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电视剧《水浒传》:英雄的悲剧, 水浒话题
性别:男-离线 天蝎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1
编号 41087
注册 2005-6-16


发表于 2005-6-17 12:2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几位专家对电视剧《水浒传》的评价
其中有汪远平,李希凡,李永祜,王学泰。。。。:)  




    《水浒传》电视剧的拍摄与放映,是文化界的一件大事.这部电视剧收视率高,受到许多观众的欢迎和称赞.通观全剧,我认为电视剧《水浒传》基本上把握了原著主题精神,在基调处理上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英雄气震荡:电视剧通过一组英雄群象,特别是十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塑造,使电视剧的大半部分贯串着一种壮烈凛然的阳刚之气,狂飚烈火的抗争精神,感人肺腑的道德情义和"超出寻常万万"的智勇力,那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主题歌更是撼人心魄,回肠荡气. 第二,民俗情浓厚:电视剧通过电视手段,用生动画面和人物形象将中国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北宋各色民情风貌,一幕幕展现在观众面前,从天文地理,典章制度到社会习尚,风土人情,从小说戏曲,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文物古董,从人间尘世,俗气凡人到神仙圣境,仙子道士,从龙虎蛇蝎到妓院赌场,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这一切在电视里均有生动表现,使这个电视剧更具有平民色彩,更具有美感力. 第三,悲剧色彩强烈:应该说,电视剧更突出了宋江与晁盖在招安问题上的分歧,且在多处场合,去表现宋江的招安心迹,以及一批好汉对招安的心怀不满,这种描写,无疑为本已具有的悲剧性,又浓浓加重一笔.应该说,电视剧从"英雄排座次"之后,那悲剧的情绪越发浓重,悲剧的结局步步逼向观众面前,这种展现是很有力量的,不仅使这部电视剧的思想性得到了深化,而且以一种悲壮美,去感染观众.(汪远平)  

    就改编而言,电视剧《水浒传》对原著思想倾向的把握大致尚好.剧作首集以"高俅发迹"开篇,将高俅及其团伙的流氓无赖的行径和高俅以技得官的际遇,直推到观众面前,突出了原著"乱自上作 "的命意,在结尾几集,基本上按照原著的情节,描写宋江一心招安,报效朝廷,企图青史留名.然而他与起义军弟兄却一直遭到上起高俅,蔡京等奸臣,下至虞侯,军吏等的歧视,凌辱和陷害.对以宋徽宗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残害忠良,屈杀功臣的阴险,毒辣的本性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也为起义军投降朝廷,心存幻想展示出血的教训.剧作开头,结尾,符合原著的命意,值得肯定. 在情节的取舍上,电视剧《水浒传》压缩,删节了原著纷繁的情节头绪,如省去了洪太尉上龙虎山,史进与少华山的纠葛,鲁智深大闹桃花村,火烧瓦官寺,雷横,朱仝与白秀英的纠葛,鲁智深,杨志打二龙山,芒砀山收服樊瑞,以及整个征辽部分等,突出主要人物重要的事迹,这就避免了篇幅冗长,拖沓,使情节集中紧凑,节奏明快,比较符合今日观众的欣赏习惯.在这方面它从电视剧《三国演义》那里汲取了教训,前进了一步.(李永祜)  
   
    电视剧《水浒传》的改编比其他几部古典名著的改编都成功,因为它结构完整,取舍得当,人物性格鲜明.在结构上,电视剧《水浒传》采用了小说的百回版本,略去了招安之后为朝廷所作的多次征战,把笔墨都放在了"征方腊"上,极力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浓缩了《水浒传》的悲剧内涵.(李希凡)  

    名著改编必然面临两个难题,一是如何忠于原作的问题,二是如何将小说思维变成电视思维的问题.当年拍《红楼梦》,《西游记》的时候,这两个问题还不明显,到了拍《三国演义》的时候,这两个问题变成了争论的焦点.现在《水浒传》可以说是把这两个问题都解决了,该剧在保持了原作的精髓和意蕴的基础上,把生动的故事,优美的风俗用电视化的语言表现了出来.犹如一幅幅画卷展现在观众面前.(孟繁树)  

    《水浒传》这部小说,是用章回体来写的,每一个章回都给电视剧提供了很大的想象的余地.这部戏好像很接近原著,看起来很亲切.但如果说完全拘泥于原著,这是不行的.我们在对待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时,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电视剧把《水浒传》中的一些有神怪色彩的封建迷信的东西删掉了,我觉得很好.(赵忠祥)  
   
    电视剧《水浒传》作为普及古典文学名著的一次尝试是成功的,它不仅向广大观众讲述了《水浒传》故事,介绍了其中的主要人物,而且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许多地方还是很好看的,这与电视剧《水浒传》基本上符合原著的基本精神是分不开的.电视剧《水浒传》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原著中所描写的北宋时期的民俗风情和书中所体现出的游民意识,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有些人物还是相当不错的,比如李逵,我认为就比较成功,因此,它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这与改编者和导演创造性的劳动是分不开的.(王学泰)  
   
    电视剧《水浒》在塑造人物上应该说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认为杨志是比较成功的.杨志虽非主要英雄形象,但表演十分出彩,一出场便使人同原著中的那个杨志对上了号!不仅形似,且人物的性格气质也把握得十分准确,那眉宇之间,那一举手一投足,都能够将梁山英雄那阳刚之气尽现而出.再者,杨志那"失意———得志———幻灭"的人生变幻三部曲,也通过画面和演员精妙的演技得到有力的体现.(汪远平)  
   
   《水浒传》在演员的选择上是很困难的.这部小说在明代就有人给108将画像.在以后的流传过程中,绣像,绘画的形式一直是与《水浒传》的小说并行的.所以,在观众的心目中,这些人物的形象一般来说都是比较定型的.每一个观众都有自己心目中的108将.现在导演在处理这些人物形象的时候,吸收了一些传统中的人物造型,比方说林冲,我觉得这样既注重人物外形的相似,又考虑到人物的内在气质是比较恰当的.(胡晓伟)  
   
    比起《三国演义》电视剧的武打艺术处理,《水浒传》有较明显的改进与提高,有出新出彩之处,也多为赏心悦目.但某些方面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水浒传》武打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一类是大的战争场面,如水战,陆战,或多种战斗形式的混杂.此类,《水浒传》多为成功的,如"大败高太尉"一节的水战,实在精彩.战斗场面宏大复杂,但不失层次分明,说它"有气魄,有个性,有情趣,有美感"并不为过. 二是徒手或枪械对垒的小型武打,处理多数也是好的.如"血溅鸳鸯楼",打的很有节奏感,既是心灵仇与恨的厮杀,也是肉体力与勇的拼搏,在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中,把一个旷古英雄武松,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汪远平)  
   
   《水浒传》可以拍得再精致一些,剧情还可再细一些.如果拍60集,那么老百姓喜欢的东西还可再铺开些.但由于篇幅所限,有些地方显得仓促。如招安之后,只强调了其悲壮、惨烈,却忽视了宋江与众兄弟之间的情意.(张绍林)
     
   《水浒传》这部电视剧在播出以后,收视率很高;但也带来一些问题.比方说,这里边反映的梁山好汉"该出手时就出手",是不是和现代社会中的主流意识形态不吻合?我想提醒一下观众,欣赏像《水浒传》这样的历史戏,应该注意到把历史现象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中去思考.这是欣赏历史剧最基本的一条.(宋强)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天蝎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1
编号 41087
注册 2005-6-16


发表于 2005-6-17 12:47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贴一点自己的拙见:(

  电视剧《水浒》对原著内容进行了熔裁与集中,改编都是为了更好的表现人物性格,更具有人性化,宋江,林冲,杨志,武松的表演很出色,对宋代文化的表现也非常生动!——我喜欢《水浒》,觉得它更像一部艺术精品, 美术,音乐,摄影,人物造型,武打都很有质感;最近看了景阳冈那一集,大虫出现之前,几个静态镜头的变换,就把那种神秘,紧张的气氛表现了出来,更有小说中的那种神韵。

  《水浒传》的五个主演里面最有魄力,最能打动人心的应该是林冲了。野芒演得林冲从形象上说,不算是豹子头,小说里的林冲是“豹头熊腰,燕领虎须”,和张飞相似,但是从气质上野芒绝对是一个林冲,他的眉宇之间流露着一些智慧,言谈不俗,身手更是不凡,,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也决不会是匹夫之勇的!
  林冲是一个悲剧英雄,水浒里的好汉多数也是这样,杨志也是。他们有着更多的现实主义色彩,少有传奇色彩,所以很真实,他们的命运也更会令人关注。林冲的厄运在岳庙供香就开始了,一直到雪夜上梁山,才算结束。一切就像一场噩梦!接着遇到的却是王伦……当林冲的一只脚踏上杨志的船,另一只脚还留在梁山的码头上时,让人只想落泪!
  林冲英勇善战,从无败绩,是名符其实的梁山第一将——英雄就是英雄,他为梁山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林冲总是让人觉得空有一身的本事,屈在人下,在高俅之下,在王伦之下,在宋江之下.他找高俅寻仇,显得很有刚气,没有改变气节,最后一腔热血洒在了梁山……


  丁海峰演的武松不但如原著第二十三回所写“身躯凛凛,相貌堂堂。一双眼光射寒星,两弯眉浑如漆刷。胸脯横阔,有万夫难敌之威风;话语轩昂,吐千丈凌云之志气”,而且很能打,“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两集打的很是精彩。
  每个人都有其局限性,武松亦然。 就说“血溅鸳鸯楼”一节,当武松被押至飞云浦,原著里面是武松蓄意逃走,且先动手杀人的,待杀了张督监,蒋门神,武松甚至掳走了许多金银酒器。而电视剧里面则是武松走进了预先设下的埋伏,防不胜防,奋力杀敌,既是心灵仇与恨的厮杀,也是肉体力与勇的拼搏。还增加了武松救下将要跌入深谷的解差的细节。此后,他还对宋江说过:“只是小弟杀人太多……”有不得已之意。相比之下,电视剧处理的好一些。
  喜欢丁海峰的武松冷毅,勇武,“豪杰不受羁靮”的气质形象!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天蝎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21
编号 41087
注册 2005-6-16


发表于 2005-6-17 20:33 资料 主页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偶以为央视《水浒》是在深刻研究原著的基础上塑造人物性格的,吴用在《火并王伦》那一集多处的眼神暗示和语言暗示相当生动;吴用其实是一个深谙世道,明哲保身的人,与诸葛亮的大智慧并不相同。最初是他提出上梁山的,后来又是他协助招安的,他在晁盖和宋江之间也是采用了模糊的哲学,从他出场时同农夫的对话可见一斑:

在老婆跟前就顺着老婆说,在娘跟前就顺着娘说,如果两个人都在,就一句话也不要说!

非常同意陶心所说的,刘唐最具绿林好汉的气质!!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5-14 10:4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40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