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关于长平之战的一个问题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9-5-21 08: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首先说赵国兵力。四十万、四十五万这两个数据很可能有被夸大的地方,是否司马迁所得数据不实,这个也很难考证了。
但有一点,赵括败亡时有四十万,不等于廉颇与秦交战时,就有四十万。
在廉颇落于下风时,赵王换将时,往前线也增援一定部队,这是情理中事。
另外从秦王征发河内民夫来看,赵国四十万也未必就尽是士卒。

关于秦军士兵,所谓60万、40万之类,都是猜测,没有任何根据。
秦在长平之战前两年,先后攻陉城、南阳太行道、野王,目的就是要断绝上党与韩的联系。
在韩国割上党为赵所纳之后,依然攻下韩国的缑氏、蔺,可知断绝韩方支援是一直在进行的,这部分部队不可能抽调到长平。
秦国军力不弱,但能投入到长平的部队,未必就多。否则秦王也不至于要征发民夫来断绝赵国援军了。
而在伊阙、攻楚等战役中都以少胜多的白起来说,更不见得必须有比赵军更多的部队才能围困赵军。

而秦军伤亡,除了白起所说的“秦卒死者过半”以外,同时还有某说客对范雎所说的“禽马服之军,不亡一甲”。
两者说法截然不同,可知两者都未必得实,都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进行夸大罢了。

至于所谓对峙三年,俺以前就说过多次了,秦赵对峙充其量不会超过两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9-5-21 09: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kitsune1982 于 2009-5-21 09:12 发表


可以贴下这个推论的相关年表么?新来的,有劳了

《白起王翦列传》里面很详细了。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长王龁攻韩,取上党。上党民走赵。赵军长平,以按据上党民。四月,龁因攻赵。赵使廉颇将。赵军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斩赵裨将茄。六月,陷赵军,取二鄣四尉。七月,赵军筑垒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垒,取二尉,败其阵,夺西垒壁。廉颇坚壁以待秦,秦数挑战,赵兵不出。赵王数以为让。而秦相应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赵为反间,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秦闻马服子将,乃阴使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而王龁为尉裨将,令军中有敢泄武安君将者斩。赵括至,则出兵击秦军。秦军详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後,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
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

对峙的时间的上限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七月。
九月时,赵军已经被困,断粮四十六天,上推四十六天,最晚是八月中,最早是七月中。也就是赵括代将至晚也就是八月初,最早是七月初。
以七月到八月计算,最多就是一月,勉强可能可以说是两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9-5-21 14: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17 kitsune1982 的帖子

秦赵在长平开战始于秦昭王四十七年四月,这点应无疑义。
《秦本纪》《白起列传》等明确说明王龁是秦昭王四十七年开始攻上党。
而《六国年表》中也是将廉颇军长平列于赵孝成王五年下。这可以说明《赵世家》在赵孝成王四年赵纳上党以后到秦赵开战之前,可能有记述时间的文本脱漏。
而秦取上党的时间,上面几个记载都一致列为秦昭王四十八年,《韩世家》则列于韩桓惠王十四年,基本保持一致。
也就是在秦赵长平开战到败赵括后取上党之间,根本没有三年的时间可以供廉颇们挥霍。

“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俺觉得是指秦攻取上党的整个过程而言,并非专指长平一战。
长平之战,秦人是为上党而来,最终所得也是上党。秦取上党,始于秦昭王四十三年攻韩陉城,终于四十八年,历时五六年。
文言中,三、九等数多为虚指,三年也即多年,并非不能说通。
而流行的三年说,最可笑的地方在于把三年僵持列于开战以前。秦赵对峙三年,除了耗粮食什么都不干。

至于《白起列传》中的“九月”,确实有可疑之处。
但下文又有“四十八年十月,秦复定上党郡”,秦用颛顼历,十月为岁首,与上文四十七年年底的九月基本衔接,时序先后差别不大。
颛顼历于九月之后置闰,若赵括之困在后九月,也就是闰月,时间上会充裕一些。
而另一个可能是因为历法不同,太史公在月份上可能有弄错的地方。

至于秦人行反间的原因,俺觉得不难理解。秦人希望打歼灭战,不想打消耗战。虽然就消耗而言,秦比赵有优势。
若廉颇坚守,秦人即便能攻坚,也要付出很大代价。
另一方面,廉颇数战不利,赵王也早有意见,秦人反间的作用可能被夸大了。

[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9-5-21 15:01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9-5-21 16:3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明智 于 2009-5-21 15:55 发表


这里怎么没有疑义?你把王龁攻上党作为长平的开始显然是为了推翻三年论。
但实际上长平之战的源头是冯亭献上党提前引发秦赵决战。以战役来论都是以赵纳上党作为长平之始,而且这种算法和吕氏春秋也相互印证 ...

三年论唯一的证词就是《赵世家》,而且从内容来看,很大可能存在文字脱漏。
另外就是吕览中的“三年”一词,但这个词很含糊。其他资料都与三年说不合。
二十世纪以前的书,俺是没看到有哪家写长平之战维持三年的。
其中甚至包括东周列国志之类的小说,也只写“秦赵相持四个月”而已。
说实话,俺一直很好奇,是哪位先“发现”或者说“发明”三年论的?

赵纳上党,双方并未开战,怎么能算长平之战开始?交战的一方,廉颇是赵纳上党的次年,才到达长平。
即便秦军早于廉颇到长平,之后两军一直开始耗粮食,那也只能从赵孝成王五年开始算。
而且就秦人的记载来看,秦军到长平的时间只会晚于廉颇。一个巴掌是响不起来的。

如果要算源头,那就是得从范雎献策断太行取上党开始算,具体实施,始于秦昭王四十三年攻韩陉城。把赵纳上党作为长平之始,未免半吊子了点。
若不考虑秦人为了断绝上党而派出的兵力,计算秦军是会有大麻烦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9-5-21 17:4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7 明智 的帖子

《赵世家》可没说长平之战始于赵孝成王四年。而且《赵世家》的叙事有脱漏是很明显的。
“四年”受上党之后是“七年”廉颇免而赵括代将,但“七年”赵括早就挂了。
今通行本校勘者定为“七月”,那下一个时间点就是“八年”平原君如楚请救。若将八年之前的事情像秦赵开战都定在“四年”,那“秦围邯郸”也在“四年”?
这其中没有脱漏么?

吕览同样没有明确说长平之战历时三年,难道不含糊么?再者自己看清楚俺说的虚指是什么意思吧。
长平之战,秦人是为上党而来,最终所得也是上党。秦取上党,始于秦昭王四十三年攻韩陉城,终于四十八年,历时五六年。文言中,三、九等数多为虚指,三年也即多年,并非不能说通。
更关键的是,三年说与其他资料冲突,自然不能随意采信。如果光信这个三年,置其他《秦本纪》、《白起列传》、《六国年表》等于何地?

主张三年的史学家不是没有,杨宽就是重量级人物,但他所说的三年,与现在一般说的三年说,根本是两码事。

秦对赵的军事行为自然不是一拍脑瓜做出的决策。但还有更明确的决策,就是范雎之议,而且明确在实施了的。
在赵纳上党以后,秦依然在对韩用兵,这就是还在继续范雎的方针。怎么能忽略秦攻韩的事实?
若秦赵开战与韩无关,长平之后,韩国还用得着割让垣雍?

至于说“冯氏献上党于赵而非秦本身就是阴谋,有资秦的嫌疑”,这个笑话貌似有点冷。
你说的那篇文章俺大概也查到了。但看到了其中的一段,就知道原因了。

QUOTE:
事实上,在秦军围攻赵上党后,韩国并未派兵增粮或配合赵军作战的行动。相反,秦军却源源不断地通过韩地增援上党前线,没有半点“韩赵为一,则可当秦”的迹象。

正是跟你一样的问题,认为“秦攻韩那些,联系就不是很密切”,而完全忽视秦军在断绝韩道方面的努力,才会得出这个结论。

[ 本帖最后由 冒牌 于 2009-5-21 17:46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9-5-22 08: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回复 #29 明智 的帖子

通行的三年论,是说秦赵开战后对峙三年,也就是说赵纳上党以后就在长平开战了,这个说法自然跟各记载都矛盾。
但实际上赵方是纳上党次年到达长平的,秦方应该去的更晚。
赵纳上党只能说是长平之战的导火线,之后是赵单方面做战事防卫,而秦军到达上党,攻击赵军之后才能算正式开战。
举个例子,萨拉热窝事件公认是一战的导火线,但一战还是应该从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开始。

ps.秦赵长平之战其实不如秦、赵、韩上党之战更确切。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8 03:20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44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