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浅谈中国历代名将
性别:未知-离线 中肥仔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42
编号 430
注册 2003-9-5


发表于 2003-11-28 23:17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怪了,怎有人说白崇禧,却没人说他那桂系的老大哥李宗仁呢?好歹他还有一个连我们历史教科书也有的“台儿庄之战”吧,要知道,以上所说的名将用的都是自己的兵,台儿庄之战用的可都是烟枪加土枪的杂牌部队,而且杂牌部队还是好听点的说法,说不好听的就是招安的土匪!更要命的是当时出现了正规部队(蒋系什么渠的)调动不灵的情况,这一战的战果简直是奇迹。
  除了这一战,纵观李宗仁一生,好象再也找不到大的败绩,如果说有,就是败了蒋一次,还有著名的渡长江一战了,可在蒋介石的跳跃指挥下,应该说,他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指挥者吧。

刚搜了个连接:纪实文学---《李宗仁》作者:朱金元 陈祖恩
http://www.mypcera.com/book/ji/p/lizhongren/index.html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肥仔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42
编号 430
注册 2003-9-5


发表于 2003-12-13 21:22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韦孝宽于2003-12-11, 22:07:34发表
可是个人认为,这一切都必须以他在某场战役中最后获胜为前提,不然。。。。。。

  对这个,我一直不敢认同。

  我认为单纯的胜负并不能作为一个水平认可的前提。

QUOTE:
柏举之战的记载: 孙武在柏举之战中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囊瓦中计,挥军直追。而吴军以逸待劳,在小别至大别间迎战楚军,三战三捷。
孙武能如此用兵,堪称一代名将。

  如果把好大喜功的令尹囊瓦换了头脑冷静的左司马沈尹戍;或是当时囊瓦平庸地贯彻了沈尹戍的“沿汉水阻击吴军的进攻,正面牵制吴军主力。静静等待沈尹戍迂回到吴军的侧后,实施前后夹击”的战略方针呢?恐怕胜负还未可预料吧。

  同时,我认为如果一定要以“某场战役中的最后获胜”做为一个认可前提的。将会出现管仲类>孙武类>诸葛类>乐毅类的结果。这样的“认为”《百将传》将改写。
  上战之后不久,曾大喊5K精兵可横扫天下的夫概,所经历的反叛和死亡过程,就是专长搞阴谋鬼计的诸葛类>以战术为强项的乐毅类的好例子。
  当阖闾第一次提出大举攻楚的战略计划时,孙武以“民劳,未可,待之”的理由加以劝
阻。这就是战略型的孙武类>专长搞阴谋鬼计的诸葛类的例子。
  而管仲以合理征收赋税,减轻农民负担,以达到“民富”、“民安”;同时改进国家管理体制,发展民间武装力量,并统一军政的领导,使齐国军事力量空前强大;也懂运用国家力量发展盐铁事业,增加财政收入;对外会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采取外交的主动权。秉政三年,齐国大治,有民、有兵、有钱、有粮,凡战者师出有名,一挥手成就伯盟。这个“五霸之首”与吴国的霸业谁更有份量,这就是富国强兵冶国型的管仲类>战略型的孙武类的最好证明。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肥仔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42
编号 430
注册 2003-9-5


发表于 2003-12-13 23:05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另开一段敏感点的,不行就删。
  曾见有一贴,单一地从交战国在这一战中的支出折换成美元的绝对数,论证了第一次海湾战争,战败的是美国,因为它的支出是伊的一百几十倍以上。并从冷战前卢比与美元的兑换比到冷战后的兑换比等等列了一大堆数字,论证了现代战争都是上兵伐谋的战争,战争的胜负已经不能用双方伤亡的数字来衡量了。
  在这先不论上面的其它地方有没有道理,可我认为“战争的胜负已经不能用双方伤亡的数字来衡量了”这句话却是实实在在地有理。
  记得小时候看《三国》,就带着许多的疑问:“为什么三大战役中,赤壁之战改变格局的力量却最小?”、“为什么曹魏战绩不佳,却总是老大?”、“为什么后期人才越来越少,特别是蜀国?”、“曹魏为何为他人做了嫁衣裳?”。后来看了编年史,这才知道,在三国中,曹魏所代表的是当时拥有最强生产力的士族国家;孙吴所代表的是半封建半奴隶的强豪地霸;蜀国最差,文化最底层的庶族入主没落的士族国家。所以它们的结果也就合情合理了,曹是宦族的代表,不重用士族,就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可给士族握权了,士族代表司马取代宦族也是理所当然的事。封建时代淘汰靠四处掠夺人口维持的半奴隶政权也是正常的。蜀国除了诸葛南征,对狩猎为生的少数民族实施大力“汉化”政策使其“渐去山林,徒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还可以算经济政策上比孙吴的掠夺政策进步外,其在内政上压制士族、在外交上穷兵黩武的政策注定是最先亡国的。
  在三国里,最终的赢家是士族。终结战争的胜负并不能用伤亡的数字来作为衡量,甚至也不能用经济上的数字来直接衡量,只能用最终的权力度消亡来衡量。(接第二段中,不说其它,美元是美国印出来的,其成本跟我们见的冥币差不多。)
  古代,人口是一种重要国家财富,所以,白起杀降跟诸葛南征后的“汉化”目的是一样的,只是为了在对手力量的竞争中占优的战略手段。从军事战略上看,不单不能算是污点,更应该算是优点。
  以此看出,要论名将,就请剔除战略方面的本事。不能分什么中西名将的定义。不然,就会出现战略能手等于名将,最好的名将(常常)等于没打过仗的人。(要是这样的定义,李世民、老毛真神人也)
  
  题外话。现代,特别是中国和印度,人口还算不算一种重要国家财富?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肥仔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42
编号 430
注册 2003-9-5


发表于 2003-12-15 00:01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韦孝宽于2003-12-14, 22:12:34发表
首先,诸葛亮不是专长搞阴谋诡计型,这是演义里的诸葛亮。
战略型、治国型的人才不能归为一般意义上的名将,正如没有人说张良、萧何、管仲是名将一样,如果说是军事家多少还有点沾边。而本贴讨论的只是名将,所以以上重要性的对比在这里没有意义。

  首先,诸葛只是一个类别代号。第二,(韦老大没看我的接着的第二贴)我只是想把这贴讨论的“名将”定一个义。认为不剔除战略方面,就难以就“名将”讨论下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中肥仔

Rank: 5Rank: 5
组别 士兵
级别 讨逆将军
功绩 6
帖子 642
编号 430
注册 2003-9-5


发表于 2003-12-18 01:24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既然“这种称呼现代人是不会用的”为什么不自己细分一点,让现代人会用呢?

比如我就认为“不剔除战略方面,难以就‘名将’讨论下去。”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 00:4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684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