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yuebin723058 于 2011-5-29 11:01 发表
用长安李催的,一般情况下,肯定会把西北五郡作为扩张的首要选择。否则,西凉铁骑会成为恶梦。
用刘璋的,肯定是先破南蛮三郡。这样,即使不能一统天下,也一定能成为鼎足的一方。
用袁绍的,也一定会丢下曹操,先打下北面的公孙瓒,先一统河北再说。而不是过早的和曹操开战,做无谓的消耗。
...
非常赞同“金角银边草肚皮”的设计。
除了这几个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有名的“隆中对”:为什么必须先取西川,因为有了这个“角”才能站稳脚跟,鼎足三分;为什么要将北伐主攻方向放在秦川,因为那也是角,打下它没有后顾之忧;为什么辅攻“宛洛”的前提必须东和孙权,因为不那样“荆襄”这个“边”就会变成“草肚皮”,被敌人夹击包饺子。
朱元璋的成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积累了一定实力后,并未贸然北伐,因为后方还有陈友谅、张士诚这两个强敌。朱元璋本想先打张士诚,因为从地理位置上看那是个“角”,但是他很快发现:规则是死的,人是活的——张士诚只是个”自守之虏“,不足以构成威胁,反而陈友谅野心勃勃,不可不除;同时,割据蜀地、保境自守的明玉珍也不是一个野心家,从而占领陈友谅的地盘(江西、湖北)也可以成为一个“角”。于是他及时调整了战略,先平定陈友谅,再攻取张士诚;而且为了巩固湖北的这个“角”,他还遣使通好明玉珍,方才放心大胆北伐。
洪武北伐也反映了“金角银边草肚皮”的思想:朱元璋不像岳飞那样直取中原,更是否定了常遇春“长驱直入,直捣大都”的主张,而是提出:“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槛,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既克其都,鼓行而西,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
朱元璋将整个北伐战略行动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首先攻取山东,因为这是一个天然的角。
第二阶段,转攻河南,占据潼关;由于山东已下,再守住潼关,不让关中元军出来,那么就可以让河南这个四战之地转化为一个新的角。
第三阶段,攻取河北及大都,消灭蒙元;实际上,打下河南之后,北伐战略发生了分歧,部分将领认为应该先取关中,再图北进,幸而主帅徐达在仔细分析后否定了这个错误提议。
第四阶段,主力由大都西进,攻取山西,略定陕甘;这个其实也是大唐开国的走势。
再举个例子:
1947年,刘邓大军按照“下决心不要后方,以半个月行程,直出大别山”的指示千里跃进,一路为了怕被包围全部毁弃重型武器,好不容易进入大别山中,凭借地利方才免遭全歼厄运。此举为实现战略牵制付出了沉重代价——刘伯承的12万精锐被打成5万草寇。而粟裕则未接受“不要后方下江南”的命令,以致被押回陕北,通过拖字诀避免了另一只主力部队变成二流,为我党我军争夺中原保留了重要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