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三国古钱
性别:男-离线 老不看三国

睢阳侯光禄大夫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平北将军
好贴 7
功绩 381
帖子 1929
编号 39253
注册 2005-5-19


发表于 2008-10-24 07:42 资料 主页 个人空间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五铢钱历史   
      汉初﹐币制混乱﹐所铸的各种铜币承袭秦制﹐文虽仍称半两﹐但实际重量远较半两为轻。各种铜币大小﹑轻重﹑成色也很不一致。另一方面﹐民间私铸者多﹐钱质恶劣﹐更增加了币制的混乱﹐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生产和交换﹐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定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禁私人铸钱。武帝即位后﹐财政支出增加﹐政府大量铸钱﹐民间也私自铸钱。因盗铸有重利可图﹐致罪者虽多﹐却无法禁绝。私铸者还往往磨取官钱的铜屑以盗铸钱﹐官钱也因此逐渐减轻﹐同私铸的劣币一样。”钱益多而轻”﹐物价高涨﹐币值低落。
  武帝元狩﹑元鼎年间(前122~前111)﹐政府企图藉铸钱之利以弥补巨额的财政亏空﹔也企图用更换新币的办法限制豪商巨贾居奇取利﹐操纵货币﹔再加上关东地区遭受水灾﹐亟需巨款赈贷。因此﹐决定进行币制改革。元狩四年(前119)初﹐在张汤主持下﹐造白金(银锡合金)币及皮币(未广泛流通)。与此同时﹐销毁了文帝时的半两钱(四铢钱)﹐另铸”文如其重”的三铢钱﹐以广流通。法令虽严禁私人铸钱﹐但白金币定值过高﹐三铢钱轻﹐易作奸诈﹐盗铸仍然盛行。五年春﹐罢三铢钱﹐改行五铢钱。这时钱由郡国铸造﹐各地从中取利﹐钱多轻﹐私人盗铸者亦多。五年间﹐汉因盗铸金﹑钱遇赦免死的有几十万人﹐自首赦罪的有一百多万人。元鼎二年(前 115)﹐始集中铸钱﹐由京师钱官铸赤仄钱。以精铜精工制成﹐一枚当郡国所铸的五铢钱五枚使用﹐规定赋税﹑官用必需用赤仄钱。未久﹐白金终废不行﹐赤仄钱因与五铢钱比价不合理﹐私铸更多﹐使用不便﹐币制混乱﹐依然如故。
  元鼎四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汉政府决定克服过去铸币权不统一﹐货币名义价值与实际重量不一致这两大弊端﹐进行彻底的币制改革﹕取消郡国铸钱权﹐专令水衡都尉所属的设在上林苑的钟官﹑技巧令(一说为均输)﹑辨铜令三官负责铸造新的五铢钱。钟官直接掌管铸造﹐技巧主刻范﹐辨铜负责原料供应及检验铜的成色。这种新币名为“三官钱”(又称“上林三官钱”)。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旧币一律废罢﹐并责令各郡国将以前所铸的钱一律销毁﹐所得铜料输给三官。新币选料严格﹐以铜范为母范翻铸之钱大小﹑式样一致﹐真正做到重如其文。新的五铢钱不惜工本﹐私人铸造很难﹐无利可图﹐禁令又很严格﹐所以盗铸之风一时衰息。货币混乱的问题终于获致解决﹐币值得以长期保持稳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铸币权统一收归中央﹐没有强大的国家力量不可能做到这一点。货币统一以后﹐封建国家的经济力量得到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也进一步获得了经济上的保证。
  五铢钱大小﹑轻重适中﹐制作精整﹐有外廓可保护钱币不被盗磨﹐利于流通和长久使用。从武帝元狩五年到平帝元始年间约一百二十年中﹐共成钱二百八十亿余。王莽统治期间﹐屡易货币﹐并禁用五铢钱﹐造成极大混乱﹐但民间仍私用五铢钱。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公元40)﹐重铸五铢钱﹐改由太仆属官考工令主管﹐郡国也可铸造。东汉五铢钱制作轻薄﹐由传世的大量东汉五铢钱可见。灵帝中平三年(186)所铸四出五铢﹐背面有四道斜文由穿孔的四角直达外廓﹐亦称“角钱”。汉末董卓于献帝初平初年坏五铢钱更铸小钱﹐这是汉政权最后一次铸钱﹐结果是货轻物贵﹐谷一斛至数十万﹐一度钱货不行。东汉以后各朝﹐仍继续沿用五铢。五铢钱从汉武帝铸造一直到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废罢﹐流行了七百多年。



      在中国历史上,先后有10多个王朝和政权,20多个帝王铸行过五铢钱,其铸行情况大致如下:
  汉武帝时,先后铸行“元狩五铢”“赤仄五铢”和“上林三官”五铢钱。
  汉宣帝时铸“小五铢”钱。
  汉孺子婴居摄二年,王莽铸五铢钱。
  东汉刘玄铸“更始五铢”钱。
  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公孙述铸铁五铢钱。
  东汉灵帝时铸“四出五铢”钱。
  东汉献帝时,刘备铸“直百五铢”钱。
  三国时,魏明帝铸五铢钱。
  东晋元帝时,沈充铸“沈郎五铢”钱。
  南朝宋文帝时铸“当两五铢”钱。
  北魏孝文帝时铸“太和五铢”钱。
  梁武帝时铸铁五铢钱。还铸有“大通五铢”“大吉五铢”“大富五铢”“五铢稚钱”“五铢对文”等铜钱。
  北魏孝庄帝铸“永安五铢”钱。
  北齐文宣帝时铸“常平五铢”钱。
  西魏文帝时铸“大统五铢”钱。
  东魏孝静帝时铸“悬称五铢”钱。
  梁元帝时铸“十当五铢”钱。
  北齐文帝时铸“两柱五铢”“四柱五铢”钱。
  南朝陈文帝时铸“五铢一”钱,有的称为“天嘉五铢”。
  隋文帝时铸“隋五铢”,其中有“置样五铢”“五铢白钱”等。
  除上述外,还有西域古龟兹国铸的“龟兹五铢”;东汉晚期的“环五铢”“凿边五铢”;六朝时的“平当五铢”,等等。


旁证博引、图文并茂,确实是好文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3 01:0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86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