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驳易中天品三国之郭冲三事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8-7-4 08:1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巡阳剑 于 2008-7-4 03:13 发表
裴氏驳空城计的第一条证据明显不充分,“司马懿驻节宛城,不可能出现在阳平战场”这一论点站不住脚。“司马懿官居荆州都督,驻节宛城”是实,但国家有难,朝廷量才而用,据《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新城太守孟达反,诏骠骑将军司马宣王讨之。既然孟达谋反司马宣王能及时出现在新城,那两个月后在西线战事吃紧的情况下司马懿完作为后续部队为什么不可能出现在诸葛亮面前呢?魏明帝大举伐蜀那次不就是由司马懿自宛由西城至阳平吗? 有此可见裴氏驳空城计的第一条证据明显不充分

很简单,司马懿讨伐孟达以后,还有事要做,不可能闲着去关中溜达。
斩达,传首京师。俘获万余人,振旅还于宛。乃劝农桑,禁浮费,南土悦附焉。初,申仪久在魏兴,专威疆埸,辄承制刻印,多所假授。达既诛,有自疑心。时诸郡守以帝新克捷,奉礼求贺,皆听之。帝使人讽仪,仪至,问承制状,执之,归于京师。又徙孟达余众七千余家于幽州。蜀将姚静、郑他等帅其属七千余人来降。时边郡新附,多无户名,魏朝欲加隐实。属帝朝于京师,天子访之于帝。帝对曰:「贼以密网束下,故下弃之。宜弘以大纲,则自然安乐。」又问二虏宜讨,何者为先?对曰:「吴以中国不习水战,故敢散居东关。凡攻敌,必扼其喉而摏其心。夏口、东关,贼之心喉。若为陆军以向皖城,引权东下,为水战军向夏口,乘其虚而击之,此神兵从天而坠,破之必矣。」天子并然之,复命屯于宛。

QUOTE:
原帖由 巡阳剑 于 2008-7-4 03:13 发表
裴松之为驳空城计还列举了其它几项证据,也同样有问题。裴氏证据之二裴松之注原文)“延每随亮出,辄欲请精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己才用之不尽也。亮尚不以延为万人别统,岂得如冲言,顿使将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乎?”

读过三国的人都知道,诸葛亮“不以延为万人别统”,是指魏延建议兵出子午谷一事,魏延提出的这一军事计划风险极高,素来谨慎的诸葛亮为规避风险,不依此计,而采取稳打稳扎,步步为营的方式进军,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让魏延将兵御敌。这在魏延传里就有明确记载:“八年,(诸葛亮)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剌史郭淮与延战于阳溪,延大破淮等,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 且诸葛亮是文人,文人统兵当然是坐镇指挥,而非上马杀敌,所以“重兵在前,而以轻弱自守”是合乎实际情况的。

连裴松之的话都没读明白啊。
既然诸葛亮很谨慎,不会冒险从子午谷之计,又怎么会让本部出现“以轻弱自守”的的情况呢?
要知道诸葛亮所在并非绝对后方。

QUOTE:
原帖由 巡阳剑 于 2008-7-4 03:13 发表
裴氏证据之三:“且冲与扶风王言,显彰宣帝之短,对子毁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风王慨然善冲之言,'故知此书举引皆虚。”

  裴氏此云更是不足为据,帝王之家毁父乃至轼父之举司空见惯

帝王家毁父乃至轼父之举确实不少见,但不毁父、不轼父就更常见。
后者是常情,前者是少数特例。
若没有证据能说明扶风王司马骏是毁父乃至轼父的不孝子,自然应该认为他是遵守孝道。

QUOTE:
原帖由 巡阳剑 于 2008-7-4 03:13 发表
  这件事是郭冲讲的细节不对,还是<<蜀记>>记载失误,现在都难说了,许多人说诸葛亮根本从未摆过空城计,就是因为陈寿、裴松之都没采用它,但我们知道,凡正史记载的事是几乎肯定有的,正史不记载的事却未必没发生过。

   陈寿身在晋朝为仕,写<<三国志>>时,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舍弃了一些材料,如牵涉到司马氏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写,只好舍弃了。难道司马懿打完附近的孟达后,就从人间蒸发了?而且是在陇上三郡失守、陇右告急,连魏明帝都要亲自坐镇长安,督荆州的司马懿作为后续部队自然也再正常不过了

前文已引,司马懿并未人间蒸发,而是做讨平孟达的后续工作。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9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18 16:5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62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