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金庸小说迎合了国民劣根性,且助长延续,是愚昧的表现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骂金庸其实是好事,一个东西太热了,泼泼冷水有利于大伙儿理智看待问题。可是,泼冷水要泼到身上,骂人要骂到点子上。作者字里行间,实在有些没见识。说得更难听些,作者某部分文字简直无耻!

“开涮”金庸比较容易,老金的东西好好丑丑放在那里,拿来敲敲打打可以做到言之凿凿。
王朔拿金庸“涮”了一把后,老金给媒体回信,写了篇“我不生气”的文章。有人以为这篇“我不生气”的文章显出了老金的宽容大度,那就没看到实质,老金顾左右而言他,其实是让王朔整着软处了。
“开涮”金庸迷就相对难点儿。这些人往往讲不出多少道理也常常不讲道理,“读者众多”是他们维护金庸的一条基本理由,真可谓人多势众。说到最后还可退守到“说到趣味无争辩”,老子喜欢,咋着?不信就看看开涮老金后众多金庸迷对王朔的讨伐。王朔认为金庸的东西语言罗嗦单调,情节重复时而又莫名其妙,人物性格单薄甚或不可思议,作品中的价值观空洞且落伍……但金庸迷们在“捍卫”金庸而抨击王朔时,不是讨论王朔对金庸的批评是否说对了或是说对了多少,而是指责王朔批评的态度或是以己度人地鄙夷他提出批评的动机。他们或是指责王朔“自以为和金庸是一个级别”,愤慨他没大没小;或是挖苦嘲笑他近来寂寞了,“想在新闻纸上露一把”。有的甚至揣度王朔由于新作卖得不好,所以借亵渎金庸迷心中的“神圣”来为自己及自己的作品炒作造势,因而觉得王朔“说起来有点丑”。一句话,对批评者呵斥:你小子以为你是谁?
在当今中国乃至全球华人中,金庸迷众多,称得上“mass”了。“开涮”金庸迷,还不被他们骂死?尤其在网络时代的今天。“mass”的力量是盲目且巨大的。但我想总不能因为怕挨骂,就不实话实说吧?


部分金庸迷的确有些见事不明,可是一个劲地攻击他们,不知道和金庸作品的水准高不高有何关系?作者和那些糊涂的金庸迷之区别,某家实在是看不大出来。
作者既然要批判金庸,目的显然在于摧毁金庸搭构的武侠世界,那么首要在于破坏金庸赖以保护那个世界的城墙,应该指摘金庸的文字、思想才是,却围绕金庸迷转个不停,丝毫没有益处。这和某家不一样,某家要摧毁的只是作者攻击金庸城墙的器械,大大占了便宜。作者先天就落了下风,却愈发不知轻重起来。某家看作者此举,犹如与人交手,只是在人身上撕开一道道的小口子,造成满身流血的假象,却丝毫没有击中对手痛处。稍微有眼光的人都该知道,这种蚊子派选手是永远占不到上风的。
其实,作者浪费了如此篇幅,却没有对金庸造成实质伤害,行文至此,已经失败得无以复加。

金庸迷都迷什么呢?金庸的东西在写法上就是一个情节性强,把打打杀杀揉入其中,展现一些诸如允诺必践、善恶有报的中国传统价值观。情节性对应的是好奇心,其中的传统价值观对应的则是正义感(当然是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这是金庸俘获读者的秘诀。老实说,金庸小说在打打杀杀、恩恩怨怨中确有很强的娱乐性,其中“善恶有报”的想象性满足,也颇有情感的慰籍作用。因生存压力而紧张、或是因衣食无忧而无聊的人们,用金庸小说来调剂一下,也是情理中的事,但如果沉溺其中,成为“迷”,就是低品味的读者了。阅读时热衷于情节性,那是只会看热闹的外行;满足于在想象中仗义行侠,是幼稚可笑的心态。
就像中国人难以理解美国人看橄榄球的狂热,美国人也无法想象中国人对金庸的痴迷。


篇幅过半,作者终于开始谈金庸小说本身了,难得。可惜看了之后,某家不得不怀疑,作者到底看没有看过金庸?作者列举的一些弊病,似乎不应该是金庸的主要罪行,因为金庸借以迷惑众生,不是依赖这些武器,这些顶多是大伙人手一把的自动步枪罢了。向着对手破口大骂,却统统骂到旁人身上去了,有意思。
而且看小说热衷于情节性又是什么天大过错了?武侠小说曲折的情节是吸引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即便不是武侠小说,也大多得靠情节支撑起来啊。某家想了想,作者实在不适合看小说,不如去看杂文好了,那里面都是思想,包你吃个饱。
作者不希望所有读者沉溺在金庸小说带来的幻想之中,希望人人看完金庸之后都以手支颐,沉思良久,然后皓首穷经,费二十年之功,写出字以十万计的艰深考据,进而沉迷于训诂金庸文字,乐此不疲。这种高尚的情怀,不愧是看小说的行家!某家终于理解了,作者既然自诩为看小说的行家,自然看不起金庸,那么不如找时间拿菲茨杰拉德、卡夫卡他们给某家这种凡俗读者看看,阁下是如何高瞻远瞩,挥斥方遒的罢。
至于最后那句更是莫名其妙,作者是美国人?是啊,美国的月亮通常比较圆。

金庸的东西是品味不高的文学作品,但却能拥有如此之多的迷,确实和某种国民心态相关。
认同“允诺必践、善恶有报”那些空洞落伍的价值观,在今天是一种愚昧的表现;热衷且满足于在想象中武艺好生了得地仗义行侠,是龟缩性格逃避现实的精神胜利法。不客气地说,这种心态也就是鲁迅所说的国民劣根性之一。


作者处处标榜自个儿的品味,可是又不肯明白表演一下,只是遮遮掩掩,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某家不得不哀叹,实在福薄,与如此方家失之交臂,恨,恨,恨!
再往下看,某家更是大大地长了学问。原来说了话可以当放屁,允了诺可以当屙屎(不好意思,用词太恶心,改成遗矢好了)。作者到底知不知道,有些价值观是无所谓落伍不落伍,可以永远在人类历史上熠熠生光的?千金一诺,众人称善。信用是一个人存在于这个社会的重要资源,即便是现代社会,离了它何尝不是寸步难行?作者如此洒脱,何不大发奇想,发明一台时光机出来,回到一心希图的理想国——14、15世纪的意大利城邦纷争之中去,想来大英雄凯撒·鲍吉亚会引你为知己,视你为强敌。
之后的善恶有报,不过是老百姓一种天真的理想,虽然不切实际,但并非什么罪恶渊薮罢,何至于在作者心中似乎成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由而贻害于世界了?

金庸的东西不仅迎合了这一国民劣根性,而且助长延续着这一国民劣根性。就像当年见了先生打躬作揖可以强化师道尊严,“早请示、晚汇报”时吟诵“三忠于、四无限”能培养奴性人格一样,金庸迷们在对那些莫名其妙的“武功”、稀奇古怪的“豪杰”名字津津乐道时,这种类似“仪式化重复”的举止,也在培养延续着他们的愚昧心态和龟缩性格。所以我说,不要迷了,金庸迷们!初初一看,你们似乎是迷恋一种低劣的文学品味,在根子上,却是迷失在鲁迅等思想先驱们早就批判过的国民劣根性里。

通篇文章,开口劣根性,闭口劣根性,看来这位作者恰是某家最为仰慕的那种脱离了人民群众低级趣味的高士。通俗小说算什么啊,屁!多看通俗小说,那就是多吃屁。屁吃多了是要变傻的,知道不?嗯,实在是隽永绝妙,发人深省啊。由此看来,《封神演义》也决不能看,其中那些神怪妖魔根本是蒙骗无知群众,世界上哪有什么法宝、仙人,完全胡扯!这么说,《三国演义》也不能看,那些忠孝仁义太要不得了,害人害己。哎呀,其实《红楼梦》也不能看啊……
当年有个姚文元,功夫着实了得。那手栽赃陷害的绝活,作者实在应该和他讨教一二。

说实话,金庸有些东西很不像样子,值得一骂。只是作者不去挑剔树上那些腐烂的果子,反而抱着那些完好的果子大骂:好难吃!好难吃!这不是味觉痴呆又是什么?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弓骑步
(现代视觉文化研究会会长)

齐郡公枢密直学士

Rank: 19Rank: 19Rank: 19Rank: 19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骠骑将军
好贴 1
功绩 1248
帖子 9333
编号 43
注册 2003-8-20
来自 京师
家族 现视研




QUOTE:
原帖由气流于2004-08-12, 2:47:17发表
公公大半夜不睡觉(孤枕难眠乎?),跑这儿来和哗众取宠的人争个面红耳赤,不丢人啊  

看见无知小儿,不骂两句闷得难受。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9 04:2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66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