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高洋与兄长高澄之间的那些恩怨情仇, 可恨者亦有可怜处
性别:女-离线 秋雨无声

Rank: 2Rank: 2
组别 仕女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5
帖子 6
编号 402522
注册 2010-11-7


发表于 2010-11-7 19:5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高洋与兄长高澄之间的那些恩怨情仇

我刚刚接触北齐高氏相关历史的时候,没有看史书,只是在网络上搜罗一堆现代人写的相关文章和小说书籍来看。那些作品给我的印象是,高洋和哥哥高澄之间的兄弟关系非常恶劣,高澄是横竖瞧不起,鄙视蔑视高洋;而高洋也是深深痛恨高澄,一直伺机报复。

  另 外一个问题就是,似乎这些文章的作者都形成了一个比较统一的观点,那就是高澄因为高洋在两次测试(整理乱麻和城门口伏兵演习)中表现比他好,得到了高欢的 赞赏,因而很疑忌高洋。换句话说,根本就是嫉贤妒能,生怕高洋会因此取代他的世子位置,所以暗中想要谋害高洋。高洋很聪明,觉察到了哥哥的不怀好意,于是 故意装傻充愣。高澄屡次试探之后,认定高洋是个傻子,所以不再提防。高洋也因此在成功度过蛰伏期之后,成功上位。
  
  按照这个观点和舆论导向看来,似乎高澄既比不过高洋的才能,又比不过高洋的胸襟,高欢选择高澄就是个错误,高洋才是强人。
  
  可当我仔细翻阅了大量史料,互相对比分析之后,才发现这个观点根本就是肤浅和错误的,很容易误导读者的。其实高老大和高老二之间的关系并没有那么差,高澄并非真认为弟弟是个傻子,高澄的综合能力强于高洋,而高洋和高澄之间也并没有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


推荐贴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秋雨无声

Rank: 2Rank: 2
组别 仕女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5
帖子 6
编号 402522
注册 2010-11-7


发表于 2010-11-7 19:5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一:高欢对大儿子和二儿子的评价态度和选择
  
  高欢此人虽是个粗人,但是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领袖人物,识人用人、知人善任的功力是非常老辣且 深厚的。最经典的例子,就是他临终前对高澄所交代的那番后事安排,给高澄布置好一套合理有效的领导班子,并且留下慕容绍宗为高澄所用。后来高澄正是凭借着 他的这套安排,成功解决了侯景叛乱,很快稳定了高氏幕府基业。
  
  人们普遍认为,高欢选择高澄,没有选择高洋,是因为高澄年长,高洋又不善于表达,两相对比,高澄更合适,所以选择高澄当继承人。
  
  这个看法虽然正确,但是难免太过片面,不够客观也不够全面。下面是高欢眼里,大儿子和二儿子之间的对比。
  
  首 先是容貌和外在表现。南北朝是个以貌取人的风气非常严重的时代,一个能出头露脸上位的人,首先容貌要过得去。高欢本人就是仪表瑰杰的典型,他能够娶到千金 小姐获得人生第一桶金,笼络到一批部下,甚至赢得尔朱荣的赏识,也和他的容貌有一定关系。所以在选择世子方面,他也必然会考虑到容貌这个外在条件对男人事 业的重要性。
  
  高澄“生而岐嶷,神武异之。”(从出生之后就一直聪明早慧)“时年十二,神情俊爽,便若成人。神武试问以时事得失,辨析无不 中理。自是军国筹策皆预之。”(非常早熟,且政治天赋极强,有领袖潜质)“美姿容,善言笑,谈谑之际,从容弘雅。性聪警,多筹策,当朝作相,听断如流。爱 士好贤,待之以礼,有神武之风焉。”(美貌健谈有风度,能谋善断,爱贤好士,很有高欢的作风)“文襄年长英秀,神武特所爱重,百僚承风,莫不震惧”(人漂 亮又有水平,高欢喜欢,大臣畏服)。
  
  高洋“及长,黑色,大颊兑下,鳞身重踝。”(不但貌丑,且怪)“内虽明敏,貌若不足”(人不好看连智商都会被人无视)“神武以帝貌陋,神彩不甚发扬。” (高欢自己也觉得这个儿子太丑了)“而帝善自晦迹,言不出口,恒自贬退,言咸顺从。故深见轻,虽家人亦以为不及。”(反正没人识才,他就刻意装傻,大家也就更轻视他了)。
  
  再看高欢对两个儿子的态度。
  
  高欢喜欢高澄是显而易见的,不但有父亲对儿子的喜欢和疼爱,更多的是一个领导者对他的继承人的青睐和信任欣赏。
  
  虽 然高欢经常打骂高澄,但是这绝对不代表他讨厌高澄,他在十五个儿子里只会如此严厉训诫教导高澄,却不见他去督导其他儿子,可见他对高澄的确是非常重视的。 当高澄做错事的时候,他才会因为关注而格外火大,恨铁不成钢,又指望着棍棒底下出英才,才会如此粗暴对待高澄的。至于其他儿子,他不关心也没打算重用,自 然懒得教育。
  
  从史书的几处细节上,可以看出高欢对高澄的信任和精心培养。
  
  欢以仲密之叛由崔暹,将杀之,高澄匿暹,为之固请,欢曰:“我匄其命,须与苦手。”澄乃出暹,而谓大行台都官郎陈元康曰:“卿使崔暹得杖,勿复相见。”元康为之言于欢曰:“大王方以天下付大将军,大将军有一崔暹不能免其杖,父子尚尔,况于它人!”欢乃释之。
  (高澄逼反高仲密,高欢却并不追究儿子的罪过。陈元康敢在这种时候如此为高澄说话,高欢却一点也不疑忌和动怒,可见父子之间推心置腹,换成其他帝王未必能做到)
  
  欢谓澄曰:“我虽病,汝面更有馀忧,何也?”澄未及对,欢曰:“岂非忧侯景叛邪?”对曰:“然。”
  (高澄是高欢一手培养出来的政治动物,在高欢临终前忧虑侯景之事,高欢觉察之后直接点破,高澄自己也没有虚伪否认,直接承认并向父亲寻求对策。可见父子俩很有政治默契,彼此非常信任)
  
  欢曰:“景专制河南,十四年矣,常有飞扬跋扈之志,顾我能畜养,非汝所能驾御也……堪敌侯景者,唯 有慕容绍宗,我故不贵之,留以遗汝。”……又曰:“邙山之战,吾不用陈元康之言,留患遗汝,死不瞑目!”
  (高欢精心布局,苦心安排,最后一句话更是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深厚亲情和愧疚担忧)
  
  对高洋呢?史书的确记载高欢比较赏识高洋的潜质,但是也仅仅是欣赏和肯定罢了,比起他对高澄的培养和重视,实在是天壤之别。
  
  曾问以时事,帝略有所辨,傥语一事,必得事衷。
  (高欢偶尔问过高洋一些军政事务,高洋的见解比较准确合理)
  
  又尝令诸子,各使理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神武以为然。
  (“快刀斩乱麻”事件,高欢觉得高洋见解独特,有魄力)
  
  又各配兵四出,而使彭乐率甲骑伪攻之。文襄等怖挠,帝勒众与彭乐相格,乐免胄言情,犹禽之以献。由是神武称异之,谓长史薛琡曰:“此儿意识过吾。”琡亦私怪之。
  (高欢试探儿子们的勇气胆略,高洋胜出。高欢很惊讶,然后认为高洋小小年纪很有出息,将来也许比自己还强)
  
  以 上只有这些。如果说高洋平日里在哥哥和家人面前装傻韬晦的话,似乎在高欢面前却是比较善于表现自己才能的,可能这也是他的心机所在。要说他完全没有和高澄 争夺世子位置的野心,似乎未必,因为高欢死的时候高洋已经将近二十岁了(史书记载他比高澄小八岁,我觉得似有谬误,应该是小六岁更为合理),如果他的表现 真比高澄强的话,未必完全没有机会。
  
  当然,更合理的解释是,高洋并不妄想在高欢时期就取代高澄,而是在韬光养晦的同时,努力积攒资本,力图通过争取父亲的信任和重视,来获取高欢十五子之中,仅次于高澄的那个位置。
  
  而后来的史实证明,高洋的目的达到了。高欢死前,令段韶辅佐高洋去邺城,管理朝政,换高澄来晋阳继承王位,执掌晋阳霸府大权。
  
  可见,高洋还是利用他的表现,在父亲那里获得了相当大的资本。而这个资本,也让他后来有机会有空间继续博取高澄信任,进一步筹备上位资本,坐稳高氏幕府第二号人物位置,并在高澄意外横死之后迅速继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当然,反之观高澄。他从小到大一直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深受父亲喜欢和培养,心理上肯定有相当大的优越感和绝对自信。更何况他本人是个骄纵狂傲,心胸豁达的人。对于远逊于自己的弟弟,他也许可能曾经产生过那么点防备,但是若要说高洋对他的威胁已经上升到了他想要阴谋加害,置之死地而后快的地步,难免是耸人听闻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秋雨无声

Rank: 2Rank: 2
组别 仕女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5
帖子 6
编号 402522
注册 2010-11-7


发表于 2010-11-7 19:5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二:高澄和高洋的兄弟关系究竟如何
  
  先说高澄是如何对待高洋的,他是否真的很疑忌高洋或者厌恶高洋。
  
  内虽明敏,貌若不足。文襄每嗤之曰:“此人亦得富贵,相法亦何由可解。”
  (高洋人丑,高澄拿他的相貌取笑,虽是人之常情,不过也确实很不给面子。)
  
  文襄嗣业,帝以次长见猜嫌。帝后李氏色美,每预宴会,容貌远过靖德皇后,文襄弥不平焉。帝每为后私营服玩,小佳,文襄即令逼取。后恚,有时未与。帝笑曰:“此物犹应可求,兄须,何容吝。”文襄或愧而不取,便恭受,亦无饰让。
  (高 澄有没有猜忌高洋,也不过是史官的主观臆测,并没有有力的相关实例证明。高澄因为高洋人丑却娶个漂亮老婆,弟媳的美色超过自己妻子而感觉不公平,所以经常 借着拦路打劫高洋给妻子买的小礼物来欺负高洋,让高洋在李后面前丢脸,借此间接调戏李后。不过高澄自己生出恻隐之心和内疚之心,后来把东西还回去了,说明 他并没有什么真正恶意。)
  
  渤海文襄王高澄以其弟太原公洋次长,意常忌之。洋深自晦匿,言不出口,常自贬退,与澄言,无不顺从。
  (因为高洋年龄上排行第二,高澄就疑忌弟弟?似乎理由不够充分,仍有主观臆测之嫌。不过呢,也能看出高澄对弟弟不算友好,或者有无形的压力,高洋深知第二把交椅是个烫屁股的位置,一定要谨言慎行,所以很低调,和高澄相安无事)
  
  先 是,文襄疑文宣佯愚,虑其有后变,将阴图之,以问暹。暹曰:“尝与二郎俱在行位,试以手板拍其背而不瞋,乃将犀手板换暹竹者,自揩拭而玩视之,以是知其实 痴。不足虑也。”帝既锁暹,责其往昔打背。暹自陈所对文襄之言,明己功以赎死。帝悟曰:“我免祸,乃暹之力。”释而劳之,使行太原郡事,迁太常卿。
  (这 段记载经常被人认为是高澄想要杀高洋,表面上看来兴许有这么回事,不过看看前因后果,却不一样了。很明显是崔暹在高澄执政的时候把高洋当傻子欺负,高洋很 记仇,当皇帝之后来个秋后算账准备杀崔暹。崔暹在情急之下为自己辩解,谎称高澄要杀高洋,是自己为高洋开脱的,把这个算作自己救高洋一命的功劳,用来免 死。高洋嘴巴上相信了,其实心中真的没有怀疑吗?我看多半是他想杀崔暹却因为惜其才而用之,不得杀。所以他假装相信崔暹的话,用来做释放崔暹的下台阶。
  高洋对崔暹虽然重用,可心中仍然是怀恨的。因此他先杀了崔暹的前妻(也许并非正室),崔达拏之母,又在崔暹葬礼上杀掉了他的后妻(也许是元配)李氏,用以泄愤。)
  
  东魏高澄虑诸州有变,乃自出巡抚。留段韶守晋阳,委以军事;以丞相功曹赵彦深为大行台都官郎中。使陈元康豫作丞相欢条教数十纸付韶及彦深,在后以次行之。临发,握彦深手泣曰:“以母、弟相托,幸明此心!”
  (在内忧外患的局面下,高澄倍感压力,且拉着赵隐的手流着泪向他托付家人,可见高澄对母亲和弟弟们还是颇为在乎和关切的)
  
  武定五年五月,“仆射高洋为尚书令、领中书监”;七月,“高澄将如晋阳,以弟洋为京畿大都督,留守于邺,使黄门侍郎高德政佐之。”
  (高澄曾经担任过骠骑大将军一职,奏请转给了高洋;后来又将给自己担任的侍中一职也转给了高洋担任。等到高欢死后,高澄先是给高洋当了尚书令和中书令,后来又将京畿兵权交给高洋)
  
  神武崩于晋阳,葬有日矣,文襄令文宣与吴遵世等择地,频卜不吉。
  (高澄让高洋给父亲选择墓地,可见信任)
  
  综合以上史料看来,高澄虽然轻视弟弟,因为弟弟貌丑木讷而欺负嘲笑弟弟,但是并没有什么真正恶意,更没有谋害高洋之心。加上他执政时期一直重用高洋 ,并且给高洋掌握京畿兵权,可见他还是非常信任这个弟弟的。
  
  也由此能看出,高澄的特色是刀子嘴豆腐心,对家人方面尤其如此。虽然表面上嘴巴损对弟弟不好,其实内心里还是比较顾念兄弟之情,且信任高洋的。
  
  如果他真的以为高洋是个傻子,又怎么会赋予高洋重任和兵权,派高洋去给高欢选择墓地,让高洋成为高氏幕府中的第二号人物?因此,说高澄先是猜疑和谋害弟弟,又认为高洋真是个傻子才不加防范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推荐贴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秋雨无声

Rank: 2Rank: 2
组别 仕女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5
帖子 6
编号 402522
注册 2010-11-7


发表于 2010-11-7 19:5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三:高洋对哥哥是否有深仇大恨
  
  高洋此人,心胸狭隘,睚眦必报。凡是在他蛰伏期欺负过鄙视过他的人,在他当政之后,无不报复,甚至无限放大仇恨值,加以残忍处置。
  
  譬如高隆之,他和高洋在邺城共事的时候瞧不起高洋,怠慢过高洋。高洋非常记恨,后来不但用刀柄打死了高隆之,更是灭门夷族,将他的妻子家小全部残忍杀害,或焚烧或肢解投入漳河。
  
  再譬如段韶妻子元氏,因为在高洋娶段昭仪时按照鲜卑习俗“打新郎”的方法戏弄过高洋。高洋非常记恨,扬言要杀掉元氏。元氏吓得只能躲进娄太后的宫里,一直到高洋死都不敢出来,生怕被杀。
  
  可 是对高澄,高洋却并没有表现出多么大的仇恨和多么疯狂的报复欲来。高澄被追封为皇帝,隆重下葬。他的妻儿也得到很好的安置,几个儿子在高洋时期也封了王。 而高洋很喜欢高澄的第五子高延宗,把这孩子宠得无法无天,甚至让高延宗骑在他肚皮上撒尿,还乐呵呵地给延宗封王。他还喜欢高澄的女儿乐安公主,曾经因为她 受了婆婆的欺负,把公主的婆婆,也就是崔暹妻召入宫中杀掉,尸体肢解投入漳河。
  
  当然,要说报复,高洋也报复过。高澄调戏他的妻子李祖娥,他就强行和高澄的遗孀静德皇后发生关系,并明确扬言这是报复。高澄抢劫过他给妻子采办的小礼物,他就抢夺洗劫了高澄留给妻儿的遗产,显然也是一种相应的报复。
  
  不过这点报复,比较他对别人的报复,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不值得一提了。按理说,高洋这辈子,得罪他最多的人,肯定是高澄了。可是为什么高洋并没有对哥哥表现出任何深仇大恨来?
  
  如 果说高澄的身份是追封的皇帝,他不方便公开大肆报复的话,那么他也没必要善待高澄的儿女,更没可能宠爱高延宗,为乐安公主出气。他疼爱高澄的儿女,起码说 明他对哥哥也不是特别痛恨,或者说就算曾经有仇恨,也随着高澄的死去而渐渐淡化掉了。又有可能是心思缜密的高洋知道高澄对他没有真正恶意,甚至有重用提携 之恩,所以他对哥哥的感情还是颇为复杂的。
  
  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高洋对死去的哥哥多少有点怀念之情。平日里不会表现出来,喝醉之后才露出了真实想法。
  
  后 责纮曰:“尔与纥奚舍乐同事我兄,舍乐死,尔何为不死?”纮曰:“君亡臣死,自是常节,但贼竖力薄斫轻,故臣不死。”帝使燕子献反缚纮,长广王捉头,帝手 刃将下,纮曰:“杨遵彦、崔季舒逃走避难,位至仆射、尚书,冒死效命之士,反见屠戮,旷未有此事。”帝投刃于地曰:“王师罗不得杀。”遂舍之。
  (酒后想起陈年往事,高洋深恨高澄遇刺时周围的人没有尽全力相救)
  
  曾至彭城王浟宅,谓其母尔朱曰:“忆汝辱我母婿时,向何由可耐。”手自刃杀。
  (高洋指责尔朱氏曾经欺辱他们母子,如此仇恨不可忍耐,于是将她杀掉。
  这 个“婿”字曾经引起不少困扰和讨论,不过最近我想明白了,“婿”不单单指女婿,同时也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高洋没理由自己用美称称呼自己。他应该是在翻大 尔朱在郑大车事件时候差点让娄妃和高澄彻底倒霉的旧账。原话可能是“母子”或者“母兄”,不过文言文里似乎没有“母兄”这个词。史官在记载高洋的话时肯定 做了文言化处理,如果高洋原话中说的是自己,史官不可能让他自称自己为“婿”,应该直书“母子”。因此他这句话里“婿”很可能就是指高澄。
  由此可以看出,尔朱氏得宠,她生的儿子险些在郑大车事件时取代高澄而成为世子的事件,对幼年高洋的刺激很大。他既然如此为母亲和哥哥差点被尔朱母子取代的事情感到义愤填膺,并且记恨了那么多年,可见他对高澄还是存有一点兄弟之情,且在潜意识里还是比较向着哥哥考虑的)
  
  综上所述,高洋对兄长还是存有一点感情的。他清楚高澄虽然欺负他嘲笑他,却并没有什么大奸大恶之心,内里还是信任他的,且对他有提携重用的恩情,因此即便他是个非常记仇且热衷报复的人,也没有如何报复高澄。
推荐贴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秋雨无声

Rank: 2Rank: 2
组别 仕女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5
帖子 6
编号 402522
注册 2010-11-7


发表于 2010-11-7 19:5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四:最后说说高洋身上仅存的最后一点人性
  
  高洋是个毋庸置疑的绝对暴君,然而他却并非完全无情之人。首先他对李后很好,重视夫妻结发之情, 冲破压力立她为后,即使自己发疯之后也仍旧对李后颇为礼敬。可是对他不怎么好的娄太后和高澄,他也表现出了相应的孝顺和怀念,通过他对母亲和兄长的态度, 能看出他其实也有一些人性闪光点的。
  
  娄妃因为这个儿子丑陋木讷而不喜,明显偏心高澄和高演,重视和依赖大儿子,喜欢和培养六儿子,却对二儿子多有轻视,甚至语言上的打击。不过高洋并不因此记恨母亲,反而能从言行细节中看出,他对母亲还是比较在意,或者说他还是渴望得到母亲赞许的。
  
  金紫光禄大夫丹杨徐之才、北平太守广宗宋景业,皆善图谶,以为太岁在午,当有革命,因德政以白洋,劝之受禅。洋以告娄太妃,太妃曰:“汝父如龙,兄如虎,犹以天位不可妄据,终身北面。汝独何人,欲行舜、禹之事乎!”
  (很明显,娄妃很钦佩和看重丈夫及长子,对高洋的能力严重低估,甚至是毫不掩饰地蔑视)
  
  洋与诸贵议于太妃前,太妃曰:“吾儿懦直,必无此心,高德政乐祸,教之耳。”
  (娄妃再次在勋贵大臣面前说高洋无能胆小,并不支持高洋篡位)
  
  太后尝在北宫,坐一小榻。帝时已醉,手自举床,后便坠落,颇有伤损。醒悟之后,大怀惭恨。遂令多聚柴火,将入其中。太后惊惧,亲自持挽。又设地席,令平秦王高归彦执杖,口自责疏,脱背就罚。敕归彦:“杖不出血,当即斩汝。”
  太后涕泣,前自抱之。帝流涕苦请,不肯受于太后。太后听许,方舍背杖,笞脚五十,莫不至到。衣冠拜谢,悲不自胜,因此戒酒。
  (高洋就醉后和娄太后开玩笑,误伤母亲,非常悔恨,并且想方设法来博取母亲原谅,可见他非常在意母亲的身体以及对他的看法)
  
  明年,帝亲将左右,临穴歌讴,令浚等和之。浚等惶怖且悲,不觉声战。帝为怆然,因泣,将赦之。
  (高浚曾经仗着高澄的喜欢,没少跟着兄长一唱一和地欺负高洋;高洋发疯之后他屡次劝谏,令高洋深深怀恨。可即便如此,在临杀高浚之前,高浚唱歌很悲伤很恐惧时,高洋也被打动了,跟着一起哭,还一度打算释放弟弟。如果不是高湛进谗言,高浚也许就逃得一命了)
  
  由此可见,高洋对家人还是存有一点亲情的,这也是他罕见的人性闪光点。人性如此复杂,既可以残暴不仁,大奸大恶,又可以在某种时候表现为一个好丈夫,好儿子,好兄弟。高洋此人,算是可恨之人也有可怜之处了。

【此贴转发铁血】

[ 本帖最后由 秋雨无声 于 2010-11-10 13:04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女-离线 秋雨无声

Rank: 2Rank: 2
组别 仕女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5
帖子 6
编号 402522
注册 2010-11-7


发表于 2010-11-8 01:39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6 庞桶 的帖子

多谢肯定。

我觉得读史首先不能被一些现代人的小说类或者议论类文章的个人观点或者大众观点所误导。有些文章的作者主观性很强,代入了不少个人好恶,议论起历史人物难免会有所偏颇,或者断章取义,歪曲史实。

对于各种严肃史料和官方史料多读细读,掌握全面了,了解各个历史人物的性情作为和思维方式,结合各种客观条件,才更容易读懂历史,解除疑惑。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2 06:3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72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