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8-1-31 12:13 发表
关于可能三,我的论证就是刘表是当代诸侯杀人率最低的一个。更关键的是如果曹操是借刀杀人,这更解释不通为什么曹操不把弥衡送往袁绍或孙策处。按你的可能一,曹操如果想搞坏别人的名誉,自然也应该优先损害他的头号敌人袁绍的声誉,或者和袁绍遥相呼应的孙策的声誉。刘表在袁曹之间保持中立,损害他的声誉对曹操有什么好处?
另外,陈寿对刘表的评价是观其一生的,而刘表心多疑忌的表现,更多也是在他的晚年(袁曹之争以后)。从刘表早期的表现,说他仁慈宽厚并不为过(例如,包容张绣,广纳北方流亡士族,等等)。
孙策怎么变成与袁绍遥相呼应了?
是时袁绍方强,而策并江东,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抚之。乃以弟女配策小弟匡,又为子章取贲女,皆礼辟策弟权、翊,又命扬州刺史严象举权茂才。
江表传曰:建安三年,策又遣使贡方物,倍於元年所献。其年,制书转拜讨逆将军,改封吴侯。
曹操无端去害孙策干啥?
至于刘表,这年还跟曹操开战呢。
三年春正月,公还许,初置军师祭酒。三月,公围张绣于穰。夏五月,刘表遣兵救绣,以绝军后。公将引还,绣兵来追,公军不得进,连营稍前。公与荀彧书曰:“贼来追吾,虽日行数里,吾策之,到安众,破绣必矣。”到安众,绣与表兵合守险,公军前后受敌。公乃夜凿险为地道,悉过辎重,设奇兵。会明,贼谓公为遁也,悉军来追。乃纵奇兵步骑夹攻,大破之。
怎么就变成中立了?
陈寿对刘表的评价可不是观其一生的。
而是附于韩嵩入朝之后
表大将蒯越亦劝表,表狐疑,乃遣嵩诣太祖以观虚实。嵩还,深陈太祖威德,说表遣子入质。表疑嵩反为太祖说,大怒,欲杀嵩,考杀随嵩行者,知嵩无他意,乃止。表虽外貌儒雅,而心多疑忌,皆此类也。
祢衡被杀在建安三年,韩嵩入见曹操约在建安五年,莫非这两年刘表人格突变?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8-1-31 12:52 发表
你虽然没主张借刀杀人论,可是你也从来没有像在这里这么激动地抵制过借刀杀人论啊。可见,你也有你自己的个人偏好,也有你自己的臆测之心。
个人偏好谁都有。
既然没有人极力宣扬借刀杀人论,俺干嘛去抵制?
现在是俺说易中天多臆测,举祢衡一段为例而已。
易中天在臆测是事实,其他都是闲话。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8-1-31 12:52 发表
其实我的观点是,臆测只要注明就可以,易中天在这方面做的已经不错了。每次他提出一个观点,大多数情况还都是给出处的,或者自己主动说明是自己的观点。这种做法很符合学术杂志上的结构。至于说你把臆测完全一刀砍死,这个有些时候就很不好讨论问题了。
凡立一义,必凭证据,学术杂志上如果全无凭据的臆测,多半就是被砍死的。
况且还是跟已有凭据有出入的臆测?
原帖由 天宫公主 于 2008-1-31 12:52 发表
曹操把弥衡送给一个已经杀过很多人,弥衡被杀的概率高,还是送给一个平时不怎么杀人的,弥衡被杀的概率高?刘表杀过谁?袁绍/孙策杀过谁?还需要我翻书给你统计出一个名单不成?
又在攻击借刀杀人这个观点,显然弄错目标了。
俺的观点是:试探+借刀杀人。
可能一、曹操不知道刘表“心多疑忌”,不知道刘表是怎么样的人,那就是试探。
但以祢衡脾气,俺想忍受不了的人还是多数。
前面就说了,
祢衡碰见了刘表,也可能被杀,那“远近将谓表不能容之”,刘表声誉下降。
若刘表真能容下祢衡,那曹操也可以对刘表的为人有进一步了解。
对于袁绍,曹操早有了解,根本不存在试探的必要
至于孙策,上面已说,两家差不多是盟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