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明清皇帝权力无以复加?
性别:男-离线 五袋石果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712
编号 39495
注册 2005-5-24


发表于 2012-7-30 22: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汉唐宋诸朝都有法定的宰相,宰相有法定的,相对固定的职权。其实就是君权和相权各司其职。
明朝撤丞相之后,以前的君权和相权,就都集中到皇帝一个人那里了。明朝的内阁,只是秘书机构,不具备任何决策权。政府最高部门六部是执行机构,不能参与决策。不过一般的程序性的东西,六部自己可以做主了。清朝时权力继续向上集中,什么事都只能皇帝拿主意。军机处成为一秘,内阁大学士是二秘,六部尚书、侍郎是三秘。高级官僚们都成了秘书。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五袋石果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712
编号 39495
注册 2005-5-24


发表于 2012-8-1 12: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皇帝的秘书机构逐步获得相权,这简直就是必然的,因为皇帝不可能真的做到事必躬亲,像朱元璋那样的工作狂实在是太少见了。
汉初设置丞相,孝武皇帝破坏这一制度,倚重台阁。而台阁连秘书处都算不上,仅仅只是文书处。到东汉时就发展到有“录尚书事”头衔的人才算宰相,但尚书令本身还是小官。到隋唐时尚书令就是正式宰相了。中唐时演变成以平章、同三品、仪同三司、侍中这种新的秘书职位行使相权,到宋朝时平章成为正式宰相。明成祖的内阁仅仅五品的低级秘书机构,到张居正时实际已经掌握相权,之后皇帝的诏令必须得到内阁署名才算正式圣旨。清朝的军机处也类似,只是清朝皇帝抓权抓的紧,军机处设置时间又比较短,没来得及变成正式机构就OVER了。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五袋石果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712
编号 39495
注册 2005-5-24


发表于 2012-8-1 15:0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2-8-1 12:37 发表
明清皇帝的集权是偶然还是必然,如果没有朱元璋的话,皇帝的权力还会极致化咩?

当然不是偶然。自汉武帝破坏丞相制度开始,每朝每代的皇帝都在想方设法集权。时至今日的文学作品也对集权成功的皇帝不吝歌颂。这更衬托出集权的必然,因为舆论风向已经变成“不集权就不是好皇帝,不集权就是昏君,就是懦弱,就是阿斗”了。其实人家阿斗也集权,在诸葛亮挂掉后立刻废掉了丞相这一职务,改由数人担任原来属于诸葛丞相一个人的职权。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五袋石果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712
编号 39495
注册 2005-5-24


发表于 2012-8-11 10: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hahaku719 于 2012-8-9 13:50 发表
这种说法真没谱,真是想当然。

明朝的皇帝根本没有任命人事的权利,而汉朝还可以由皇帝的意志任意废立丞相。明朝人事的任命,制度已经非常完善,首先由吏科都给事中提名,吏部侍郎-尚书进行审核,提交内阁决 ...

政府首脑必须由人事组织部门的监察专员提名?这倒是新鲜。老兄你知道给事中是干什么用的吗?
顶部
性别:男-离线 五袋石果

Rank: 7Rank: 7Rank: 7Rank: 7
组别 校尉
级别 前将军
功绩 17
帖子 1712
编号 39495
注册 2005-5-24


发表于 2012-10-24 23:3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Q


QUOTE:
原帖由 晕菜 于 2012-10-24 15:35 发表
明初,明朝的结构和元朝是相似的,皇帝之下是丞相,然后是六部,军事上是大都督府;在洪武帝的中后期,在历次清洗之后,朱元璋撤掉了这两个职位,丞相职位不复存在,而大都督府变成了五军都督府,一分为五。洪武帝接手了丞相的职责,此时,他既是皇帝也是群臣之首。所以在之后的王朝中你看不到类似于唐朝那样强力的宰相。
比如万历朝的大学士张居正想要做点什么,自己就不能提出议案,反而要在和手下官员的书信中反复提示自己的方案,让他们来提议;因为明朝的立法权不在大学士手里,他们的身份更像是皇帝的助手和影子内阁的阁首,或者说是唐朝时候的内廷。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玄宗时代的宰相李林甫,唐武宗时代的李德裕 ...

明朝的内阁大学士的法定身份并非是像什么助手之类的,大学士有明确的法定身份,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秘书要的什么立法权?不但没有立法权,也没有任何决策权。正五品的私人秘书而已。明朝最高的政府机构就是六部,正二品的六部尚书就是帝国最高文官。当然,六部是执行机构,不具备决策权。只有皇帝才有决策权。
大学士的权力是由皇权逐步转移来的,最终形成票拟,也就是在奏折上写上自己的处理意见。仅仅是意见或者建议。就现代观点来看,这正是秘书的职责。当然,最初的大学士没有这个权力,如解缙之类,不过是帮皇帝给奏折分门别类。
后来的大学士牛人太多,将秘书的权力发挥到了极致,皇帝无法收回权力了。其实如果出个汉武帝,很容易就能把大学士打回朱棣时的文字书办这个原形。
清朝也是没有丞相机构,只有皇帝才有决策权。与明朝不同的是,清朝的皇权从来也没有向大臣转移过,不管是南书房还是军机处都没有能够取得决策权。
所以,从制度设计上,明清两朝的皇权都达到了极致,但在实际运行上,明朝中后期的皇帝不想或者不能将转移到大学士手中的权力收回,皇权的发挥收到极大限制,清朝则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7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0 02:2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66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