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张郃追击的遇伏地点与战斗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10-20 11:2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张郃追击的遇伏地点与战斗

一、历史记载
《三国志·后主传》: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魏司马懿、张郃救祁山。夏六月,亮粮尽过军,郃追至青封,与亮交战,被箭死。
《三国志·张郃传》:诸葛亮复出祁山,诏郃督诸将西至略阳,亮还保祁山,郃追至木门,与亮军交战,飞矢中郃右膝,薨。
《三国志·诸葛亮传》: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郃交战,射杀郃。
《魏略》曰:亮军退,司马宣王使郃追之,郃曰:“军法,围城必开出路,归军勿追。”宣王不听。郃不得已,遂进。蜀军乘高布伏,弓弩乱发,矢中郃髀。
《三国志·诸葛亮传》: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魏将王双率军追亮,亮与战,破之,斩双,还汉中。

二、地理位置
木门道古战场 (“在阴平古道上与历史相见”于利祥 文 2002年12月17日《中国交通报》)
  从天水启程,向西南行约60公里,便来到三国古战场木门道遗址。木门道位于牡丹乡木门村,因东西两山对峙,状若天然门户,故而得名。木门道地势险要,峡谷最窄处约50米,西汉水由北向南从峡谷中流过。谷内荆棘遍地、怪石峥嵘,东侧的张家坪为当年诸葛亮与司马懿作战时的埋伏之处,长满青草的山坡上孤独地立着一块“木门道古战场遗址”石碑。
  出木门道,顺着阴平古道一直向西南,便到了礼县境内的汉水源头。祁山堡就坐落在这里祁山关隘的顶部,它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于世。

祁山武侯祠(甘肃礼县人民政府网-科技文化)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二月,诸葛亮亲自进行第五次北伐,以木牛运输粮草,再出祁山,六月破上邽(今天水市西),由于李严假传退兵旨令,亮在退保祁山途中射杀张颌于木门道(今礼县罗家堡附近)。

嘉陵江源流异议
西汉水,源出甘肃省天水市平南镇阳坡村沿川子,称平南河,至天市水镇以下始称西汉水,西南流入礼县,经罗家堡、盐关镇、礼县县城、石桥镇、茨坝、龙林桥,在雷坝进入西和县,东南流经申家集、大桥,沿成县与康县县界东南流,经杨广寺、豆家坪、镡家坝,进入陕西省略阳县,在白水江街下游与东源(嘉陵江干流)汇合,集水面积10103km2,河长246km。

三、追击战经过

蜀军粮尽,诸葛亮在231年6月开始自祁山一线撤军。由于估计魏军必定会趁机追击,故专门对反击魏军进行了部署。
司马懿得到蜀军撤退的报告后,决定趁势追击,以获取一些胜利。于是派遣大将张郃率部进行追击。张郃则认为归军勿追,可是司马懿坚持追击。
张郃只好率部追击,于木门道遭到蜀军伏击,中箭身亡。

四、相关问题探讨

1、        张郃遇伏的地点到底在哪里?

有三种说法:
其一,甘肃礼县罗家堡附近。这是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但是有疑问:
⑴蜀军在撤退前已经在祁山一线:其中诸葛亮主力在祁山东侧的卤城(今盐官镇)一带,王平在南围(可能是祁山中部以南,也可能是卤城南)。而司马懿的魏军则位于北面。这样的情况下,蜀军撤退应当是向南行动,以逐渐脱离与魏军的接触。可是罗家堡位于卤城的东北,这岂不是让蜀军向魏军开去了吗?所以蜀军撤退方向有问题;
⑵罗家堡距离卤城前线比较近,只有二十多里,也就是一天的路程。我们知道,追击部队也是防备敌人半路埋伏的,所以一开始必定是小心谨慎。诸葛亮要想打伏击,怎么会选择这么近的地方呢?于军事常识上不通;
⑶目前均认为蜀军第四次北伐的来回路线都是:汉中——武都——建威——祁山。因此蜀军撤退应当是自祁山沿西汉水向西南撤向建威,再逐步向南撤往武都。而如果蜀军向东北到罗家堡,那不知他们将走什么路线撤回汉中了,那个方向没有道路通汉中。
所以,我认为礼县罗家堡的木门不是三国时张郃遇伏的实际地点。

其二,《中国战争史》考证认为:张郃是在追击蜀军到达木门山的时候遭到伏击的。而木门山位于今甘肃西和县东南(但是没有介绍来源)。
根据地图,西和位于盐官南面80华里(120汉里)处,魏军从祁山北侧开始追击大约有4天的路程(因为张郃的追击应是很谨慎的),在这个阶段蜀军进行伏击是比较合理的;
西和(即当时的建威),位于蜀军自祁山南撤武都回汉中的道路上,蜀军与魏军在此进行追击作战是比较符合当时情况的。

其三,青封。后主传中记载是在青封伏击的张郃,但是目前还没有查清楚这个地方实际在何处。《汉表传》(東晋·袁希之):“夏六月,亮糧尽。軍還至青封之木門”。看起来木门是青封下属的一个小地名。实际与第一种相同。

2、        伏击战的战果如何?
我们根据历史记载可以发现,张郃在追击过程中一直很谨慎。这可以从作战结果看出来。虽然张郃的部队遭到了伏击,但是并没有部队被击败、损失的记载,连张郃本人也不过是“矢中郃髀”,负伤而已。而反观王双在陈仓追击被伏击的记载,是“破之,斩双”,不仅王双被杀,而且部队被击破。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张郃的追击非常谨慎,在遭到伏击后马上组织了抵抗和撤退,使部队没有遭到很大的损失,不过自己因负伤而最后死亡(可能与当时医疗条件差、追击部队中没有好医生有关,还可能与距离大营较远有关)。
而诸葛亮也没有继续反击张郃军,而是顺势安全撤退了。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30 19:51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10-21 08:5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青蓝兄,言之有理。
我主要是考虑张郃当时是大腿中箭,按理说不是致命伤,应当不至于当场死亡。除非是毒箭。所以张郃中箭后带伤撤退的可能性很大,而半路或回来后才死。
关键是第一种说法使得蜀军撤退的方向产生问题:
如果魏军在北面全线展开,那蜀军就等于是向魏军阵地开去了;
如果魏军只在正北方,那蜀军的撤退等于是侧敌行军乃兵家大忌。
所以我认为第一种说法在军事上极不合理。
而且不管是罗家堡还是牡丹乡木门村,都是传说的成分多,历史的成分少。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10-21 09: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秋雨兄看的真仔细。
关于“汉水源头”是于利祥在那篇文章里写的,我也觉得有疑问呢。我由于主要是想引用他的实地考察记录(主要是罗家堡的位置),才贴上的。
我的意思是魏军要走4天,原因是:
老张不愿追击,所以在被逼进行追击时必定相当谨慎,不会快速推进,而是稳步前进(说的不好听是对付差事);
卤城到建威是120汉里,而魏军大营应当在卤城蜀军营地北面几十里,而中国战争史说的木门山在建威东南,应当也有若干里吧(具体不清楚)。所以实际追击距离估计有150汉里以上。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10-21 15:5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青蓝兄说的是,其实距离只是一个较小的因素,最关键是方向,乃兵家大忌呀。
古往今来侧敌行军遭致大败的战例不少。比如辽沈战役中,廖耀湘兵团在大虎山一带侧敌向营口转进,结果被解放军攻击后拦腰切断,2天时间一个兵团12万人就完蛋了。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时面对司马懿的背水阵而不敢东进取武功,也是因为要侧敌行军风险太大之缘故呀。所以诸葛亮不会采取危险的侧敌行军来进行撤退。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10-21 17:0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兄之意是否认为诸葛亮率大军南撤,另派部分精锐向魏军阵地方向开去,结果打了老张一个伏击?好象方向还是不对呀。兄说打伏击的不会是大部队我赞同。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10-23 15: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我以为在罗家堡设伏不妥,原因如下:
古代作战两军大营通常是相距20-30里左右,如果蜀军向北去设伏等于已经到敌人大营附近去埋伏啦,这里可不是邱少云埋伏以缩短冲锋距离的情况呀;
如果在距离敌人大营很近的地方打伏击是可以出其不意,但是敌人主力马上可以增援,这样打伏击的部分蜀军将面临难以脱离战场的危险;
从祁山北面向南必定不止一条路,至少司马懿进攻时就是兵分两路的,所以在罗家堡伏击不一定魏军一定要走这里过。
而向南过西和之后,逐渐进入山区,道路稀少,便于在魏军必经之路设伏。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3-11-3 16: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真实的情况无从得知,但是根据张郃用兵一贯很严谨来分析,应当是部分先头部队遭到伏击。正因为蜀军是弓弩乱发,张郃很可能就是被流箭击中的。哈,射穿主动脉一说有可能。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8-17 11:5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司马懿应不是要试探诸葛亮。司马懿有追击撤退敌人,以获取更多战果的习惯。记载中就有多次。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8-18 08:2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答复y兄:
谢谢夸奖!
鄙人不是从事该专业的。这个论坛基本没有搞专业的人士。都是业余爱好。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8-19 13: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y兄:
多谢称赞!说的我心里美滋滋的。哈哈。一定尽力多奉献文章给大家,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8-21 19:0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推测的结论,缺乏根据。
老张即使被射到右膝,不能行走,也可以骑马逃命,或者做担架之类的由士兵抢救回来呀。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4-9-23 09:0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167兄:
多谢赞扬!
不过要说老张的部下会抛弃其各自逃命而不抢救,实在是有些难以解释。因为即使老张膝盖中箭,而且伤势很严重,可是并不见被埋伏的蜀军俘获的记载,可见必然是被其部下拼命救走了。相信这一点可以确认。
不是我喜欢钻牛角,而是现在比较认真的人不多了。许多三国历史上的事件,其实有很多的疑问,而后人的解释与评价也有不少值得商榷之处。
所谓真理越讨论越明白。不要怕认真二字。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0-18 23: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陶心 于 2006-10-10 23:57 发表
每读兰祺侯的帖子,总是获益匪浅。
在此拜谢了!

经公这般一分析,小弟也觉得如果将盐官东北的罗家堡范围内山谷作为木门道古战场,有可疑之处。
小弟附和着提点门外汉的看法,怕推测太多,公莫见笑:
今兴 ...

陶心还真是看的仔细。谢谢!

不过你最后的猜测,可能并不成立。虽然三国志对这次战役记载很少,但是晋书、汉晋春秋等记载还是很详细的。
这些资料都表明:诸葛亮从上邽南撤,是最后撤退到祁山一线,并修筑坚固工事与司马懿进行对抗的,而且在那里打过数此规模较大的作战。
最后两军谁也不能战胜对方,只好相持下去,直到最后诸葛亮的粮草先顶不住了,才撤退的。
因此,诸葛亮大军撤退的起点应在祁山一线。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燕京晓林

兰祺侯光禄大夫

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Rank: 14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安南将军
好贴 8
功绩 376
帖子 2972
编号 38
注册 2003-8-20


发表于 2006-10-21 18:4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没有记载,不得而知。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7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6 01:0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22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