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慕容燕然 于 2007-11-30 16:29 发表
能不能制衡在于录尚书事的模式是什么。如果是东汉末年外戚执政大将军录尚书事或者太傅录尚书事的模式司隶校尉的确不能制衡录尚书事。其原因在于此时录尚书事的人已经是最高执政,皇帝只不过是个虚位,司隶校尉直接对最高执政负责,也就是对录尚书事负责因此司隶校尉是制衡不了录尚书事。刘备里是个特殊情况,刘备并非虚位的皇帝实权在刘备手里。由于东汉时尚书台已经被提高到一个特殊的位置,刘备政权中诸葛亮要达到西汉时的丞相的地位除了丞相外必须兼领尚书台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百官之首,即必须是丞相录尚书事的模式。诸葛亮虽然是百官之首但并不代表在百官之中就没有制约的力量。按以前的先例,西汉司隶校尉王骏弹劾过丞相匡衡。因此以张飞司隶校尉的检察权能制衡到丞相录尚书事的诸葛亮。
东汉大权集中于尚书台,尚书台应该算是内官,与三公九卿甚至丞相并不相同。
司隶校尉要弹劾什么人,这个公事是向尚书台报告,由尚书台来处理的。
从某个角度来说,司隶校尉就是尚书台的下属机构,所以司隶校尉见了尚书也要作揖。
由下属部门弹劾上司长官,本来就不合理。
而蜀汉的司隶校尉,与后汉的情况也已经不同。
章武元年,迁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策曰:“朕承天序,嗣奉洪业,除残靖乱,未烛厥理。今寇虏作害,民被荼毒,思汉之士,延颈鹤望。朕用怛然,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整军诰誓,将行天罚。以君忠毅,侔踪召虎,名宣遐迩,故特显命,高墉进爵,兼司于京。其诞将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称朕意焉。诗不云乎,‘匪疚匪棘,王国来极。肇敏戎功,用锡尔祉’。可不勉欤!”
策文中并无监察臣僚之类的文字,应该就是遥领一州而已,未必有监察之权。
从实际执行来说,张飞为司隶校尉,却外居阆中,也不可能去监察在成都的文武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