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注册
|
登录
会员
|
搜索
|
统计
|
帮助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
炎黄春秋
» 南明为什么没有象东晋南宋那样维持个百年的?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20150519版)发布
(2015-5-19)
论坛营运现状公告
(2014-8-10)
三国志12pk版下载
(2013-4-20)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对外开放
(2013-1-16)
岳飞传解密剧本发布
(2011-4-12)
招募各版斑竹和网站管理技术人员
(2006-4-19)
<< 上一主题
|
下一主题 >>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打印
|
推荐
|
订阅
|
收藏
|
开通个人空间
|
加入资讯
标题: 南明为什么没有象东晋南宋那样维持个百年的?
连枝步
★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功绩
14
帖子
408
编号
385947
注册
2010-7-7
#1
发表于 2010-9-26 14: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南明不是“很多朝”,而是“一朝”。
南明天子一共三位,安宗的统治,在弘光年间得到普遍承认。绍宗的统治,在隆武年间得到普遍承认。昭宗的统治,在永历年间得到普遍承认(仅仅在永历初年与存在时间很短的绍武天子有过冲突)。监国鲁王的统治,得到绍宗的许可,并在其控制范围内得到承认。延平王的统治,得到昭宗和明宗室的认可,并在其控制范围内得到承认。
因此,南明始终是“一朝”。
至于南明事实上存在的军阀割据和权臣势力,是历史上很多被视为“一朝”的王朝所同样存在的,不能作为否定南明“一朝”的证据。
2、皇太极死于南明建立之前。而李自成不仅未给南明争取了缓冲时间,反倒给南明带来了相当压力。张献忠则更是南明的大敌。
至于李赤心、孙可望的相继被招安,则是李自成和张献忠死后的事情,当时南明已经和清展开大规模战争,不能将此视为缓冲时间。
3、李自成短时间内失败,而南明当时尚处于对北方局势未能判明的时间。南明派出重臣左懋第与清联络,试图了解清的意图(当时南明甚至未能弄清吴三桂和清的关系,还专门带去了吴军军饷白银10万两和封吴三桂为蓟国公的圣旨),结果清扣留使臣,立即南下。
南明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还是很快的。威宗死讯传到南京,大臣立即开始拥立新君。虽然争议多多,但速度很快。随即,北方防线初步形成(虽然以后有很大的变故),接着就派重臣北使。这一系列的事情,应该说是没有耽误。
4、南明安宗、绍宗、昭宗之间没有团结的问题。因为绍宗和昭宗绝对服从安宗的领导,昭宗也绝对服从绍宗的领导。
需要有团结问题的是鲁王和绍宗、绍武天子和昭宗。但前者是两者势力的最适合情形,后者事件太短,基本未能影响大局(没有绍武天子的被拥立,从南明防御情况看,广东也将迅速被攻陷,只是没有那样戏剧化而已)。
------------------------------------------------------------------------------------
南明主要的问题,我认为总体上在于执政者(注意,不是皇帝)内争问题而反映在军事上。
1、安宗时期(弘光)。
弘光年间,南明丧失地区:南京、江浙。
原因:北方防线的崩溃。
北方防线崩溃的直接原因为左良玉南下,导致四镇的向西防御----事实上是内战。而这个内战的导火索,就是王之明事件。王之明事件的深处矛盾是党争。而党争的直接借口,其实就是威宗的一个措施----没有安排太子事先去南京。
明朝的党争,其实从魏忠贤时期进入白热化,威宗也一直没有搞好。在威宗大行后,新君即位的无序情况下,自然激烈。这个党争,直接导致了各党控制军队,把军队作为内争工具。
2、绍宗时期(隆武)。
隆武年间,南明丧失地区:福建、江西、江浙(失而复得又复失)。
原因:执政的叛变。
绍宗为郑氏拥立,郑氏对当时湖广、江西一带无控制力。而过分依赖郑氏,导致一旦郑氏叛变,绍宗只有一死。绍宗曾试图亲入江西,但未能如愿。
3、昭宗前期(永历,招安孙可望前)。
昭宗前期,南明丧失地区:湖广(失而复得又复失)、两广(失而复得又复失)。
原因:军事力量的全面崩溃。
在绍宗崩殂之后,南明已经没有统一的正规军事力量。所有的总督,都是招募义军,以义军为主体进行抵抗。而清则依靠正规的军事力量对南明进行全面打击,特别是利用部分汉奸的部队,不加以拆散(这真是一个大胆而卓越的方式),事实证明,此种办法还是见效的。
至于李成栋、金声桓等反正后,由于是反正客军,也无法转进整编而且在最前线,自然是孤军作战,承受不了清八旗的凶猛一击。
4、昭宗后期(永历,招安孙可望后)。
南明丧失地区:云贵、四川。
原因:不能一统的原因是力量不足,不能割据的原因是党争。
事实就是孙可望和李定国、刘文秀的争夺权力。这个根本不用多说。
5、延平时期(永历,昭宗崩殂后到延平幼王投降)。
南明丧失地区:福建漳泉(多次争夺)、台湾。
原因:力量不足。
以一隅当天下,非雄才大略者不能。很遗憾,延平文王朱锦素质还不够,而幼王朱克爽以及刘国轩等更不行。
总之,执政大臣的内争,贯穿于整个南明在大陆的时期。而军队开始支持执政大臣一直到执政大臣的军阀化,才是南明不能维持均势的根本。这一切是由明朝的政治制度引起的。
明朝的政治制度,其实不是君主一个人专制,缺少君主,整个国家体系就无法运作,恰恰相反,它给了君主一个相当大的空间。君主愿意专制,则立即可以大权在握,而君主不理朝政,其行政体系依然在运行。
嘉靖年间的数十年不上朝,其实就反映了这个问题。而军队的国家化,则保证了权臣只是行政上的权臣。
但是在明朝行政体系被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打破的情况下,南明出现权臣和军队结合的情况下,南明立即形成军阀和准军阀割据的情况。这就导致党争的军队化,导致军队的内争,导致总体战略的全面失败。
而与之相对的清朝,则始终做到了:
1、确保政治核心的稳定(事实上是多尔衮)和政治核心转换(多尔衮倒台和鳌拜倒台)的快速。
2、确保对军事力量的集中使用和合理调配。
八旗在内,诸汉王在外统本部为先锋。虽然有李成栋、金声桓等人的反正,始终没有动摇此原则。而在南明大势已去的情况下,下手对付三藩,采用分化瓦解和军事对抗两手策略,终于平定大陆。
3、在战略上逐步蚕食,在战术上以多打少,以精兵打杂牌。
南明不是一口吞下去的,而事实上,对于南明的逐点防守战术(南明是迫不得已。因为在四镇溃散、左镇、郑氏叛变的情况下,正规武装力量基本消灭,仅仅能依靠二线部队,而二线部队则一般担负守备任务,各有系统,根本无法集中整编形成拳头。以后孙可望、李定国能调集一定力量进行作战,战场局势立即改观,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则运用了集中主力和精兵,重点打击的策略,迅速歼灭南明有生军事力量。至于对付民间义军----你们谁见过民兵打正规军还能赢的?
4、其实,说白了,就是----左镇和四镇的争斗和覆灭,直接导致了南明的失败----这样说还是有几分道理的。因为这是南明的最后机动兵力和一线兵力。
5、晋朝,则依靠王家对南渡势力,特别是兵力及时整合。南宋,则主要机动兵力尚在。因此,在军事上,都没有南明这样捉襟见肘。
而且,司马睿和赵构应当感谢北方给大臣们仅仅留下了这一个选择。
[
本帖最后由 连枝步 于 2010-9-26 15:01 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麒麟子
2010-9-28 10:20
+300
好帖奖励,资料翔实,理论充分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连枝步
★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功绩
14
帖子
408
编号
385947
注册
2010-7-7
#2
发表于 2010-9-26 16: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0-9-26 14:46 发表
南方政权维系的前提是(长)江淮(河),南京江浙都被打下来了连苟延残喘都不成了
错。这是“地理决定论”。
从纯粹军事观点上说,要想保持均势,至少应该具备相同的机动军事力量。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连枝步
★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功绩
14
帖子
408
编号
385947
注册
2010-7-7
#3
发表于 2010-9-27 08:4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Shadowleech
于 2010-9-27 03:40 发表
如果太子没挂的话,内争的理由就小很多吧,不过为什么崇祯不让太子走呢?
是由于局势判断错误。
他根本没想到李自成会拿下北京,所以没有必要把太子送走。
李自成当时仅仅是初步略定陕西,力量有限。结果在这一次战役中就连下山西直隶,攻克北京。这属于突然发力。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连枝步
★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功绩
14
帖子
408
编号
385947
注册
2010-7-7
#4
发表于 2010-9-27 08:4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0-9-27 05:10 发表
张宗昌?
张邦昌呗。肯定打错啦。
清朝找到了一个好借口,而且遇到了一个好时机。
“朱家面,李家磨,磨出一个大馍馍,送给对门赵大哥”。这个童谣含着多少辛酸、悲痛和血泪!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连枝步
★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功绩
14
帖子
408
编号
385947
注册
2010-7-7
#5
发表于 2010-9-28 08:5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KYOKO
于 2010-9-27 22:40 发表
张宗昌是哪里的?
山东掖县人,民国初期奉系军阀将领。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连枝步
★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功绩
14
帖子
408
编号
385947
注册
2010-7-7
#6
发表于 2010-9-28 16:4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张洋
于 2010-9-28 16:30 发表
一方面福王、桂王、唐王争权夺势
这个真没有......
QUOTE:
原帖由
张洋
于 2010-9-28 16:30 发表
李定国、张煌言之流也始终未能形成有效的合力
他两人还真没法形成合力......要是说李郑两人还差不多......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连枝步
★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功绩
14
帖子
408
编号
385947
注册
2010-7-7
#7
发表于 2010-9-28 16: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张洋
于 2010-9-28 16:47 发表
当时没有争权吗?还望指教~~~
下面我倒不是专指他们两个,而是说以他们为首的一般文臣武将。。。
他们三个皇帝之间倒没有争权。
安宗在位期间根本没有绍宗啥事情,绍宗在位期间根本没有昭宗啥事情。
昭宗和绍武天子(唐王)有争端,但时间极短绍武就被消灭。
绍宗和鲁王有事情,但是鲁王承认绍宗的统治,绍宗承认鲁王的事实自治并承认其监国地位。
当然,至于大臣将军之间的争夺,十分激烈。
[广告]
真诚支持说岳,携手共创辉煌
连枝步
★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功绩
14
帖子
408
编号
385947
注册
2010-7-7
#8
发表于 2010-9-28 17: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南明皇帝是这样的:
1、威宗既崩,太子、二王失踪。
2、南京诸重臣需要拥立新君。按照血缘关系,与威宗最近的只有两位:福王(老福王被李自成所杀,这个福王是老福王太子,威宗命令承袭的)、桂王。
3、桂王远在广西,新君必须立即拥立。因此只有福王。但有的大臣认为福王“不似人君”,主张立血缘稍远但本人距离南京较近的潞王。
4、经激烈争执,最终福王即位,为安宗简皇帝。
5、清军南下,安宗被俘(安宗无子女,记得好像连皇后都未立......)。安宗太后(慈禧太后,这个名字有意思......)逃出南京,旋被擒获。大臣拥立潞王为监国,潞王旋即投降。
6、鲁王在浙江称监国,展开反攻。
7、大臣在福州拥立血缘与威宗更远但正好在福建的唐王。唐王被拥立的主要原因是名声很好----是最英武的贤王。这就是绍宗襄皇帝。绍宗遥尊安宗为“圣安皇帝”。
8、绍宗与鲁王通信通使,经谈判,鲁王承认绍宗皇帝地位,绍宗承认鲁王监国地位,鲁王控制江浙一带,绍宗控制福建、两广、湖广、江西、西南一带。绍宗以郑森赐姓朱,名成功,以驸马体统(绍宗无子女)行事。
9、绍宗和绍宗皇后同时战死。鲁王战败到金门,与朱成功会合。
10、明诸大臣在桂林拥立桂王(老桂王已死,桂王太子也死啦,这是桂王二子永明王,是绍宗命令承袭的)为监国。
11、明另一批大臣引兄终弟及义在广州拥立绍宗弟唐王(原唐王成了皇帝,这是绍宗的弟弟,绍宗命令承袭唐王王位的)监国,旋称帝。这就是绍武天子。
12、桂王在桂林称帝,这就是昭宗匡皇帝。
13、昭宗和绍武天子开始谈判,要求对方取消帝号,谈判破裂,开始内战。绍武获胜,但清兵乘机入广州,绍武殉国。
14、昭宗遥尊绍宗为“思文皇帝”(当时还不知道绍宗已崩)。昭宗奔云贵。
15、昭宗封朱成功为延平王。延平王和监国鲁王接受昭宗为皇帝的事实,上表称贺。
16、孙可望求封秦王,旋即准备胁迫昭宗禅让。李定国平孙可望。
17、昭宗回滇京。
18、李定国战败,昭宗入缅甸,被擒殉国。昭宗太后、皇后、太子同时殉国。
19、延平王率众哭临,上大行皇帝庙号昭宗。
20、延平王薨。监国鲁王薨。
21、朱锦即位于东宁。尊朱成功为武王。是为延平武王。以宁靖王为宗室之长,凡事咨询。
22、延平王薨。朱克爽即位,尊朱锦为文王。
23、台湾失陷,延平王投降。宁靖王于次日自杀殉国。明亡。
以上是南明皇帝和执政的情况。因为是凭记忆写的,没有写明具体年份,但前后事实应该无误。
[
本帖最后由 连枝步 于 2010-9-28 17:25 编辑
]
[广告]
《精忠报国岳飞传完整版》火热发布
连枝步
★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功绩
14
帖子
408
编号
385947
注册
2010-7-7
#9
发表于 2010-9-29 14:4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风车骑士
于 2010-9-29 00:55 发表
当时还有个李锦,即李自成的侄子李过,李自成失败后与南明联合。李锦本也很有可能提前成为“朱锦”,可惜隆武帝却选择了赐名“赤心”,没有赐姓为朱。不然,就有两个朱锦了。于是,李锦变成了李赤心,郑 ...
总觉得不太可能。因为和李赤心同时被赐名的是高必正。
李、高位置差不多。如果给李锦赐姓,高一功该如何办?难道也来个朱一功?
所以仅仅赐名是比较合理和可能的事情。
而郑森的赐姓名不同----他本身就是郑芝龙的儿子,是年轻的新贵,而不是新招安的大将。
我是老虎。
[广告]
安装Alexa工具条,提高轩辕排名,支持轩辕发展!
投票
交易
悬赏
活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轩辕春秋文化论坛
轩辕史话
> 炎黄春秋
> 我思我在
> 法律探讨
> 三国史话
春秋文艺
> 古典小说
> 诗词歌赋
> 现代文艺
> 韦编三绝
> 对联雅座
> 滴翠亭
> 藏经阁
> 双七钟社
> 笑书神侠
> 辕门射虎
> 虎帐点兵
游戏人生
> 同人战棋手游
> 三国戏英杰传
> 三国鼎立
> 轩辕公会
> 三国志12
> 英雄史诗
> 运筹帷幄
> 人间五十年
> 步步为营
> 游行天下
> 游戏贴图
轩辕工作室
> 兴唐传·瓦岗山异闻录
> 豪华曹操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
> 《精忠报国岳飞传》制作组
> 大一统演义
> 曹操传MOD作品交流
> 东吴霸王传
> 封神英杰传
> 杨家将
> 吕布传
> 三国无双战略版
> 北宋志·赵匡胤传
> 战旗春秋
> 曹操传MOD制作交流
> 金庸群侠传MOD交流
> 风华录
> 设计与修改
怡情岁月
> 影音经典
> 动漫先锋
> 绘画摄影
> 情感轩辕
> 衣食住行
> 体坛动力
> 谈股论金
参政议政
> 迎宾阁
> 鸿胪寺
> 登闻鼓
> 监造府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9-3 12:2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592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enabled
TOP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
控制面板首页
编辑个人资料
积分交易
公众用户组
好友列表
基本概况
论坛排行
主题排行
发帖排行
积分排行
管理团队
管理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