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岱瀛 于 2007-8-28 21:30 发表
真正会排斥释道的,应该是儒家的理学。也就是朱熹弄出来的那套。从孔孟之道看,他们不应该排斥释道的。孔子还向老子请教过呢。当然,道教不等于道家,但我觉得这是在于宗教上讲的。如果是一般非道中人,要非常明白的区分道家和道教是不容易的。所以乘孔孟的儒家,斥道之说不可靠。鬼怪之事,孔圣人存而不论。所以,我觉得只要不是那种呆滞固化的理学正宗的儒生,他们就可以接受三教合一,而不是排斥。北宋苏东坡不就是一个三教统一的代表文人吗?
明清二朝,对释道的态度,也从来都没有说有北魏那种灭佛之说,当然也没有灭道之说。儒虽然是国教,但是释道是可以和谐并存,是可扶植的。所以只要不是固化于理学正宗那种腐儒,接受释道,三教合一没什么不可以。
不然,“子不语怪力乱神”一语既出,儒家自然排斥以鬼神为说的释道。
虽然很多士大夫会去亲近佛道,但不代表他们会去主动宣传佛道。
明时,理学已经成为正统,排斥释道的才是主流,这与宋代也不同。
《西游记》一书,里面对金丹大道颇有造诣。
不可能仅仅是一个对佛道有好感的儒生所写。
苏东坡虽然与和尚道士结交,但要他专门写道家的论著,他是不会写的。
原帖由 岱瀛 于 2007-8-28 21:30 发表
二来,再看西游的本身。如果是道人写的,那么会是这样吗?三教合一不是一个口号,宗教的精髓何在?道教的教义,那种修身,那种与世无争,在西游从头到尾那里弘扬了呢?福祸相倚,严格上讲是道家老子的言论,道教尚的是一种归隐,无为,不争。 猴子从头到尾都是争强好胜。西行路上困难重重,体现的也更是儒家那种积极入世的态度。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豁达。
西游记,无论把道的地位抬到多么高,化胡位佛,还是把老君的法宝说得多么厉害,再于猴子身上加了许多道的痕迹,又在行文里有道的术语这些,都是对道的表象推崇,是要其皮而不要其质的。 如果真正道的人写这个,再怎么推“三教合一”,不可能放弃自身教义。 相反,唐僧在取经之前,小和尚默默念经钻研。猴子甘忍五百年之痛,出来后也没有怨言,这正是穷则独善其身的体现。而取经任务的到来,唐长老义无反顾,孙猴子勇往直前,就是老猪和沙僧也都是积极归依,一起完成艰巨的任务,这不是达则兼挤天下的作为吗?这绝对和道的无为,不争是不符合的。
道家宣传的是“修身”、“与世无争”,但道教并非如此。
自道教出现以来,张陵、张鲁、张角、左慈、孙恩、寇谦之、陶弘景等等,又有那个是归隐的呢?
既为教,自然有教化,必须在世俗中进行,这不是“归隐”能够解决的。
道家修炼讲功与行,除了八百功成以外,更要三千行满才能成就天仙大道。
这就更不能“归隐”了,否则机缘再好,也不过是地仙、神仙而已。
原帖由 岱瀛 于 2007-8-28 21:30 发表
但是,西游也不可能释家写的,不错,因果论在西游中得到很大的阐述,普渡众生说也得到发扬。但是不能说是佛家人写的。首先佛对三教合一就没怎么感冒过,况且他们也不会支持 老子化胡为佛的。再者,书中虽然有扬佛,但是对道处处是尽让三分的。而佛的因果论,那是早就被统治阶层同意纳入的东西。儒学没有接纳,却可以用存而不论的观点来看,完全不需要排斥。而普渡众生和孔孟之道的仁学是一致的。所以推崇起来很合适。
西游的三教合一说,表面把道的地位提得很高,把佛扬得很神,但是其中儒的仁说,忠君爱民说,积极入世说等等观点,没有丝毫的退让。这个三合一,谁处于中心地位是明显的。
忠君爱国等思想,非独儒家宣传而已。忠孝本来就是正统观念,宣传并不奇怪。
佛道也不可能不宣传。如净明一道,就以忠孝为本,以其他为次。
就如俺前面所说,《西游记》的作者对金丹学颇有造诣。
和尚自然写不出,但仅仅对道家有好感的儒生同样也写不出。
“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必然是得了真传才能写出,这个可不是只靠翻翻道书就能看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