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太阳照常升起>杂谈, 生不逢时的幻灭与重生
性别:男-离线 楼桑野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
帖子 604
编号 38945
注册 2005-5-15


发表于 2007-11-6 13:27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太阳照常升起>杂谈

太阳照常升起:生不逢时的幻灭与重生
  
  
  我觉得这个电影应该推荐一下。电影院没能去,网上下了AC3效果的DVDSCR,音效虽好却在视觉上打了折扣,但是美学上的用心是可以看出来的。以后一定要买DVD补偿一下:)又和鱼兄这样的行家交流了一下,谈一谈杂感:
  
  
  
  
  先说一说负面的反应。现在媒体发达,大腕级别的电影一出来,往往都会响起一片热闹的骂声与赞声,《太阳》也没有例外。而且还是说不好的声音居多,大多是声称电影在故弄玄虚,空洞无物,谴词用句跟当年声讨《无极》倒是如出一辙,但《无极》其实是吃亏在叙事结构虽然传统,却反而在视听、故事等等基本元素的定位上,脱离了大众耳熟能详的物事,过于晦涩隔阂,主题先行,这才“曲高和寡”。而《太阳》虽然在结构形式上相对新奇“魔幻”,“超现实主义”,但是那些浓墨重彩刻意渲染的声色音画,其基本元素反倒都是立足于大众审美和草根趣味的,久石让的配乐激越昂扬而又不失灵动,在亲和力上方面,比之他在《幽灵公主》中雄浑沉重的主题演绎还要更胜一筹,还有苏联的老歌,崔健的插曲。鲜亮清澈,活色生香的画面也淡化了故事时代背景所背负的阴霾气息,不致让观者会有压抑沉闷的不适感。这些本都该是吸诱普通观众入戏的“金玉良言”和“三寸不烂之舌” ,绝不会有看《无极》那样突兀生硬的感觉。但是一来普通大众的口味在西风东渐的大势下日渐单一凝固,也就很难再去适应姜文这样立足于本土特殊时代的浓郁风格;二来媒体虽然打出了魔幻现实主义的雅致旗号,具体到细节上却又买椟还珠,津津乐道于一些脱离了整体叙事就会不名一文的粗鄙搞笑台词段落,当作噱头来大肆宣传,捣鼓出一个不伦不类的尴尬形象来,很可能结果就是在受众群里上下皆失,里外不是人,在宣传上确实是失策或者误导了。以致于丢失了大部分观众,而能进电影院和网络下载的观者,也大多在观影的同时已经树立了心理抵触的防线,无法以平实心态去适应、接受姜文面面俱到的叙述技巧,对电影的意象解读也就无从说起,更妄论认同其立意与情怀了。不能不说,先入为主的影响真是可怕。
  
  
  
  
  说起来姜文从演员而半路转行做导演,前两部作品居然也都能赢得行家和影迷的普遍叫好,大众对他就有了“天才”的称呼。什么叫天才,所谓天才往往恃才傲物不屑于俗套,就是像徐克那样,“以今日之我打败昨日之我”式的不屑复制自己的旧式辉煌,就是像姜文这样,不屑于执着于故事情节的完整来拍电影,因为电影本就是视听艺术,是依靠声音画面等等镜头语言来讲故事,纯粹文字层面上的情节完整与规范未必就一定要放在至尊地位。其实《太阳》的结构放在世界电影范畴里来讲也算不上什么新奇,但结构手法只是工具,能不拘一格地为我所用就是高明。创作上的理想境界就应该是这样:学我者生,像我者死。《太阳》至少是做到了,一洗凡马万古空,领国产电影风气之先。周黎明先生曾说,电影行业是只能造就亿万富翁和乞丐,而要让中层小康和低层温饱走开的。据说太阳的成本是8000万,而票房只有3000万。姜文的导演作品只有三部,《阳光灿烂的日子》算是名利双收的,《鬼子来了》在海外获得了名分,但在国内根本就没能公映,这部《太阳照常升起》在市场上也是没有赚头。但是这些市场上的失落却都不能从经济上衰竭乃至断绝了姜文牛B烘烘的创作才气,与徐克那样受窘于市场铩羽的现实行情,先锋创意蓝图屡屡胎死腹中的尴尬境遇大不一样,这大概也是为什么人口上十亿的中国却只有一个姜文的原因之一吧。呵呵。《太阳》这次在海内外都是名利皆失,只是在一些中国影迷圈子里赢得阵阵叫好,实在与大众口味的日渐定型并趋向一元化有关,可谓生不逢时。希望神通广大足以游离于“市场调节”大手之外的姜文,可千万不要就此妥协退让了才好:)
  
  
  相对在导演手法上的才气,姜文在表演上显然是要不思进取得多,整部电影他更多的还是在演他自己,从思想内核到身份表象都是北京大院出身的姜文本人,与电影中南洋归来的角色定位大不相符。媒体对姜文一致的公论是此人颇具霸气,这个特征放在驾御整部电影创作的导演身份上或许是利多弊少,但是放在一个替导演承载创作意图的演员身上,不免就要时时喧宾夺主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姜文参与主演的非本人执导电影,如《天地英雄》和《寻枪》,出来的整体效果就总是差强人意的原因吧。骄兵悍将,终非主帅之福嘛。
  
  
  
  对电影的寓意争议实在太多。1976和1958这两个年份,实在让任何一个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无法回避掉电影中那若有若无的政治寓意。网上比较离谱点的说法是从意识形态入手,把电影说成是对红 色 暴 政 的 歌颂叫魂。电影视角是放在那个时代当然确凿无疑,但是这类见地只顾贴标签盖帽子,完全无视了电影里的批判和讽刺意向,倒也是深得当年思维方式之精髓了。这里再闲扯一下,有很多人认为最可爱的人和姜文这两个角色是同一个人,意即房祖名就是姜文和疯妈周韵的儿子,从粗略框架来说似乎也说得通,因为毕竟设定这两个角色的立意应该是一致的。但是一些细枝末节上似乎经不住推敲,如房祖名和孔维私通被姜文发现,姜文明明已经听到房要孔维称呼他为“阿辽莎”,也就是房这个遗腹子有着想要取得父亲的身份独立成人的情结,如果姜是他父亲的话,则不会不知道这个“阿辽莎”原本就是自己用过的名字了;而且姜文下放的那个中国南部本来就是房祖名父亲的老家,真要是同一人的话,不穿帮似乎是不可能的;再说一个从南洋归来建设中国的知识分子,怎么又成了“最可爱的人”了。只是因为这两个角色的定位寓意确是一体,所以才有了这种猜想吧。但是在这样一部特立独行“不用管故事”的电影里进行这种名实上的纠缠,恐怕意义不大。
  
  
  
  有人说:“这个电影的第一部分或许是抛弃观众和吸引观众的PH试纸...”,推广到这个电影,似乎也可以说是测试观众审美意趣的试纸了,但哪一部电影又不是呢?笑。
  
  
  
  但好的电影就应该这样,视听不妨明快,音画、叙事等等技术元素都应该以扎实的功力来做到赏心悦目、杂而不乱、引人入胜,而寓意则应该含蓄一点,把结论留给观众去下,哪怕是无法明确、争议多多也没有关系,反而更容易吸引眼球赢得市场繁荣,也更能持久大众对它的记忆,这些都是一部电影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而成为真正“经典”的条件。如果急不可耐的要把主题思想喊出来,那可就犯了主题先行的毛病了,是文艺的大忌。意象纷繁、声色壮丽,方为佳作。
  
  
  顺便扯一扯李安,不少人都讲《色。戒》比《太阳》好,或者说李安比姜文实在、贴近、通俗易懂,我想这是因为《色。戒》虽然在发生年代上要远于《太阳》的时代背景,但是前者立足于商业化的大都市环境,却反而要比后者立足于山村和计划体制下的城市环境,来得更加亲近于现代商业社会的生活现状,所以才更加易被都市观众群所接受吧。而且〈色。戒〉在情色上的买点,更是不分男女不分层次的通吃了!^-^ 而且李安也像宫崎骏吧,东西合壁得非常好,深入浅出,受众广博,所以名利双收,不得不服。
  
  
  
  
  具体说回到这部电影本身:
  
  这些年来,中国观众在盗版事业的繁荣气象下早已见多识广,也逐渐适应了传统电影线形叙事以外的各种结构技巧。如《低俗小说》、《撞车》、《木兰花》、《通天塔》等等,都不曾因为叙事上的反常规而影响到它们在中国观众中的好评。所以这次姜文在叙事的起承转合上也用了浪漫花巧的多线环形结构,讲述了三个死亡和一个新生的故事,总共是四个段落。分别是1976年的春天.中国南部、1976年的夏天.中国东部、1976年的秋天.中国南部,最后回到1958年的冬天.中国西北收尾。
  
  第一段南部山村的故事,是对整部电影的立意承载。但是故事情节完全臣服于绚丽声色之下,只见返璞归真、天人合一的美感,而毫无一丝混乱时代的消极丑恶,甚至连人物的消亡,都只是以随身衣物的流失来象征性的表示一下。也正是这种纯质流畅的自然美感,才最容易引起各色人等的共鸣,从而留住了大多数观众。扎根于大地的中国文艺,也总是不忍对最后的山村世界产生绝望吧。。当然姜文还是有意无意地露出了一点马脚,就是开头那个老师上课,算盘算数的情节;第二段东部城市段落,艺术和知识的美感逐渐被集体无意识的混乱和荒诞、扭曲和压抑等等消极元素凌驾取代,虽然强作欢颜,却还是免不了一个死亡的收尾。黄秋生这个知识分子为什么要自杀呢?当年人们不理解,现在我们还是不能理解;第三段是城市人下放,前面的城乡两条线索合并到了开篇民风淳朴的山村环境里继续发展,在放下、自在、谅解的大好形势下,由于触及了容忍的底线,这依然是一个没有赢家的死亡故事,有点宿命般的伤感和无奈,以迷雾中的一声枪火收尾,电影的情节我就不复述了,第四段落是整部电影的收尾,两条线索交错纵横,前面的一切疑问都能得到解答,悲喜交集,苦中作乐,死地新生,情绪的渲染和立意的陈述一气呵成,张力十足。最喜欢第四段,有人说那是用了西方电影大师库斯图里卡的技巧,难怪这么好看呢。
  
  
  
  电影是导演的一个梦。我想《色。戒》可以算是李安立足于个人学养、面向心性的剖析拷问,而《太阳》则可以看作是姜文定位于政治、历史基点的回顾情结,个人观念,如果硬要去解读个中寓意的话,最可爱的人和姜文的角色,自然是可以看作象征着其个人偶像所代表的群体,是一个有着理想主义情结与自私权谋心态的复杂结合体,“圣贤豪杰盗贼皆而有之”;黄秋生的角色,则象征着理想主义知识分子们在那个特殊时代里的幻灭遭遇;房祖名这个儿子的角色则意味着那个时代的“下一代”人;而周韵和孔维这两位老而不衰的“妖娆”女角,则是上世纪理想主义革命者笔下“可爱的中国” 式的母亲形象(虽然孔维不是母亲,却也对姜文以“知子莫若母”自居),历经了沧桑摧折、理想与背弃、绝望与新生,命运迷离不能自主,却也始终没有衰竭掉生命力。当然这些都是一家之言的个人臆测罢了,意义不大,而且电影我只看了一遍,细节上的错漏怕也难免。但是创作者的情怀应该没有错,黄秋生扮演的知识分子在电影里弹唱道:
  
  
  美丽的梭罗河
  
  我为你歌唱
  
  你的光荣历史
  
  我永远记在心上
  
  旱季来临
  
  你轻轻流淌
  
  雨季使波滔滚滚
  
  你流向远方
  
  你的源泉是来自梭罗
  
  万丛山送你一路前往
  
  滚滚的波滔流向远方
  
  一直流入海洋
  
  你的历史 就是一只船
  
  商人们乘船远航
  
  美丽的河面上
  
  
  你的源泉是来自梭罗
  
  万丛山送你一路前往
  
  滚滚的波滔流向远方
  
  一直流入海洋
  
  
  
  
  一首来自南洋的民歌,黄的歌声沧桑慵懒而又不失温情,引人沉醉。写完了,再对自己说一声,这部电影的DVD影碟和原声大碟是一定要收的。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楼桑野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
帖子 604
编号 38945
注册 2005-5-15


发表于 2007-11-10 22:1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多谢两位支持!这个其实也就是我把自己的一些杂感汇总了倾诉出来,有点杂乱无章:)

第三段是不折不扣的“现在时”.看姜和房不断的对峙、宽容、杀机顿起、杀机消融,最后还是归于一阵枪火的结局,真是令人遗憾绝望。观众都不希望姜文对房开枪,但这一枪还是如宿命一般的开了,是个死亡的双输结局.

姜文近年来在表演上确实不值得赞赏,尤其是在一些非本人执导的电影里,喧宾夺主,唐突到几乎令人生厌,也毁掉了几个导演的名声...呵呵。
但是他导演的这三部作品倒都没让我失望,或是张扬个性,或是以密集对白取胜,到这一部的绚丽声色,都是信息量巨大,表达力度也很重,睿智入骨.但是寓意上却都很含蓄,不易让人找到借题发挥的兴奋点.

<寻枪>虽然点子是姜文的,但是具体操刀还是陆川,看看陆川的<可可西里>,就可知他在立意与技法上之守旧保守,缺乏才气了.所以《寻枪》的亮点,也止在于一种耳目一新、少见多怪的新鲜感罢了。其本土特色只是体现在表层符号,而未能像黑泽明演绎莎翁经典一样,演绎出那种深入神髓的本土精神来。

<鬼子来了>还可以说是为求新而出新,亮点主要还是体现在对白这样的文字层面上.而<太阳照常升起>则可以说是姜文在摄影、剪辑、构图、叙事结构等等视听美学上的功力体现了,当然还有立意,都是长足进步,也是一次炫技。可惜生不逢时,既碰上了《色.戒》这样雅俗共赏功力深厚的市场竞争对手,大众口味又是日渐雷同定型于一元,以致于市场铩羽了。

许多人说这又是一部文革片。我觉得不该把视野局限在文革上面.首先电影里提到的两个年代,1958和1976,这分别都是中国历史的两大分水岭.你也不能忽略了崔健的两次出场,一是指责姜文"站着茅坑不拉屎",另一"出场"则是在幕后吹的那个"小号",我想看过现场版<一块红布>的都能明白那是什么意思.还有那个小孩子们一起戴口罩的镜头,也绝不是纯粹为了好玩.

有些话不能说透,意思也只能含蓄的表达.无论从政治气候还是艺术手法角度来讲都是适宜的.

相信熟悉历史的人应该能够看懂.而电影的基本元素,则也该是喜闻乐见,易为大众接受的。姜文的导演功力也有长足进步,出手不凡,可惜名利双失,希望时间能给它平反啦:)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楼桑野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
帖子 604
编号 38945
注册 2005-5-15


发表于 2007-11-12 00:48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恩,姜文似乎是可以无视商业成败的,这样的神通确实有利于在才气了得的基础上不断试验一些先锋少众风格的片子,来提高技艺。
不过看这部片子即使不能领会清楚他那些含蓄纷繁的政治寓意,仅就声色音画,还有情节叙事的起承转合功力上来看,应该也是能够得到观影的快感的,因为这些艺术上的美感还是共通无界限的。票房不好,很大因素是给媒体误导了,而且姜文始终高调宣传,偏偏在海外奖项的争夺上输给了一时瑜亮的《色.戒》,更给厌恶高调的国内观众以片子平庸的错觉。像我没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很大原因也是这个对高调的腻烦心理,还有媒体的误导了。。。
推荐贴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楼桑野夫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校尉
级别 讨逆将军
好贴 2
功绩 16
帖子 604
编号 38945
注册 2005-5-15


发表于 2007-11-12 09:5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大家都能领会的寓意,则可以用一位朋友的文字:

"这部影片对于做影评实在是宝库,每个人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读,无需标准答案,连姜文自己说的也只是一家之言,无需当作金科玉律。你不需要同意影评的观点,能受到某种启发,就不枉看那篇影评了。 "

“太阳照样升起”,新的生命,新的一天,新的希望,我们的生活还将要继续,还要怀着微薄的希望继续。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26 21:08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0906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