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五十四年的轨迹—诸葛亮的一生, 大坑一个,慢慢填……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7-15 19: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五十四年的轨迹—诸葛亮的一生

   五十四年的轨迹—诸葛亮的一生

前言: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千百年来似乎吸引了很多人的兴趣,而当今社会众多畅销书籍中,仿佛也有很多,由《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延伸。或论历史,或论商场,或论人事,千奇百怪无奇不有。仿佛三国,便包罗了整个中国社会文化的精粹。三国短短数十年间风云幻变的故事,更是风靡了中国,乃至国际社会。
若论三国中最喜爱的人,相信很多人都会说出曹操、刘备、关羽、诸葛亮、周瑜等显赫一时的名字。而诸葛亮,更可以说是这些人物中突出的一员。
诸葛亮仿佛受很多人的爱戴,同时也受了不少批判。
本文重在从各方面呈现出军事家、政治家诸葛亮多姿多彩的一生。前段写诸葛一生的历程,后段着重在分析其军事、政治领域上的能力、成就。
(平曰:以前写了不少关于诸葛亮的文章,但多为单方面的论述。如今这篇,算是合集加填补吧。)

本文黑字为正文,红字为摘文,蓝字为作者评。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30 19:41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7-15 19: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一,五十四年的轨迹,诸葛亮一生简记:

•诸葛世家。
诸葛亮生于公元181年,东汉光和四年,琅琊郡阳都人。同年出生的,还有东汉最后一位皇帝——献帝。
阳都位于目前山东省沂南县,相当于沂水与东汶河和交流处。而位于沂南县南五十公里的临沂县,却有了很多关于诸葛亮的古迹。当地有一个人口超过一千人的诸葛镇,传说少年时期的诸葛亮曾住在那里,附近的丘陵上也有一古坟,碑上刻有“诸葛武侯先茔”。远隔了一千八百年,诸葛亮的故乡,却仍然留有不少有关诸葛亮的古迹。姑且不论真实如否,诸葛亮的魅力,可见一斑。
而诸葛世家,原本确实居于更冬之县名诸县(现今的诸城县),当时的姓应该为葛,后期搬至阳都,由于当地也有葛氏一族,为了分别,故以诸县之葛族来称呼。久而久之,便成了诸葛一氏。而诸葛家也逐渐成为了阳都一代的望族。
诸葛亮的祖先诸葛丰曾为汉元帝时的司隶校尉,以刚直闻名于世。也因为刚直而丢官,降为平民。
诸葛亮之父珪曾任泰山郡丞(孔明12岁时亡故),母章氏(孔明9岁时亡故)。珪与章氏之间育有三子一女(有一说法为二女。)也就是兄诸葛瑾(在吴任官,官至大将军),弟诸葛均(随亮仕蜀,官至长水校尉),与其妹(有一说是姐)庞诸葛氏(嫁与庞公之子庞山民,山民仕魏,官至黄门吏部郎)。
这就是诸葛世家的环境,也就是诸葛亮的背景。
(平曰:不难看出,诸葛世家虽然是望族,但是自诸葛丰以下,已然家道中落。或许也就是这个环境,让诸葛亮既不失书香世家的熏陶,也免却了世家子弟的气息,反而由于需要自己照顾自己,十分务实。)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7-15 19: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迁至隆中。
诸葛亮出生后三年(公元184年)爆发了黄巾之乱。而在诸葛亮兄弟相继失去双亲的时候,照顾他们的责任,落在了叔父诸葛玄的身上。
当时掌握扬州政权的为袁术,碰巧豫章太受周术亡故,袁术为了贯彻势力,便选用了诸葛玄为新任太守。而为阳都望族的诸葛世家,似乎在很早前就与袁家有关系,可能因为这个原因,诸葛玄才被起用。
诸葛玄于是带同诸葛亮与其弟妹赴任,而把阳都的家托付给诸葛瑾。后来诸葛瑾不久也与继母前往江东躲避战乱。
如此一来,诸葛世家便完全离开的阳都故乡。此后并无一人能活着回到故乡,可以说当时受战乱影响而流离失所的诸葛世家,处境十分悲哀。
而赴任豫章的诸葛玄,由于他的任命不过是袁术的专断妄为,很快就遇到了东汉王朝派来的郡太守朱皓。两者对抗之下诸葛玄兵败,不得而前往旧交刘表处投靠。时年诸葛亮15岁。
刘表统治的襄阳当时并未被战乱波及,因此诸葛世家也在此安居下来。诸葛亮的游学,也应该在这段时期。这段时期内诸葛亮的妹妹(有一说是姐)嫁给了庞家的儿子庞山民。
而在诸葛亮17岁的时候叔父诸葛玄也去世了。诸葛亮与弟均,后来移居到襄阳城郊的隆中,一住就是10年。
(平曰:少年时期的流离失所,应该在诸葛亮的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也使他多少懂得了百姓的难处。而自耕自足的十个年头里,更让他明白了百姓的所需。或许因为他的出身,诸葛亮在施政上,总能十分体贴百姓。)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7-15 19: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隆中之对。
诸葛亮在隆中的10年内,正史记述如下:
“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梁父吟为山东民谣,记述二桃杀三士的故事。少年时期的诸葛亮喜欢这民谣,应该是在怀念故乡与思量在权谋变术中生存之道。
这10年内诸葛亮透过与当地名士的交往下不断努力自我提升,或者可以说,诸葛亮一生的智慧,成于这十年之内。
建安12年(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三临隆中,拜访当时仅有27岁的诸葛亮。正史有以下记载: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大,而智太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诸葛亮在这一段所分析的天下大势,的确有其独特见解,足不出户而知晓天下大势。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
以上便是三分天下之计,后期的蜀国,基本上依照这一战略方针为蓝本发展,而这一战略方针,很大程度上促使了刘备的崛起与三分天下的形成。
(平曰:读了不少批评诸葛的文字,有不少都列举出三分天下之计并非诸葛亮一家独有,诸如鲁肃等,也曾献此计。因此诸葛亮的才能并不大。愚意以为,此乃英雄所见略同。当时诸葛亮尚是白身,而鲁肃却已为东吴的重要人物。白身的诸葛亮能有如此见解,不能不说是有才。更有甚者认为诸葛亮的三分之计根本不合时宜,愚意以为诸葛亮此计既然在后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那么三分之计,并非不合时宜。也有人谓诸葛的三分之计在后期便已成为过去式,而诸葛尚且以此为战略方针,难免过时。愚意以为在失去荆州的蜀国看来,出路仅有北伐。因此诸葛并非不因时制宜,而是按照三分方针北进,乃是蜀国唯一出路。)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从这段可以看出,刘备是对诸葛亮信任的,而诸葛亮的军师地位,得到了巩固。而不单单刘备信任诸葛亮,刘琦也对诸葛亮推崇备至。正史有此记载:
“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不?’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字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7-15 19: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赤壁之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在平定北方后挥军南征,目标指向荆州的刘表与江东的孙权。
“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而其后刘表死,刘琮降。刘备在拒绝了诸葛亮袭取襄阳而守的计策之后被曹操追击,大败后辗转逃至夏口。
当时的荆州已经被曹操基本控制,反抗力量仅有江夏、夏口的刘备、刘琦部队。面对逐步逼至的曹操大军,扭转危机的,便是诸葛亮。
(平曰:诸多批评诸葛亮的文章中,多在此间批评诸葛亮在刘备败逃的情况下并没有发挥能力,扭转败局。然而诸葛亮在曹操逼近,刘琮投降的情况下曾建议偷袭襄阳。然而刘备没有采纳,遂至孤立无援而败退。因此并非诸葛亮没有发挥能力,而是在当时刘备没有采纳诸葛亮计谋以及曹军势大的情况下,诸葛亮也无力回天。无论是怎样的智者,在如此的境况下,也只有败走。此非诸葛不欲为,而是事不如愿。)
当时刘备聚兵江夏、夏口,部下仅余二千,加上关羽水军与刘琦所部不过万余。实在无法对抗曹操接下来的猛攻。而此刻的诸葛亮,立刻提出了联吴的设想,并且亲任使节。
正史有以下记载: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此刻的诸葛亮,充分发挥了外交家的本色,与孙权乃至整个吴军智囊团展开了雄辩,成功使用激将计之后,最终促使吴军加入了战团。
而随着吴军的出发,诸葛亮在赤壁战役上的任务,也告一段落。
“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而后便是吴军三万与曹军二十余万的会战,以周瑜火烧计划的成功与曹操败走为终结。而诸葛亮此时此刻,更多的是跟刘备在后方观望,史载刘备“盖采进退之计。”并没有如演义所说展开了诸如借东风等精彩故事。
(平曰: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有表现的只在联吴之上。虽然并没有多少表现,但是诸葛亮在赤壁之战前准确的联吴作战判断,在吴魏交锋的时候以在后观望为战略也充分显示了诸葛亮过人的军事造诣。这些战略,在赤壁之战中尽量把当时弱小的刘备集团推向漩涡的边缘,避免在大会战中受损。同时也养精储锐,准备在战后谋利。而赤壁之后刘备的军事行动的确很活跃,进南郡,南征四郡等。)
赤壁之后,孙刘联军进攻南郡。其后刘备听从诸葛亮建议,率军南征,平定四郡。而在得到周瑜谅解屯驻公安,暂借荆州的时候,诸葛亮官拜军事中郎将,负责治理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诸葛亮在临蒸设置大本营,统治三郡,其任务为“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刘备把大后方的管理任务交给了诸葛亮,而诸葛亮也充分发挥了其政治能力,采取圆滑的政治手腕,为刘备提供了巩固的后方以及源源不绝的补给。
而他自己,担任此工作,也将近五年。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7-15 19:1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内政首脑。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益州牧刘璋向刘备求援,请刘备挥军征讨汉中五斗米教。刘备于是率领以庞统、黄忠等为主要将领的部队进入西川。当其时诸葛亮,依然留在荆州负责内政。
而刘备在第二年正式与刘璋决裂,挥军向成都进发。然而军事行动并不顺利,受到了刘璋部将张任等人的顽强抵抗,军师庞统阵亡。这时的诸葛亮,便是在这一情况底下,第一次率领军队,入蜀援助。
之后降伏了刘璋,平定蜀地。诸葛亮的三分天下之计,也初具雏形。
诸葛亮时年34岁,担任军师将军,成为军事、政治最高辅佐官吏。
“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刘璋遣法正迎先主,使击张鲁。亮与关羽镇荆州。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从正史的记载不难看出,诸葛亮从荆州到益州,所担任的角色都是以内政首长为主。这一方面足显诸葛亮在内政方面的长处。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由于孙权以刘备已占有益州为由,向蜀国要求归还荆州。对于吴国来说荆州应该是东吴的领地,而对于蜀国来说,荆州不单单是蜀军的发祥地,更是三分之计的重要据点。于是就在刘备支吾搪塞激怒了孙权的情况底下。孙权企图以武力进驻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而刘备也与诸葛亮统率五万军队进驻公安。
而就在双方关系已经发展到一触即发的时候,事情迎来了转变的契机。此时曹操领军征服了汉中地区,威胁益州。
无奈之下刘备只得让步,派出诸葛亮与吴国代表诸葛瑾会面,达成了和解的协议。荆州问题,最终得以暂时解决。
(平曰:诸葛亮与诸葛瑾因公事的这次会面,应该是赤壁之后的第一次见面,而双方都只是各为其主地在荆州问题上讨价还价,私底下却并没有会面。足以看出孔明与其兄都有优良的品德与政治意识,公私分明。)
荆州问题暂时解决后的四年内,刘备在外与曹操争夺汉中的所有权,最终战胜并即位汉中王。而诸葛亮在这段时间内一直留守成都,他的贡献就是补充粮草兵员。
(平曰:诸葛亮在刘备死前多是留守后方如萧何故事。其政治能力在这一段时间得到充分表现,奠定了其政治家的地位。)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7-15 19:1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蜀国丞相。
而在关羽丢失荆州为东吴所杀之后,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崩于洛阳,其子丕继。同年十月,曹丕自立为帝,建立魏王朝,废除了汉王朝。
次年四月,刘备在群臣要求之下称帝,重建汉王朝。而诸葛亮,也顺理成章成为开国丞相,年仅41岁。
“二十六年,群下劝先主称尊号,先主未许,亮说曰:“昔吴汉、耿掩等初劝世祖即帝位,世祖辞让,前后数四,耿纯进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从议者,士大夫各归求主,无为从公也。’世祖感纯言深至,遂然诺之。今曹氏篡汉,天下无主,大王刘氏苗族,绍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士大夫随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纯言耳。”先主于是即帝位,策亮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统,兢兢业业,不取康宁,思靖百姓,惧未能绥。於戏!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亮以丞相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丞相录尚书事,是为政治首脑。假节,是无上权威,也使诸葛亮有了先砍后奏之权。后来又加为司隶校尉,更是有了弹劾百官的权限。可以说,诸葛亮在刘备称帝后便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角色。
尽管有如此无上的权力,但是诸葛亮心中,必然不好过。荆州的丢失使诸葛亮二路北伐的战略几近全盘告吹。而唯一可以修补的方法,便是稳住孙氏。如此或可让东吴补上荆州一路,尽可能修复三分天下之计的蓝图。
然而事情却并非如诸葛亮所料,自关羽被杀后这段时间内,一直在刘备心中无法磨灭的就是为关羽报仇的念头。刘备更在称帝同年的七月不顾诸葛亮的反对,起兵伐吴。更在夷陵一战兵败,蜀军多年积蓄损失惨重。
荆州丢失而使三分战略几成画饼,如今自己多年里与刘备辛苦经营的蜀军,又在夷陵尽丧。蜀国的国力一下子跌入了最低点。这时的诸葛亮,虽然拥有内政的无上权力,但是在军事上,一直以来未能拥有兵权。加上刘备的专断,外力的介入。诸葛亮便如大海中的一叶孤舟,随风浪飘荡。
(平曰:孔明虽在这短短数年间登丞相之高位,但是这几年的孔明,一定是出山以来最不如意的孔明。惜哉叹哉,那一刻诸葛亮的心情,会是如何沉重?站在一旁看着自己无力改变的事情一步一步逼近的心情,应该很糟糕的。)
而在刘备兵败之后,诸葛亮更要肩负起整个蜀国的命脉。可以说,诸葛亮真正突破政治的缺口染指蜀国军事,付出的代价是失去荆州丧失大量精锐部队,这绝对不值得。但是无论如何,诸葛亮必须在沉痛的心情下,接受了这一使命。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刘备死后的诸葛亮,又领了益州牧的职位,使他的权力由中央贯彻到地方。而这一刻的诸葛亮,立刻便开展了实质工作,与吴国恢复同盟的同时,在国内采取与民休息的策略。
而继任的刘禅,虽然平庸,但也遵守了父亲的遗言,事无巨细,俱交由诸葛亮处理。诸葛亮所主张的政策,此刻得到了比刘备时期更全面的开展。
(平曰:诸葛亮真正踏上全天下的大舞台就在此刻,如果说诸葛亮仕途的前半生奠定了其政治家的地位,那么其后的南征北伐,更是充分表现了其军事家的素质,一举奠定了其军事家的地位。)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7-15 19: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南征北伐。
南征北伐可以说是诸葛亮最瞩目的时光。下面以年表形式略微归纳诸葛亮由建兴元年真正执掌国政至建兴十二年卒于五丈原的轨迹。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派邓芝与吴修复同盟关系,也籍此修复三分之计的蓝图。
建兴二年(公元224年)务农殖谷,闭关与民休息。同年魏攻吴,无功返。
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时年三月,诸葛亮率军南征,南蛮孟获降伏。此年十二月还成都。同年魏再度伐吴,依然止步广陵。
建兴四年(公元226年)治戎讲武,积极筹备物质,准备北伐。此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明帝睿立。吴兴兵攻魏,无功返。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作了万全准备的孔明,在此年三月向后主刘禅上《出师表》,踏上北伐之路。蜀军集结在于汉中阳平关附近,等待进攻的时机。同年司马懿受任驻守于宛,指挥与吴国交界的军队。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进攻祈山,但是马谡率领的先锋部队违反了孔明的作战方针,在街亭大败。孔明不得不撤退。回到汉中,孔明“挥泪斩马谡”,同时请示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以表示责任。夏,吴大胜魏军合肥大将曹休。诸葛亮乃上《后出师表》,发军北伐。冬十二月,孔明越散关围陈仓二十余日,因陈仓守将郝昭防守严密而魏国援军又至,蜀军粮尽而退。击败追击的魏军,杀死敌将王双。
建兴七年(公元229年)春,令将军陈式平定武都、阴平二郡。为了牵制敌方雍州刺史郭淮,孔明亲出建威,达到战略目的后归还。同年四月孙权称帝。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春,魏发动攻势。司马懿由西城沿汉水,张合由子午谷,曹真由斜谷,分三路攻汉中,孔明布阵于城固、赤坂,加强迎战准备。魏因连续下大雨道路不通,进攻受阻而作罢。吴攻魏合肥,不克。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春二月,孔明亲自率军再度进攻祈山。魏调宛城守将司马懿负责抵挡蜀军。孔明为仲达坚固的防守所阻。夏六月,蜀军因军粮用尽,不得不撤军,其间击杀张合。
建兴十年(公元232年)在汉中让兵士休养,奖励农业,贮备军粮,制作“木牛”、“流马” 等运输工具,训练士兵作远征的准备。吴谋攻庐江,旋退。
建兴十一年(公元233年)冬天,囤集军粮于远征的路线斜谷口,整修驿站。同年吴谋攻合肥新城,中伏败退。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春二月,率十万大军由斜谷出击。第一次用“木牛”、“流马”运军粮。出渭水南岸于五丈原布阵,兴屯田已备持久战。与司马懿相持一百多天。秋八月病发,丧于军中。值得一提的是,同年汉献帝也死了。诸葛与汉献帝,是同年生而同年死,俱终于五十四岁之龄。
(平曰:无论是从南征的正确战略还是从北伐的情形看来,诸葛亮的军事造诣虽然并未登上登峰造极之境,但是也足见威力。以“谨慎”作为诸葛用兵的总结,最为合适。丧于军中,也只能叹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另外批评诸葛的文章多番提到诸葛亮频繁对魏用兵,消耗国力。但是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吴魏之间的交战,比蜀魏之间的交战更为频密,也更为激烈。是不是批评者鸡蛋里面挑骨头呢?诸葛亮既然在后世被人以“谨慎”二字作为对其用兵的总结,相信必定会以不败为目标又怎么会允许消耗国力之事发生?而当其时蜀国的国力也足以应付北伐有余,更何况诸葛每伐比想方设法自行解决粮草问题。)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7-16 11: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化甲驽于2005-07-15, 22:34:16发表
别的就不说了,赤壁那段……  容我先汗一个

有问题还望指出~~hoho~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7-16 11: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二,卧龙出渊,诸葛亮重“志”:

•孔明择妇。
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便娶了名士黄承彦的女儿为妻。而这位黄氏,却并非一个相貌出众的人,恐怕还是一个丑女。
值得一提的是,孔明是“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这里面的身长八尺,按照古代的单位统计,估计也有一米八四左右,不论在古代,就算在现代,都是十分高大。更兼有英霸之气,容貌甚伟,也算是一个美男子。
但从外表看来,夫妇并不相配,甚至当地人也作了首打油诗来嘲笑孔明:“莫作孔明择妇,只得阿承丑女。”而孔明一点也不在意。或者说,孔明择妇,看的是品德才学并重,这一点跟孔明用人的手法是一致的。
自古流传有一说法,说黄氏虽然其貌不扬,却有妇德,并且有才学。辅助其夫孔明办事。这一说法我觉得颇为可信。黄氏出生于名士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学术熏陶,所以有优良的品德与过人的才学并不出奇。
(平曰:诸葛亮的择妇,向来都为人所津津乐道。然而所说多是围绕那首打油诗而来,甚少有人想到,诸葛亮是个重内在美的人。若说追求外在表面的美丽为短浅的目光,那么诸葛亮追求内在美,可以说从此显示出,少年诸葛的志向,已经十分远大。而诸葛一生十分看重“志”之一字,择妇一生一世,自然选择品才兼优之黄氏。)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7-16 22: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化甲驽于2005-07-16, 18:58:11发表
呵呵,那我简单说下赤壁那段

1,刘备军并非“仅余二千”,而是将近两万。

2,刘备军并非“在后方观望”,而是在处在战场第一线,且大耳很可能是联军名义主帅。

3,两家的兵力应大概为,孙刘联军不到五万,曹军二十余万。

4,同样,周渝攻樊城之战,刘备也是亲临战阵,还派关羽去断曹仁后方,可谓功莫大焉。

1,我并不认为刘备有这么多部队……充其量一万……

2,在前线根曹军拼杀的还多是吴军~刘备阵营在这个时候,侧击较多~

3,孙权是三万军队诈称五万,刘备是诈称两万,而新野军队几乎完全损亡,加上江夏余兵,实难过万~

4,樊城已是赤壁之后,也是刘备军开始行动夺战利的时候~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7-17 09:1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化甲驽于2005-07-17, 1:17:23发表
岑兄,

这个问题以前在琅琊讨论过,帖子一时找不到,我简单说下

1,诸葛劝孙权时曾说,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碧眼儿瞄着江东已不是一天两天了,荆州情况再咋也能摸个大概,诸葛不可能太过虚报军情,拿碧眼儿耍可不是好玩的,因而水份可能是有的,但不会太多。
先主传里也有言,先主自樊将南渡江,别遣羽乘船数百艘会江陵。,如按每船可载50人的中型船只200艘,那也上万了吧。江夏重镇有个千把人,也没啥不可能。
大耳军将近两万人是比较近乎人意的数字了。


2,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
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
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


从有关赤壁之战的记载上看,刘备处处冒头,甚至好些地方只见大耳而不见东吴。本来吗,吴军也不过3万人,将近两万的刘军又如何小视的了?可见在此战中刘军相当活跃,也是一直处于前线的。至于“侧击较多”出自何典?
至于为什么说“大耳很可能是联军名义主帅”。条件方面,上文已述,大耳实力犹存,很多记载只提刘备而不记东吴。原因方面,刘备四海转战,仁义雄豪之名遍布天下,又有皇亲国戚这面大旗,反观孙家,英名几无,寇名倒是不小,在中原士大夫眼中不过一伙水盗而已。而所谓“名义主帅”,要的就是呼声名气,大耳自然当之无愧。


3,吴军并没诈称5万,只是周愉要5万,而孙权给了3万。兵力分析如上。提句,“新野军队几乎完全损亡”,刘表拨给刘备的大本营是樊城,新野才能装几个人。 再说,大耳数十万的大队,难道骑兵一冲,就全部OVER了?想想曹操追击的骑兵才有几个人?  “战士还者”可也是一重要的兵力来源。


4,恩,是在赤壁战后。
不过并不像兄台说的那样,赤壁之战一结束就直接转入了夺取四郡,先是与周朗并力攻打樊城才对。

很久沒去琅琊了……hoho~~

1,寫二千這裡……其實我也不太肯定……這個是在一本書上看到~~便以此為資料~
不過我看,軍隊的佈置,怎麽也是會有秘密的~
孫權就算知道劉備沒有這麽多軍隊,也不會當面指出~
而且諸葛亮當時是以強勢作爲辯論的態度~所以我看水分還是足的……60%到70%不是水分吧~~~
如果關羽水軍是懞沖呢?……
原本劉備軍是不是就有足夠的軍隊分出1万部隊給關羽?
江夏我不排除有大軍,但是與吳軍連番交戰~軍隊數量必定不會太多~加上後來的劉琦素與蔡氏不合~蔡氏會不會爲其加兵?……

2,三國志謂劉備軍隊在與吳軍會合后“蓋倸進退之計”。

3,既然求兵不得~詐稱是自然……寫新野是我疏忽……戰士還者……但是之後在曹軍大隊陸續上來之後~
其餘隊有沒有方向感,有沒有領隊的人,能否突破曹軍防綫,會不會見到曹軍大勢而逃脫?

4,赤壁之後是立刻進行了南郡爭奪~
由於我下面主要寫的是諸葛擔任内政官的事~所以忽略了……



看來還是有很多要修改~這裡先謝謝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7-17 10:1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诸葛柏松。
诸葛亮的新婚生活并没有维持很长一段时间,随后他便出仕刘备,接着便是跟随刘备在各地停留。而到了益州平定,诸葛亮也在成都安家,黄氏很有可能也在这个时候随夫入蜀。
不知是什么原因,诸葛亮在晋任丞相的时候夫妇间依然无子。这时的诸葛,应该为无人继承自己志向而担忧,故向东吴的大哥诸葛瑾提出要求,要收养诸葛瑾的二子—诸葛乔,字仲慎。
诸葛亮虽然与诸葛瑾各仕一主,但是两人都本着公私分明的理念,感情是相当好的。顺带一提,在荆州问题上,诸葛亮与诸葛瑾代表各自的君主作最后的谈判的时候,也退无私面,两人的人品,值得推崇。也因为如此,两人在各自的国家,都备受信任。
诸葛瑾在得到孙权同意之后,将诸葛乔遣赴蜀中,此年乔二十岁左右。
诸葛乔此人被评为“与兄元逊,俱有名于时。论者以为乔之才不及兄,而性业则过之。”元逊就是诸葛恪,孙权死后掌握了吴国政权,后为政敌所杀。自小相当聪明,万千宠爱在一身,但是其父诸葛瑾却十分担心。
“瑾常嫌弃此子,谓非保家之子,常以此忧虑。”事实也证明了诸葛瑾的忧虑是正确的,诸葛恪,确实成为吴国诸葛世家毁灭的根本原因。
(平曰:由此可以证明,诸葛世家代代很重品德,诸葛亮也必定如此。而其公私分明的工作态度,更加凸显其高尚的品德。)
诸葛乔到了蜀国之后改字柏松,不久官封驸马都尉。北伐的时候,诸葛亮也把诸葛乔带在身边,让他与诸将子弟一起工作。
诸葛亮在给诸葛瑾的书信中也提到:“乔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
孔明让诸葛乔在军中历练,一定对诸葛乔有很大的期望,希望他能继承自己的志向。可惜的是,诸葛乔在二十五岁之龄早折,诸葛亮的期望便落空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7-17 13: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化甲驽于2005-07-17, 12:53:49发表
1,樊城重镇都交给刘备了,兵力船只自也不会缺到哪里,再说刘备走时荆州人士追随者甚众,有个几万人没啥不可能。
孙权知道也不会提出?  诸葛为什么要给碧眼儿数兵力啊?还不是因为孙权说刘备屡屡战败,余力不足,这话都说的出来,指出兵力有什么不可?
蒙冲咋了?黄祖还在上面大会宾客呢,它再怎么也比我举的能放50人的中型船只更能装人。
江夏是什么地界?会没兵?蔡氏不想给就没有了,您把蔡家想的太伟大点了吧,兄台也不想想江夏处在什么地界。况且要没一定实力,刘琦也不会想在那里避祸。

兄台要是说刘军水分很大,那么请举出相关史料,不要总是空口说白话。


2,晕  兄台举的这句话能说明什么?


3,打仗不是做广播体操,数以万计的人就算全都毫无方向感的瞎撞,也能蒙回去一堆。


呵呵,我就不多说了,兄台继续添自己的大坑吧  

1,跟随的是百姓而不是军队…………再说被曹军追击……怎么也散失大半……
孙权为什么要当面揭人老底?中国人相交相来都说留人脸面。……孙权既然知道,说与不说,有什么关系?诸葛为孙权虚报兵力是为了坚定其抗衡曹操的决心,也是为了顾全自家的脸面……外交,夸大是正常的……
蒙冲乃小型船只,冲击力很强,但是所载人员绝对不会多。史载刘表水军有数千艘蒙冲(具体出处忘记了)蒙冲是装甲皮艇~所载人员我看不多于三十人。再者关羽带这么多船只走不代表其就有相应的兵力阿……
江夏历经东吴进攻,是有相应的兵力,但是是不是就会过万?诸葛亮说过万就过万?兄弟也同意其中有水分吧……
刘琦选择在那里避难,一方面孙氏宰杀了黄祖之后,未必会继续冲击,始终对刘表军还是有顾忌的~~ 蔡氏当时在荆州可是掌了不少军权的……~不然刘琦也不用跑,刘表也不会保不了儿子阿~

2,进退之计~证明刘备在必要时还是准备先退的……应该是见机行事之策~

3,失去了领导,能否凝聚起来还是一件事。战国时赵国还不是因为赵括而丧40万军队?其中会不会有逃兵,顺势回家乡避战呢?


汗……有意见我还是希望兄弟能提出
交流么~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7-19 16:4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诫子家书。
诸葛乔死前二年,诸葛亮有了亲生儿子,名瞻,字思远。从亲生儿子的名字看来,诸葛亮对瞻的期望溢于言表。
瞻从小就是个很聪明的小孩,但是诸葛亮依然很担心。在给其兄诸葛瑾的书信中,提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而在诸葛亮留给儿子的《诫子书》中,更是包含了相当大的教育意义,其文如下: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如今隆中诸葛亮故居上面的“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想必是从《诫子书》中所取。此书虽然是教导其子的作品,但是诸葛亮的人品、作风,也自可一览无遗。
(平曰:不得不说,《诫子书》短短几行字,包含的道理却十分大。而诸葛亮对“志”这一字的看重,也十分明显。鄙人写文之间反复读了很多次这《诫子书》,想来以后若有子女,也必定以此书教之。受益匪浅。这书,恐怕也是诸葛亮一生持之以恒的做人道理吧,当然也是诸葛自诫的文字。)
诸葛亮离世时瞻八岁。十七岁娶公主,历任骑都尉、羽林中郎将、射声校尉、侍中、尚书仆射、军师将军等,后期还曾担任宰相。与其说是其才能,不如说是诸葛的遗德。
三国志对诸葛瞻记述如下:
“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每朝廷有一善政佳事,虽非瞻所建倡,百姓皆传相告曰:‘葛侯之所为也。’是以美声溢誉,有过其实。”这是对诸葛瞻很正确的评价,也说明在诸葛亮死后,蜀人还是很记挂这位不世出的名相名将。
其后黄皓乱政,国政为之而乱,朝廷几成黄皓一人天下。更兼汉中姜维每年皆伐,国势日衰。此刻诸葛瞻身处高位却未能做一点补救措施,可见其虽身居高位,却未能成为诸葛亮所期盼的辅国人才。
“六年冬,魏征西将军邓艾伐蜀,自阴平由景谷道旁入。 瞻督诸军至涪停住,前锋破,退还,住绵竹。艾遣书诱瞻曰:‘若降者,必表为琅邪王。’瞻怒,斩艾使。遂战,大败,临阵死,时年三十七。众皆离散,艾长驱至成都。瞻长子尚,与瞻俱没。”
诸葛瞻虽然未能成为诸葛亮所期望的人,但是总是承继了其父的志向,也算是对得起黄泉中的诸葛了。
晋人干宝评曰:“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之志,忠孝存焉。”(平曰:诸葛瞻虽然并不能承继诸葛亮的事业,然而其品德还是得到一定的评价。这自然是诸葛优良家教所致。诸葛亮死后仍有如此威德,令诸葛瞻得如此高位,不能不说蜀人对诸葛亮是敬爱之极。然而诸葛瞻的居高位,实际上也是极为悲哀的。居其位而不能谋其事,既然承继了诸葛世家的品德,诸葛瞻的心中,一定很不安。为国战死,恐怕是其所愿。)
诸葛瞻诸葛恪死后,诸葛世家也随之没落,再也没能在历史中,出来一位闻名于世的人物。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7-19 17:2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化甲驽兄弟,记得你一开始曾经举过三国志的说法,也就是刘备军2万……
我很纳闷的就是……怎么说着说着~按兄弟的说法,好像不止这么个2万人~
……这里跑出几千那里跑出一万的~汗………………
其实如果按史实看来,刘军兵力再怎么也就两万这个数…………
水分肯定有些~1万多这个数是比较正常的……

把船全部开走,不也是阻挡曹军的手法?把船留给自己而不是敌军,不是保存实力?

关于外交这个问题,中国人向来讲究留人脸面~外交讲究的是圆滑而达到目的……你说现在我国实力难道就不能压制台湾?还不是一样希望和平解决,留着脸面~~
再说,就算刘军形势多么严峻,始终可能会帮手~孙权会什么要踩下去?多一个人,对曹军也是多一份阻力……

2,……那我也只能严重郁闷一个……

本文倒不是要谈到那一段……写的是诸葛…………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7-19 17: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化甲驽于2005-07-19, 17:38:54发表
呵呵,所以俺就不说了,省的让兄弟文章的主题越偏越远

说得也对~
:)以后还是很欢迎兄弟多提意见~
获益良多……

偶向来对历史是半懂不通……
hoho~
向来文章处错漏还是很多的~
:)……
以前偶有写文~
也得到了很多意见~
希望这次也是如此~
那么花时间也是值得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7-21 12: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以志励甥。
前文提到诸葛亮有一妹夫(一说为姐夫)庞山民仕魏,有子名涣。而诸葛亮并没有因为双方阵营不同而与庞家断绝联系,其公私分明的作风又再一次展示于世人之前。
在给外甥的书信中,更是体现了诸葛亮的人品与其重志的思想。其文如下: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疑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惑;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
在给外甥的书信中,再次提到了立志的重要性。可见诸葛亮对志向的建立,很是重视。以什么为目标,将赌注落在何处,要成为怎样的人,这一切都在于决定立志于何方。诸葛亮对于其子侄,都抱有很深厚的期望。而其自己,也是一生为了自己的志向而奋斗。
诸葛亮认为,立了志向就是成功的一半。不早立志向,便如墙头草一般两边摆,很可能一辈子也无法抬头。
(平曰:从《诫子书》到给外甥的书信,乃至与诸葛瑾所通的书信之间。诸葛亮与诸葛瑾对子侄们的教育都很注重品德的培育以及选择前路的教导。而从诸葛亮教育后辈的方式之中,其高风亮节便很自然地流露了出来。)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8-10 17:4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自律纳谏。
刘备死后,诸葛亮肩负了蜀汉的命脉,也同时将自己的志向定为北伐中原,光复汉室。在刘备死后的12个年头里,诸葛亮无时无刻不为完成自己的大志而努力。这一刻的孔明,对自己的要求,可以说是比常人还要严格数倍。
第一次北伐由于马谡违反诸葛亮的规定而终告失败。照理说,诸葛亮既已斩了马谡,一伐失败也就有了承担罪名之人,诸葛亮不必过于自责。然而诸葛亮本人却不为此深深自责,正史记载其:
“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历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把三军失利的责任归在己身,深切地责备自己,可谓勇于承担责任。而在回到汉中之后,更深刻反省了作战失利的原因,亲力亲为改进。同时在申明蜀军必须精兵简政以及自己的职责重大之后,要求部下积极谏言:“自今已后,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
其实早在章武元年被任命为丞相的诸葛亮在开府的时候便曾要求过副官们积极谏言,其间便提到了在与徐庶、崔州平相交的时候,他们屡屡指出自己的不是。而其中又提到部下官员董和:“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又言:“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可以说,诸葛亮不单单对自己要求严格,更希望部下众人都严格要求自己。
诸葛亮严于律己,军法面前连自己都不留情面,这足以在军中立下威势。而私底下的孔明,由于宽以待人,不摆官威,从谏如流,在国中也有很好的民众基础。
由于诸葛亮勇于承担责任而又善于纳谏,使他本身既拥有了为帅者的资本,也拥有了宰相必备的胸襟,有效地凝聚了整个蜀国的力量。难怪蜀国在其治下,将帅效力上下一心,举国欢声雷动。
(平曰:唐太宗以从谏如流闻名于世,对谏之一事极为看重。也因从谏如流终成大业。诸葛亮的严于律己,从谏如流。从谏如流不只是说说而已,真正身体力行,诸葛亮的确值得一赞。加上在其字里行间,也显露着其诚实的一面。)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8-10 17: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勤奋清廉。
诸葛一生勤奋,无论是在军中还是在成都,每日都早出晚归,忙于各种事务。
刘备死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政事上不分大小,诸葛亮都要亲自处理。在军中更是凡杖刑超过二十,都要亲自处理。到最后辛劳成疾,病死军中,或许都是因为其勤奋不懈吧!
如此勤奋,一方面可以说是体现了诸葛亮认真的处事态度;另一方面,蜀国初立,百废待兴,诸葛亮身负重担,责任自然不能推脱,勤奋也是不得已而为之。以蜀国边鄙之国挑战魏国,诸葛亮既在上位,部下人才自荆州、夷陵二役更是越见稀少,更兼有刘备托孤之责任,自然也得废枕忘餐。
“不爱尺壁而爱寸阴者,时难遭而易失也。故良将之趋时也,衣不解带足不蹑地,履遗不蹑。”
诸葛正是这样勤奋,一刻也不放松之人。
诸葛勤奋为政,当然也有鞭策下位的作用。在诸葛上梁带动下,下梁,又怎会不正?
(平曰:诸葛批评者在批评诸葛的时候向来喜欢在这个地方着手,批评诸葛独揽大权、不让部下历练等。其实诸葛既为认真之人,自然希望样样事都作得完美。加上蜀国初立,人才间,难免有些不足以信任的人,诸葛这么做也值得原谅。而在政局稳定之后,诸葛也将权力下放,交由合适的人选处理。若将诸葛勤奋而负责任的品格评价为独揽朝廷大权结党营私,那诸葛恐怕在九泉也难瞑目。)
诸葛亮虽居高位,其私生活却是十分朴素。在最初上疏便提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 。”死后,史书亦提到:“及卒,如其所言。”
历来为世间称道的政治家,无不是死后身无余才,父母清官两袖清风。诸葛亮能做到这点,难怪一直以来都得到世间的爱戴。
(平曰:孔子曰:“其身正其令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或者说,这一句话,也是对诸葛亮一生清廉勤奋为政的写照。由于其勤奋清廉,以身作则,蜀国在其治下,方能兴盛。后世多称颂包拯等清官,然却甚少人赞扬诸葛亮的勤奋清廉。诸葛亮,也是清官廉吏的一员。)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8-10 17: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为将之道。
诸葛亮死后遗留了《将苑》这一部兵书,其中对于为将之道、治军要领以及行军作战有很深层次的揭露,更加是诸葛亮人品的一大揭示。
《将苑》共二卷,相传诸葛死后传与姜维。其中所谈所论,皆是诸葛毕生精华所在。
《将苑》卷一之中谈到的诸如将才、将器、将弊、将志、将善、将刚、将骄吝、将强、将诫等篇中,与其说是说行军布阵之道,倒不如是说为人之道,讲究德、仁、义、礼、智、信。说的大多都是为将之道,身为将军必备的素质等等。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也是诸葛亮身体力行的道理。写《将苑》,也是以修身为基本,逐级而上,最终才达到军己合一的境界。如此方能百战百胜,能及此者方为大将之材也。
而之后的诸篇如兵势、胜败、后应、地势、情势、击势、整师、和人、威令乃至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说的方才是行军布阵,作战取胜之道。
以为将之道为主,作战之道为辅,可以说是《将苑》此书的特色。
(平曰:诸多批评诸葛的文章当中,多有提及诸葛虽写《将苑》,但是其中却以为将的素质、治军的要领等为主要内容。可见行军作战,非其所长。上梁不正下梁歪,为将者如空有满腹作战学问而无治军为将之能,又岂能百战百胜?军威不严、恩德不明,赏罚不信,用人不能,上令而下不效,如此这般,军队素质又岂能应付大战?更不用说取胜。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作战之策略,只不过是一时的需要,而治军的策略,却能解决千日的问题。诸葛亮正是深明主次之分,才以为将之道、治军之道为主线。修身、治军既成,又何愁作战不胜?)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8-10 17: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前出师表。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上千古闻名之《出师表》,其人品志向,表露无遗: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此段先是明确指明了蜀国所处的状态地位,点明蜀国在三国环境中的劣势。其后也向刘禅言及为政之道。宫中指皇宫,府中指理事衙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那是多么伟大的政治理想。东汉外戚、宦官轮番执政,互相仇杀,岂不是宫府各自为政所产生的恶果?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不杜绝言路,不作奸犯科,公平与赏罚必信,这是诸葛亮所期望,也是诸葛亮所实行的政治。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禅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为刘禅举荐贤能,辅助刘禅理政。而刘禅在这些贤臣的协助下,的确没有出什么乱子。倒是后期出了黄皓小人,方才乱了国政。由此可见,刘禅虽然是一个平庸之人,但是绝对不是暴君、昏君。只要有相应的人协助,刘禅还是能处理好国政的。而刘禅唯一值得赞扬的地方,或许就是他遵守父亲的遗言,对诸葛亮绝对信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也在此简单回顾了自己出山以来的事迹与刘备的知遇之恩。也正正是这一份情,诸葛亮为了完成大业,可谓奋不顾身。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也如是。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谨慎用以形容诸葛,也是绝对恰当的。也正正因为这样的品性,只要诸葛亮负上责任,就会不折不扣地去完成。将北伐兴汉的责任推在自己身上,不惜以生命作赌注,勤奋自律,尽心尽力。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败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败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虽然是诸葛亮表明心迹的文字,但是其中对刘禅的期望、担忧之情也是溢于言表。诸葛亮对于刘禅这一式微的后继者,也只有常常告诫,尽力辅助。这里面又提到了刘备的遗诏,当中一句也是深得我心,如今也写上:“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如果万民皆能如此,何愁国家不定,不兴?
(平曰:纵览文字,感受到的是一股悲壮和苦心。悲壮来自于诸葛亮出师前上此文,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苍凉。更兼以蜀国之资本攻魏,蜀国是没有优势可言。一开始就处于劣势的作战而因为复汉乃蜀国立国之本,有了这个大义名分所以不能不战,不是悲壮又是如何?而苦心来自于诸葛对刘禅以及蜀国前景的担心而做出的精心安排以及对刘禅的不断教育。这一份悲壮、苦心,足以令人动容!)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8-20 11: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后出师表。
历代最能表达诸葛亮的文章,莫过于一篇传诵千古的《出师表》。而《出师表》有两份,一份是一伐前所上,是为《前出师表》。而另一份,则是出兵包围陈仓的时候交到刘禅手中的,这就是《后出师表》。
关于《后出师表》,因为有不少疑点,所以历来都有说是后人伪作的。关于此点,我们已经无法证明。但是《后出师表》的确颇能表达诸葛的内心世界和其人品。
“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或者说,对于北伐与否,诸葛亮也是反复思量才作出北伐的决定。而这一段文字里面,也很深刻地说明了北伐对于弱蜀的重要性。不单单是为了巩固作为蜀国立国根本的大汉旗号,更是为了为蜀国,打开一条出路。
“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怫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弩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合、邓铜等,及驱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丛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如果说第一段是说明出兵的必要性,那么这一段,便是诸葛亮对反对者的反驳以及对北伐带一种消极的批判。
第一,以汉高祖的能力与其当时的智囊团,对付实力强横但缺乏智谋的项羽,尚要经过这么多磨难才能成功。而以蜀国当时的根本,不但不足以与高祖时期相比,更难望魏国项背。因此坐等时机,绝非良计。
(平曰:批评诸葛北伐者,无不着眼于屡伐屡败,耗费国力,倒不如等待时机,运用智谋一举而下。其一,诸葛亮的北伐只能以平局来论。其二,耗费国力是在无从说起。其三,在君王、谋臣皆不如人而考虑用智谋破敌,是否自欺欺人?)
第二,这里面诸葛亮举了孙策统一江东的例子。当其时江东的军阀刘繇、王朗实际上都有称霸的资本,但是空有实力而不思进取,空让孙氏坐大而覆灭。这个说明了蜀国这个时候如果不进取点,只会步刘、王后尘。
第三,这里诸葛亮说明了以魏国的高祖武皇帝曹操的才能,尚且需要冒险去作战才能取得统一北方的成就,更何况自己以及弱蜀?曹操的才能相信很多人都会认同,但是曹操生平虽然风光,但是所遭的败绩也是很多,最终取得成功,无非是勇于尝试以及其才能、部下之功。而蜀国若果不尝试北伐,怎能统一中国?
(平曰:很多人认为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计策是错误与过于谨慎的。而看了以上文字,平也相信很多人会觉得,既然诸葛亮举了曹操勇于尝试的例子,自己怎么不去尝试?其实不然,曹操时期群雄都是初初起步,就算失败了,只要努力点还是能追回来。但是蜀国当时只要一失败,就只能沦为魏国蚕食的美味,从此流散在历史的洪流里。因此,蜀国不是不能尝试,而需要适当、有组织性的尝试。)
第四,这里也是以曹操为例子。以曹操的才能尚且出现这么多用人、用兵的错误,而今日大家都推崇曹操。为什么诸葛亮不过是用马谡失败,便成大罪人?实在有点讲不过去。圣人尚且有错,诸葛亮北伐,既然如同赌博,赔钱本来就是预计之中的事。
第五,人才的流失,不同于魏国因为地处中原而坐享人才之源,蜀国边鄙之地,人才原来就缺。老者去矣而新者未来,蜀国的前途,从此多了不少迷雾。
第六,这一段诸葛亮继续说明北伐的重要性。当时蜀国国力不足,如果不伐,而与魏国进行持久战,这是极为不利的。北伐,无论多么艰辛,也是一定要走。而诸葛亮走出的八年的北伐路程,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平坦的。起码在不耗费国力的情况下进行的勇敢而又谨慎的北伐,还是比较成功,这也是诸葛亮了不起的地方。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世间之事难以预料,纵使才如诸葛,尚且感叹自己在命运的大洪流中只不过是孤舟一叶。读了《后出师表》,不但是延续了《前出师表》的悲壮,更是带着一丝绝望感,让人不禁叹息。叹息蜀国基础的不利,叹息诸葛的辛劳,叹息北伐的失败。
(平曰:十岁初读三国,而对诸葛亮最有深刻印象莫过于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8-20 13: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注意,我沒有站在演義立場上寫文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8-31 12: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慎与不慎。
诸葛亮的谨慎,无论在军事、政治的领域上既为不少人所称道,却也为不少人所批评。无论褒贬,卧龙其人以谨慎作为对其的评价最为贴切也很少有人会反对。
《出师表》中有这么一段话: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前出师表中诸葛亮说了刘备托孤与他的缘故,也是单单一个谨慎而已,不但说出了谨慎的重要性,更说出了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优势。《古文观止》的编者在所收《出师表》的“谨慎”二字下评曰:“孔明一生,尽此‘谨慎’二字”,岂不如此乎?
(平曰:因为诸葛亮谨慎,所以刘备托孤于他。是否寄予大事,却单单以谨慎为唯一条件。是优是劣,岂不一目了然?)
俗话说“不怕一万,最怕万一,”很大程度凸现了小心行事的重要性,也说明了决策上谨慎、力求有把握的重要性。且不论古代千百年的帝王基业需要绝对的谨慎才能行得万年船,但讲如今这个商业社会,一个集团只要稍不谨慎,也很可能会沦为昙花一现,短命皇朝。
或许在如今这个走偏门、走险的年代,诸葛亮的谨慎很多时候会被认为是消极的小心,不能决断。但是事实上的诸葛亮,他的谨慎却是建立在赌博、走险、决断之上。
其实作为蜀国的当权者,自从选择以挑战强大的魏国以及统一为最终己任并且将之付之于行动,展开北伐开始,诸葛亮便已果断地将蜀国的国运、以及自己的前途放在了赌桌上面。
两篇《出师表》中,诸葛亮无不提到蜀国面临的危机。《前出师表》提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蜀国偏安西南,面对强魏以及东吴的反复,危机是随时会出现的。而将赌注落在北伐之上,便是因为这是蜀国唯一有可能摆脱危机最终达到统一目的的出路。北伐无论胜还是负,都会面临更严峻的生存挑战。胜则出兵中原,弃蜀国山战之优势,与曹魏的大部队战于平原,不但丧失了兵团的部分优势,更使蜀国国力不足的情况凸现。败则蜀国元气大伤,不但难以再北伐,更面临魏军大举而来的覆国威胁。
后出师表提到:“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纵使北伐前途渺茫变数重重,但是对于蜀国、诸葛亮来说,这也是唯一的出路。
孙子曰:“无胜算不战。”北伐的胜算以及难度,的确是难以完成,理论上说诸葛亮应该不进行这样的北伐才是。但是不但从蜀国的发展来说抑或是从蜀国正统理念来说,北伐却是必走的道路。可以这么说,从一开始诸葛亮选择进行北伐的时候,已经是一种冒险的行为,他就已经在赌了。至于怎么样去处理这一个赌句,诸葛亮的方法便是“谨慎”二字。
伐与不伐,在这样左右为难的情况下,诸葛亮的北伐,应该是抱着若不能获胜,起码也不打败仗的理念进行的。这个理念,完全是建立在蜀国的先天不足之上。或者说,在这一基础上,诸葛亮必需谨慎地应付战事。
诸葛亮不打没把握的仗,或许这是很多人所认同的。只要形势稍微对蜀军的生存构成威胁,诸葛亮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撤退。这也就是我国很多经典上一再强调的“作为领导者,必须准确地作出撤退的准备。”前进固然艰难,但是巧妙地决断地处理撤退,却是难上加难。诸葛亮的谨慎,既不是一味地小心翼翼,也不是宁愿保存性命。他的谨慎,建立在倾蜀国全力作出的赌博之上。
一生谨慎作为诸葛亮的优点。正因为他战略上的过于冒险导致了其战术上不能不谨慎以确保战略可以较为安全地运行。“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或许如陈寿所说,在战术的应变上,诸葛亮的确有不足之处。但是诸葛亮保守的战术,一切也是因为其大胆的战略造成。
(平曰:剑有两面刃,一样物品有其利处必然有其弊处。评价一个人的性格是利是弊,只能比较利弊孰轻孰重,从而判断是利还是弊。诸葛亮的谨慎作为其被赞扬的优点,也作为被批评的缺点。其实赞与贬双方并没有错,只不过在当时的环境底下,诸葛亮的谨慎利大于弊。)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9-12 14: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另类权臣。
诸葛亮以托孤大臣的身份成为总领国事的人物,史载:“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可以说,此时的诸葛亮,已经达到了人臣的顶峰,掌握了蜀国的实权。
关于诸葛亮在蜀国所担任的官职,正史有以下记载:
建安二十六年,章武元年“亮以丞相尚书事,假节。张飞卒后,领司隶校尉。”
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
而诸葛亮集也记载刘禅曾经下诏曰:“诸葛丞相弘毅忠壮,忘身忧国,先帝讬以天下,以勖朕躬。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
丞相作为百官统领,总理政事,在某一程度上甚至可以插手军事。录尚书事这官衔则是超越了尚书台,《通典》评价录尚书事为“公卿权重者为之,职无不总。”可以说两汉之间,居大位者多是录尚书事。而司隶校尉则具备了弹劾,监察百官的权力。假节则使诸葛亮有了先斩后奏,便宜行事的权力。由于益州便是蜀国全土,所以担任益州牧更是让诸葛亮的权力从中央直达到蜀国的所有领地。而在刘禅继位后蜀国的军事情况看来,虽然诸葛亮并没有担任诸如大将军一类的武职,但是其权力已经渗透到军事范畴,成为蜀军的总司令。
从文到武,从中央到地方,诸葛亮可谓总揽了蜀国全部的军政大权。
或许从权力方面看来,诸葛亮的确如同曹操等人一般专了国家的军政大权,但是其根本意义还是不同的。相对于曹操这种不臣的专权来说,诸葛亮的专权,更似伊、霍。古书有云:“有伊尹霍光之志则可,无伊尹霍光之志则篡矣!”诸葛亮,应该是有伊、霍之志,全心全意为蜀汉办事而不谋私。
而实际上,蜀汉朝廷对于诸葛亮的专权,还是十分支持的。
(平曰:专权而无异心,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在此再次展现。)
实际上,诸葛亮的专权,其实是很符合蜀国当时的境况。
由于之前刘备东征败亡,不但导致蜀国国力衰竭,更导致与吴关系陷入僵局。荆州、上庸的失守导致了益州本土的孤立。魏国依旧强大,而国内却爆发了南中的叛乱。种种不利因素接踵而来,蜀国的境况可以说是稍有不慎,便会立刻亡国。
而这个时候,蜀国最需要的,便是一个有能力而且能够决断的人为蜀国指点迷津。外忧内患,蜀国朝廷当时应该是很乱的。而这个时候如果处理政务的人多,反而会导致意见的分歧,如此一来政令不能贯彻上下,国力不能集中,原本就弱小的蜀国就更为危险了。
而在这一刻,唯一能够排除万难的,就是诸葛亮。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或许是希望冷静谨慎的诸葛亮,能够带领蜀国渡过难关吧?
而临危受命的诸葛亮并没有辜负刘备乃至整个蜀国的期望,充分发挥其领导才能,把蜀国从危难中带出。
“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建兴元年接受托孤重任,先是控制叛乱的范围,继而立刻与吴恢复邦交,稳定内部之后出兵平定叛乱。然后便是整顿军政,等候机会北伐中原。仅仅三年时间,凭借诸葛亮冷静的处理手法以及出色的战略眼光,将蜀国从危乱带到安定,是诸葛亮专权的原因。而其后的成效也充分证明诸葛亮专权的正确。
(平曰:三年内联吴平叛安内定外,一切从无到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正确地面对与吴关系可以说是诸葛亮能够如此快捷地走出困局的原因。千百年内历代不断强调的先内后外,虽然正确,但是如果盲目地在内部自相残杀而遗忘了在身后虎视眈眈的外来隐患,只会导致渔翁得利。而诸葛亮正确面对与吴关系,首先就能稳定天下三分大势不至于偏移,从而稳定了蜀汉朝廷在益州的霸权性,限制了南中叛乱的发展。正因为如此,其后的平叛便变得十分顺利。)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9-12 14:1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西狂杨过于2005-09-11, 11:18:22发表
     
没有想到平在这里也有大作。
写诸葛亮这种焦点人物,没有真才史学是不可能做到了,平年纪轻轻,加油  
说到他的北伐,应该也是无奈吧,攻守都不容易。
不过他毕竟付出了,尽力了,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谢谢杨兄的支持~~
:)~

ps:~谢谢轩辕的鼓励~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10-4 17:5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三,仁法并施,诸葛亮的政治理念:

•从政经历。
关于诸葛亮,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国古代出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关于军事家这个头衔,一直以来存在很多争论。有人认为诸葛亮六伐最终失败证明其没有成为军事家的实力,有人认为诸葛亮一生少有败绩,作战能力也的确很强,一定是军事家。两派一直以来争论这个问题,各执一词,难分胜负。
而对于政治家这个头衔,却少有人有异议。原因是因为,诸葛亮的政治能力的确有目共睹,从跟随刘备开始,诸葛亮更多的时候是担任内政的官员。
史载: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其实自从投效刘备以来,诸葛亮从政的时间远比领军多。刘备死前诸葛亮并没有多少领军的纪录。赤壁之战诸葛亮只是担任外交官,而赤壁之后诸葛亮更是负责荆南三郡的政务长达五年之久。而入蜀之后的任务依然是处理政务。之后蜀国成立,诸葛亮更是担任丞相的职务至死。虽然其间有一段时间因为北伐失利贬官,但是其职务没变。
而刘备在公元214年入蜀之后直至公元223年病死的十年间,常年在外征战,无法处理政事安抚国内,而诸葛亮此时的任务便是负责处理内政方面的事务。
公元215年刘备率五万军队赴荆州与曹操争夺荆州的所有权,其后返回江洲,再北上攻打巴西、巴东。然后在公元217年到219年之间与曹操争夺汉中。其后公元221年到222年展开夷陵之战。次年病逝。
十年之间连番征伐而无暇内顾,而诸葛亮作为一个新兴之国的内政首长,一方面要致力于稳固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支撑刘备在连年的战事。诸葛亮处理的时候能够不出乱子,不能不说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
而诸葛亮选择的继承者蒋琬费伟也的确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诸葛亮过世后,蒋费二人都担任大将军尚书令达十年之久。二人的政治有点像萧规曹循,没有进行大幅度的改革,只是沿袭了诸葛亮理政的作风。
诸葛亮所开展的治政理念,可以说是影响了蜀国长达几十年之久,而关于诸葛亮的治政成效,正史评曰:“终于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平曰:诸葛亮、蒋琬、费伟、董允,是为蜀中四相。这四位丞相在蜀中可是有一定地位,不能不说是因为他们执政时期蜀国歌舞升平的景象导致了他们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超然。)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10-13 12: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政治理念。
诸葛亮作为统筹蜀汉军政大权的人物,研究其政治理念、思想对于研究其政治的手法极为重要。
其实诸葛亮的政治理念以及政治思想,是很难把它归纳于哪一家的,可以说是集百家之长,儒、法兼备。
中国的传统政治思想分为两种大主流:一种为孔子、孟子所提倡的儒家思想,即仁治。儒派政治主张以德服众,减轻刑罚,希望通过思想的教育从而使国家得到大治。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儒派政治是希望在上位者必须是仁德服众以便感化在下位者。但是这个理念在实行中却往往遇上了很大的问题,一方面是如同孔子般的圣人并不多,另一方面是人本身存在欺软怕恶的心态,儒派政治很多时候是很难在现实中实行。
而另一种政治思想是韩非子所开创的法家思想,即法治。韩非子认为,以德服人的确是大道,但是花费的时间以及资源相当大,同时也是很难取得成效。而用严刑规限国民的言行,便能在短时间内使国家焕然一新。由于刑罚十分严厉,因此国民都会从心里对刑罚产生恐惧,从而减少犯罪,促使国家大治。这是十分现实的政治理念。但是在实行上问题却也不少。秦开国功臣李斯是法家的代表人物,而秦的刑法是相当严厉的。由于严刑峻法,使秦在统一之后很快地巩固了统治。但是最终促使秦灭亡的一大因素,却正正是因为过于严厉的刑法。
儒、法之道,其实与水火是极为相似的。火是人人害怕不敢接近的,因此因火而死的人并不多。而水看上去十分软弱,却是杀人与无形。儒家的政治理念如同水一般,如果驾驭得好当然如同顺水推舟般顺利,但是如果驾驭失误,则会影响大局。而法家的政治理念如同火一般,虽然因为严刑峻法促使国民不敢以身试法,但是如果刑法的火候过猛,也是极有可能引火自焚的。
中国古代的帝王术,一般都是以儒家理念为包装,以法家理念治国,可以说是以法家为重。而诸葛亮的政治理念,应该是两者兼备,以法家的严厉手法为治理的基础,再配以适当的儒家政治,顺水推舟火候适中,可以说是完美的政治观念。
三国演义记载了这么一段故事:“使诸葛军师定拟治国条例,刑法颇重。法正曰:“昔高祖约法三章,黎民皆感其德。愿军师宽刑省法。以慰民望。”孔明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用法暴虐,万民皆怨,故高祖以宽仁得之。今刘璋暗弱,德政不举,威刑不肃;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残;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荣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道,于斯著矣。”法正拜服。自此军民安堵。”
诸葛亮的政治是严厉的,但是由于诸葛亮公正严明、体恤百姓、赏罚必信,尽量平衡了儒法两家的政治理念,致使“邦城之内,咸畏而爱之。”
(平曰:中国的太极上面的阴阳两面,既是相克,却又相生相融。其实儒法两家的理念,与阴阳、水火是极为相似的。如何将儒法两种不同的政治理念融汇成一个如同太极般相生相克相融的圆,是一门治世的大学问。诸葛亮的政治理念能包容这两种思想,成功是必然的。)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岑平
(玉衡君)

Rank: 9Rank: 9Rank: 9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平南将军
好贴 6
功绩 85
帖子 2155
编号 4366
注册 2004-1-11
家族 古墓派


发表于 2005-10-20 19: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公平之政。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诸葛亮的政治最终成效定位为“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诸葛治蜀以严著称,如果说国民畏惧之,那是正常。但是诸葛亮能够做到为国民所爱戴这一地步,能产生这一效果,不能不说是其儒法政治的巨大成功。
陈寿分析道:“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
诸葛亮所推行的《蜀科》是极为严厉的。实行严厉的政治而能做到无怨者,是因为其公平无私,赏罚分明所致。陈寿还说道: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
对国家时政有利的人就算有仇的也必定按功奖励,而有罪的,就算是亲属关系也必定依罪惩罚。致使有功者不需要担心无奖。有罪受罚者,也都甘愿领罪,毫无怨民。
在平定南中立下功勋的李恢、马忠等人,在回到成都之后都获得了奖励:
如李恢因功高而“封汉兴亭侯,加安汉将军。”
而吕凯、王伉二人因尽忠保守州郡,诸葛亮到南中后也立刻上表,将二人封为亭侯领太守之职。
其他诸如王平、马忠等蜀书上记载的人物,大多受过诸葛亮明里暗里的提拔。提升他们,是因为他们有功于国。而在第三次北伐中因没有完成运粮任务的托孤大臣李严,诸葛亮也毫不徇私,废李严为平民。正史记载:“平常冀亮当自补复。”(平即李严,建兴八年从李严改为李平。)从正史的记载看出,李严并没有怨恨诸葛亮,反而十分希望有朝一日诸葛亮能再次信任他而用他。
(平曰:平观不少文章,多有谈及李严的死是因为与诸葛亮争权被诸葛亮视为政敌所杀。平认为这是没什么可能,一方面虽然两人同是托孤重臣,但是两人原来的官阶就不同,李严是诸葛亮绝对的下属,也就没有争权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正史很详细地记载了李严被废为平民的经过,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诸葛。)
而就算亲如马谡,在第一次北伐失败后,还是依罪下狱处死。马谡是诸葛亮十分喜爱的一个参谋人员,史载:“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这个时候的诸葛亮,其权力绝对足以将马谡救出来的。但是诸葛亮并没有因为喜爱马谡之才而徇私,很公平地对马谡以及自己做出了处分。
正史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可见诸葛亮对马谡的死是极为悲痛的,同时感到十分可惜。但是一个国家的的制度无论定得多么好,如果执政者不能长年累月日复一日地贯彻政令,那还是没用,俗话说“学好三年,学坏三天”。这个道理,有点像“一次不忠,百次不用,”如果因为个人喜好而徇私,之前所累积的成果就会全部付诸流水。而诸葛亮正是明白这一点,因此没有在这件事情上面做出任何不公平的决定。
诸葛亮从掌权开始便开展了公平的政治,有功必赏有罪必罚。正因为其公正严明的理政态度,最终导致了蜀国百姓畏而爱之,真如陈寿所言:“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31 02:2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4248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