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夷陵之战论述和军事辨析
性别:男-离线 老不看三国

睢阳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7
功绩 381
帖子 1929
编号 39253
注册 2005-5-19


夷陵之战论述和军事辨析

一。概述:

      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二月,将星陨于荆州,一代名将关羽在临沮落马受诛,荆州易主。关羽的死,标志着一个时代结束的开始。
      关羽死后一个月,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去世,同年十一月曹丕篡汉,年号黄初,这一年是公元220年。
      虽然汉献帝被废,但并不意味着汉朝彻底灭亡。蜀刘备在建安二十六年四月称帝,年号章武,国号“汉”,意为继承汉统。同年秋七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的名义,率蜀汉精锐十余万,对东吴发动了荆州战役,而这场战役也成了这个时代结束的标志。
      孙权袭荆州之后,正在志满意得,坏消息却传来了。吕蒙等大将相继亡故。荆州新定,人心不附。此时,刘备盛怒之下举国来攻。孙权当然不希望大战的爆发,于是向刘备“遣书请和”,结果被刘备一口回绝。
      无奈之下,孙权应战,以陆逊为都督。
      陆逊诱敌深入,骄疲敌人,最后大破蜀汉连营700里,巩固了荆州,稳定了东吴。同时,刘备病死白帝,后汉时代彻底结束。
      夷陵之战揭开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三国鼎立的局面。
      这场战争从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开始,到章武二年八月结束,历时一年。从章武元年七月到章武二年二月是蜀汉主动进攻,深入吴境的过程。从章武二月到六月是战役的相持阶段。直到陆逊突然发动总攻,数天之中,刘备就全线溃败。


      二。战前态势。

      刘备听说关羽败亡,荆州失陷,当时就决定要“伐吴”,这个举措受到赵云,黄权等人反对。很明显,如果对吴宣战,就彻底背叛了“东和孙权”的既定方针,使魏坐收鱼翁之利。但是,刘备从感情上到利益上都无法说服自己,这一仗对当时的刘备而言是事在必行
的。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逐曹操占汉中,蜀汉人才鼎盛,兵强马壮,刘备称汉中王,达到他政治,军事生涯的颠峰。结果乐极生悲,这种心情的落差即使是坚韧如刘备,也很难承受。从利益上讲,要稳守西川必须北占汉中,跨有秦岭;东据江陵,保守巫山。更何况荆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交通四通八达,用武之所,关羽在此经营数年,筑城开发,今日一旦被东吴占据,刘备怎么可能不动心?所以说,强盛的刘备“伐吴”事在必行。即使是在官员力谏,张飞殒命的情况下,他还是一意孤行。
      荆州对于刘备重要,对于孙权亦复如是。中国历朝历代以东南为国的,如果失去荆州就意味着亡国的开始,孙吴赖以生存的长江从“荆州为尾,安庆为腰,金陵为首”,要全据长江割据东南,必须控制荆州。孙氏从称霸江东那一天起,做梦都想得到荆州,对于这个迟来的“礼物”,孙权是不可能轻易放弃的。
      但是,东吴军界支柱吕蒙亡故,前线将领可堪大任的几乎没有,而孙权经过“合肥的洗礼”,对自己的军事能力也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要想对抗刘备,他当时无将可用。荆州新定,人心不稳,陆逊等人破关羽后,经过相当一个时间才稳定住大局。所以孙权想极力避免这场战争,但是当刘备拒绝他,他知道这场战争不可避免的时候,他果断的决定向魏“称臣”,防止两面受敌。
      同时命“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结果,蜀汉吴班、冯习击破李异,占据秭归,进入吴境。东吴初战失利,边境线被蜀汉突破,汉军可以沿江东下,水陆并进。
      这一切发生在公元222年之前。



      三。西川对荆州的战略地理优势。

     “蜀地之甲,乘船浮于汶,乘夏水而下江,五日而至郢。”《史记》
     “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吴人震恐,席卷之时也。留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煮盐兴冶,为军农要用,并作舟船,豫备顺流之事,然后发使告以利害,吴必归化,可不征而定也。”《三国志》
     “引梁益之兵,水陆俱下;荆楚之众,进临江陵;......巴、汉奇兵出其空虚,一处倾坏,则上下震荡,虽有智者不能为吴谋矣。” 《晋书》      
      以上这些论述和记载表明了一个问题:西川对荆州的战略地理优势。
      由重庆东出,经三峡可入湖北,以夔州为其门户,瞿塘关(亦称江关、捍关)即在此处,也就是三国时期白帝城所在,也就是在今天奉节东8公里的地方。
      换句话说,西川军出白帝可以顺江东进,直逼江陵,并以水运优势解决粮草运输。所以说,占据蜀的一方对占据东南的一方威胁相当大。
      后来魏灭蜀,控制长江上游,孙吴只得增戍荆州,甚至一度迁都武昌,以应付上游“受敌二境”的不利形势。
      所以顾炎武说:“昔之立国于南者,必先失蜀,而后危仆从之。”
      而刘备对东吴同样有这样的优势。
      只要快速越过从江关到江陵200多公里的山地丘陵,那么荆州甚至整个吴越就暴露在上游蜀军兵锋之下。
      而这段崎岖的山地也正是东南一方防守的关键,在今天宜都,夷陵一带在中国历史上经历“大小战争数百次”《三峡夷陵》
      建安十五年刘备改临江郡为宜都郡,张飞为宜都太守。建安二十四年,陆逊占领宜都郡,获取夷道、夷陵、秭归等县,任宜都太守在此筑城。
      自古以来,宜都就有被称为“楚蜀咽喉”、“鄂西门户”、“三峡门城”,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四。战役初期。

      魏黄初三年,蜀汉章武二年,东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
      正月,刘备命令吴班、陈式四万大军,数千骑兵出秭归,进攻夷陵,二月,刘备从秭归亲自率主力“缘山截岭”而进,进攻“夷道猇亭”。同时命令黄权率军驻扎在江北,与吴军在夷陵对峙。留赵云镇守江州,作为后卫。
      针对蜀汉的进攻,“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硃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孙吴有“授兵”制度,这些“将兵”后来虽然成为了生产奴隶,但是其中还是不乏骁勇善战之士。除了“敢死,解烦”这些东吴精锐部队,“将兵”们在夷陵战场上居功至伟。
      具体部署如下:
     (1)虎威将军朱然,率军五千总镇江陵。
     (2)振威将军固陵太守潘璋率军数千镇守当阳,麦城,夷陵一线,防止蜀军从北面突破,同时监视魏军从襄阳宛城南下。保障陆逊军团右翼的安全。
     (3)安东中郎将孙桓率军数千镇守江南夷道,保障陆逊军团左翼的安全。
     (4)步骘,鲜于单率数千人屯扎在荆南长沙一线,防止蜀军偏师和武陵蛮夷兵。
     (5)陆逊主力约三万人屯于猇亭。
      当然,这个部署是战役初期的防御体系,当战役进入中后期直到决战,其调动还是很大的。
      从攻破李异刘阿,占据秭归突破边境,一路进攻到夷陵地界,刘备对孙吴的压力很大。孙桓出战刘备前锋,结果战败,退保夷道。刘备军甚锐,派马良去招募“武陵五谿蛮夷”兵,头领沙摩轲等纷纷来归。这又为刘备增添了生力军。
      这段时间,孙吴虽然也有“宋谦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斩其将”的战绩,但总体上讲,刘备的优势还是很明显。
      总的来说,战役初期是刘备对陆逊采取强势的进攻,陆逊明智的避其锋锐,全线退守。即使是“孙氏宗亲”孙桓被围他也不去救,,不去与刘备强争夷陵,把国境内200公里的山地留给蜀军,把主力安排在猇亭,寻求战机。
      


       五。战役相持。

       从章武二年三月到六月,战役基本处于胶着状态。
       面对陆逊的全面退守,刘备开始出昏招。
      “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馀营”《三国志·孙权传》
      “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使将军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三国志·陆逊传》
       简言之就是:刘备在山地丘陵地区,依次展开长达“七百里”的连营,分兵固守,认为这样“诸要害皆以固守”,万无一失。
       其实这是个败笔。正如陆逊所说:“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
       如果在平原地区,大兵团展开,留下相当数量的战略预备队可以避免全线溃败的危险,有利于往来呼应,纵横驰骋,而且可以避免敌人从两翼及后方夹击。但这是在山区,“缘山行军,势不得展”,无法迅速往来呼应,一旦连营有一处被破,则势必排山倒海。
       陆逊看出了“战机”,但他知道“时机”还不成熟,他要把刘备“拖垮,熬熟”再一口吃掉。
       刘备这边虽然也没闲着,但他做的都是“无用功”,他命令吴班率几千人去引诱吴军出战,把八千精锐安排在山后,可是陆逊根本不上他的当,刘备就这样与陆逊从年初对峙到年中“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这个“黄气”其实就是天气炎热造成的。
       陆逊看到时机成熟,此时就已经有了周密的计划。为了万无一失,他还是先试探一下刘备,“乃先攻一营,不利”,陆逊此举就是要看看刘备的“连营”是不是还留了一手。结果证明,除了易守难攻,凭险立营之外,刘备什么后手也没留。
       于是,陆逊知道时机成熟了,或者说,他等的就是这个时机-----火攻。
      



      六。毕其功于一役。

      陆逊在决战前命令每名士卒手持火把,进攻蜀汉诸营,同时从这场决战的吴方参战将领来看,陆逊将朱然和潘章的部队也都全数调到了前线,要在火攻之后,全线出动,对刘备发动致命的一击。
      刘备的七百里“稳固”连营,被一支支火把燃起,天气炎热,树木丛生,营帐相连,其惨烈可想而知。
      韩当“与陆逊、硃然等共攻蜀军於涿乡,大破之”
      徐盛“攻取诸屯,所向有功。”
      潘璋“部下斩备护军冯习等,所杀伤甚众。”
      孙桓“投刀奋命,与逊戮力,备遂败走。桓斩上(兜)道,截其径要。备逾山越险,仅乃得免”
      朱然“攻破备前锋,断其后道,备遂破走。”
      骆统“以随陆逊破蜀军於宜都,迁偏将军。”
      再联系刘备的部署可知,大火一起,吴军全线出击。
      (1)潘璋出夷陵,从北线进攻,斩杀蜀汉“大督”冯习,击溃江北军。
      (2)陆逊韩当一面从正面进攻,一面迅速包抄到“涿乡”和马鞍山一带,断刘备的归路。
      (3)朱然则协同夷道孙桓进攻江南蜀军,包抄并进军到“涿乡”,与陆逊在此会合,他们攻破的是蜀军前锋张南。
      (4)其余徐盛,骆统等人也都分头跟进。
       在从“涿乡”到“马鞍山”这一段,双方是有激烈战斗的,最后刘备逃跑不及,被合围在马鞍山,刘备“陈兵自绕”,陆逊岂能放过这条大鱼?“督促诸军四面蹙之”,蜀军伤亡惨重,死万余人,死保他们的皇帝,眼看“土崩瓦解”。但刘备毕竟戎马一生,经验还是很丰富的,他命令夜间突围,并且让士卒把军装脱下来点火阻塞道路,阻止追兵,最后在赵云的接应下,终于跑到了鱼复(永安),《华阳国志》记载,给刘备断后的是大将傅彤,他的部队全军覆没,最后孤身力战,大骂“吴狗”,宁死不降,以身殉国。
       孙吴乘胜追击,李异,刘阿“咸鱼翻生”,直追刘备到川口。
       这一仗陆逊大破刘备精锐十余万,《傅子》记载:“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这个“杀八万”未免有点夸张,《华阳国志》记载后来刘备屯永安,孙权“惧”,求和,说明刘备还是保留了相当的实力。但是,蜀汉的大败却是可以肯定的。
       蜀汉张南、冯习、傅彤、沙摩柯被斩,杜路、刘宁投降东吴,黄权投降曹丕,马良、程畿也皆陨命。
      


       七。蜀军兵力探讨。

       蜀汉章武二年正月,刘备的先头部队吴班,陈式等出秭归,同时,也就是魏黄初三年正月,孙权上书曹丕说:“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这个“支党”就是指刘备的先头部队。二月,刘备从成都回到秭归,蜀军的主力才从秭归出来。可见刘备的“前部支党”就已经达到了四万人,两三千骑兵。
       后来刘备部署:“冯习为大督,张南为前部”,这个部署很可能要包括吴班和陈式的这四万人马,甚至更多,也就是说,冯习和张南的部队已经在四万以上。结果这些“前锋”被潘璋朱然和孙桓切断后路,全数覆灭。
       刘备被围马鞍山,伤亡万余,后来刘备还能一路狂奔上百公里,等到赵云接应,可见刘备的主力在被火攻之后还是保持了数万人,否则面对陆逊和朱然,孙桓等人的主力部队,不可能血战之后伤亡万人,还能突围而去。那么在没有被火攻之前,其兵力很可能也保持在四万左右。
       另外,刘备还有长达700里的数十“屯”,有“辅匡、赵融、廖淳、傅肜等各为别督”,很保守的估计也有万人。
       江北黄权的兵力也不会少于五千,马良招降的蛮兵也有数千。
       那么也就是说,不计算赵云的接应部队,仅仅是刘备部署在吴境的部队就有十万以上,陆逊的部队则是五万有余。
       根据蜀汉投降时的十万兵力之说,刘备要留兵守汉中,成都的地方,带出来的兵力不可能达到十万。
       但是,我们可以联系事情的发展看。
       建安二十年,刘备只有西川,没有汉中,孙权犯荆州,刘备可以带五万人马来救援,可见当时刘备在蜀中的总兵力不会少于十万,因为除了刘璋的人马,还有刘备从荆州带来的原从人马和荆州军。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取汉中,上庸,和武都,虽然有战争消耗,但此时两川的兵力比四年前刘备一川兵力应该只多不少,蜀汉兵力达到鼎盛。
       同时考虑到蜀汉后期连年战争,“民疲兵劳”,兵力比诸葛亮时期应该少,刘备时期的蜀汉兵力应该比这个“十万之数”多,诸葛亮的“开府治世”就是在恢复夷陵的损失。
       所以,刘备所带的兵除了蜀兵,还有原荆州兵,原从人马,甚至包括新得的“胡羌”兵,再加上蛮兵,那么减去这个数目也就和“疲敝”蜀汉的十万数相吻合了。
       汉中,成都和地方有六到七万人马,刘备带走的“纯蜀兵”有五到六万,其余的是“四方精锐”当在四万以上。
       再看看,关羽的荆州集团有五到六万比较合理,那么蜀汉在鼎盛时期的兵力达到二十万二三万,这和晋灭吴时,吴的兵力是相当的。占有荆州吴越的东吴和占有两川荆州的蜀汉兵力相当是可以接受的。
       从建安二十四年到章武二年,这一年多的时间,刘备除了稳定政务以外,我觉得他很可能是在两川各地着手征兵。
       后《出师表》虽疑为后人所作,但它的一些论述还是很有道理的,它说:“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这个“四方之精锐”虽然在诸葛亮时还留有一部分,但被刘备带走的恐怕是大多数,而这“大多数”中的大多数又没能回来,所以说夷陵之战对蜀汉的打击很大。
       综上所述,刘备在整个夷陵战役投入的兵力在十万以上。其中,在夷道猇亭的前线主战场投入了七到八万的兵力。战后随刘备逃回蜀汉的有三万左右。其余的一部分战死,一部分投降东吴,一部分投降曹丕。
      


       八。小结。

       1。刘备的失误:

      (1)战前虽有准备,但并不万全。黄权意识到顺江而下作战虽然有利,但在撤退上存在困难,一旦失败,无法沿江逃遁。而刘备显然没有考虑自己会失败。
          很难想象他可以在短短一年的时间中,称帝,征兵,造船,训练水军。他很可能是做到了前两点,而后两点是一带而过,而这后两点恰恰是突破夷陵的关键。
          就是在战争初期,刘备还是打打停停,章武元年秋就开始进攻,直到二年初才出秭归,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应该速战速决的战斗拖了这么久。刘备应该在战前做好掩饰和徉动工作,以便突然袭击,扩大战果。不佯动也就算了,打打停停,在对方境内徘徊近半年,实在让人不解。
      (2)没有顺江东下,水陆并进,迅速突破夷道猇亭防线。之所以刘备没有迅速挺进,很可能是水军不济,这和他的战前准备恐怕有很大关系。另外,和陆逊的严密布防有关系。半年的消耗,使蜀汉战争初期的士气尽失,变成了“骄兵,疲兵”。
      (3)在敌国境内近200公里纵深的山区连营七百里。这好象有点“十全必克”的味道,认为各营依险立寨,易守难攻,万无一失。可是实际上面对六月酷暑,陆逊一把火就把它们烧了个精光。由于地处山区,难以展开兵力,被东吴各个击破,分割包抄,如果不是刘备经验丰富,兵马众多,早做了人家的俘虏。
       《孙子兵法·九地篇》说:“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轻地:入敌国未深,士兵思家亦轻易退却。
        圮地:水毁难行称“圮” 。
        夷陵一带完全符合“轻地”和“圮 地”。面对这种地形,《九地篇》有明确说明:“是故......轻地则无止,......圮 地则行”。
        就是说遇到轻地不宜停留,遇到圮地应该快速通过。
        可惜刘备完全违背了。

       2。陆逊的成功:

      (1):诱敌深入,以逸待劳。陆逊在前期阻止部将出战,不救孙桓,被很多人认为是懦弱怯阵。实际他在等待战机。当他看到刘备连营的时候,他就在等“火攻”的时机。连曹丕的军事能力都看出了刘备的失误,陆逊岂能不知?他不争一地的得失,把长达百余公里的上区丢给蜀军,使刘备大军不得展。闭门不战,让敌人认为自己惧怕,麻痹敌人,为突然出击做好准备。
      (2):火烧连营,迂回包抄。陆逊利用六月酷暑,突然全线出击,火烧连营。沿途追击,迂回到刘备背后,将刘备的几支人马分割开。这种战术的运用,在最大程度上歼灭蜀军,使蜀军前军尽没,北军溃败,刘备的中军险些被全歼。
      《孙子兵法·军行篇》说:“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 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 九天之上。”
       就是说:打不赢的时候守,能打赢的时候就打,兵少防守,兵多进攻,善于防守的人把自己埋藏在“九地之下”,善于进攻的人一旦进攻就是“雷霆霹雳”,令敌人防不胜防。
       陆逊做到了。他在防守上布置得当,将潘璋,孙桓安排在两翼,自己的主力据守猇亭,使刘备不能进江陵。在最后的决战中,他果断的投入全部兵力,全线出击,分割包抄,终于创造了一场经典战役。
      
       刘备有此几失,陆逊有此几智,高下立叛,刘备败后大呼:“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颇有英雄暮年,后生可畏,叹息自己老了的意味。

       3。夷陵之战的影响。

       蜀汉精锐失去大半,损兵折将,直接导致刘备时代的结束,诸葛亮时代的到来。
       东吴大获全胜,巩固了新得的荆州,在以后曹魏进犯,被孙吴的得胜之师大破。
       曹魏是最大的获益者,两国的火拼是曹丕最希望看到的。
       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修好,从此稳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以后的孙吴把夷陵改称“西陵”,陆逊的儿子陆抗击败羊祜和步阐,在此一战成名。宜都一带或许真的是陆家人的福地。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30 19:59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老不看三国

睢阳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7
功绩 381
帖子 1929
编号 39253
注册 2005-5-19


不错,刘备的兵力历来争议很大,如果单纯计算兵力很难给出个精确数字。
所以只能说参加夷陵之战的蜀军也就是6~8万这个数量级。
至于“4万”一说,似乎不太合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老不看三国

睢阳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7
功绩 381
帖子 1929
编号 39253
注册 2005-5-19


回燕公:
1。兵力问题文中已经探讨,也许在细节上存在误差,但大体应该没有问题,蜀军比吴军多二到三万人还是可以接受的。否则孙桓被围夷道陆逊没有理由不去救援,而且“支党”已经达到四万,再加上黄权和蛮兵,其兵力已经超越吴军,而刘备的中军和700里连营的兵力不详,这是分歧的关键。
2。对于刘备不迅速进军的错误我已经论述,但是我没有找到他不进军的理由记载,所以只说:“难以理解”。还望燕公赐教原因。
3。“身免”和那个“杀八万”似乎都有夸张嫌疑。毕竟《华阳国志》记载刘备屯永安,“权惧,求和”,说明刘备还保存了相当的实力。而且李异,刘阿追到川口说明一路上还是有战事。刘备到八月才从巫收军,说明不是“光杆司令”。文中的“三万”也是约数,不排除逃生万余的可能。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老不看三国

睢阳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7
功绩 381
帖子 1929
编号 39253
注册 2005-5-19


燕公所言有理,但有几个问题我不敢苟同:
一。兵力问题: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
春正月:“刘备支党四万人,马二三千匹,出秭归,请往扫扑,以克捷为效。”
也就是说:刘备的吴班,陈式的部队就已经有四万众。
“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於夷道猇亭。”
这才是刘备的主力,我不认为它比四万少很多,起码在两万以上。
“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
这是在刘备到达前线期间做出的部署,不能断定黄权的部队是随刘备来还是原本就是那四万人。
“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
“秋八月,收兵还巫。”
这说明刘备在马鞍山突围之后,在吴境内待了一段时间收败兵,直到魏攻吴才撤军,如果没有相当的实力,他能做到吗?
二。态度问题:
如果刘备是想让东吴承认自己胜利就算完了。
那么,为什么当初赵云和秦宓劝他他不听?
为什么孙权请降他一口回绝?
如果刘备取下秭归就算完成任务,那他意义何在?
他认为这样就想打怕孙权?那他还真是天真。
“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硃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
再联系黄武元年的同年,“章武二年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
可见是刘备正月进军,东吴才被迫应战,孙权无论如何是不想打这一仗的,是刘备不想停手,或许他是为了更大的战果。
精华帖
顶部
性别:男-离线 老不看三国

睢阳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7
功绩 381
帖子 1929
编号 39253
注册 2005-5-19


恩,无论从记载还是常理,二月进军的应该是刘备的主力,兵力不会太少。
另外,对于刘备在秭归迟滞数月不全面进攻补充一下:
燕公认为刘备是“仅仅是小打一下孙权,挽回自己的威望”。
当时孙权的态度是:你刘备是皇帝,你曹丕也是皇帝,我“归顺”谁都无所谓,只要能保住我的既得利益——荆州。
而刘备攻吴无非是三个原因:
1。为了面子和威望。
2。为了地盘和利益。
3。真正的为关羽报仇。
如果是第一点,那么赵云和秦宓的劝谏以及诸葛亮的态度说明无论刘备伐不伐吴对于他的威望都是无大损的,毕竟孙权已经向他求和了。而且似乎没有记载说有什么人极力赞成伐吴,大多数还是以刘备的马首是瞻。
如果是第二点,那么刘备攻占秭归以后他的目的根本就没有达到,既没有得到有利的地盘也没有象样的赔偿。
如果是第三点,那么刘备伐吴肯定是倾尽全力。
而且孙权的态度我们已经分析了,刘备也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那么他打到人家荆州境内近百公里的秭归之后,想让孙权罢手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刘备事先就没打算到秭归就算完。
其次,孙权已经归顺与蜀汉势不两立的曹魏,“打打就算了”似乎不符合常理。
最后,为什么刘备迟滞半年才全面出秭归?
我觉得他很可能是在等待补充自己的军事物资的完善,比如船支,水军的训练,粮草的配制,已经兵力的部署。
当然,话不能说绝了,燕公说的“仅仅是小打一下孙权,挽回自己的威望”也算是一种假设吧。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9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18 09:4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33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