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未知-离线 baumche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3
编号 40936
注册 2005-6-14


发表于 2005-7-8 13:2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个人觉得,这段话值得研究:

太宗引为秦府兵曹,俄改陕州长史。房玄龄闻于太宗曰:“余人不足惜,杜如晦聪明识达,王佐之才。若大王守藩,无所用之,必欲经营四方,非此人不可。”

此对话发生在武德元年。此时,建成和秦王功绩尚相仿,而且唐地盘也只有关中,晋阳一带,建成没有理由发端兄弟之争。

由此可见,太宗蓄不臣之心之久。

至于后来高祖那些说传位太宗的那些话,我倾向于房的曲笔。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baumche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3
编号 40936
注册 2005-6-14


发表于 2005-7-8 13:3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王佐之才于2004-11-10, 19:51:19发表
酿成玄武门之变的根源在于李渊。唐高祖李渊宦海沉浮多年,善于韬光养晦,为人稳健而有心计,但毕竟是靠儿子打江山,必然会造成尾大不掉的局面。秦王多有军功,掌握着唐王朝精兵猛将。不仅对太子建成的继承权构成了威胁,而且连最高统治者李渊本人也感到锋芒在背。在玄武门之变之前的一段时间,李渊就已经对秦王不满了,曾经愤愤的与亲信大臣裴寂说:这都是底下人挑唆坏了,已经不是我从前的儿子了。所以李渊更倾向于在三个儿子之间搞平衡,利用东宫与齐王对秦王有所制衡。这实际上是火上浇油,使兄弟之间斗争更加白热化,以至于到了无法调和的程度。所以,我们在研究玄武门之变这段历史时,不能忽视李渊这个很重要的因素。

这个一半同意,一半不同意。

酿成玄武门之变的根源,一半是高祖,一半是太宗。高祖我不觉得是在三个儿子
之间搞平衡 -- 没有人会这么做的。高祖杀刘文静而太宗不能救,李靖等人说走
就走,可见高祖的权力还是很牢固的。高祖的问题在于有妇人之仁,当断不断。
因为秦王功高,所以置天策上将,这个名号本身就过分。同时还让王府拥有大批
甲士,更是不当。

秦王本身野心勃勃,留杜如晦早在武德元年,收买常何(记得有人提过,忘了那
位牛牛了)更非朝夕之功。玄武门一发,实在是蓄势久矣。


更正:

不是 李靖等人说走就走,应该是李靖等人并不党于秦王。例如“世民犹豫未决,问于灵州大都督李靖,靖辞;问于行军总管李世勣,世勣辞”。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baumche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3
编号 40936
注册 2005-6-14


发表于 2005-7-10 12:3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还有太宗对众多侄子的残酷也暗含太宗得国不正。

太宗自己后来有太子谋反,结果仅被废为庶人。
高宗朝有长孙无忌诬陷吴王恪谋反,仅罪止一身。

如果不是不正,何须如此酷烈?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baumche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3
编号 40936
注册 2005-6-14


发表于 2005-7-12 04:0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百灵羽于2005-07-10, 13:19:25发表

QUOTE:
原帖由baumchen于2005-07-10, 12:36:22发表
还有太宗对众多侄子的残酷也暗含太宗得国不正。

太宗自己后来有太子谋反,结果仅被废为庶人。
高宗朝有长孙无忌诬陷吴王恪谋反,仅罪止一身。

如果不是不正,何须如此酷烈?

这个能够成为李世民得国不公的证据么?怀疑中......

何谓不公?什么叫公?你以为把李建成推上台就叫公正了啊?李建成虽然也有才,可品德不见得多好也!他上台最多能够保持平稳(还不能说他的儿子是否成材),但要说到国力昌盛,偶严重怀疑~~

好像不止贬为废人吧~~
偶记得第一个太子叫李承乾,谋反被赐自尽了嘀~~~不过看一些书上又说,只是流放,不明白哪种才是真的~~~

你过于意气了,我们讨论的是太宗得国是否不正,跟太宗得国以后的所作所为完全没有关系。

就好比某甲偷了某乙一笔钱,纵使某甲拿了这钱修桥铺路,作尽好事,而某乙拿着这钱准备做假药害人,也无法改变这个“偷”字。

更何况,你也只能说建成品德或许不好,上台之后或许没有作为,纵使有作为儿子也不见得如何(怎么感觉像狡辩),如果这也可以作为理由,那无需奇怪中国历史上那么多冤死的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baumchen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3
编号 40936
注册 2005-6-14


发表于 2005-7-15 04:3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扶楠于2005-07-12, 8:35:37发表
我也是倾向太宗的,但他得国确实有其不正之处。单论此事,确实是他做的不对。不过,还是那句话,这是从道德角度来批评,事实上,就算得国不正,又怎么样呢?难道束手就擒就行了?只怕那时所有的责任,所有不好听的话都会放到他身上,到底哪个划算……


石虎那个没有可比性,首先石虎并不是皇子,其次,石虎一直不肯杀孙子,抱在怀里被人抢去(奇怪,谁人那么大的胆子?)。

而且,我并没有把这个作为证据,只是觉得此事上太宗显得比相似事件下严酷许多,有些不正常,所以用了个“暗含”。

另外就是我对所谓“圣达节”的看法,我承认圣不能以普通人的标准来衡量,但是“达节”终究不值得提倡,因为这马上就成了无数小人卖身的藉口。相对于李世民,我还是更欣赏周公,信陵君,慕容恪这样的磊落君子。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 18:1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21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