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phoenixdaizy于2004-02-02, 15:26:40发表
证据不够充分啊,
关羽兵临城下都没放弃,不但放弃还加个焚。
再修筑要花多少人力武力。
另曹丕继承的阻力主要来自汉的忠臣,这样的人恐怕不多。
至于兄弟之争,曹丕一直领副丞相职,唯一对他有威胁的可能是有兵权的曹彰。
其他人对他构不成威胁。
兄的理论多处矛盾的地方:
1)兄在多篇大作言曹操兵力储备少。若如此,边陲更为重要,不可轻弃。
2)多篇大作言曹操兵力集中与中央,而曹仁手下仅有万人。
那万人的部队,对于争夺权位有多大帮助。何况夏侯敦等动向明朗,而且曹操一早就策立了世子,继承王位的问题不大,关键是取代汉朝。
我的意见是曹仁应该是让出了襄阳的大部分领地,并废弃了大部分城池。收缩防线。
但应该未退出全境,宛据襄阳并不远。
以前曹仁也屯樊,并不在襄阳前线。
可能是认为襄阳城临近河川,有被水攻的隐患,而且可能当时水泽比现在要多得多,而且无险要可据,只能凭城守。
并不适合防守战以及北方军队支援以及平原的阵地交锋。
因此模仿曹操放弃汉中一样撤出了襄阳,但是由于是平原,山丘,水泽地带。
并无须象汉中那样全盘撤出。撤除襄阳,应该只是撤除,焚烧襄阳,樊城。
但是因为襄阳,南阳的地界几经改动。
以后曹仁新建城的地址,可能与原来的地址有所差异,至少地势更高些。
但孙权和刘备矛盾重重,无暇顾及,而且进军无险可守,战略意义不大。
所以迟迟不攻,后来进入襄阳又遭曹仁袭击以后匆匆撤退。
因此有史书不书的可能。另三国志以魏为正统隐蔽不提也又可能。
1、曹操储备兵力少,确实需要依托边防重镇来防守重要地区,所以才说这是曹丕犯的比较大的错误;
2、兄误解了我的意思。我并没有说曹仁是参加护卫曹丕皇位的,而是曹丕担心襄阳无粮,距离孙权的大军又很近,一旦孙权进攻,可能会损失这支部队。
3、樊城与襄阳仅隔一条汉水,在樊城就等于是在襄阳前线了。请再看一下地图。
4、襄阳自古就号称铁打,怎么会是无险要可据?再者,古代主要就是依靠坚固的城墙防守的。这一点恐怕有问题。
5、没有曹仁新建城找新地址的记载。根据考证,襄阳城是城址很固定的一座古城。估计曹仁不过是在原有基础上加以修缮。
6、不能说是襄阳战略意义不大吧?孙权之所以不敢进攻——开始是迟迟不动,后来又被一赶就跑,主要是因为一直担心着刘备的反击,这才是最危险的呢。要不是担心刘备,孙权何必向曹丕投降?
一些浅见,互相讨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