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晕菜 于 2012-10-24 15:35 发表
明初,明朝的结构和元朝是相似的,皇帝之下是丞相,然后是六部,军事上是大都督府;在洪武帝的中后期,在历次清洗之后,朱元璋撤掉了这两个职位,丞相职位不复存在,而大都督府变成了五军都督府,一分为五。洪武帝接手了丞相的职责,此时,他既是皇帝也是群臣之首。所以在之后的王朝中你看不到类似于唐朝那样强力的宰相。
比如万历朝的大学士张居正想要做点什么,自己就不能提出议案,反而要在和手下官员的书信中反复提示自己的方案,让他们来提议;因为明朝的立法权不在大学士手里,他们的身份更像是皇帝的助手和影子内阁的阁首,或者说是唐朝时候的内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玄宗时代的宰相李林甫,唐武宗时代的李德裕 ...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的法定身份并非是像什么助手之类的,大学士有明确的法定身份,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秘书要的什么立法权?不但没有立法权,也没有任何决策权。正五品的私人秘书而已。明朝最高的政府机构就是六部,正二品的六部尚书就是帝国最高文官。当然,六部是执行机构,不具备决策权。只有皇帝才有决策权。
大学士的权力是由皇权逐步转移来的,最终形成票拟,也就是在奏折上写上自己的处理意见。仅仅是意见或者建议。就现代观点来看,这正是秘书的职责。当然,最初的大学士没有这个权力,如解缙之类,不过是帮皇帝给奏折分门别类。
后来的大学士牛人太多,将秘书的权力发挥到了极致,皇帝无法收回权力了。其实如果出个汉武帝,很容易就能把大学士打回朱棣时的文字书办这个原形。
清朝也是没有丞相机构,只有皇帝才有决策权。与明朝不同的是,清朝的皇权从来也没有向大臣转移过,不管是南书房还是军机处都没有能够取得决策权。
所以,从制度设计上,明清两朝的皇权都达到了极致,但在实际运行上,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不想或者不能将转移到大学士手中的权力收回,皇权的发挥收到极大限制,清朝则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