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吕布是三姓家奴那么刘备是几姓呢?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4 18:4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feng285914 于 2007-1-22 23:17 发表
人家都说吕布三姓家奴因为他先侍奉丁原在侍奉董卓,我觉得这个对吕布有点不公平了。因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大家都人心惶惶,人总是自私的想着的首先是如何活命,吕布杀了丁原改投董卓一点都不奇怪,这只能说明吕布 ...

吕布先杀丁原后杀董卓,刘备杀谁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5 08:1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1-24 22:54 发表


吕布杀董卓是为汉室除害。

刘备是没这能力,否则,焉知他不会杀曹操呢。

杀丁原也是为汉室除害?????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5 13:5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ukerwl 于 2007-1-25 13:34 发表
吕布又没任丁原当爹

原来不认爹就可以随便杀啊
难怪曹操可以杀吕伯奢一家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31 18:15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根据某人的资料,果然在《吕布传》找到了
《吕布传》:登见太祖,因陈布勇而无计,轻於去就,宜早图之。太祖曰:“布,狼子野心,诚难久养,非卿莫能究其情也。”即增珪秩中二千石,拜登广陵太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3-20 18: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0 18:08 发表
关于“刘备的信用”。
以研究魏晋政治史为学术方向的史学家田余庆,对刘备的政治声誉有过论述。

一、建安初年,刘备就以“备数反覆难养”闻名于各方诸侯;
二、以后,刘备又几经反复,才投到刘表手下,而刘表“疑其心,阴御之”;
三、刘备据有南四郡后,周瑜有“刘备寄寓,有似养虎”之说;
四、助刘璋又叛刘璋,仍然不改其奸。
      孙权说刘备:滑虏乃敢挟诈
      鲁肃说刘备:斯盖凡夫所不忍行,而况整领人物之主乎?
      吕蒙说刘备: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

以上,就是三国时代人们眼中的刘备。

这段话是田余庆说的?出自哪篇论文?
俺看是阁下自己的YY罢,想打着田余庆的幌子来糊弄人?

“备数反覆难养”仅见于吕布部将之说,吕布部将代表了各方诸侯?
那袁绍、曹操、孔融、陶谦、陈登等对刘备的评价,阁下就无视了?
或者这些人不算诸侯?

至于刘备跟孙权方的冲突,更是以一盖全的观点,也好意思拿出来show???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3-20 19:0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0 18:57 发表


那段话是田余庆在论述刘备的声誉之差时举出来的,我归纳了四点。文章出处可以找得到的,我手里有。
下面孙、周、吕对刘备的评价是《三国志》记载,不是田余庆说的。

吕布部将是如何说这句话的?他是将“ ...

俺问的是出自那部论文集或期刊?
论文名字叫什么?

田余庆的论著论文俺基本都能找到。
是田余庆所说还是阁下自己YY,说出来就可知道。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3-20 19:5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阁下自己看看自己说的话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0 19:37 发表
我那个田余庆的帖子早就出来了,楼上只是我临时在”北进还是西进,东吴在公元219年面临的选择“这个帖子中拷贝过来的,当时还真是防了一下有人会问出处,你当时怎么不去问啊?现在需要时间去找出来,这是田余庆著作中的一篇。篇名现在不记得

不过,我怀疑找出来有什么用,你不是到时候说一句:田余庆讲了也不是真理。
或者,你无视事实(或因为立场问题看不到事实),为了在论坛上呈口舌,反而一口咬定是我歪曲了田余应,

都会使我找他的原文没有意义。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0 18:57 发表


那段话是田余庆在论述刘备的声誉之差时举出来的,我归纳了四点。文章出处可以找得到的,我手里有
下面孙、周、吕对刘备的评价是《三国志》记载,不是田余庆说的。

吕布部将是如何说这句话的?他是将“备数反覆难养”作为理由,来论证应该尽快搞掉刘备,因此,这实际是公论。

袁绍等人对刘备的评价,并未与上述四点有矛盾。难道这里面有人认为刘备好养,忠心,不反覆?

顺便不妨告诉阁下一句,田余庆的研究里,蜀史的内容只有一点点。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3-21 10: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0 20:20 发表
好了,就算是没有意义,花了不少时间,还是找到了。
田余庆此文:
《隆中对》再认识

你也不用去瞎猜田余庆蜀史写得多不多的问题了,本人也不在乎你如何看待史学家的论述。我也没把田余庆当真理的化身,呵呵。
何况这类文献,对你们挺蜀派一般没有用处。没准,我引一下田余庆,会招来你们挺蜀派的一通大骂,反而是害了田余庆,呵呵。
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有一个挺蜀派愿意正视现实,反而一律都活在YY刘备的伟光正的光环之中。


而且,阁下用红字圈出本人的话,有什么矛盾之处吗?前面说篇名忘了,后面说本人有这篇,有何矛盾?

把责任推到我头上了??
是谁把田余庆扯出来当幌子的?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0 18:08 发表
关于“刘备的信用”。
以研究魏晋政治史为学术方向的史学家田余庆,对刘备的政治声誉有过论述

上面难道是我说的?

不妨告诉阁下一个问题,《秦汉魏晋史探微》我手头就有,俺还可以找到《历史研究》1989年第5期。
《<隆中对>再认识》一文中可没有阁下所写的内容。
阁下说俺一口咬定是阁下歪曲了田余庆,未免太谦虚了。
阁下的行为只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阁下重新创作了田先生的文章;
另一种,或者阁下根本就是田先生本人了。

再提醒一下,田先生的名字是田余庆不是田余应。俺想y跟q还没那么接近吧???
当然,或许阁下会说用的是五笔,但俺记得上次某人曾经把陶谦打成陶潜。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3-21 16: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1 11:54 发表
你这在说什么啊,红字是我说的,究竟有什么地方错了?

大家谁能懂他的意思,帮个忙,你出来说一下,这就证明是我的理解有问题。

没有我说的内容?我要是将书页帖出来了你怎么说?
这种人,还真少有。
不过,你这种态度,我事前就已经料定,所以并不吃惊。由于我将田余庆的原话归纳为四点意见,而不是原文照抄,于是给了汝辈耍泼放赖以无限的空间,什么“歪曲”愿意啊,“重新创作”啊,随便你讲,大家看了田余庆原文,心里就有数了,呵呵。

不是阁下抬出田余庆来当证据么?
俺只不过要讨论一下所谓田余庆的话的真实性而已。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1 12:14 发表
呵呵,我把田余庆原话打出来,某些人喜欢狡赖的话,就由他现演去吧。



刘备一生,与曹操角逐,不是对手;与孙权角逐,也无优势。当时人对刘备评价,有誉有毁,但是毁多誉少,毁实誉虚……。(省略号处引了几个史料)

比军事才能的估价更为重要的,是刘备的政治声誉问题。
《先主传》注引《魏书》载吕布诸将曰:“备数反复难养”。这是建安初年的事,刘备声誉已是如此。以后刘备又几经反复,才在荆州刘表处暂获栖身之所,而刘表也同样地“疑其心,阴御之”。赤壁战后,刘备据有荆州江南四郡,这本是荆州境内落后之区。《鲁肃传》注引《江表传》,周瑜上孙权笺,还说“刘备寄寓,有似养虎”。以后刘备助刘璋而又叛刘璋,也是如此。我无意偏重道德原则衡量刘备。道德原则不是……

根据以上内容,我归纳了四点:

一、建安初年,刘备就以“备数反覆难养”闻名于各方诸侯;
二、以后,刘备又几经反复,才投到刘表手下,而刘表“疑其心,阴御之”;
三、刘备据有南四郡后,周瑜有“刘备寄寓,有似养虎”之说;
四、助刘璋又叛刘璋,仍然不改其奸。

其中,田余庆没有使用的字眼有两处,一是“刘备就以“备数反覆难养”闻名于各方诸侯”,田余庆原文是:
“备数反复难养”。这是建安初年的事,刘备声誉已是如此。
显然意思相同。
另一处,我的帖讲”仍然不改其奸“,而原文是”也是如此“。原文放在整个文章中是容易理解的,但单独引出来说“也是如此”,含义模糊,所以,略加改动。

总之,田余庆认为,刘备这位挺蜀派眼中的“伟光正”,在三国时代人们的眼中,其政治声誉不是一般的差。

这段是田余庆原话?
若阁下手头是电子格式,请给出地址,或者贴一下全文。
若阁下手里是实体书,请给出哪本书、第几页、哪几行。
俺是很愿意使用阁下的独家秘本校对一下手里的资料。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1 11:54 发表

就你引出来的我的原话,不就是写的田余庆吗?哪里还冒出来个田余应?

原来下面这个帖子不是阁下发的。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0 19:37 发表
我那个田余庆的帖子早就出来了,楼上只是我临时在”北进还是西进,东吴在公元219年面临的选择“这个帖子中拷贝过来的,当时还真是防了一下有人会问出处,你当时怎么不去问啊?现在需要时间去找出来,这是田余庆著作中的一篇。篇名现在不记得。

不过,我怀疑找出来有什么用,你不是到时候说一句:田余庆讲了也不是真理。
或者,你无视事实(或因为立场问题看不到事实),为了在论坛上呈口舌,反而一口咬定是我歪曲了田余

都会使我找他的原文没有意义。

[ 本帖最后由 shinbade 于 2007-3-20 19:42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3-21 16:1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inbade 于 2007-3-21 12:43 发表


不谢,走好。语文作业没完成不要乱跑啊……

俺直接把那个地址的原文贴一下好了

QUOTE:
刘备与诸葛亮的鱼水关系再认识

徐 林

【摘要】:三国时期的刘备与诸葛亮间“如鱼得水”的和谐君臣关系一直被人们视为美谈,被视为封建社会中最理想、最完美的君臣关系,千古传颂。但是事实上,刘备虽然给予了诸葛亮极大的信任与尊重,在绝大多数场合都一凭诸葛亮筹划部署而无异言,但也决不是事事任其摆布,百依百顺,也不是始终亲密无间,绝对信任。从诸葛亮在蜀汉政权中并非一开始就处高位,两人用人观的差异,诸葛亮无法劝阻刘备发兵伐吴以及白帝城托孤这些事件可以看出,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是有条件的,也是有限的。

……
  刘备一生,与曹操角逐,不是对手;与孙权角逐,也无优势。当时人对刘备的评价,有誉有毁,但是毁多誉少,毁实誉虚。曹操丞相赵戬言刘备“拙于用兵,每战必败。”[1]刘备一生的败战记录,是人所共知的。只是到赤壁之战后,刘备才真正拥有了一支可观的部队,被陆逊视为疆界“强敌”。但是也正是这个陆逊,使刘备这个疆界“强敌”在夷陵之战中全军覆没。刘备的个人军事决策能力由此可见。

  与军事才能相比,刘备的政治声誉更为差劲。吕布诸将曰“备数反复难养。”[2]这只是建安初年的事,刘备声誉已是如此,随后刘备又几经反复,后在荆州刘表处暂获牺身之所,而刘表也是“疑其心,阴御之。”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江南四郡,周瑜上书孙权,说“刘备寄寓,有似养虎。”[3]


……
田余庆先生在其《隆中对再认识》一文中也指出:“刘备并未以《隆中对》的方略为念,孜孜以求实现,当然也没有把诸葛亮放在运筹帷握的地位,大事向他咨询。刘备死前,诸葛亮长时间内并不在刘备身边,戎机大政,并无诸葛亮参赞其间的事实,决计入蜀和叛攻刘璋,是法正、庞统之谋。他在荆不得预入蜀之谋,在蜀不得参出峡之议,这些关键之事不论正确与否,都与他无干系”。[9]田余庆先生的分析相当精辟,道出了诸葛亮相当长时间内并不是刘备手下第一号人物的真相。事实上,刘备对后来才加入刘氏集团的法正的重用程度还要高于诸葛亮。
……

原来这就是所谓的田余庆原文。
原来俺们大家的眼睛都有问题,居然看不清这篇文章叫《隆中对再认识》。
原来作者名字徐 林应该读作田余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 17:16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716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