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oldflytoto1025 于 2011-3-27 14:42 发表

又见这种为了捧人就非要把别人贬的一无是处的文章。。。
我爸是李刚的三国版,很好很强大,看来李启铭也有贾诩之智啊
呵呵,功成身退,怎么曹操一死就蹦到太尉的位置上去了,难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典卷一百五十六 兵典》:
蜀诸葛亮兵法曰:“山陵之战,不仰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
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不逆其虚。此兵之利也。故(斗战)[战斗]之
利。唯气与形也。”
再送上两段史料,你自己看吧:
《太平御览 卷三百一十三》:
《诸葛亮兵法》曰:山陵之战,不仰其高;水上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不逆其虚,此兵之利也。故战斗之利,惟气其形也。
《便宜十六策 治军第九》:
故兵从生击死,避实击虚,山陵之战,不仍其高,水土之战,不逆其流,草上之战,不涉其深,平地之战,不逆其虚,道上之战,不逆其孤;此五者,兵之利,地之所助也。
我知道你肯定挺不服气的,对吗?再送上两段史料,你自己比对吧:
《太平御览 卷二百九十六》:
《武侯兵法》曰:军有七禁:一曰轻,二曰慢,三曰盗,四曰欺,五曰背,六曰乱,七曰误。此治军之禁也。若期会不到,闻鼓不行,乘宽自留,回避务止,初近而后远,唤名而不应,军甲不具,兵器不备,此谓轻军。(有此者斩之。)受命不传,传之不审,以惑吏士,金鼓不闻,旌旗不睹,此谓慢军。(有此者斩之。)食不廪粮,军不部兵,赋赐不均,阿私所亲,取非其物,借贷不还,夺人头首级以获功名,此谓盗军。(有此者斩之。)变易姓名,衣服不鲜,金鼓不具,兵刃不磨,器仗不坚,矢不着羽,弓弩无弦,主者吏士法令不从,此谓欺军。(有此者斩之。)闻鼓不行,叩金不止,按旗不伏,举旗不起,指麾不随,避前在后,纵发乱行,折兵弩之势,却退不斗,或左或右,扶伤举死,因?归还,此谓背军。(有此者斩之。)出军行将,士卒争先,纷纷扰扰,军骑相连,咽塞道路,后不得前,呼唤喧哗,无所听闻,失行乱次,兵刃中伤,长将不理,上下纵横,此谓乱军。(有此者斩之。)屯营所止,问其乡里。亲近相随,共食相保,呼召不得,越入他位,干误次第,不可呵止,度营出入,不由门户,不自启白奸邪所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饮食,阿私所受,大言惊语,疑惑吏士,此谓误军。(有此者斩之。)
《便宜十六策 斩断第十四》:
斩断之政,谓不从教令之法也。其法有七,一曰轻,二曰慢,三曰盗,
欺,五曰背,六曰乱,七曰误,此治军之禁也。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故设斧钺
之威,以待不从令者诛之。军法异等,过轻罚重,令不可犯,犯令者斩。期会不
到,闻鼓不行,乘宽自留,避回自止,初近后远,唤名不应,车甲不具,兵器不
备,此为轻军,轻军者斩。受令不传,传令不审,迷惑吏士,金鼓不闻,旌旗不睹,此谓慢军,慢军者斩。食不禀粮,军不省兵,赋赐不均,阿私所亲,取非其物,借贷不还,夺人头首,以获其功,此谓盗军,盗军者斩。变改姓名,衣服不鲜,旌旗裂坏,金鼓不具,兵刃不磨,器仗不坚,矢不着羽,弓弩无弦,法令不行,此为欺军,欺军者斩。闻鼓不进,闻金不止,按旗不伏,举旗不起,指挥不随,避前向后,纵发乱行,折其弓弩之势,却退不斗,宜左或右,扶伤举死,自托而归,此谓背军,背军者斩。出军行将,士卒争先,纷纷扰扰,车骑相连,咽塞路道,后不得先,呼唤喧哗,无所听闻,失乱行次,兵刃中伤,长短不理,上
横,此谓乱军,乱军者斩。屯营所止,问其乡里,亲近相随,共食相保,不得越
次,强入他伍;干误次第,不可呵止,度营出入,不由门户,不自启白,奸邪起,知者不告,罪同一等,合人饮酒,阿私取受,大言警语,疑惑吏士,此谓误
军,误军者斩。斩断之后,此万事乃理也。
对比一下上面的两段史料,你会得出什么结论来呀?现在能看到的“诸葛亮的兵法”的另一段也出自于《便宜十六策》,同样的我还是要问相同的一个问题。这玩意是不是真的呀?是诸葛亮写的?
知道什么意思了吗?唐朝的《通典》里的“诸葛亮兵法”引用的是《便宜十六策》里的内容,这玩意是不是真的呀?是诸葛亮写的?另外,《通典》中《兵典》部分里的关于诸葛亮的“兵要”、“军令”,大部分都收在《太平御览》、《北堂书钞》里面,而这些又全部收集成为清朝人所编辑的今本《诸葛亮集》里。
而陈寿所作的原本《诸葛亮集》有二十四篇,分别有“兵要第十二、军令上第二十二、军令中第二十三、军令下第二十四”,这些古本与今本有多少差异不得而知。我要说的是,《诸葛亮集》只是文集,不是“诸葛亮的兵书”,所以现在的结论是“诸葛亮到底写没写过兵书,不得而知”,至少连诸葛亮兵书的确切”名称”都无法考证得知,这是很大的一个疑问。《将苑》《便宜十六策》是个什么水平呀?诸葛亮到死都认为自己是一名军事家并试图证明这一点,殊不知治军与打仗完全是两码事,一些不求甚解,略懂写出来的垃圾草根兵书,完全是上不了台面的水货。
除了治军、治将,到头来还是治军、治将,没见对用兵原理和法则有什么论述,后世对诸葛亮的推崇,已经到把别人的东西加到他的头上了。
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军事理论家、但要说其是一个军事家,有点过了。作为军队的最高统帅,他发动的五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就这表现已经不足以称为军事家了
其他的不想驳你了,烂水平、回去再修炼修炼,你太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