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实干司马于2005-09-09, 18:39:27发表
我认为,因为长期蜗居在益州这个小地方,李严的眼光短浅,见世面不多,对诸葛亮的远大志向也持消极敷衍的态度,以为稳住官位、发展自势力就可以了。殊不知诸葛亮的志向远不在消极防守,诸葛亮所见世面、政治经验大大多于李严。这点小把戏骗不过诸葛亮。所以在明争暗斗中,李严完败。在流放后居然还天真地认为诸葛亮有朝一日会重新起用他。
实干先生恐怕是没有认真看过《李严传》。
李严是在曹操进攻荆州时才入蜀的,时为建安十三年。
而诸葛亮是在建安十六/七年进入西蜀的。
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长期蜗居在益州这个小地方,李严的眼光短浅,见世面不多”这种现象。
至于对李严的处置,我认为诸葛亮已经作得相当不错了。正如前面蓝纱枫先生所说,在三国时期的权臣里面,能够不对自己的政敌大动屠刀,而且还能让政敌的儿子延续官途。只有诸葛亮一人而已。这也是诸葛亮的政治魄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