抗日战争初期,上海举办了很多难民新文字班,陕甘宁边区举办了很多冬学新文字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东北各铁路局为了使用新文字铁路电报举办了很多报务员新文字班。
  ⑤出版书刊。抗战前全国出版的图书包括概论书、课本、读物、工具书共61种,报刊36种。抗战初期上海出版的图书有54种,报刊23种;陕甘宁边区出版的图书有16种,报纸1种。其中影响较大的图书是上海中文拉丁化研究会编的《中国话写法拉丁化——理论·原则·方案》;刊物是上海出版的《SinWenz》(新文字)月刊、《Zhungguo Yjan》(中国语言)半月刊和《语文》月刊,北平出版的《Beiping Sin Wenz》(北平新文字)半月刊;报纸是上海出版的《Womndi Shgie》(我们的世界)、《 Dazhung Bao》(大众报)和陕甘宁边区出版的《新文字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新文字书刊的销售量猛增,达 130多万册。上海新文字工作者协会编的《语文知识》月刊每期发行15万册。
  ⑥社会应用。拉丁化新文字的社会应用主要在东北铁路电报和海军的手旗、灯号、无线电通信方面。从1950年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东北铁路电报全部用新文字。从1953年到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海军的手旗、灯号和无线电通信也全部用新文字。此外在课本和字典注音、速记、索引,以及外国人学习汉语方面,有的也用新文字。

====================================================================

还有点图没转过来,各位自己去看看吧。
原帖:http://tieba.baidu.com/p/3524934158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夺权者
(鲲尘千古·靖沧浪)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18
编号 437298
注册 2011-8-2


发表于 2015-1-21 15:0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5-1-21 11:29 发表
汉字拉丁化运动在清末就已经出现,如谭嗣同说要“尽改象形文字为谐声”,蔡元培更是明确表明“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 , 尽可直接的改用拉丁字母了” 。他们两位须同苏联无关。

事实上,汉字拉丁化运动,一直是 ...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 ... 0%E6%96%87%E5%AD%97

维基上倒是说由苏联引导。选用拉丁字母也是因为便于实现其目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夺权者
(鲲尘千古·靖沧浪)

Rank: 4
组别 士兵
级别 护军
功绩 4
帖子 418
编号 437298
注册 2011-8-2


发表于 2015-1-26 14:1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os2290 于 2015-1-21 15:49 发表
这说明维基忽悠罢了。

28年的时候,国民政府就推出了拉丁化拼音方案,更早的是1918年,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37个民族字母形式的注音字母方案,特点是采用符号表示声调,这虽然不是一种直接的拉丁化方案 ...

原帖主回应我了,这确实是苏联主导的

QUOTE:
1.该行动是苏联推行,国内左翼配合的
2.不用俄文用拉丁是出于通用原则
3.苏联初衷不是为了“注音”,而是结束汉字系统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9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9 03:1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69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