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塌鼻子先生讲堂:铺张扬厉的汉赋
性别:男-离线 右文

荊國公
枢密直学士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683
帖子 6474
编号 38810
注册 2005-5-13
来自 清源郡
家族 云水兰若


塌鼻子先生讲堂:铺张扬厉的汉赋

今天讲铺张扬厉的汉赋。
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概没有一种文学体裁、一个时代的主要文学作品,象汉赋那样引起人们长期、广泛的争论了。大约从汉赋问世之后不久,这场争论就展开了。
这从司马迁为司马相如赋辩护(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赞》)和汉宣帝对汉赋的充分肯定(见《汉书·王褒传》)就可看出。直到现在,这个争论还没有停止。
人们对汉赋的评价,存在哪些不同的看法呢?
从主要方面来讲:在思想内容方面,有所谓“歌功颂德”问题,“劝百讽一”、“劝而不止”问题等等;在艺术形式方面,有所谓“虚辞滥说”问题,“铺张扬厉”、“板重堆砌”、“丽靡之辞”问题等等。
而在艺术形式方面的这几个问题,虽各有自己的特定内容,但它们之间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联系的。
比如说我们今天着重谈的“铺张扬厉”问题,实际上也把“虚辞滥说”和“板重堆砌”、“丽靡之辞”等等的部分内容包括进去。
因为所谓“铺张”,就是敷陈其事;所谓“扬厉”,就是发扬光大。
也就是说,赋家对他们所要描写的对象,要进行尽情地敷陈渲染,粉饰夸张,这里面就含有“虚辞滥说”、“板重堆砌”、“丽靡之辞”的成分。
汉赋的铺张扬厉,表现在各个方面,从微观到宏观,从精神到物质,无所不在。其主要特征,表面上似乎可以借用所谓“高、大、全”三个字来概括。
例如赋家描绘楼台亭阁、山岭峰峦,总是尽量渲染其高峻;叙写皇宫帝苑,疆域国界,总要铺陈其辽阔广大;赋家笔下的“草区禽族”,货物财宝,也无不夸示其品类繁多,应有尽有,十分齐全。
但如果以为汉赋的铺张扬厉只是追求高、大、全,满足于表现高、大、全,或如有些人提出的“汉赋以‘大’为美”,那就未免流于皮相之见了。
其实,汉赋画面的“高、大、全”,只是其表面现象;它的精神实质,却是蕴藏于其中的雄奇、瑰丽、美妙的风韵和气势。
正如刘熙载在《赋概》中所说的:“赋取乎丽,而丽非奇不显,是故赋不厌奇。”
一、有关写楼台亭阁之高的。
如扬雄在《甘泉赋》中描写甘泉宫里的通天台:“洪台崛其独出兮,桎(至)北极之嶟柍;列宿迺施于上荣(屋翼)兮,日月纔经于柍桭(半檐);雷鬱律(雷声)于岩窔兮,电鯈忽(疾貌)于墙藩(篱);鬼魅不能自逮(及)兮,半长途而下颠(坠);历倒景(指日影从下面照上来)而绝(度)飞梁(浮道之桥)兮,浮蠛蠓(尘气)而撇(拂)天。”
作家如果只想单纯表现通天台的高,用类似赋中说过的“直峣峣以造天兮,厥高庆而不少弥度”这样的话就已经足够了。
但作者之意显然不在于此,作者所着意表现的是通天台的雄奇、险峻、瑰丽,所以才生出了众星宿环绕在它的周围檐间,日月的光线从下面反射上来,雷电交作于其墙根等人间奇观,和鬼神都不能攀升顶点,爬到半途就纷纷跌下来的令人胆寒的险象。
整段文字给人带来的是惊奇、是畏惧,要使读者的神经始终处在紧张亢奋之中,这绝不仅是单纯的“高”所能达到的效果。
刘勰在《文心雕龙·夸饰篇》说:“自宋玉、景差,夸饰始盛,相如凭风,诡滥愈甚。……及扬雄《甘泉》,酌其余波,……言峻极则颠坠于鬼神,……”
刘勰看出了扬雄的铺张扬厉是有所师承而又有发展的,一代超过一代。这也正是赋家追求铺张扬厉的见证。
二、有关写苑囿之广大的。
例如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即所谓《子虚赋》与《上林赋》)写楚王狩猎的场所:“臣闻楚有七泽,尝见其一,未睹其余也。臣之所见,盖特其小小者耳,名曰云梦。云梦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山则盤纡岪鬱,……其西则有涌泉清池,……其中则有神黾蛟鼉,……。其北则有阴林,……其上则有鹓雏孔鸾……其下则有白虎玄豹……。”
这是楚王“后园”九泽中特别小的一个云梦泽,但它就如此广大无边。
而据乌有先生说,齐王的游猎场所比楚王的九泽又要大得多,所谓“吞若云梦者八九于其胸中,曾不蒂芥”。“若乃俶傥瑰瑋,异方殊类,珍怪鸟兽,万端鳞崪(萃),充牣(满)其中,不可胜记。”
而天子呢,据亡是公说,天子的苑囿自然更是楚齐所要瞠乎其后了:
“且夫齐楚之事,又乌足道乎!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始终灞浐,出入泾渭;鄷镐潦潏,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
这里,不但显示了帝王苑囿之“巨”,而且更夸示了帝王苑囿之“丽”。
人们跨进这些苑囿,有如进入神仙世界,在那里,或山峰耸峙,或川流奔泻,或佳木林生,或异卉丛集,或珍禽欢舞,或怪兽漫步……,处处有佳境,在在无常类,令人惊惧交集,欣悦无比。
孟子说过,“充实之谓美”。他这里指的是一个人精神世界的“充实”,如果精神空虚,便不能算美。空间世界也是同样。如果周围空空洞洞,一片沙砾,渺无生物,何美之有?
司马相如在《大人赋》中曾写到:“下峥嵘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眩泯而亡见兮,听敞怳而亡闻。”
司马相如以此谏止武帝之好仙,正说明在他们心目中,大而空并不足取。苑囿只有“巨”而且“丽”才是美,这也正是赋家所要告诉人们的。
三,有关写货物财宝之“全”的。
我们举张衡的《南都赋》为例,这篇赋简直与他的《二京赋》创长篇的极轨一样,成为“全”的典型。
请看:“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隋珠夜光,铜锡铅鍇,垩赭流黄,绿碧紫英,……其水则有蠳黾鸣蛇,潜龙伏螭,鱏鱣鰅鳙,鼋鼍鲛螯,巨蜯函珠,……其鸟则有鸳鸯鹄鹥,鸿鸨驾鹅,鸱鶂?鶙、鹔鵊鵾鸬,……”
赋里还写到其山、其木、其竹、其草、其香草和其原野等等。作者简直是没完没了地铺述,没完没了地描绘。
但人们如果以为作者没有选择地展示一切,那就错了。作者之所以这样写,那是为了夸示,为了向人眩耀南都的富庶,南都的美丽壮观。
所以,赋中写什么,不写什么,作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只有那些能显示南都的特色,赋家才加以述写。
所以,赋中所铺述的动物、植物、矿产等等,都是比较珍贵、奇异的,能“娱耳目乐心意”(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给人留下某种程度的艺术享受。
总而言之,汉赋作者绝不是单纯刻板地描写高大全,而是以满腔的激情,如数家珍地向人们夸耀眼前的一切,展现出一幅雄奇秀美、富丽堂皇、蒸蒸日上的生活图景,传达出时代的脉搏。
所以汉赋的许多篇章才为时人所激赏。如汉武帝就很醉心于司马相如的《子虚赋》,懊悔生不同时,后知相如正是自己的子民,便马上把他请来,让他写《天子游猎赋》,并把他留在身边,专门写赋(见《史记·司马相如传》)。
汉宣帝也很喜欢赋,他说:“今世俗犹皆以此虞(娱)说(悦)耳目。”他的太子生病了,马上请来辞赋家王褒等,让他们“朝夕诵读奇文及所自造作”,直至“(太子)疾平复乃归”。“太子喜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赋)》,令后宫贵人左右皆诵读之。”(见《汉书·王褒传》)
大概也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的扩张,枚乘才写《七发》,企图给楚太子治病,给所有同类人治病。
汉赋铺张扬厉的特色,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之中,其总的趋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益加剧。这从篇幅越写越长即可约略看出。
如汉初贾谊的《鵩鸟赋》,只有500来字;稍后的枚乘《七发》,便发展到2300多字;再后的司马相如《天子游猎赋》,更扩充到3500字。
东汉又继续发展,东汉前期的班固《两都赋》是4300字,东汉后期的张衡《二京赋》,便猛增至7700多字,破两汉长篇的纪录。
篇幅的加长,正是进一步铺张扬厉的结果。
在这里,如果我们将枚乘《七发》的写琴,与宣帝时王褒《洞箫赋》的写洞箫、后汉顺帝时马融《长笛赋》的写长笛作一对比,就能更清楚地看清汉赋铺张扬厉的轨迹。
因为他们之间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正如马融在《长笛赋·序》里所说的,他写《长笛赋》是“追慕王子渊(即王褒)、枚乘、刘伯康(即刘玄、其作品《簧赋》已佚)、傅武仲(即傅毅,其作品《琴赋》仅存残篇)等箫、琴、笙颂,唯笛独无,故聊复备畋,作《长笛赋》。”
事实也确是如此,在《七发》中,写琴声引起周围的反应的只有六句:“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蚑蟜蝼蚁闻之,柱喙而不能行。”
但到《洞箫赋》就大加扩展了,赋先把洞箫声音的美妙变幻形容一番:什么若慈父、似孝子、如壮士、象君子等等,接着说:
“故贪饕者听之而廉隅兮,狼戾者闻之而不怼;刚毅彊虣(暴)反仁恩兮,啴唌逸豫戒其失;……是以蟋蟀蚇 ,蚑行喘息;蝼蚁蝘蜒,蝇蝇翊翊(游行貌),迁延徒迤;鱼瞰鸡睨,垂瞢磡转(动貌),瞪喙忘食……”
尽管写作的基本路数没有变,但内容增加,篇幅加长了。
《长笛赋》则继续扩展,对笛声作了更为广泛的形容与比喻,什么“详观夫曲胤之繁会丛杂,何其富也;纷葩爛漫,诚可喜也;波散广衍,实可异也;掌距劫遌,又足怪也,……尔乃听声类形,状似流水,又象飞鸿;……旷瀁敞罔,老庄之概也;温直扰毅,孔孟之方也;激朗清厉,随光之介也。……”
最后当然还是写直接的反应,什么“鱼鳖禽兽闻之者,莫不张耳鹿骇,熊经(动摇)鸟申,鸱眎(视)狼顾,拊噪(欢呼鼓噪)踊跃,……”
《七发》写琴只用了一段。从桐树生长环境到创作,以至奏出美妙琴声,只用了200来字。但到《洞箫赋》,就用整篇一千字来写一支洞箫;到马融的《长笛赋》,更用1400多字的篇幅写一支笛子。
类似上述这种铺张扬厉的写法,也同样存在于对其他内容的描写之中,如描述大汉帝国的强盛,王朝天子的崇高,帝王出猎队伍的盛大,帝都形势的雄伟和市场的繁华,歌舞杂技的精妙等等。
同时也存在于抒情赋之中,如严忌的《哀时命》、东方朔的《七谏》、刘向的《九叹》、刘歆的《遂初赋》、冯衍的《显志赋》、班固的《幽通赋》、张衡的《思玄赋》等等,也同样具有铺张扬厉的倾向。
至于产生汉赋铺张扬厉的原因,首先还是应该到现实生活中去寻找,正是统一、富饶、先进、强盛的大汉帝国给汉赋的铺张扬厉提供了物质基础。
正如刘熙载所说的,“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这就是说,是“情事杂沓”自然导致了赋的铺陈。
其次的一个原因是时人心理活动的泄露。汉赋作家大都是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或帝王的御用文人(参见班固《两都赋·序》),他们往往为眼前的升平景象所陶醉,而他们写赋的目的又主要是为了歌功颂德,自然要对现实生活尽情地铺陈和炫耀了。
《史记·高祖本记》曾记载一个故事:萧何造未央宫,因过份奢华而受到刘邦的指责,萧何辩解说:“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这话很符合汉代上层人物的心理状态,他们就是要以“壮丽”来显示自己的威严,就是企图使后人无法超过自己。
许许多多汉赋作家耗尽毕生心血,构筑长篇巨著,篇幅写得一人比一人长,也正是“无令后世有以加也”这种心理状态的反映。
其三是明显地受到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的楚辞的影响。
屈原的《离骚》、《天问》、《招魂》都是极其铺张的,它们都几乎无例外地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写到天上地下。汉赋也正是如此。
如张衡《思玄赋》的主人公,因忠而见疑,贤而被弃,就听从文王的劝告而漫游“八荒”。
他时而“南指”,时而“西嬉”,时而“东驰”,时而“北度”,随后是“瞻昆仑”,“登阆风”,“叫帝阍”,“观天外”,最后又是“据开阳而頫眡兮,临旧兮之暗蔼……魂眷眷而屡顾兮,马倚辀而徘徊”,又是“降天途”,“反常闾”,回到老地方,简直就是步《离骚》的后尘。
刘熙载《艺概·赋概》记载的一个故事也正好说明这一点:“(宋)姚铉令夏竦为《水赋》,限以万字,竦作三千,铉怒不视,曰:‘汝何不于水之前后左右广言之,’竦益得六千字。”
所以刘熙载总结说:“赋兼叙列二法:列者,一左一右,横义也;叙者,一先一后,竖义也。”
这里不仅总结了赋的作法,实际上也概括了楚辞的某种倾向。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

[ 本帖最后由 右文 于 2008-9-21 21:36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右文

荊國公
枢密直学士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683
帖子 6474
编号 38810
注册 2005-5-13
来自 清源郡
家族 云水兰若


清人就說了,鈔掇類書,便可為賦,何必十年。何況今日


顶部
性别:男-离线 右文

荊國公
枢密直学士
★★

Rank: 17Rank: 17
柱国(正二品)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卫将军
好贴 10
功绩 1683
帖子 6474
编号 38810
注册 2005-5-13
来自 清源郡
家族 云水兰若


酸人其有意乎?但不知是什麽新風格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3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2-27 21:0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1895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