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未知-离线 zoe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7
编号 41938
注册 2005-6-29


发表于 2005-7-6 21:2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 有关张良与韩王成实质上应是从属刘邦的这一点, 我曾在论坛中 yaolei先生的 "楚汉人才流向论" 中讨论过. 在此不再赘述

至于您所说的 "只要张良不回来,韩王成就不会死。" 的这种可能, 我倒不认为. 正好相反的是 - 如果张良回韩王身边,  韩王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因为项羽既然以 "韩王成让张良帮助刘邦" 为理由怪罪韩王成, 倘若 张良当真一去不回, 等于彻底落实了韩王这项 "罪名".  而张良回去, 至少还有解释的机会.

韩王成附庸于刘邦, 这是项羽对韩王成有戒心的原因, 这其实也就反映出项羽对刘邦的戒心. 张良书告项羽: 1. 刘邦已无还心, 2. 齐地的叛变更具严重性. 除了要降低项羽对刘邦的戒心, 同时也是釜底抽薪之计----提醒项羽: 既然刘邦没有那么 "危险", 则韩王成当然也不需要警戒, 无须如此怪罪于他.  然而 - 刘邦数月之后还定三秦, 可能刺激了项羽必须彻底控制韩地的决心, 因此杀了韩王成.

2. 有关张良建议封雍齿时的说辞

张良只是要借此”惊人之语”让刘邦重视这个问题,进而听进他的劝谏。 张良进言的真意反倒是要劝谏刘邦改掉对功臣, 偏心, 疑心又记仇的缺点,不可滥疑滥杀。刘邦倘若仍旧死性不改,还是要滥疑杀功臣, 是刘邦本身的个性问题。为此责怪张良,窃以为并不公平.

张良真正想说的论点,并不仅是借由封雍齿来平息众臣不安而已。请看他所说的:「陛下为天子,而所封皆萧、曹故人所亲爱,而所诛者皆生平所仇怨。今军吏计功,以天下不足遍封,此属畏陛下不能尽封,恐又见疑平生过失及诛,故即相聚谋反耳。」

显然张良的真意,是要劝谏刘邦不可偏爱至亲故人,而为往日仇怨而滥杀臣下,倘若如此全凭个人爱憎行事,未来恐将激起变乱。

可惜刘邦没完全听进去。他仍旧记著旧怨,终于激起变乱。纵使他勉强封了雍齿,看日后韩信/彭越等人的下场,显然刘邦仍旧记著韩信当初要胁讨封齐王,以及韩/彭二人固陵会战时却迟迟不来, 只等著确认封地的旧恨。韩彭之死又激起英布的反心.........

当初张良的劝谏意思已经说的明白:不可偏爱至亲故人,而为往日仇怨而滥杀臣下,否则恐激起变乱。这分明是劝谏刘邦不可滥杀记仇, 可惜刘邦没听进去。

至于刘邦到底是没听懂张良的意思, 当真以为他是说 "众臣欲反", 因而加强对臣下的猜防; 还是虽然听懂, 却七折八扣的不全接纳? 应该是后者.

刘邦的机智聪敏, 史书上颇多记载, 加上张良说的很明显 - 只亲故旧, 尽诛仇怨, 将引起臣下恐慌, 进而激发变乱 - 不可能没听懂....只不过不太想听罢了.


3. 至于您说: 为得到峣关,张良先是让郦食其重金收买秦将,而秦将答应之后,又因其懈而击之。按说谋略本无好坏之分,只要能起到作用,就是成功。但是就只从这件事的本身来说,张良此计的确有违君子之道,大有战国纵横家的意思。因而杨时曾就此事及与项羽议和后又回击一事对老子的哲学不无感慨:可畏!可畏!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如此,那么彼此都不能相信,实在是一件可怕的事情。

有些论者 (例如杨时) 喜用这件事对张良大加抨击.. 本来个人的想法不同, 不同意这种做法也是论者的自由. 只是, 看事情的角度未必只有所谓的"君子之道".

所谓兵不厌诈. 兵法本就有言: "上兵伐谋"~~战时的行为并不能与平日相提并论. 试问 - (1) 运用谋略 (要说诈术也可 ) 以最有效率的方法, 最快的达到目的, 缩小战争时间与伤亡代价 (至少减低己方伤亡), 或是 (2) 不用任何谋略的大打特打, 不惜代价也要"光明正大"的战出胜负, 哪一种比较 "道德" 呢?

也许有人还是选(2). 但战争本是不得已的手段, 万一要战, 则最好速战速决.若我是久经战火的漢軍士兵 / 普通人民, 我宁愿这两方尽快战出胜负 (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好) , 然后早点让我省事安宁度日.

个人价值观不同, 不能勉强. 但我们也应该能从多方角度去想 "用谋略" 的价值与理由, 而不是只用"道德批判"去抨击历史人物 .


4. 韩信的被诛,也曾见其它人将远因推到张良身上,说是因为张良劝刘邦顺应韩信讨封的要求 / 或说是因为张良劝刘邦重用韩信, 韩信才会如此下场。实际上, 韩信被刘邦所恨之因,并不是因为他得封齐王,而是因为他在刘邦危急之时却借机讨封, 甚至到最后的固陵会师都期约不至, 直等到封地确定才肯来.

韩信当时的讨封,在刘邦的感受上无异于要胁。在刘邦受困的危急之时,他一旦出此讨封之举,无论刘邦最后是否要听张良之言顺应韩信所求,刘邦都必定会怨恨韩信。韩信本人缺乏政治警觉,在刘邦急待援军之时却急于邀功, 这才是他种下祸机的原因。而张良身为刘邦的谋士,职责所在,当然要力求汉军内部的稳定,不能让主子一气,刺激韩信而发生内乱。历来某些论者反而为此指责张良,窃以为并不公允。

刘邦畏忌韩信的才能, 又记恨不忘, 这诚然有错. 但有些论者因此而归罪于张良, 认为是 "张良劝刘邦重用韩信" 这回事害了韩信, 这未免是无理的苛责. 身为刘邦的谋臣, 职责上当然要注意可用的人才, 建议他善用之, 以成就大业. 若因君主未来有可能疑忌功臣, 就不劝君主用人才, 岂不是因噎废食? 有失于谋臣的职责?

(反过来看, 蒯通身为韩信的谋士, 则会劝韩信反刘自立.....原因无他, 各为其主, 立场不同而已. 谋士当然必须为主人尽全力辅佐之责, 蒯通如此, 张良亦然.)

至于张良对韩信是否有”将欲取之,必先予之”的恶意呢?我不认为。对韩信他是欣赏的,曾经盛赞韩信为汉军中唯一可独当一面的大将。天下统一后,他也曾在雍齿事件中委婉的劝谏刘邦:不可为旧仇而滥杀臣下(详见第2点. 有关封雍齿事件的回覆)。足见他并不赞成刘邦”清算异己”,甚至警告他这样做会引发变乱,可惜刘邦不听。

张良也有某程度的无力感, 隐约可以从他初时婉拒吕泽要求他为太子出计的回答里看出: "始上于危困之中, 幸用臣计. ....今虽臣百余人何用?" 刘邦需要张良救急的时候, 当然对张良100%言听计从. 一旦天下已定, 就算对张良仍旧以礼相待, 然而他的进言就可听可不听了. (直到伐代战役, 或许这时又感到军师的重要, 于是又把张良拉去....)

5. 至于汉十年的伐代事件,此处司马迁 "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之事, 应与韩信无关. 张良此时乃是为平陈豨之乱而随从刘邦伐代,  而韩信正是 "涉嫌" 与陈豨合谋. 若张良此处所言与韩信有关, 怎能说 "非天下所以存亡" 而不纪录?  因此我认为应无此种可能性.


以上回覆,  谨供诸位参考, 感谢阅读.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zoe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7
编号 41938
注册 2005-6-29


发表于 2005-7-6 23:4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第三帝国于2005-07-06, 22:26:59发表
张良是用了狐假虎威的计策来减少刘邦对自己的怀疑

不理解您所指为何,抱歉。

以史籍所载, 刘邦对张良从不曾有怀疑的实证或迹象,  何况, 刘邦所猜忌的无非是以下二种人: 1. 有 "民众支持爱戴" - 例如萧何, 2. 有军事能力 - 例如韩信/彭越/英布....等猛将. 张良既不带兵也没有兵权, 也不像萧何有机会服务百姓 "收揽人心",  客观条件上, 应无猜忌的必要.  

主观情感上, 张良一直跟在刘邦身旁, 言谈相得, 还有一份救命之恩 (鸿门宴), 天下统一后就呈半隐退状态, 也不多讨封赏, 只当个留侯, 这点应该让刘邦相当欣慰. 平心而论, 刘邦对张良一直尊重, 偶尔不听劝谏, 至少却不曾对他无礼. 在我看来, 真心善待的成分居多。张良未必需要去防备/去畏惧刘邦。

诚然,历来众人常说张良学仙求道是明哲保身,防患未然。一定要说”计策”的话,或许这算是一个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zoe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7
编号 41938
注册 2005-6-29


发表于 2005-7-7 00:2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to: 扶楠

以下是我回覆给yaolei先生的论点------

"我认为张良.....他其实一直都是刘邦的人, 甚至包括韩王成在内,名义上虽是项梁所立, 但实质上应是刘邦的附庸。

史记的留侯世家所载, 张良与刘邦相遇后, 就被刘邦封为厩将, 可见已是刘邦的臣子. 而后刘张二人同往见项梁, 之后事件如下:

沛公之薛,见项梁。共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颖川。

张良所说的”益树党”,真实用意应不是为了项梁树党,而是为了刘邦树党,想必这是他和刘邦拜访项梁之前就商量好的。否则张良既然已是刘邦的厩将,而此时又提议立韩王,又受项梁之命为韩申徒,若此事没有事先与刘邦协议过,岂不是对刘邦既不尊重又无人臣之礼?张良行事当不至于如此。若能顺利占有故韩之地,对刘邦扩展力量自有好处。此外,项羽杀了韩王成后即改立郑昌,借此拒汉。接着刘邦又打败郑昌,改立自己的部将韩王信。可见故韩之地有其战略价值,使得刘项双方都想扶植能亲附自己的人为韩王,以便纳入控制之下。

而后的事件如下: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余城,击破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

这里记载”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刘邦命令韩王留守,还迳自带走张良。这样的语气/行动,俨然刘邦与韩王乃是上下从属关系(韩王如同刘邦的附庸,而不是平等的盟友)。而刘邦助韩攻城,除了想加强双方关系,更可能是想确保对韩地的控制(之前韩地的经略状况不佳,占地屡次被秦军夺回)。


由此推论,刘邦让张良在栈道烧掉之后返回韩国,应不是单纯的返国述职,大概是想让张良与韩王一起从事”敌后工作”的。张良见到项羽时,先说栈道烧了,刘邦已无还心﹔又说齐王田荣反,策动项羽攻齐。以上无非是为了确保刘邦能安全发展势力。或许,刘邦所期望的是:既能消除项羽对刘邦的戒心,又能让韩王成和张良共同经营韩国,以利汉对韩地的控制/合作。
 
学者赖汉屏在"史记评赏"一书中提到:项羽对这一点可能已有所警觉,因此才坚决不放韩王成回国,最后甚至杀了他。至于韩王无功/为了张良而迁怒韩王...等理由,应该只是表面的借口. 要确保对韩地的控制,以及消除韩王成对楚方利益的潜在危害,应该才是项羽杀韩王成的主因。"

无论是在刘邦身边或是在韩王身边,张良实际上都是刘邦的人,而他为刘邦谋画的是统一天下。从他反对郦食其复立六国的提议即可知他对世势的看法。而就张良本人的想法,他报韩的志业其实只到复仇灭秦为止,并不包括复建韩国,而灭秦后就致力于辅佐主君一统天下。在留侯世家,他总结自己一生:「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彊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
当然这是我的个人之见,仅供参考。既然您没看到,我就再贴一次好了。

您文中说史记中 "遣良归韩"的 "遣" 字用的有些奇怪. 假设 - 刘邦的确是交给张良某项任务而派遣他回去, 则这里用 "遣" 字就很合理了.

我有此想法, 也并不表示我完全否定传统的看法 - 也就是张良确实想复国, 也做了些徒劳无功的努力, 结果和刘邦的友好关系 (张良救过刘邦 / 刘邦也帮过韩王攻城) 反而连累韩王成被杀. 之后张良大约也觉得复国无望了, 转而帮刘邦统一天下........

传统的说法自然有其道理, 我也没说一定要推翻, 只不过想提出另一个角度而已.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zoe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7
编号 41938
注册 2005-6-29


发表于 2005-7-7 02:0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扶楠于2005-07-06, 23:24:23发表

QUOTE:
原帖由zoe于2005-07-06, 21:22:49发表
 

2、关于张良建议封雍齿——我本人是很喜欢张良的,我自然不会刻意去说张良的坏话。但是有些问题还是客观一点好。张良是谋士,说话多数时间应该是三思而后说,何况在皇帝面前说这等大事,更应该好好考虑。那么,刘邦的为人张良应该是清楚的,这么说必定会有些影响,何况从汉建国之初张良即明哲保身,说明他的确了解刘邦的性格、为人。我这么说不是指责他,但这件事客观上起到的作用并不好,就比如他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时踢的那一脚,客观上确实使刘邦对韩信加深了忌恨。因此,这些至多算是无心之失,但张良对此应该是有责任的。

3、峣关那件事,从军事角度而言,确实无懈可击,这是打仗,以胜利为目的。但是抛开军事,单说说事件本身,张良此谋是有些不择手段的。李广曾为以前欺骗过降军而后把他们全都杀了惭愧,白起临死时也为坑杀了赵军四十万降卒而长叹。这其实很正常,因为人都是有判断力的,将军们自己也认为那些是亏心事,旁人当然更能判别这样做到底好不好。我不认为这样说是在攻击张良,而且人家也没用什么攻击性语言,这是事实。至少我是可以接受的。

4、韩信的问题,我这里没有说太多,因为我后现还要写韩信,因此没有涉及太多。刘邦恨韩信当然不是因为封了一个齐王,他生气的原因,正如你所说,是因为韩信不来救他。——不过这也不是什么新鲜观点了,众多评家也早都有此语。因此我没有写上。但我也没写刘邦恨他是因为封齐王吧?我才不会这么写,别断章取义。我不知你何此依据说我这样认为,大概是因为我引了一段话,话中有“蹑足就封”这四个字吧——你应该清楚,这是一件典型事例,重在说张良对刘邦忌韩信的问题上的影响,而不是说刘邦因为这个恨韩信。古文中一般都是以典型事件为例说明整个事情,或举多个例子,比如唐雎面对秦王政时,就举了若干刺客的例子。

5、你也要看清啊,我也是“猜测”。另外,韩信之事未必与天下有关,因为韩信此时只是困在长安中的淮阴侯而已。何况,杀韩信之事,对于汉高祖他们来说,并不是件光彩的事,从官方来说,对此都并不很公开。比如韩信和陈商量起兵,从司马迁的语言上看,他是有偏向韩信的倾向,但再多的他就不能说了。

先写到这。这篇文写的有些仓促,难免会有很多问题。有些东西没有写清楚,打算推倒重写…

回覆您之前要先跟您抱歉。我写的回覆中,并不尽然是针对您,但我却混在一起写了, 语句上没有区分清楚, 到底是对其他人还是对您。今天会写这些,其实是过往累积至今的不少感想,恰好发现您此文论及不少我想过的事,于是一口气写了出来。当中对您有不礼貌的地方,这是我的疏忽,非常抱歉。


1. 我所指的张良对项羽的 "解释", 是我第1次回覆中的这一段:

韩王成附庸于刘邦, 这是项羽对韩王成有戒心的原因, 这其实也就反映出项羽对刘邦的戒心. 张良书告项羽: 1. 刘邦已无还心, 2. 齐地的叛变更具严重性. 除了要降低项羽对刘邦的戒心, 同时也是釜底抽薪之计----提醒项羽: 既然刘邦没有那么 "危险", 则韩王成当然也不需要警戒, 无须如此怪罪于他. 然而 - 刘邦数月之后还定三秦, 可能刺激了项羽必须彻底控制韩地的决心, 因此杀了韩王成.

2. 关于张良建议封雍齿——您回覆的时候,我也正好在编辑原先的回覆,因此您可能没看到这一段:

”至于刘邦到底是没听懂张良的意思, 当真以为他是说 "众臣欲反", 因而加强对臣下的猜防; 还是虽然听懂, 却七折八扣的不全接纳? 应该是后者. 刘邦的机智聪敏, 史书上颇多记载, 加上张良说的很明显 - 只亲故旧, 尽诛仇怨, 将引起臣下恐慌, 进而激发变乱 - 不可能没听懂....只不过不太想听罢了.”

我的想法是:张良了解刘邦的聪敏,不至于误解,才会如此说。再说, 刘邦建国后 "加深猜疑臣下" 的倾向, 未必是从张良这番话为始. 刚建国的高祖五年,燕王臧荼就谋反,接着又有钟离昧事件,这些具体事件的影响恐怕更大。而张良这段话却是在高祖六年。当时封赏工作已进行一段时间,却因刘邦的”赏亲爱/诛仇怨”引起群臣潜在不安,张良因此进言。

如果汉五年的事件, 让刘邦更忧心臣下谋反, 决定采取严厉措施. 那么张良此时的惊人之语未尝不是他想 "对症下药" 的对策. 他想告诉刘邦 - 忧心臣反而大诛仇怨 / 大赏亲故, 其结果反而是激起更多变乱. 不如宽而处之, 才能安人心.

张良的言谈行事, 常带有战国纵横家 / 辩士的作风. 进言时先声夺人以吸引君主注意, 之后的结论才是真正重点. 劝谏刘邦不可复立六国之后, 还有这此的雍齿事件, 大致都是这种运用. 开国君主, 所担心的无非是如何保持江山稳定, 从建国前韩彭等人的不驯表现, 到汉五年的这些事件, 刘邦确实会担心变乱. 而张良的进言策略, 就是从这一点切入, 引起刘邦的注意, 再导入他的结论. 就进言策略上, 并没有错.

而真要客观来看张良进言的作用, 还得从封雍齿后的实际效果来看. 雍齿一封, 群臣果然安心. 眼前明摆着的事实已向刘邦证明  - 宽待仇怨之人, 不要滥疑滥杀, 才可安人心, 才是消弭变乱的好方法. 而之前的诛仇行为反而会造成反效果. 有此实际效果为证,  刘邦在理性上自当建立起 '宽容才能消除变乱 / 猜忌则适得其反" 的观念才是.  因此,  "张良的建言会加强刘邦的猜疑心".......由以上推论, 我并不认为如此.


3.至于韩信的问题。齐地富庶,刘邦一定不甘心封给要胁讨封的韩信,日后想夺回也是自然的,甚至连改封他楚王都不能安心。然而推原论始,与其说张良需要为韩信的遭疑负责,倒不如说韩信在一个不恰当的时机邀功讨封,反而自招其祸。

我想说的是:使刘邦对韩信加深忌恨,是因”韩信要求封为齐王”,而不是”张良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 。当时的状况,无论刘邦是否答应, 齐地都会落入韩信手中 (激怒韩信, 他大可以自立为王). 不答应, 则汉军必败. 若答应, 刘邦还有一线希望.  纯粹就事论事, 站在这种关键点上, 张良身为刘邦的谋士, 唯一的选择就是劝刘邦答应.

当刘邦与他人的利益有所冲突, 无法两全时,  以张良的职责, 只能求辅保刘邦. 若要刘韩双方立场都顾全的面面俱到, 以当时的状况并不可能. 他也并不赞成刘邦事后”清算异己”,可惜刘邦不听。说的直接一些, 若非韩信讨封, 张良何必劝刘邦行此不得已之事? 韩信讨封, 是这件君臣嫌隙事件的起因, 而张良的劝封, 是为了收拾此事件之残局的结果. 追究责任, 应该追究事起之因, 为何反而追究起张良来了呢?

若以"谋士的职责"来看, 张良其实只需对刘邦负责, 并无对韩信负责的义务. 同样的道理, 蒯通建议韩信背汉自立, 同样也无需对刘邦负责, 不是吗? 也许这样说很"无情", 但就事论事, 谋士本该只为其主而谋, 而非为别人.

或许读者们也可如此说 --- 张良劝封韩信时的说辞, 分析出韩信的力量已难制服, 不能不顺应他的要求. 或许是这番话使刘邦更忌惮韩信吧.

然而, 就张良的立场, 这番话不能不说, 分析不完整的建言, 无法提供君主正确决策判断依据, 这便是失职. 而刘邦忌惮韩信早非由此时而始. 从修武夺军事件就有迹象. 同时还在韩信身边安排自己的亲信 (曹参, 灌婴等), 显然刘邦早有防备... 过往已有此征兆, 而韩信仍旧缺乏警觉, 居然在主子危急时讨封....... 就韩信的立场, 也许他真的并无恶意却遭到疑忌, 诚属无辜. 然而, 反过来就刘邦的立场 (或比喻为一个老板的立场), 部下有此作为, 能不更猜忌吗? 平心而论, 这也是人性之常而已.

"他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时踢的那一脚,客观上确实使刘邦对韩信加深了忌恨。".....您要说是张良的无心之失,我也愿意尊重您的意见. 只是 - 在那样的状况下, 力求汉军稳定是首要之务, 未必能让所有人都如意满足. 诚属无奈。

4.至于汉十年的伐代事件,我想我应该说清楚一些。我的意思是,如果张良所言之事与”韩信和陈豨合谋叛变”有关,则不可能不纪录。(当然 - 许多学者与司马迁认为韩信是冤枉的).

即使连 "伪游云梦" 这样的诈术, 汉朝官方都可以留记录了,  其他事迹也应不至于避讳. (毕竟就汉朝的官方立场 - 韩信被判定是"叛贼",  对付他并不是不光彩之事.) 尤其司马迁是很为韩信辩冤的,倘有此事,必然会记录之,然后辨析其中是否有冤陷韩信之处。

当然,张良也有可能提到韩信,却无关”谋叛”,纯属他事。如此倒真有可能舍去不记了。

5. 至于峣关的事, 我也说过个人价值观不同, 不能勉强. 您的想法自须尊重, 我只是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已.


能跟您交换意见是很好的经验, 虽然我有失礼的地方, 但请别误会, 我没有故意攻击您的意思. 只是我跟您对某些事件的看法不同而已. 我的回覆可能不是很周延 (如我前面说的 - 我把累积很久的一些想法都混在本文的回覆中, 其实倒不是完全针对您). 这实在很抱歉. 也谢谢您的回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zoe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7
编号 41938
注册 2005-6-29


发表于 2005-7-8 08:4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扶楠于2005-07-08, 8:16:42发表

QUOTE:
原帖由zoe于2005-07-07, 2:02:40发表
 

啊,不好意思,我也不是针对你的那个意思,可能那天心情不佳吧,说话有些没有分寸,不过个人以为,也没说的太怎么样啊……我去改。  也很高兴有位朋友能够和我聊一聊张良,很荣幸的一件事情,希望我们以后还可以继续讨论


谢谢您的谅解.

不过, 我的回覆 (有关雍齿的部分) 重新编辑过了 (正好是您回覆给我之前). 加了一些意见, 与您想法不同之处就请多包涵了.

我的文辞不太好, 常觉得表达不完整而需要修改. 所以您可以看到我常编辑回帖. 希望没让您困扰了. (看到您引用到我的旧回覆, 总觉得有点过意不去......怎么我就不能一次写定呢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zoe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7
编号 41938
注册 2005-6-29


发表于 2005-7-8 15:1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赢任好于2005-07-08, 11:01:43发表
子房确有经天纬地之才,又懂明哲保身,真人杰也!无论从哪方面,都要强过诸葛武侯!怪就怪罗贯中大叔,一部三国演义影响了我们六百年,搞得现在名气远远不如亮哥,其奈何?其实亮哥也够可以的了。只是没有书中那么神罢了。这种现象还表现在太公望和关二哥身上,要知道明以前武圣可是我们姜爷爷呢!

二位各有优点, 诸葛亮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   

三国演义真是影响深远. 不只是诸葛亮, 包括其他众三国人物的知名度和讨论密集度, 恐怕也高于其他朝代的人物. 不过, 这么高的知名度可能也带来一些副作用. 罗贯中把诸葛亮写的太神, 反而为诸葛亮招来一些误解..... 由此观之, 享有高知名度究竟是福是祸, 也是见仁见智的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zoe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7
编号 41938
注册 2005-6-29


发表于 2005-7-10 15:4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扶楠于2005-05-18, 1:22:15发表
……总之,鸿门宴中最大的赢家舍刘邦还能有谁?其实张良也输了,和前面三人不同的是,他只是输了一时,或者说,从根本上,他还是赢了。所谓的“输”,是因为此后项羽、范增对韩国的态度是很严厉的,这不能不说和张良有关,从而也牵连了韩王成,为他的死也埋下了伏笔;然而像张良这样的人才若是一辈子在韩国的话,是很可惜的,即使项羽不软禁韩王,韩国又能有何作为呢?

鸿门宴事件确实让张良输了一着.这个事件除了牵连韩王成以外,恐怕也破坏了张良原有的规划.以下先探讨韩王的死因.

项羽以“韩王成无军功,项王不使之国,与俱至彭城,废以为侯,已又杀之。”(见项羽本纪)的理由杀韩王成,但是,留侯世家所载的却是:"以良从汉王故"......可见"无军功"或"张良跟从汉王"可能都是韩王获罪的理由,却更可能都是项羽的借口.实际目的乃是为了控制韩地.项羽也曾徒魏王豹为西魏王,把东魏据为己有。看来, 项羽似乎有削弱诸侯, 扩大自己势力的意图.

若说无军功,则废为侯即可,何必杀之?若说为了张良,那最该杀的是张良才对,而韩王也可以申辩:张良跟从刘邦只是他俩的私人交情,何况张良后来也回韩了,并未"一借刘邦便不还",何必怪罪韩王?然而张良偏偏得以不死,死的却是韩王.项伯出手相救可能是个原因,然而,也可能是因为项羽对张良并无杀意.若"良从汉王"是个大罪,则鸿门宴后,张良独自留下善后时,就该杀之.但项羽未杀 (或许又是碍着项伯的面子?),甚至连一句责问也无.(也可能是项羽想降低刘邦/张良的警觉心,然后卒不及防的囚禁韩王.看留侯世家的记述,张良应是归韩后才发现韩王未曾就国,被囚彭城的)

然而张良毕竟也是鸿门宴事件的输家之一.楚怀王本与众将有约:先入关中者为王.刘邦先入关,项羽即使再不甘心亦无可奈何.谁知刘邦竟误听鲰生之言,闭关阻挡项羽.阻挡友军入关, 诚属无理之举,也给了项羽一个口实,得以罪责刘邦.虽说刘邦赴宴前托了项伯向项羽解释:说闭关并无恶意,只为防盗.使项羽怒气大减,甚至最后也不杀刘邦.但此事件却使张良与刘邦的亲厚关系曝光了,从而又给了项羽一个铲除韩王成势力的好借口.之后刘邦还定三秦,重入关中,更刺激了项羽必须彻底控制韩地的决心 (韩地紧邻关中)。因此杀了韩王成,改立郑昌,借此拒汉。

这个事件破坏了张良原有的规划.在此之前张良还能够兼顾"辅韩"与"助刘"...就如同之前以客卿身分"借"给刘邦攻城掠地, 也并未引起项羽多大的注意. 但鸿门宴事件却将他们的亲厚关系明摆在项羽眼前, 从而连累韩王成. 此事也使张良的复国梦想破灭, 转而为刘邦谋求统一天下.  (此外,如果我之前的猜测"韩王成实质上附庸于刘邦"成立的话,则此事件亦使张良的计画受挫,既失去亲刘的韩王成, 韩地也落入项羽手中.后来刘邦只得派自己的部将韩王信(也是故韩宗室)打败项羽所立的韩王郑昌, 以夺回韩地.)

如您文中所说,其实项羽不该杀韩王成.只要韩王不死,对张良来说都是一个羁绊。若能扣住张良,不让他再有机会往刘邦身边跑(或干脆杀了张良),对项羽倒是更为有利.莫非真是天意要助刘邦吗?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5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6 20:2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883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