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GF做的一篇论文(大量抄袭,请勿骂),笑书神侠,春秋文艺,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标题: 我为GF做的一篇论文(大量抄袭,请勿骂), 只是让大家看了玩玩,还是A呢!
性别:未知-离线 Appdog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2
编号 42541
注册 2005-7-7


发表于 2005-7-7 18:0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论杨过形象的文学意义

内容提要:本文旨在通过对金庸著名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杨过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揭示作品中杨过身上所蕴含的矛盾即杨过的“杀父之仇”与郭靖的“救助之恩”之间的矛盾、小龙女与杨过之间亦师亦妻的伦理矛盾和杨过的“自我意识”与侠道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之间的矛盾及其在作品中的最终破解,从而对此展开其文学意义的探讨。

关键词: 金庸小说 杨过 原罪 恩仇 逆伦 侠道 自我
 
绪 论

武侠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中的一朵奇葩,其中金庸小说可以说是武侠小说发展的一个巅峰,严家炎教授曾从文学史的角度,赞誉金庸小说“做到了与‘五四’以来新文学一脉相承,异曲同工,成为现代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1)有些学者认为金庸一方面利用稠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来建构自己的作品世界,如《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天龙八部》与儒道释遥相对应,另一方面又在《侠客行》《鹿鼎记》中体现了反文化的思想。(2)事实上金庸小说思想文学体系有一个不断发展又不断突破创新的过程,这其中从1959年开始写作和连载的《神雕侠侣》是其重要的一个转折点,陈墨教授认为“1959年,乃是这场武侠小说人文革命的真正开端”,“如果要追根求源,则不难发现,这一倾向是从1959年开始写作和连载的《神雕侠侣》开始的”。(3)因而,杨过形象的文学意义就尤凸显其特殊性。
杨过身上所蕴含的矛盾,从他的名字亦可见端倪。杨过,字改之,所谓“ 过”者,既指涉其父杨康之过对他的影响;亦提示了他狂傲独行,冒犯世俗礼法之“过”;但又没有如他父辈杨康、郭靖之名一般,背负“靖康之耻”之类深厚的国恨家仇。郭靖曾对杨过道:“过儿!当初我给你取名为过,字改之,就是要你知错能改,圣人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你不要执迷不悟。”杨过却道:“我没错!” (4)杨过之“过”成为了人物形象矛盾之所在,小说借助杨过由少年步入壮年,从边缘人物变成一代宗师长达二十多年的成长历程来破解这种种矛盾,最终非常成功塑造出一个崭新的“实际上已经超越了古典价值系统,需要在现代人文价值系统内进行分析评说”(5)的文学人物形象。



西方基督教文化中有一个“原罪(sin)”论,原意是指人生来就是有罪的。(6)人类始祖亚当、夏娃违反上帝禁令,偷吃善恶树上的“禁果”,于是便获罪在身,被逐出伊甸园。从此,他们及其后代便注定有罪。当年上帝之子耶稣代表人类和上帝耶和华签订契约,人类要在他们的一生中不断的祷告、行善,减轻“原罪”,得到上帝的宽恕。(7)
杨过首次出场是在书中第二回。他一出场小说就点明了他是一个孤儿;到了第四回,更是借郭靖之口进一步道出他是遗腹子。作为一部“成长小说”(8),杨过这一出身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着特殊的意义。
在《射雕英雄传》中,杨过的生父杨康间接的死在黄蓉手里(9),虽然正如黄蓉所说,杨康之死,确是“天网恢恢”,也算是一个天理报应,但黄蓉终究与杨康之死脱不了干系,事实上黄蓉也认为“他父亲(指杨康)虽非我亲手所杀,但也可说死在我手里”(10)所以在幼小的杨过逐渐去思考他父亲之死问题的时候,杨过认定黄蓉的丈夫郭靖是他的“杀父仇人”,而对于郭靖而言,由于杨过是结拜兄弟之子,所以郭靖收养了杨过,成为其事实上的养父,但在郭靖夫妇的眼中,杨过已有了“原罪”,郭靖为杨过所取的姓名,明显有父过子袭的意味 ──杨过,字改之,意指其父杨康的过失,要其子杨过来改正,也就是说 ,杨过一来到这个世间,就被深深烙上了耻辱的印痕。黄蓉也曾说过,“想到他作恶多端的父亲,总以为有其父必有其子,从来就信不过他……便是偶尔对他好一点,不久又疑心他起来”(11),所以杨过在郭靖家时,武氏兄弟能够习武,而杨过只能天天跟着黄蓉去读《论语》《孟子》了。应该说这也算是杨过与郭靖之间的矛盾,即杨过嫉恨郭靖身怀绝技而不肯亲自教他武功以及嫉恨黄蓉始终以心机对他, 但从我们上面的分析来看,这种矛盾其实还是当划归于杨过 “杀父之仇” 与郭靖 “救助之恩”之间的矛盾上来。
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常常被解释为家庭中心,孝道本位。反映在传统武侠小说中,很多作品的人物发展线索便从报家族门派之仇开始,孝道为杀人提供道义依据(事实上,西方古典文学作品中也是如此,如《基督山伯爵》《王子复仇记》等),在金庸早期小说中也有这样的影子,如《射鵰英雄传》郭靖为杀段天德在大漠中勤学武功,《雪山飞狐》胡、苗、范、田四家族,百年积仇纠缠几世,《碧血剑》中夏雪宜为父仇杀灭仇家,那么杨过的成长道路是否亦是如此呢?
最初杨过的确是要报“杀父之仇”的,但很快杨过发现:“他和我爹爹义结金兰,交情自不寻常,但终于下手害他,难道我爹爹真是个十恶不赦的坏人么?” (12) 杨过对自己生父善恶的怀疑总是缠绕着他。后来在嘉兴铁枪庙,终于有机会从沙通天、彭连虎那证实了生父生前认贼作父,卖国求荣的劣行及其惨死经过。至此,杨过完全打消了复仇的念头。杨过 “杀父之仇” 与郭靖 “救助之恩”之间的矛盾也破解了。
当杨过明白了生父之恶时,“抱头在地,悲愤难言,……自己名气再响,也难洗生父之羞。”但杨过的大侠之举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柯镇恶的话“你在襄阳立此大功,你父亲便有千般不是,也都掩盖过了。他在九泉之下,自也欢喜你为父补过。”(13)足以理解为在小说的最后,通过杨过本身的不懈努力,终成一代宗师而完成了杨过 “原罪”的赎还。



  如果说杨康的品行德操构成了杨过的“原罪”之“过”,那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则是他本身之“过”了,而且由于两人久处古墓,不懂人情世故(杨过算是懂得一点,小龙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了),居然会在大庭广众之下发表爱情宣言。一个说非君不嫁,一个道非卿不娶,在郭靖、黄蓉乃至所有人的眼中,这无疑是挑战社会、破坏人伦的勾当,所以有“逆伦 ”或“乱伦”之说。(14)
  其实构成两人 “逆伦”或“乱伦”关系的,除了两人表面上的师徒名分以外,还有另一种潜在的“母子”关系。《神雕侠侣》中,杨过很长时间里都称呼小龙女为“姑姑”,而小龙女则称呼杨过为“过儿”,而当两人在绝情谷下相见时,此时小龙女已幽居深谷十六年,思念的居然不是懂得男欢女爱的杨过,而是“儿童”期的杨过,颇不寻常。从后来小龙女说的话中我们更能寻觅出母亲的影子。杨过说:“龙儿,你容貌一点也没变,我却老了。”小龙女答道:“不是老了,是我的过儿长大了。”(15)
小龙女与杨过之间亦师(亦母)亦妻的关系构成了作品的第二个矛盾,而这个矛盾的破解则真的很有“小说家言”的意味了──或者可以说颇具乌托邦色彩。小说设置了杨过与小龙女的十六年的漫长分离,这给了杨过作为小龙女之徒身份转变的时间,而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居然是一个“神雕”。杨过在“神雕”那练就剑魔独孤求败的剑法,最终使得他武功突飞猛进,一跃而为江湖上声名赫赫的“神雕大侠”,而且还逆武学通理而行,自创“黯然销魂掌”。与此同时,小龙女在这漫长的十六年间武功一点也没有长进,而且金庸还特地点明虽然“小龙女长于杨过数岁,但她自幼居于古墓,跟随师父修习内功,屏绝思虑欲仿念。杨过却历忧患,大悲大乐,因此到二人成婚之时,已似年貌相若。”(16)在第二次保卫襄阳的战役中,杨过一展其旷世武学的威力。最终逆转他和小龙女的师徒辈分和潜在的母子尊卑关系, 从而消解“乱伦”、“逆伦”之说, 使两人的关系符合了当时的社会传统规范。
金庸自己曾经就这样一个特殊的爱情说道:“当时的宋朝,甚至现在的台湾,都认为师生情是不伦之恋,但我觉得师生是可以恋爱的。在我的想法是,如果法律规定不可以结婚的人,他们就不能恋爱,因为恋爱总是和性有关。” “不过,是不是乱伦,也是因时而异的”(17)也就是说事实上金庸在塑造杨过这一人物形象时,虽然一开始他很叛逆,但最终金庸还是又将其与小龙女的爱情纳入了传统的规范体系中去了。



从《射鵰英雄传》中的郭靖到《神雕侠侣》中的杨过,一些老派的武侠小说读者们都会觉得金庸的小说创作中存在着明显的“侠气渐消、邪气渐涨”的倾向(18),事实上确实如此,当我们再去分析金庸接下来的小说时则更加明显,甚至有人说金庸的封刀之作《鹿鼎记》已不是武侠小说了。
这也是对于杨过这个形象争论最多的一个焦点也就是杨过“自我意识”与郭靖为代表的侠道 “为国为民,侠之大者”之间的矛盾的产生和最终破解。
杨过跟郭靖的最明显区别在于,郭靖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杨过把爱情放在第一位。郭靖坚持尽忠报国,黄蓉只好跟随,而杨过则不同,为爱小龙女,他不怕受全世界指责,甚至看轻自己的生命,以死相随。襄阳城受蒙古围困,小龙女大感事情复杂麻烦,只盼杨过快快成事便抽身退走,解了情花之毒,两人便重回活死人墓,继续过他们不问世事的生活 (19)。杨过的“自我意识”,以至于黄蓉看到他就觉得别扭,实际上杨过在他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很难生存,因为他们毫无社会道德观念约束,更没有儒家那种及其强有力的渗透力影响的侵扰。杨过本身并非没有感受到周围环境的苛刻要求,但是他从来不愿屈服于任何这种局限力量的压力。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看待这样一个矛盾呢?
在传统通俗武侠小说中,实际上包括几乎整个传统文学体系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状况,即人物形象塑造的脸谱化、程式化,对正面人物神圣化、对反面人物妖魔化,如《三国演义》中对刘备之德、关羽之义、张飞之猛、赵云之忠、诸葛之智、曹操之奸的描述引出了鲁迅先生“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20)的感慨。
而在《神雕侠侣》中,杨过形象有着其真实的生活背景,“杨过自幼没有父亲,母亲也在他十一岁那年染病身亡。”“从此流落嘉兴,住在这破窑之中,偷鸡摸狗地混日子。”(21)像这样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若不是靠偷鸡摸狗,又如何能够生存下去?如果不是流里流气,又怎么去做偷鸡摸狗的事情呢?这样的描写有着其真实的人性依据,金庸对于这个有着真实生活前景和人性依据的人物形象,采用了在此前的包括金庸本人的作品在内的武侠小说中所未有的新的价值体系和评价标准,那就是由侠道“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儒家传统道德善恶标准,改变为现代人文主义尊重个性真实标准。从这个标准的转变过程来看,杨过的个性形象相比较郭靖而言,显然具有更高层次的文学意义,所以《射雕英雄传》的主人公郭靖的形象是传统意义上的“为国为民、牺牲自我”的“侠之大者”,而杨过的形象则是现代意义上的“至性至情、实现自我”的“人”。(22)





结 语

“南宋和北宋是中国礼教最严格、思想最封闭、最不开放的时代” (23),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居然有着一个叛逆的杨过在谱写着他的辉煌武侠人生。金庸创作《神雕侠侣》的1959年(1959年的香港)是一个传统思想与现代思想交织相错的年代,金庸在这个时代创作的杨过这一人物形象浸渗着很深的时代特性, 杨过人物形象是金庸武侠小说乃至整个武侠小说的一个形象中转点,在他的身上既有着传统的思想道德又闪烁着现代人文主义的色彩,但这些在他的身上显然不是一个完美的统一,或许只能说是金庸先生这两种思想的妥协。

参考文献及注解:

(1) 严家炎 《论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  《文学评论》1966年第5期
(2) 卢孰基 《金庸新武侠小说的文化与反文化》 《浙江学刊》 1991年第1期
(3)(5)(18) (22)  陈墨 《1959年:金庸小说“革命”的开端》 《金庸茶馆》2004年第2期
(4) 《神雕侠侣》第二集 497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
(6) 旧约《圣经》新约《圣经》本身里面都没有“原罪”这个说法,“原罪”论是后世的神学家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
(7) 《旧约圣经》和合本《创世记》第3章
(8) 陈墨 《新武侠二十家》指出:“金庸小说中的一个较为普遍的模式,是写少年武士的成才之路”
(9) 在《射鵰英雄传》第三十六回中,杨康偷袭黄蓉不成,反被黄蓉所穿软猬甲所刺,而软猬甲刺上染有杨康设毒计害死的南希仁之毒血,杨康因此中毒身亡。
(10) 《神雕侠侣》第一集 81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
(11) 《神雕侠侣》第三集 1051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
(12) 《神雕侠侣》第三集 765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
(13) 《神雕侠侣》第四集 1403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
(14) 《神雕侠侣》第二集 498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
(15)(16) 《神雕侠侣》第四集 1457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
(17)(23) 这段论述散见过很多网站的“金庸答疑”栏目中,但笔者并没有找到相关的书面参考资料,请参阅网页http://culture.netbig.com/topic/jinyong/text/a20010.htm
(19) 《神雕侠侣》第四集 1432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
(20)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 人民文学出版社
(21) 《神雕侠侣》第一集 54页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Appdog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2
编号 42541
注册 2005-7-7


发表于 2005-7-8 18:3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多谢捧场!呵呵……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9 12:3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90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