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恨地无环 于 2008-4-18 01:10 发表
“刻剥百姓”四个字,可不是单指法治严峻,一个“剥“字刮的还是蛮深的。
至于蜀国的财政依赖蜀锦出口,这个不是别人讲的,就是诸葛亮自己在教令中说的:“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
此处有“民贫国虚”,出师表有“益州疲弊”,可见诸葛亮时代的蜀汉,国计民生也还是蛮艰辛的。...
无环难得来三史区说多几句话啊。![](images/smilies/em11.gif)
“刻剥百姓”一词出自《蜀记》中的郭冲五事,不过其真实度就实在令人怀疑。
看看原文:
其一事曰: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法正谏曰:“昔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弛禁,以慰其望。”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无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济。刘璋暗弱,自焉已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於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於斯而著。”
此事发生在法正在生其间,也就是建安十九年刘备占领益州后 至 建安二十五年法正死亡之前。
但是,在此其间益州的统治权一直没有在诸葛亮身上,而是在刘备手中。
一直到了章武三年刘备死后,诸葛亮才掌握了益州的管治权。
所以即使真的是有“刑法峻急,刻剥百姓”的现象,法正也应该找刘备劝谏,而不是找诸葛亮。
所以这条记载的可信度并不高。
至于“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这条教令,由诸葛亮说出也是合理。
章武二年夏六月刘备于夷陵惨败损失数万人员和大量物资,加上益州诸郡的大型叛乱,对蜀汉的经济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所以章武三年、建兴元年、建兴二年这段时间,蜀汉的确是处于“民贫国虚”这个境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