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曲辰 于 2007-7-30 20:55 发表
蚩尤,并非其原名,其原名极有可能是叫做“之尤”,至少,长沙马王堆西汉早期墓葬中出土的《黄帝经·十六经·正乱》中记载得就是“之尤”,而非“蚩尤”。其文曰:“(黄帝)出其锵钺,奋其戎兵。黄帝身遇之尤,因而擒之。”“蚩尤”疑为后世依“之尤”之音而故意记成。因为“蚩”字的字义为“愚蠢”、“丑陋”、“害人虫”,书“之尤”为“蚩尤”,具有明显的贬义。
《说文解字》:蚩,虫也。从虫,之声。
这是本意,蚩跟禹都是同源,应与图腾相关。
虫即蛇,跟后来的龙图腾颇有渊源。
蚩既然是之声,在战国时用刀刻竹木为文不便,所以有所简化,写成“之”字也不意外。
就如《战国纵横家书》中把赵写成勺,齐也只有头部一样。
蚩字后来转借为其他意思。
《诗经·卫风·氓》: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毛传:蚩蚩者,敦厚之貌。
则蚩字义为敦厚,忠厚老实之类,何来贬义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