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西游我说, 西游记草根研究系列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8-27 11: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睿翔 于 2007-8-21 18:33 发表
  首先说说仙,仙这个概念是纯粹的宗教性质的,言下之意,是道教的专有,无论是不是道士,成仙的人或物总是和道教是息息相关的。仙是肉身成圣,功德圆满之人,所有的物体皆可成仙,成仙的方式有两种。第一种是被动成仙,无论是人,动物,植物甚至是非生物,都可以被动成仙。比如受仙人点化,或被仙人仙气感染,或服食道家仙丹灵药,或生长环境吸天地灵气,都可以使物体成仙,即使不能成仙也能修成人形,再图主动修仙。第二种是主动修仙,《西游记》中曾言“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所以只有人和少量动物可以修仙,当他们信奉道教,主动修炼道门正宗法术,其中的有缘人就可以修成仙道。但必需是修炼正宗法术,如果修炼了旁门,即使有成,也成不了仙道,只能是妖魔。成仙以后,如果没有受到天庭承认,只能算是散仙,虽未入真流,已得逍遥长生之体。如果受到天庭承认,就成为真仙。此时可以选择在天庭为官,也可以不去,毕竟是自己修的仙,不服玉帝管。此时可以找一方仙山名岛,自在逍遥,终日下棋喝酒访友,没事去听听天尊们讲经,不问世事,真可谓至乐也!在《西游记》中有“五仙”的说法,即“天仙,地仙,神仙,人仙,鬼仙”,这是广义的说法,只是天仙,地仙才是我们这里提到的仙,而神仙,鬼仙则是后面要说到的神。

这个可能是你理解错误了。
五仙之说,出自《钟吕传道集》。

  吕曰:“所谓鬼仙者,何也?”
  钟曰:“鬼仙者,五仙之下一也。阴中超脱,神象不明,鬼关无姓,三山无名。虽不轮回,又难返蓬瀛。终无所归,止于投胎就舍而已。”
  吕曰:“是此鬼仙,行何术、用何功而致如此?”
  钟曰:“修持之人,始也不悟大道,而欲于速成。形如搞木,心若死灰,神识内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阴神,乃清灵之鬼,非纯阳之仙。以其一志阴灵不散,故曰鬼仙。虽曰仙,其实鬼也。古今崇释之徒,用功到此,乃曰得道,诚可笑也。”

这是用于贬低佛教的,西游记中没有,徒具其名而已。

  吕曰:“所谓人仙者,何也。”
  钟曰:“人仙者,五仙之下二也。修真之士,不悟大道,道中得一法,法中得一术,信心苦志,终世不移。五行之气,误交误会,形质且固,八邪之疫不能为害,多安少病,乃曰人仙。”
  吕曰:“是此人仙,何术、何功而致如此?”
  钟曰:“修持之人,始也或闻大道。孽重福薄,一切魔难而改初心,止于小成。云法有功,终身不能改移,四时不能变换。如绝五味者,岂知有六气,忘七情者,岂知有十戒。行漱咽者,哈吐纳之为错。著采补者,笑清静以为愚。好即物以夺天地之气者,不肯休粮。好存想而采日月之精者,不肯导引。孤坐闭息,安知有自然。屈体劳形,不识于无为。采阴、取妇人之气,与缩金龟者不同。养阳、食女子之乳,与炼丹者不同。以类推究,不一可胜数。然而皆是道也,不能全于大道,止于大道中一法一术功成安乐延年而已,放曰人仙。更有一等,而悦于须臾,厌于持久,用功不谨,错时乱日,反成疾病,而不得延年者,世亦多矣。”

这是孙悟空初次求道时,菩提祖师所说的术、流、静、动四门。

  吕曰:“所谓地仙者,何也?”
  钟曰:“地仙者,天地之半,神仙之才。不悟大道,止于小成之法。不可见功,唯以长生住世,而不死于人间者也。”
  吕曰:“地仙如何下手?”
  钟曰:“始也法天地升降之理,取日月生成之数。身中用年月,日中用时刻。先要识龙虎,次要配坎离。辨水源清浊,分气候早晚。收真一,察二仪,列三才,分四象,别五运,定六气,聚七宝,序八卦,行九洲。五行颠倒,气传于母而液行夫妇也。三田反复,烧成丹药,永镇压下田,炼形住世而得长生不死,以作陆地神仙,故曰地仙。”

  吕曰:“所谓神仙者,何也?”
  钟曰:“神仙者,以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关节相连,抽铅添汞而金精炼顶。玉液还丹,炼形成气而五气朝元,三阳聚顶。功满忘形,胎仙自化。阴尽阳纯,身外有身。脱质升仙,超凡入圣。谢绝尘俗以返三山,乃曰神仙。”

  吕曰:“所谓天仙者,何也?”
  钟曰:“地仙厌居尘世,用功不已,而得超脱,乃曰神仙。神仙厌居三岛而传道人间,道上有功,而人间有行,功行满足,受天书以返洞天,是曰天仙。既为天仙,若以厌居洞天,效职以为仙官:下曰水官,中曰地官,上曰天官。于天地有大功,于今古有大行。官官升迁,历任三十六洞天,而返八十一阳天,而返三清虚无自然之界。”


上面三种仙,在西游记中都有描述。
三星闻言,心中也闷道:“你这猴儿,全不识人。那镇元子乃地仙之祖,我等乃神仙之宗;你虽得了天仙,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你怎么脱得他手?若是大圣打杀了走兽飞禽,蜾虫鳞长,只用我黍米之丹,可以救活。那人参果乃仙木之根,如何医治?没方,没方。”
镇元子有人参果延寿,长生住世,而不死于人间是肯定的。
万寿山五庄观虽为洞天福地,但仍在尘世,取经可以路过即可得知,所以镇元子仍然属地仙。

三山即蓬莱、方丈、昆仑,三岛为蓬莱、方丈、瀛洲,三星居洞天而不归天庭,因此属神仙之流。
这跟三星自称“神仙之宗”相合。

花果山水帘洞也属于洞天福地,虽居海外,但与尘世不完全隔绝。
所以孙悟空方寸山道成归来时,介于地仙与神仙之间。

至于天仙,钟离先生言之甚明——效职以为仙官。如龙王之类即属水官,阎王土地之类即属于地官,此等虽然道行不深,但仍然属于天仙。
孙悟空初次招安授“弼马温”,属于“未入流”;
二次为“齐天大圣”,“只是加他个空衔,有官无禄”、“不与他事管,不与他俸禄”;
虽然算是仙官(得了天仙),却不是正式编制(还是太乙散数,未入真流),所以是半调子的天仙。

西游记中的天仙,才是俺们一般说的神。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8-28 13: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睿翔 于 2007-8-28 10:25 发表
谢谢楼上朋友的资料和整理。

1,神和仙是不一样的,你引的资料我以前看过,但不太合大众的意见。比如在民间,某位好人去世以后,百姓纪念他,总认为他成了神,比如文天祥关羽之流,肯定没人说他死后成了仙的 ...

1、那是因为神比仙规格要高。
2、西游中的元始,太乙,真武等辈在天庭,属于高层。怎么能说他们不属于天庭呢?
3、全真一道,也不讲究一定要肉身飞升。
如《大丹直指》后面仍然是要弃却凡躯的。
4、这是俺疏忽,在偷人参果一段,土地有说。
5、如果就小说来说,封神和西游体系不同。
西游的作者文化程度比封神要高,除了鬼仙之意有所转变,基本还是认可钟吕五仙说的。
就像后世的绿野仙踪,也仍然采用类似的五仙。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8-28 13: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睿翔 于 2007-8-28 13:37 发表
1,神比仙的规格要低,一个没肉身,一个有肉身。一个必须做官,一个可以不做官。

2,元始,真武等辈已非体制内人,不是公务官员。比如瀛洲九老等仙,天天下棋喝茶,不管政事,这能算是政府官员吗?他们是仙, ...

神低于仙,那是封神演义出现之后的说法了。
神享受祭祀,仙却不能,这是神高于仙的地方。

三清四御,是天庭最高级别,怎么会在体制之外呢?
瀛洲九老居三岛,如前所说,这是神仙并非天仙,本来就不属于天庭编制,跟元始等没什么可比性。

就民间传说来说,对神跟仙并没有什么明确区别,都是统称神仙。
作为天庭政府的公务员就说明其层次地位比非官员高,这是世俗的看法,没错啊。
但神话本来就出自民间,如果脱离民间的看法,那还有什么意义么?

历朝历代都有很多道士修道成仙,有几个在天庭政府中有名位?这点不能认为是他们不愿当官。
以吕祖尚且自称“天仙不敢望”,怎么见得是他们不愿当,而不是他们没有资格呢?
就西游记里尚且以孙悟空为“太乙散数”“未入真流”,天仙大道其难可想而知。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8-28 15: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你原文的第十一条,根本没找到要害。
佛门讲来世果报,道门讲长生,来世是否有果报无法证伪,但要证明长生为虚却不难,因为那些道士一个个都死了。
佛门简便,像净土宗,只需念佛即可,甚至生前作孽的,到临死时念佛,阿弥陀佛也会亲自来接引其入净土。
而道家修行的复杂就不用说了。
光上面两点,道家的竞争力就远远不如佛家。

元始天尊确实未必直接干什么,但不意味着他不是天庭的。
把天庭比作一家企业的话,元始天尊可以是董事长或者大股东之类的身份,玉皇大帝才是前台的总经理。
他可能不会直接干涉企业内部的事情,但你不能说他不是天庭的。

赤松子,张良,葛玄,彭祖,陈传等人么……其中赤松子为雨师。葛玄就是四大天师里的葛仙翁。

神是人死后封的,一定是政府官员;而仙是道士修的,不一定是官员。
这句是关键。
神魔小说里,凡人修仙往往是追求册封的。
甚至有求凡间帝王的,比如《西洋记》里的张三丰,《升仙传》里的济小塘之类。
不管怎么样,人们总是会把他们往编制里塞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8-28 16:5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何谓真正的修仙之人?什么叫真正的道士?
钟离权、吕洞宾这两位够格不够格?

他们就在堂而皇之的讨论“效职以为仙官”“官官升迁”的问题。
而且也很坦率的表达对佛家的矛盾——“古今崇释之徒,用功到此,乃曰得道,诚可笑也”。
难道他们就是假道士?

至于说道家不普渡众生,那钟吕说的“道上有功,而人间有行,功行满足”、“于天地有大功,于今古有大行”算什么?
在渡众生一事上,佛道可没什么大区别。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8-28 17:4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睿翔 于 2007-8-28 17:24 发表
不过道对普渡众生看的好像不是很重,很多修道者都是躲在深山里修炼的,出来逛的基本都是为了降妖除魔。不像佛门一口一个普渡众生。而且从百姓的认知上来说,他们拜佛菩萨,也拜神职,如龙王,药王,财神等,就是不怎么拜仙人。从这也反映了两教的意识差异。

至于成仙以后当不当官,依我看来还是自愿的问题。被封的神做官是义务,而修成仙道的仙人当官则并不是义务。而且仙和神的概念在民间和道教中本就纷繁复杂,不好强解。依众神魔小说的意见来看,神还是死后受封的,不比仙之逍遥。比如在封神中,很多仙人对战前就对对方说“不珍惜逍遥仙体,来此受死,榜上有名”什么的,可见那些修仙者的目的就是成仙,而决不是死后封神。

这些观点也影响着民间,甚至是现在的很多网络写手。可能这些说法与道教经书不符,但是就道教经书而言,本身就众说纷纭,难以互参。所以就小说而言,还是以小说的内容为准吧。至于西游,关于神和仙的对比不是很重,这在小说中也不是重要的话题。

睿翔兄,
你这就是把神跟仙割裂开来了,但实际上,神跟仙都是道教的,而且很多时候可以混用。
最典型的,比如三清四御都是道教造出的神,你不能说他们不是道教的。

神魔小说认为神不如仙的,似乎只有封神一部。
其他小说,基本都是以受职天庭为荣。
从这个角度来说,封神是比较另类的。

至于佛道两家,俺觉得你有些理想化了。
仙道难凭,和尚道士都是肉体凡躯,要吃饭的。
像你所说的“真正的道士”,就算真有,那肯定也不会出名。
就历史上有名的道士来看,大抵都与政治颇有关联。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8-28 17: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岱瀛 于 2007-8-28 17:26 发表
  但是,三教合一。到底是谁最推崇呢?

    是统治阶层。

    因为儒家,至汉以后,一直是中国历史文化里的正统,是统治者真正敬重的国教。但是无论道还是佛,都在历史上受过统治阶层的推崇,比如南朝崇佛李唐尚道,而宋代,则是儒家汉代之后又一个得到重大发展的朝代。此三教,他们可以各自发展,但是都必须服务于统治皇权。说白了,就是一个中心,三个代表。

这个推断是靠不住的。
儒家一向排斥释道,何来推崇三教合一?他们不需要拉拢释道,照样还是属于统治阶层。
最极力主张三教合一的也只有道家,因为道家与释家整体相争,处于下风,所以需要提倡三教合一。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8-29 08:3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岱瀛 于 2007-8-28 21:30 发表
真正会排斥释道的,应该是儒家的理学。也就是朱熹弄出来的那套。从孔孟之道看,他们不应该排斥释道的。孔子还向老子请教过呢。当然,道教不等于道家,但我觉得这是在于宗教上讲的。如果是一般非道中人,要非常明白的区分道家和道教是不容易的。所以乘孔孟的儒家,斥道之说不可靠。鬼怪之事,孔圣人存而不论。所以,我觉得只要不是那种呆滞固化的理学正宗的儒生,他们就可以接受三教合一,而不是排斥。北宋苏东坡不就是一个三教统一的代表文人吗?

    明清二朝,对释道的态度,也从来都没有说有北魏那种灭佛之说,当然也没有灭道之说。儒虽然是国教,但是释道是可以和谐并存,是可扶植的。所以只要不是固化于理学正宗那种腐儒,接受释道,三教合一没什么不可以。

不然,“子不语怪力乱神”一语既出,儒家自然排斥以鬼神为说的释道。
虽然很多士大夫会去亲近佛道,但不代表他们会去主动宣传佛道。
明时,理学已经成为正统,排斥释道的才是主流,这与宋代也不同。
《西游记》一书,里面对金丹大道颇有造诣。
不可能仅仅是一个对佛道有好感的儒生所写。
苏东坡虽然与和尚道士结交,但要他专门写道家的论著,他是不会写的。

QUOTE:
原帖由 岱瀛 于 2007-8-28 21:30 发表
    二来,再看西游的本身。如果是道人写的,那么会是这样吗?三教合一不是一个口号,宗教的精髓何在?道教的教义,那种修身,那种与世无争,在西游从头到尾那里弘扬了呢?福祸相倚,严格上讲是道家老子的言论,道教尚的是一种归隐,无为,不争。 猴子从头到尾都是争强好胜。西行路上困难重重,体现的也更是儒家那种积极入世的态度。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豁达。
    西游记,无论把道的地位抬到多么高,化胡位佛,还是把老君的法宝说得多么厉害,再于猴子身上加了许多道的痕迹,又在行文里有道的术语这些,都是对道的表象推崇,是要其皮而不要其质的。 如果真正道的人写这个,再怎么推“三教合一”,不可能放弃自身教义。 相反,唐僧在取经之前,小和尚默默念经钻研。猴子甘忍五百年之痛,出来后也没有怨言,这正是穷则独善其身的体现。而取经任务的到来,唐长老义无反顾,孙猴子勇往直前,就是老猪和沙僧也都是积极归依,一起完成艰巨的任务,这不是达则兼挤天下的作为吗?这绝对和道的无为,不争是不符合的。

道家宣传的是“修身”、“与世无争”,但道教并非如此。
自道教出现以来,张陵、张鲁、张角、左慈、孙恩、寇谦之、陶弘景等等,又有那个是归隐的呢?
既为教,自然有教化,必须在世俗中进行,这不是“归隐”能够解决的。
道家修炼讲功与行,除了八百功成以外,更要三千行满才能成就天仙大道。
这就更不能“归隐”了,否则机缘再好,也不过是地仙、神仙而已。

QUOTE:
原帖由 岱瀛 于 2007-8-28 21:30 发表
   但是,西游也不可能释家写的,不错,因果论在西游中得到很大的阐述,普渡众生说也得到发扬。但是不能说是佛家人写的。首先佛对三教合一就没怎么感冒过,况且他们也不会支持 老子化胡为佛的。再者,书中虽然有扬佛,但是对道处处是尽让三分的。而佛的因果论,那是早就被统治阶层同意纳入的东西。儒学没有接纳,却可以用存而不论的观点来看,完全不需要排斥。而普渡众生和孔孟之道的仁学是一致的。所以推崇起来很合适。

    西游的三教合一说,表面把道的地位提得很高,把佛扬得很神,但是其中儒的仁说,忠君爱民说,积极入世说等等观点,没有丝毫的退让。这个三合一,谁处于中心地位是明显的。

忠君爱国等思想,非独儒家宣传而已。忠孝本来就是正统观念,宣传并不奇怪。
佛道也不可能不宣传。如净明一道,就以忠孝为本,以其他为次。

就如俺前面所说,《西游记》的作者对金丹学颇有造诣。
和尚自然写不出,但仅仅对道家有好感的儒生同样也写不出。
“假传万卷书,真传一句话”,必然是得了真传才能写出,这个可不是只靠翻翻道书就能看出来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8-29 08:5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睿翔 于 2007-8-28 18:12 发表
“神跟仙都是道教的”,冒牌兄这话说的不对。有很多的人,生前从不信仰道教,更不会去修道,但是他们死后都被吸收成神了。当然了,归根到底,他们是“老百姓”封的。但是上升到神话的高度,他们就是玉帝他们封的了,可见他们已经完全非宗教化了,即不算道,也不算佛。

三清四帝是天仙,硬要说他们是神的话,这个神的概念就变成了创世上古者的概念了。从后世宗教和小说系统中,三清都是仙,而非神。至于神和仙的地位,这个不是问题,如果论权力来说,当然是有官位的地位权力高了。但是这并是神仙所追求的层次。

道士们的看家经典是道德经,其次有南华经,老子想尔注,周易参通契等等。这些经典都没有提到要普渡众生积功德才能成仙。而佛教则不同,他们的经书几乎每部都要僧人济世。从这个角度来说,为仙者是问世事的。

睿翔兄,
前期神仙一直区别不是很大。
如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就很难区分什么是神什么是仙。
元始天尊在此书中居第一位,而此书中还有不少著名的仙人。

如果你打算写小说的话,不妨用先天神与后天神的说法。
以早期神灵为先天,以人死成神为后天。
当然,神话里是没有这种说法的。

《道德经》等虽为道家推崇,但后世道教其实也不过借重其名而已。
自钟吕传丹法以来,其功行说就一直是道家主流。
事实上,这跟佛教的发展并无区别。
小乘佛教也是只求自己解脱,而不度众生的。
你同样不能因为早期经典中没有此类内容,而断定佛教不将济世。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8-29 09: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睿翔 于 2007-8-29 08:56 发表
道虽讲无为,与西游中很多“争强好胜”,“隐忍”等写法格格不入,但这并不表明西游一定是非道士所作。首先申明我是支持西游为非道士所作,我只是提一个反对的意见。道教的发展也是渐进的,很多思想已经慢慢改变了。比如道教的几大经典没有提到要济世,救人,可是后世道士们却向佛门学习,也搞什么普渡众生积功德,并且越来越看重香火,这显然是违背道门初衷的。而且西游小说中很多道教术语,这是很奇怪的。假如是一儒生所作,就算他精通道教的东西,但他根是儒家的。也不便在小说中如此隐含道门的东西,比如回目名称,比如人物的指代,还有书中的诗词,隐语,都是道教金丹派的东西。而金丹派是正大光明的指出要济世,要三教合一的。所以作者的身份不能一棍子敲定是非道士。也有可能是道士写的,他把三教合一的思想写进小说,又把自己的身份寄于书中的隐语术语之中,作者的思想已经有了巨大改变,升华到一个新的层次,但其本源还是道士,所以在诗词中,在术语中还隐含了自己的身份,这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而且书中对太上老君的描写明显托大,开天辟地是盘古做的,在道教应是元始,在西游中给了老君;炼石补天是女娲做的,中国人都知道,他到这里改成了老子化身女娲;书中法宝基本出于他手;而且像弥勒这样的佛门大老也要去元始处听课,亦有托大道门之嫌疑。不过,就算这样,我也还是稍微的支持非道士作者,上面只是自己反对自己的一些观点。

以作者对金丹学的了解,不可能仅仅是对道家有好感或有些了解的儒生所作,肯定是已经入门得真传者方能写出。

书中前期屡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多心经》,而后期则称《般若心经》,《多心经》的称呼显然有误。
李安纲解释为这是作者故意为之,以前期师徒不同心,故有多心。
如孙悟空在比丘国,剖腹后可见多心;孙悟空屡次被贬,可见师徒有二心。
而在扫除二心之后,归为一心,之后称《心经》。
个人感觉比较牵强,俺的想法是《西游记》可能有两个或者更多个作者。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8-29 11:5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道士推崇佛教,倒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全真祖师吕洞宾还说过“自从一见黄龙后,始觉从前错用心”呢。
张紫阳晚年也归于佛教。

西游的宗旨并非宣传道教,不过整体都在写道家修炼之法。
反正道家丹书也多用铅汞之类的隐语,在这本书无非变成孙悟空、猪八戒之类的人物吧。
能够写成小说,也是作者匠心独运。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8-30 08: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岱瀛 于 2007-8-29 22:35 发表
整个教义,在西游一书,至少于猴子身上是很难见的,老猪是个典型的有私心的人,没事要回高老庄的。  当然,这可以认为是一个修道的历程,但是结局呢?

佛经送回东土,终成皇命。

是成了皇命后再成的正果。而如果从修心之说,经一取回,心路历程已结,成正果是应该的。

却要 次日,太宗升朝,作《圣教序》, 而后在唐僧捧经登台之后来八大金刚召唤,宣布正果的事。

显然,这个次序上的安排,已经肯定了皇权第一性。  太宗认可了这个取经结果了,然后你是道的修心也好,佛的公德也好,这个时候才能宣布奖励正果事宜。

而如果只从修心角度,如果不是全书对于忠的充分肯定,这个次序大可不必,这个《圣教序》,这个登台的排场也可不必。 都已得道了,还需要计较这些吗?

所以,从全篇行文的内容看,我前面说的,从内容,从内容散发的主题看,道的主旨思想没有很大的弘扬,反而主力是儒的忠,仁。  

孙悟空,在书中称为心猿,就是心,如小白龙即为意马。
唐三藏为肉体凡胎,也即为人之肉身。
取经的过程实际也是修心的过程,这是性功。
如放纵心猿、剪除二心之类,就是在心性上做文章。
又孙悟空称金公,猪八戒称木母,这就是水火,也即心肾之气,这又是命功了。
全书的情节就是在性命双修上作文章。
结局时弃凡躯超凡入圣,这正是功行圆满。送回东土也不过是返本还源。
简单的话,修行就是全书的主体,至于要宣传什么,那不过是贴在主体上的广告罢了。

QUOTE:
原帖由 岱瀛 于 2007-8-29 22:35 发表
那么,从我们现代人做什么事好请人题诗题词的角度看,能否解释作者是一个通晓释道,并且可能与全真道人有密切来往的人。他在写书的过程,有请过道人题几回章回名,题几首诗呢?

作为一个好道知人,知道那些术语,欣赏那些词句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确实出自内心要真真正正的题那些诗和回目还是难的,但是假若是他的这个道家好友题的,那不就非常合理了吗?

而且,道人写西游,如果为传道,写道家经典更合适,不需要把这些对一般人十分难懂的话又些成诗又题成回名,却又不在正文中给散发出来。 如果不是为传道,出自个人其它目的写的,以其对于道的功力之深,写出来的东西为什么会仅仅只能在诗和回名中找到证据,却无法在正文中最直接的体现。

问题是西游记不仅仅只是有一些诗与回目啊。
比如宝象国,唐僧放纵心猿之后,就随性而行,见宝塔放金光之外像而入魔,这种隐喻必须是设定情节者才能作的出来。
而全书中每个故事都有隐喻。
这怎么能说在正文中没有最直接的体现呢?

QUOTE:
原帖由 岱瀛 于 2007-8-29 22:35 发表
从我前面关于劫的观点,前面天宫大乱是上天的劫,后面整个西天取经,貌似是师徒的劫难,可从取经一开始的目的和结局,那不都是因为唐皇吗?那不是人间的劫吗?

取经本来很简单的事,可以象央视那样处理,观音跑去卖枷挲完事,为什么要写唐皇游地域这一取经前的事呢? 这一大段,从取经五人组看,都没有关系。

唐皇游地狱,是修行之机。否则以世间繁华,世人不知地狱之苦,怎肯弃了荣华富贵而往修行?
这段内容,就如黄梁、南柯之梦,正是点化世人常见的手段。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1-14 09:10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翻江蜃童猛 于 2007-11-13 20:22 发表
关于把西游记看成炼丹秘诀的人也是大有人在,可说是研究西游的一个偏门。
主要的想法,大概是西游里常常把猴子称做心猿,把老师傅唤做意马,很多东西,而作者在书中大量参考着《周易参同契》里的很多术语,这样 ...

对于小说来说,金丹内容可不是必须的。
作者这么费劲的插入关于修炼的内容,当然是刻意要说明修炼的情况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8-7-8 13:2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吴元叹 于 2008-7-8 12:39 发表

作者应该只有一个,不同的作者写作的风格会有明显不同,尤其在不同时代写的特别明显。单以此,应该不能证明作者是两个人。

这个跟写作风格无关吧?
一个是把《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说成《多心经》
一个则明确知道其简称为《般若心经》
这很明显是知识面有差异。

俺说的多个作者也未必就是同时的。
比如《西游记》之前的版本中就有的内容,如《取经诗话》之类的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8-7-8 13:4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吴元叹 于 2008-7-8 12:34 发表
其实我们现在依然不能确定作者是谁,但是从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痕迹,来推测作者的来历。
1、淮安方言,这个不用我说了,在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的西游记中,大部分的注释都是方言,而其中大部分为淮安一带的方言,不过这都是通过现有的资料所说的,淮安的同仁可以出来作一下证。
2、佛教名词和作者对佛教的尊崇,书中的运用的佛教名词非常常见,而且很多回目都是直接用佛教名词,总体而言,书中对佛教相当尊崇,作者应该是一个在家的居士或者至少对佛教花过一定功夫的儒生。
3、道教。书中对道教相较而言稍微无礼一些,但是很多地方也明显表达出对道教的尊重,除了睿翔兄所言,书中出来的邱天师我很怀疑就是丘处机。作者对天庭抱取笑态度,但对道教,却还抱着相当的尊重。睿翔兄所言三教合一,和作者是比较相符的。

一、西游记的方言,基本都不是淮安方言独有。现在把书中方言说成淮安一带的方言,这是把吴承恩定为作者后的逆向推理。其实有些被说成淮安方言的,俺们那边都有。
二、佛教名词虽然常见,但这是故事所需。从某些地方来看,作者对佛教的了解很浅,低级错误不少。比如前面所说的多心经,再如如来自称阿弥陀佛之类。俺倒觉得作者对佛教只是一知半解。
三、书中对道教无礼的也仅仅针对一些,而不是全部。像对张紫阳、丘弘济等的态度来看,作者应该是重全真派而轻正一派。
丘弘济为丘处机,这个问题应该不大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8-7-8 14:2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吴元叹 于 2008-7-8 14:05 发表
冒小牌能大致说一下方言接近那些地区不,是不是江苏安徽一带的方言?不管如何,方言对作者的籍贯或者客寓把握还是有一定价值得
嗯,书中对全真比较推崇,不过江苏安徽一带全真派的势力应该不是很强,可能是作者 ...

以方言来断定的话,俺觉得江浙皖赣都有可能。

明代道教强势的是正一道,看邵元节、陶仲文的待遇就知道了。现在一般的观点也多认为车迟国、比丘国等故事是有影射邵元节、陶仲文等人的。
龙虎山天师颇有几个被定为“不法”的,地方上风声不太好,这应该也是原因之一吧。
至于全真,势力本来就不强。势力虽然不及正一,但全真倒更像做学问的。若是慕道,只怕还是全真更合适。

作者对道家理解自然是一流的。
至于对佛家的记载,俺就觉得很矛盾,粗浅的错误不少,而有些地方又像大有修为。
这也是俺认为可能有多名作者的原因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8-7-8 16:0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fengxv 于 2008-7-8 15:42 发表
玄奘取经以后,和尚们大肆宣扬,渐渐演化成西游故事。作者本身可能对佛教不甚了了,但却承袭了和尚们的东西,也是一种可能~~

第二十回 黄风岭唐僧有难 半山中八戒争先
  偈曰:“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既然皆己心,何用别人说?只须下苦功,扭出铁中血。绒绳着鼻穿,挽定虚空结。拴在无为树,不使他颠劣。莫认贼为子,心法都忘绝。休教他瞒我,一拳先打彻。现心亦无心,现法法也辍。人牛不见时,碧天光皎洁。秋月一般圆,彼此难分别。”

  这一篇偈子,乃是玄奘法师悟彻了《多心经》,打开了门户,那长老常念常存,一点灵光自透。


前面那首偈子不是一般人能作的,即便不是原创,能够看出偈子和心经关系的,也不可能对佛教不甚了了。
但文中却又弄出“多心经”这个奇异的称呼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8-7-8 16: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fengxv 于 2008-7-8 16:18 发表
但他其实没有“悟彻”,后来总是思乡,还要孙猴教育,可见“多”字不是白多的。

这就是李安纲的观点了
佛教还认为“即心即佛”、“心佛皆妄”,所以心猿孙悟空就成了斗战胜佛。猪八戒心中有佛,所以成不了佛;唐三藏忘了佛时,便成了佛。“旃檀功德佛”乃供人崇拜的偶像,当不得真;“斗战胜佛”方是真佛,乃你我众人之心。说《西游记》作者不懂佛学的主要有一点,即把《心经》说成了《多心经》。因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般若波罗密多”是“智慧到彼岸”的梵文音译,“多”字不能与“心经”联系。但这正是作者的智慧处,《西游记》本是一部寓意深长的文化小说,绝对不能拿事实去套。“多心”不如“一心”,“一心”不如“无心”。第七十九回“寻洞擒妖逢老寿”中,悟空在大殿上剖开胸堂,滚出了一大堆如“利名”、“好胜”、“杀害”等心来,就是“多心”。等将这“多心”灭去而成为“一心”时,就离“灵山”不远了。所以第九十三回中就成了《心经》和《般若心经》而没有“ 多”字。等到“无心”了,便成佛而“紧箍”自然退去。
不过俺总觉得有些牵强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2 13:0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450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