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岑平于2005-12-26, 13:35:33发表
怎么说了~小林子最近也算是咬着偶不放了~呵呵~
:P~
最近看文章时间不多~粗略看了一便~说几句话吧~
1,曹先吴后蜀的基本策略其实基本上是不变的~~无论情形如何~对于曹魏来说~吴的威胁远远超过蜀,因此魏朝廷首先考虑的必然是吴而非蜀。而最终首先进行对蜀的大规模军事行动不能代表魏的先后次序出现了根本战略的变化,而是根据时机而作出的战术方面的操作变化而已。对蜀战争的规模始终是局限于一个地方的战争,但是对吴,魏是开动了蜀、荆州、江东多条路线。曹首先希望拿下吴的根本愿望,根本战略重心其实是没有变的。只是时机不对而已。
进攻蜀是因为什么?蜀朝廷的混乱、软弱,军政产生的互相不支持、对立等等。而这些问题,是因为汉中支持北伐成都不支持北伐而逐渐产生。姜维在北伐的同时并没有顾及到国内的情况。这样只会是越来越糟糕而造成让曹有机可乘。
2,蜀消极方面我同意。但是我不同意姜的北伐就能振奋人心,起码并没有全国动员,军政齐心。或许他的本意如此。其实我一直不否认姜维北伐的原意~可是军队、朝廷背向而走并非好事。最起码他要在掌握了成都的支持之后才进行北伐。不然国内依然消极,军队则士气高涨,这是毫无用处的。
3,与吴关系其实一直还是利益关系。只是因为抗魏的利益还存在因此吴蜀还是和平。
4,姜维北伐意图是好,可是方法不对。
我一向支持姜维北伐有利,非常明确的。因为姜维没有选择。
1、司马昭为什么伐蜀明显只是私人恩怨,司马昭指姜维屡犯边境,小国弱民。伐蜀易如反掌,邓艾等人反对而不顾。原因其实好简单邓艾怕的就是姜维。在魏国人眼中只有姜维放得入眼内。
文王笑曰:“我宁当复不知此耶?蜀为天下作患,使民不得安息,我今伐之如指掌耳,而众人皆言蜀不可伐。《钟会传》
征西将军邓艾以为未有衅,屡陈异议。帝患之,使主簿师纂为艾司马以喻之,艾乃奉命。《文帝纪》
时蜀官属皆天下英俊,无出维右。《世语》
诸葛亮不是姜维,姜维亦不是诸葛亮。姜维只不过是一个将军而已,试想有何能力干涉朝政干涉又如何呢?还不是得罪人,还不是去避祸。诸葛亮北伐常不在成都,而还有蒋琬守家。当姜维北伐守家变成陈祗,虽姜维是大将军权力还低过陈祗。换够说话难道朝政混乱、软弱、皇帝无能怪一个将军?谈也谈不来。
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姜维传》
维恶黄皓恣擅,启后主欲杀之。后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於失言,逊辞而出。后主敕皓诣维陈谢。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华阳国志》
五年,亮住汉中,琬与长史张裔统留府事。八年,代裔为长史,加抚军将军。亮数外出,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蒋琬传》
大将军姜维虽班在祗上,常率众在外,希亲朝政。祗上承主指,下接阉竖,深见信爱,权重於维。《陈祗传》
2、那么岳飞的北伐可以振奋士气吧!这个是成功例子,军事和朝政不合。但是岳飞打起了光复河山这个口号,来振奋人心。岳飞成功,姜维亦能成功。姜维不是一直想打起光复汉室吗?也只不过是北伐不成功而已。
3、蜀用吴牵制魏国,吴何尝不是如此?蜀攻魏就是向吴表示蜀本身对魏具有威胁,这样吴和蜀联合对吴才有意义。因此吴才会配合蜀的军事行动!
4、姜维身为一个将军已经做足他的本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