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秦七大名相 大家来评论一下吧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7 20:2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秦相首推商鞅、魏冉、吕不韦。商鞅使秦富强,秦统一起于魏冉,继以吕不韦,乃有始皇之一统。

范睢、蔡泽于秦国何功?尤其范睢,任用私人,倾陷白起,以败国事,是秦之罪人。

田文岂是沽名钓誉之辈?为齐相时组织合纵先破秦,后破楚,出走魏国后还促成五国破齐,乃是当时大牛。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3 09:43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wilhelm 于 2007-1-23 09:24 发表

范睢的功劳在于战略上!之前秦国只知有战就打,东征西讨,没个准方向。范睢献“远交近攻”之策,成为后来秦国的外交方针,也靠着这样的蚕吃桑叶式的并吞统一了中国

远交近攻是孝公、惠文以后的既定国策,可不是范睢先发明的。

八年,与魏战元里,有功。
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卬。
二十四年,与晋战雁门,虏其将魏错。

六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
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
八年,魏纳河西地。
九年,渡河,取汾阴、皮氏。与魏王会应。围焦,降之。
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
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为王,韩亦为王。使张仪伐取陜,出其人与魏。

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伐取赵中都、西阳
十年,韩太子苍来质。伐取韩石章。伐败赵将泥。伐取义渠二十五城。
十一年,摢里疾攻魏焦,降之。败韩岸门,斩首万,其将犀首走。公子通封於蜀。燕君让其臣子之。
十二年,王与梁王会临晋。庶长疾攻赵,虏赵将庄。张仪相楚。
十三年,庶长章击楚於丹阳,虏其将屈丐,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楚围雍氏,秦使庶长疾助韩而东攻齐,到满助魏攻燕。
十四年,伐楚,取召陵。丹、犁臣,蜀相壮杀蜀侯来降。

后面懒得列了。与秦相邻者三晋与楚,远者齐、燕。
秦攻燕的记录,在燕王喜之前没有。
攻齐的只有两次。其他时候齐国一直都是秦国主动结交的对象。
一是五国破齐。这次的选择绝对对秦有利。
一是击刚寿。只有这次是魏冉的私心,但也仅此一次而已。
最近的是韩、魏,攻击这两国的记载也是最多,楚其次,秦在这三国都取得大片土地。
赵国略远而且比较强,秦也是以拉拢为主,勉强在远交和近攻之前。

哪里还需要范睢来指导秦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3 09:4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范睢的新思想在于“毋独攻其地而攻其人”。
这个说法有两种解释。

一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那长平之战尽坑赵军的主意就是出自范睢,而非白起。至于大屠杀是好是坏俺就不说了。

一是反间计。如廉颇代赵括,这条勉强算是成功的。其后李牧也中了反间,或许倒是遵循了范睢的方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4 08:54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秋孤寒 于 2007-1-24 00:44 发表


魏冉?
恰恰是他被范睢所指责,秦之前并没有形成统一天下的思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远交近攻”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范睢功不可没。

当然,也不可忘了孟明视,正是这个败军之将让秦独霸西陲。

重新贴一次好了,顺便再补充一些。

远交近攻是孝公、惠文以后的既定国策,可不是范睢先发明的。

八年,与魏战元里,有功。
十年,卫鞅为大良造,将兵围魏安邑,降之。
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魏公子卬。
二十四年,与晋战雁门,虏其将魏错。

六年,魏纳阴晋,阴晋更名宁秦。
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
八年,魏纳河西地。
九年,渡河,取汾阴、皮氏。与魏王会应。围焦,降之。
十年,张仪相秦。魏纳上郡十五县。
十三年四月戊午,魏君为王,韩亦为王。使张仪伐取陜,出其人与魏。

九年,司马错伐蜀,灭之。伐取赵中都、西阳
十年,韩太子苍来质。伐取韩石章。伐败赵将泥。伐取义渠二十五城。
十一年,摢里疾攻魏焦,降之。败韩岸门,斩首万,其将犀首走。公子通封於蜀。燕君让其臣子之。
十二年,王与梁王会临晋。庶长疾攻赵,虏赵将庄。张仪相楚。
十三年,庶长章击楚於丹阳,虏其将屈丐,斩首八万;又攻楚汉中,取地六百里,置汉中郡。楚围雍氏,秦使庶长疾助韩而东攻齐,到满助魏攻燕。
十四年,伐楚,取召陵。丹、犁臣,蜀相壮杀蜀侯来降。

武王元年,与魏惠王会临晋。诛蜀相壮。张仪、魏章皆东出之魏。伐义渠、丹、犁。
四年,拔宜阳,斩首六万。涉河,城武遂。

四年,取蒲阪。
六年,蜀侯煇反,司马错定蜀。庶长奂伐楚,斩首二万。泾阳君质於齐。
七年,拔新城。
八年,使将军芈戎攻楚,取新市。
九年,孟尝君薛文来相秦。奂攻楚,取八城,杀其将景快。
十三年,向寿伐韩,取武始。左更白起攻新城。
十四年,左更白起攻韩、魏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
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魏,取垣,復予之。攻楚,取宛。
十八年,错攻垣、河雍,决桥取之。
二十年,王之汉中,又之上郡、北河。
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泾阳君封宛。
二十二年,蒙武伐齐。河东为九县。与楚王会宛。与赵王会中阳。二十三年,尉斯离与三晋、燕伐齐,破之济西。王与魏王会宜阳,与韩王会新城。
二十四年,与楚王会鄢,又会穰。秦取魏安城,至大梁,燕、赵救之,秦军去。魏冉免相。二十五年,拔赵二城。与韩王会新城,与魏王会新明邑。
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白起攻赵,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因蜀攻楚黔中,拔之。
二十八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鄢、邓,赦罪人迁之。
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楚王走。周君来。王与楚王会襄陵。白起为武安君。
三十年,蜀守若伐楚,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
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两城。楚人反我江南。
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鸢,斩首四万,鸢走,魏入三县请和。
三十三年,客卿胡(伤)[阳]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击芒卯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魏入南阳以和。
三十四年,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迁居之。
三十六年,客卿灶攻齐,取刚、寿,予穰侯。

后面懒得列了。与秦相邻者三晋与楚,远者齐、燕。
秦攻燕的记录,在燕王喜之前没有。
攻齐的只有两次。其他时候齐国一直都是秦国主动结交的对象。
一是五国破齐。这次的选择绝对对秦有利。
一是击刚寿。只有这次是魏冉的私心,但也仅此一次而已。
最近的是韩、魏,攻击这两国的记载也是最多,楚其次,秦在这三国都取得大片土地。
赵国略远而且比较强,秦也是以拉拢为主,勉强在远交和近攻之前。

秦的方略很明确,哪里还需要范睢来指导秦国????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4 09:09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秋孤寒 于 2007-1-24 00:44 发表


魏冉?
恰恰是他被范睢所指责,秦之前并没有形成统一天下的思路,东一榔头西一锤子,“远交近攻”很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范睢功不可没。

当然,也不可忘了孟明视,正是这个败军之将让秦独霸西陲。

再说一句好了。
范睢说秦王的成功原因在于让秦王亲政,不在于秦的方略有误,之前秦国蚕食三晋与楚的策略可是很成功。

范睢的方略确切的说是攻韩取上党,而不是什么远交近攻,后者本来就是秦一直在执行的。
应该说范睢的方案在前期还是成功的,不直接攻上党,而韩献上党。
冯亭献上党于赵倒还是意外罢了,随之而有秦赵长平之战、邯郸之围。
只不过范睢嫉白起之功,放弃了灭赵之举,上党也没完全到手。
后来败于信陵君,又杀白起,秦国是得不偿失。范睢的方略只能算个烂尾楼罢了。

长平之战,起于范睢取上党之议。
行反间使赵换将,出自范睢。
坑杀降兵,或也出自范睢。
杀功臣白起,也缘由于范睢。
而范睢之死,缘由用人失误,而郑安平、王稽犯事均与解邯郸之围有关。
算起来,范睢才是长平之战的主角。

又,俺是认为范睢有通魏之嫌的,甚至可能跟苏秦一样是死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4 17:06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老姜 于 2007-1-24 15:26 发表
秦国的强大这些人都功不可没,个人比较喜欢张仪。我感觉秦国有一个强于其他国家的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它的政策的延续,比如说商鞅,惠文王虽然把他车裂,但商鞅的改革成果并没有随商鞅的死而消失,商鞅生前制定的政策惠文王基本都继承下来了,大的方针政策能够不因人而废,这点很关键。其他国家也有些颇有成效的改革,但都随改革者的死去而死去,没有能够延续下去。

这个说法也不确切。
李克在魏变法,吴起在楚变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都确切的延续下去了,并没有半途而废。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5 14:31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扶楠 于 2007-1-25 14:19 发表
倒,还有百里奚……

以太史公的眼光来看,秦相没一个特别好的(不过话又说回来了,司马迁印象中的好人真是有限啊),但几乎个个都很有本事。
封建社会的划区并不是很确定的,所以商鞅的变法也不必提高到这个 ...

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於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
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范雎、蔡泽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二人羁旅入秦,继踵取卿相,垂功於天下者,固彊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二子,不得尽意,岂可胜道哉!然二子不困戹,恶能激乎?
两者的评语可是大大的不同。

俺前面就说了,所谓远交近攻,是秦一直在执行的,不需要由范雎来指导。
魏冉不太恰当的策略也仅仅是攻刚寿而已,并没有多次。

《史记·范雎列传》里,范雎说秦王有三次。
第一次说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於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有所失也。这是辩士虚构之语,并不合实际。
第二次说攻齐刚寿而见用。
第三次说三贵专政,这才是说到秦王的要害上。所以太后、穰侯都倒了霉。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5 15:3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扶楠 于 2007-1-25 14:44 发表
罢罢,关于穰侯,我不多说什么了,我原来也没说他不好。秦的外交政策一向如此,但正式提出是范雎。个人是更喜欢范一些……飘走飘走……

其实俺很奇怪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范雎,难道是因为他的经历有些传奇化???
如果不是他的私心,秦国统一的进度可能会加速不少。

远交近攻一词,确实是范雎先提出;但伐韩魏与结交齐国是很早就提出来了的。
实际上笼统的用远交近攻也解决不了问题,象五国破齐不就是近交远攻么?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6 10:42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秋孤寒 于 2007-1-25 22:48 发表


兄弟,照你这么说,《隆中对》也没啥了不起,荆州当时三方正盯着,益州是块肥肉谁也都知道,可为什么它会名传千古呢?

《隆中对》不止是跨有荆益吧?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闇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於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脩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而且远交近攻在范雎以前就已经实行,并非在范雎提出以后才如此。
《隆中对》难道是刘备早已实行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6 11:1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颖颖 于 2007-1-26 07:57 发表
如果按这个逻辑,秦国的变法事业也早就在执行,并不需要卫鞅的指导。事实上早在公元前385年,左庶长嬴改发动政变,秦出公被沉渭河溺死,献公嬴师隰即位,迁都栎阳,励精图治,和魏国展开了二十多年恶战。石门之战,一举消灭魏军六万,将魏人赶出函谷关。天子周显王派遣特使庆贺,赠以黼黻。

秦国之前的没落更多是在于秦国自己窝里斗,以及魏国任用吴起大大的削弱了秦国东部边境。至于商鞅变法无非是继承了秦献公的事业。同理,你也可以说远交近攻的思想是继承了惠文时代的经验。但我觉得值得考虑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历史对于变法只记得商鞅不记得献公?这个问题想明白了,你也就会明白为什么历史会把远交近攻的功劳计在范雎头上了。

不错,变法确实是从献公开始。象“止从死”、“为户籍相伍”之类是在献公时就开始了。
但商鞅变法却有献公所未及之处,在商鞅变法前后,政策确实有大的区别。
象奖励军功、提倡耕战、废除世袭、开阡陌、改税制等,就是在商鞅指导下执行的。并非献公所创。
商鞅变法就是新的变法,并非仅仅延续献公而已。

但范雎却完全不同。各位在注意到远交近攻时候,往往忽略了范雎其他的言辞。
然左右多窃听者,范雎恐,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秦王之俯仰。因进曰:“……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释此而远攻,不亦缪乎!且昔者中山之国地方五百里,赵独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天下莫之能害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其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彊则附赵,赵彊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惧,必卑辞重币以事秦。齐附而韩、魏因可虏也。”昭王曰:“吾欲亲魏久矣,而魏多变之国也,寡人不能亲。请问亲魏柰何?”对曰:“王卑词重币以事之;不可,则割地而赂之;不可,因举兵而伐之。”王曰:“寡人敬闻命矣。”

若范雎仅仅是说远交近攻,秦国之前攻韩魏楚赵都是得一寸是一寸,得一尺是一尺,并非新鲜花样,自献公石门之战以来无不如此,而结交齐国也大约在桂陵之战时就开始了。
但从形势来理解,秦国最近者莫过于韩、魏,近攻自然是攻这两国优先。
但范雎后面的说话就有问题了,劝秦王亲中国以威楚、赵这类说辞,其实完全就是纵横家的老套言辞。张仪相秦,田文相齐,都是连横这两国,跟之前近攻的原则是完全违背的。在亲魏的时候,要秦王卑词重币以事之,甚至要割地而赂之,这还能说是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
而范雎对韩的态度就大大不同。从表面上看,都是要威迫两国服从。但对魏还有割地贿赂的选择,对韩就是直接其国断而为三,甚至要韩见必亡的地步,岂是同一种态度???

再联系到范雎来秦前的形势。
三十一年,白起伐魏,取两城。楚人反我江南。
三十二年,相穰侯攻魏,至大梁,破暴鸢,斩首四万,鸢走,魏入三县请和。
三十三年,客卿胡攻魏卷、蔡阳、长社,取之。击芒卯华阳,破之,斩首十五万。魏入南阳以和。

在近攻的目标上基本都是魏。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冒牌

武乡侯
谏议大夫
★★★★★★

Rank: 16
柱国(正二品) 轩辕春秋年度最佳(轩辕史话区)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征西将军
功绩 739
帖子 4907
编号 39823
注册 2005-5-30
家族 邪恶标题党


发表于 2007-1-26 11:38 资料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刚才写到一般断了,继续写。

值得一提的是华阳之战,是秦国救韩引起的。韩曾经是秦的与国,韩相公仲被秦王称为好友,两国的外交比秦魏要亲密的多。因为之前魏是亲楚的。
而自范雎为相以来,连年攻韩,在秦国显然是大的调整。
范雎入秦的时间就很可疑了。
而范雎所引用的郑安平降魏,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河东与魏相邻,诸侯也很可能是魏。
就像俺前面帖子里说了,范雎有可能是魏间,实际是把秦的主攻方向倒向韩而已。
当然范雎为相后曾经攻魏,取邢丘、怀,可以降低一些嫌疑。
但列传称秦王为范雎报仇而攻魏,则这次攻魏就可能是索魏齐之举。
当然这些算是诛心之论了,未必得实。

但就一般说的范雎提出远交进攻的说法,显然就有不妥了。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8 15:0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10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