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楚汉人才流向论, ————兼谈刘,项用人之优劣
性别:未知-离线 zoe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7
编号 41938
注册 2005-6-29


发表于 2005-6-30 17:42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拜读大作后个人也有些浅见, 谨提出之。

我认为张良不算是背楚亡汉的人物之一,因为他其实一直都是刘邦的人, 甚至包括韩王成在内,名义上虽是项梁所立, 但实质上应是刘邦的附庸。

史记的留侯世家所载, 张良与刘邦相遇后, 就被刘邦封为厩将, 可见已是刘邦的臣子. 而后刘张二人同往见项梁, 之后事件如下:

沛公之薛,见项梁。共立楚怀王。良乃说项梁曰:「君已立楚后,而韩诸公子横阳,君成贤,可立为王,益树党。」项梁使良求韩成,立以为韩王。以良为韩申徒,与韩王将千余人西略韩地,得数城,秦辄复取之,往来为游兵颖川。

张良所说的”益树党”,真实用意应不是为了项梁树党,而是为了刘邦树党,想必这是他和刘邦拜访项梁之前就商量好的。否则张良既然已是刘邦的厩将,而此时又提议立韩王,又受项梁之命为韩申徒,若此事没有事先与刘邦协议过,岂不是对刘邦既不尊重又无人臣之礼?张良行事当不至于如此。若能顺利占有故韩之地,对刘邦扩展力量自有好处。此外,项羽杀了韩王成后即改立郑昌,借此拒汉。接着刘邦又打败郑昌,改立自己的部将韩王信。可见故韩之地有其战略价值,使得刘项双方都想扶植能亲附自己的人为韩王,以便纳入控制之下。

而后的事件如下:

沛公之从雒阳,南出轘辕,良引兵从沛公,下韩十余城,击破杨熊军。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

这里记载”沛公乃令韩王成留守阳翟,与良俱南......”,刘邦命令韩王留守,还迳自带走张良。这样的语气/行动,俨然刘邦与韩王乃是上下从属关系(韩王如同刘邦的附庸,而不是平等的盟友)。而刘邦助韩攻城,除了想加强双方关系,更可能是想确保对韩地的控制(之前韩地的经略状况不佳,占地屡次被秦军夺回)。


由此推论,刘邦让张良在栈道烧掉之后返回韩国,应不是单纯的返国述职,大概是想让张良与韩王一起从事”敌后工作”的。张良见到项羽时,先说栈道烧了,刘邦已无还心﹔又说齐王田荣反,策动项羽攻齐。以上无非是为了确保刘邦能安全发展势力。或许,刘邦所期望的是:既能消除项羽对刘邦的戒心,又能让韩王成和张良共同经营韩国,以利汉对韩地的控制/合作。
 
学者赖汉屏在"史记评赏"一书中提到:项羽对这一点可能已有所警觉,因此才坚决不放韩王成回国,最后甚至杀了他。至于韩王无功/为了张良而迁怒韩王...等理由,应该只是表面的借口. 要确保对韩地的控制,以及消除韩王成对楚方利益的潜在危害,应该才是项羽杀韩王成的主因。

至于张良在彭城的期间都做些什么事?由于史书未记载,我不便肯定他究竟有没有出计救韩王,或是和项羽交涉对韩王的处置。(反过来设想:项羽显然是为了巩固韩地的控制,安排自己能信任的郑昌为韩王,尤其韩王成依附刘邦的”罪证确凿”,贬为侯也不见得安全可靠, 自当杀之以除后患。要为韩王成求得一命,大概只有”使韩王成宣誓效忠项羽”一途。然而以张良忠于刘邦的立场不可能如此,再说项羽也不傻,怎可能相信这种说辞?)


但若张良当真几个月无所事事,闲散游荡,未免不合情理。我推测此时的张良可能是被囚禁的,或至少是被严加看管的状态。如史记所说:

项王竟不肯遣韩王,乃以为侯,又杀之彭城。良亡,闲行归汉王。

可知张良是趁隙逃跑的,也可见在此之前应该是被囚或被困的状态。

至于项羽有没有试图”劝降”张良呢?我推测应该是有的。韩王成和张良与刘邦的从属关系,可说是无可辩驳的事实。既然可杀韩王成,则张良也不应放过。但张良却似乎只被限制行动自由而已,这是为何呢?想来项羽应有收张良为己用的念头,于是便在这段期间设法拉拢他。然而,正如您大作中所说的:张良在起事之初就巧遇刘邦,而后相得甚欢。这么稳固的关系,又怎是其他人能动摇的?因此的确不该怪项羽没有积极拉拢张良,只能说项与张”相逢恨晚”。张刘早已关系深固,难以说动。

至于学者汪梦川说:“显然是因为项羽身边已有一个范增,才智不在他之下而地位却稳固得多。如果在项羽麾下,张良恐怕难有出头之日。" 这个说法我并不认同。首先,张良在与项氏阵营初接触(与刘邦同访项梁,谈立楚怀王及立韩王成之事)之前就已成为刘邦部属,项氏阵营(无论是项梁或项羽)并无机会先邀约张良,张良也无机会将刘项双方的人事内幕先加以比较。再者,就算张良在加入刘邦阵营前能有机会得知项氏阵营的人事内幕,则此讯息来源想必是他的好友项伯,如此张良也应可由此得知范增的为人:虽有才能却过于刚烈。这样的人能否与主君常保和谐,不无疑问。(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后来范增与项羽的摩擦,最后甚至一怒而去)如果张良愿去项氏阵营,则以他的才能,加上他处事言语更为圆融,还有项伯的友好关系,未必不能在项氏阵营受重用。因此,我不认为张良投效刘邦是因为”已有范增,故不欲投项”。反之,张良相当欣赏刘邦(他曾说:”沛公殆天授”),两人言谈相投,或许是吸引张良投效的原因。


无论是在刘邦身边或是在韩王身边,张良实际上都是刘邦的人,而他为刘邦谋画的是统一天下。从他反对郦食其复立六国的提议即可知他对世势的看法。而就张良本人的想法,他报韩的志业其实只到复仇灭秦为止,并不包括复建韩国,而灭秦后就致力于辅佐主君一统天下。在留侯世家,他总结自己一生:「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雠彊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个人所见,张良始终都是刘邦之臣("辅韩" 可视为是为刘邦而为),也许项羽曾经试图拉拢张良,终究还是不能。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zoe

Rank: 2Rank: 2
组别 百姓
级别 破贼校尉
功绩 1
帖子 57
编号 41938
注册 2005-6-29


发表于 2005-7-3 13:0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yaolei 于 2005-6-30 22:18 发表

这位兄弟分析的好。我也不认为张良是背楚投汉的人。只是为了反驳传统观点,把他算上了。

另外有一点,刘邦攻彭城的时候,张良在刘邦身边。关于张良是写信给项羽的,我猜想很可能是张良根本就没有去彭城,项羽为了控制韩地,杀了韩王成,派人接管韩地。 张良抵挡不住,故投奔刘邦了。

多谢回覆。其实我对您有关项羽的论点是很赞同的,只是不认为张良也是「背楚亡汉」的一员,因此提问。既然您说其实您也不认为如此,则我上次的回文就聊作补充讨论吧。诚如您所说,张良也可能在韩(如您所猜想的状况)。其实,从「返韩述职」到「逃回汉营」这段期间,张良的行动过程如何? 是否曾赴彭城会见项羽与韩王成?历来看过的解释都不尽相同。因此我各种看法皆可接受,也多谢楼主赐教。

其实传统的观点我也认同 - - 虽然刘邦和张良交谊深厚,然而韩王成与刘邦并无关系,遣张良助刘邦只为了还人情而已(刘邦为他攻下韩地十余城)。因此张良乃向项羽解释刘邦烧掉栈道、已无还心,以释项羽之疑,减低对韩王的不满(项羽以韩王遣张良助刘邦一事而归罪韩王,可见项羽对韩王的不满是源自对刘邦的疑忌)。不过,即使从这个观点来看,亦不能说项羽杀韩王成是情绪化的迁怒之举。从之后改立郑昌为韩王以拒汉的行动看来,加强控制韩地的战略考量才是主要因素。

回归您本文的正题,我也认为一般大众以「刚愎自用、多疑、不会用人」……这些类似「道德批判」的用语来论断项羽,从而认定项羽就是因此而败的论点并不尽公允。例如您提到的「西楚集团的内部矛盾」,我认为此论相当精辟。世人通常认为项伯之所以对刘邦百般维护,是因为项伯和张良的友谊/和刘邦的姻亲关系;但我不太认同。仅为了「私谊」,未必能让一个人叛主。诚如您所言:「项伯在西楚作为左伊位高权重犹勾结外人,显然出自于内部争权夺利,欲挟外敌以自重,而项庄听范增之言欲杀刘邦丝毫不给项伯面子亦显示项氏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我相当赞成您的论点。可见西楚集团的内部问题确是项羽的一个人事隐忧。

[ 本帖最后由 fengxv 于 2007-6-22 12:43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5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9-29 05:1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66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