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隋炀帝三征高丽是为了赌气???
性别:男-离线 我本人间惆怅客
(无尽的愁)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19
编号 403553
注册 2010-11-15
家族 普日特党


发表于 2010-11-15 22:3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隋炀帝三征高丽是为了赌气???

隋炀帝大家都知道,是个争议很多的亡国之君,主要是它本身很有才华并留下了很多功绩以及其身为亡国之君相互矛盾所致,观其一生,其中亡国最大的原因就是穷兵黩武,而穷兵黩武的最大案例就是三征高丽了,这个大家都知道,并且也很为杨广惋惜,堂堂大隋朝,113万兵力,其中有四十五万能征惯战的精锐府兵,这支大军,往前看也许只有秦始皇灭楚时动员的军队能与之相较,額。。还有苻堅。可以说是必胜之战了,论精锐,隋朝精兵早已南征北战多年,论数量,估计都比高句丽百姓多了,可是就是这样悬殊的兵力下,隋朝打得亡了国,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杨广非得打下高句丽不可吗,为了赌气,还是为了面子??我开始也是这么想,不过最近看了些关于它的材料,才发现,这个亡国之君并非那样小家子气,不说废话,下面说说几点征讨高丽的原因。

1自魏晋以来,高句丽就趁中国内乱之机向西北进行扩张,经过多次和鲜卑慕容氏等北朝几致亡国的生死相搏,至后燕时终于全面制了辽河流域。对高句丽而言,占据辽河流域不但可以获得大量肥沃的耕地,补充国内的不足以增强国力,其次可以在此招降纳叛,收揽中国逃避战乱的人才,直接导入汉人先进的文化制度和科学技术;再次利用辽河流域易守难攻的地理环境,屏藩本国,同时争取对东胡各族的主导权,拥有与中国抗衡的实力。隋朝统一天下以后,从文帝杨坚开始,就致力于恢复汉朝时的疆域,不断对外用兵,到大业年间,已先后臣服突厥,吐谷浑,西域诸国,重建了对四夷的朝贡制度,但是只有高句丽依然对抗着中国,不时勾结契丹和靺鞨入寇边疆,掠杀边民,同时还和被击败的突厥人暗通款曲,对隋朝君臣来说,始终是心腹之患,不得不除,更何况朝鲜半岛北部自汉朝起就是中国领土,对于一心要建立远超汉朝世宗孝武皇帝功业的杨广来说更是必取之地。因此,杨广征高句丽根本不是后世所谓的好大喜功和心血来潮。

2高句丽当时是中国东北东部和朝鲜半岛北部的一个封建王国,几百年的历史,到隋唐时期很强大了。隋朝包括后来的唐朝都要灭之已绝后患,你想,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帝国能允许另一个越来越强大的封建国家在他身旁逐渐壮大吗?这和现在的美国对中国采取遏止的做法不是如出一辙吗?不然为何 太宗皇帝,額。。。。唐太宗皇帝,为什么要步隋炀帝的后尘,去打高丽呀,结果还是狼狈的回来了。因此再次说明了,当时高句丽对中国的威胁。

3这个时候杨广正处于他的人生巅峰,从他即位起,开科举,举贤良,收天下书籍建副本于洛阳观文殿,修建大运河,巡控南北,接着北击突厥,侵略林邑,琉球,驯服契丹,西讨吐谷浑,伊吾,威服西域各国,重开丝绸之路,文治武功之隆基本上无几人可比,在征高丽失败前,他还是天下百姓心中的英主。纵使有些小过(奢侈,大兴土木等),百姓也不大可能太放在心上。因此这时候的他,面对强盛的国家,稳固的内部(有人说当时已经有内乱了,但是我记得好像当时挺太平的,除了有个不成气候的瓦岗寨),杨广这时候出征高句丽无可厚非,毕竟消灭一个日渐强大的敌人,又可以夺回属于自己的土地,何乐不为,我想隋炀帝他之所以失败,不是在战略上,而是在战术上
至此,可以看出 隋炀帝绝不是某些垃圾历史剧里演的那样,时间不早了 ,在下明天有课  就写到这里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本人间惆怅客
(无尽的愁)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19
编号 403553
注册 2010-11-15
家族 普日特党


发表于 2010-11-15 22:4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兄台有好好看贴吗???如没有,则请好好看看。。。。。。。。。。。。。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本人间惆怅客
(无尽的愁)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19
编号 403553
注册 2010-11-15
家族 普日特党


发表于 2010-11-15 22:5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本人的观点写出了必争高丽的三大原因,以及足够的准备,可以说 无论那一次都应该是必胜的战争,只是隋朝没有控制好局面而已,但是  每一场战争都是占有绝对的优势的,因此 所谓的不能迅速解决并不准确 ,只要掌握好了战争要素,那绝对可以一定江山,故而本人结尾结论是 失败在战术上 而不是战略上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本人间惆怅客
(无尽的愁)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19
编号 403553
注册 2010-11-15
家族 普日特党


发表于 2010-11-15 23:0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形式强与弱的问题 本人要下了  就不加以说明了  隋朝启用精兵强将,足以踏平高句丽 这事实力的问题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本人间惆怅客
(无尽的愁)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19
编号 403553
注册 2010-11-15
家族 普日特党


发表于 2010-11-16 21:3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8 lhctjc 的帖子

如果当时有个向美国这样的势力存在的话  我想应该如此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本人间惆怅客
(无尽的愁)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19
编号 403553
注册 2010-11-15
家族 普日特党


发表于 2010-11-16 21: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本文的观点就是 征讨高句丽的必要原因,并且也得出结论是败在战术上,其他几位朋友都说的在理,但是与在下的观点并不矛盾,在下只是觉得 只要隋朝用对人 用对战术,我绝对认为这个时候打高句丽是最佳时期,要是等着慢慢耗  ,人家会不会更强大先不说,首先自己能不能保持不衰弱。这就是问题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本人间惆怅客
(无尽的愁)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19
编号 403553
注册 2010-11-15
家族 普日特党


发表于 2010-11-16 22:0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李世民真的没有犯错误吗?  阁下确定?  放回几十万俘虏这不是错误 ,他比隋炀帝还狂妄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本人间惆怅客
(无尽的愁)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19
编号 403553
注册 2010-11-15
家族 普日特党


发表于 2010-11-16 22:4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这就要兄台自己找了,小弟又要下了 毕竟日本的时差晚一个点,我得睡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本人间惆怅客
(无尽的愁)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19
编号 403553
注册 2010-11-15
家族 普日特党


发表于 2010-11-17 20:1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话说寇准确实有点赌了 ,外一局势真有什么变化,那么 就提前上演英宗与王振的杯具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本人间惆怅客
(无尽的愁)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19
编号 403553
注册 2010-11-15
家族 普日特党


发表于 2010-11-17 21:4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在资治通鉴里,不过里面的俘虏变成了三万。。。。
意思是 高句丽将领高延寿等人率领靺鞨、高句丽兵十五万来救援,被击败。高延寿向唐军乞降,来到唐军军营,一进门就跪下,挪动膝盖向前,拜伏在地。(《资治通鉴》上说“延寿、惠真帅其众三万六千八百人请降,入军门,膝行而前,拜伏请命。”)唐太宗对他们说:“东夷少年,跳梁海曲……自今复敢与天子战乎?”高延寿等人“皆伏地不能对”。唐太宗将降军中的高句丽军官、酋长三千余人虏往中原,其余高句丽人悉数释放。。。。。。。野史就不是这么说的了,到底三万人中有多少个军官呀,三千多了 ,那么岂不是十夫长也算是个人物了???


再说明下  早在唐太宗贞观初期时,就不顾大臣魏征和李大亮的劝阻,对归顺的北方游牧民族部落要土地给土地要物资给物资,结果这些部落享受够唐朝的恩惠后胃口反而越来越大,索性就叛乱了。。。这就是纵容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本人间惆怅客
(无尽的愁)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19
编号 403553
注册 2010-11-15
家族 普日特党


发表于 2010-11-17 22:1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那么为什么不杀,而是放?  某另个民族的俘虏就没这好事了,那些俘虏,回去后不是兵了,他们都成了和平使者????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本人间惆怅客
(无尽的愁)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19
编号 403553
注册 2010-11-15
家族 普日特党


发表于 2010-11-17 22:43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所谓的战局是当时的情况,作为后人的司马光怎么就一定说的对,根据种种史料来看,只要是个后世人就都能分析,不一定司马光的就准确,毕竟当时还有封建的思想,以及避讳等问题制约,司马迁的观点未必就不是迎合统治者。故而,他说的观点可以参考,但不一定要认可。
至于那一套 ,我之前就说了 李世民狂妄,总是想着以德服人,这是痴人说梦,隋炀帝强他多少倍,尚且不行,何况他。。这观点 我之前说过吧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本人间惆怅客
(无尽的愁)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19
编号 403553
注册 2010-11-15
家族 普日特党


发表于 2010-11-18 17:1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没说她说的不对,只是未必就是真相,毕竟他性质和我们一样 都是后世人,  因此 不必以他说的作为事实。
你说的也不是没道理,但是不见得我说的就是错,就到这里把,我心情不太好,不想辩论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我本人间惆怅客
(无尽的愁)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发配沧州
级别 军师将军
功绩 9
帖子 919
编号 403553
注册 2010-11-15
家族 普日特党


发表于 2010-11-20 22:2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话说就算知道得多一点,也未必就说明他的论言不受主观,以及政治因素的影响呀!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21 11:3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63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