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秋雨冰风于2003-09-24, 12:23:10发表
原帖由燕京晓林于2003-09-18, 09:47:28发表
4、曹真的兵力估计,诸葛亮自己说的是第一次北伐,蜀军在祁山和其谷两个战场兵力均多于魏军(资治通鉴),如果赵云疑兵1万,那曹真的部队就是不到1万人,是基本符合当时的兵力部署的。
5、说到赵云被曹真击败,史书也有记载,是“不戒之失”,正是因为赵云看到当面的曹真军兵力不多,疏于戒备,才遭魏军偷袭而失败的。另外赵云部队估计都是老弱残兵,精锐都派到祁山去了,反正是疑兵,就没有准备开战的。
《三国志》载“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诸葛有兵7万,曹真若只有不足万人,固守都成问题,何谓“遣
大众当之”;再,“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赵云疑兵1万,即使不是精锐,对面的曹真没个二三万,又怎称“兵弱敌强”呢?
再,说蜀“大军在祁山、箕谷,皆都于贼”出于《汉晋春秋》,接着是“。。。于是考微劳,甄烈壮,引咎责躬,。。。,厉兵讲武,以为后图”,然后引申出《后出师表》,现已证明此表是伪作,恐前面也不可靠。
诸葛亮上疏曰:“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恐说的非是赵云兵败的原因,更可能指其烧栈道阻追兵,导致日后再次北伐困难的举动。
关于这个兵力,在琅琊已经有很多议论了。曹真的大众只是一个相对的数量,并不能说明到底有多少,但是曹真应是集合了在关中地区的部队进行阻击)这就是大众了。
说赵云兵多,至少有《资治通鉴》中诸葛亮的原话证明;而说赵云兵少,则只有这个“兵弱敌强”。而这个弱并不是一定是少的意思。是老弱兵的意思更明显,也更符合疑兵的情况。如果《汉晋春秋》有一个后出师表有问题,就说其他内容也有问题恐怕不能服人吧?
“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很明显是在同时向后主汇报两个战场失败的原因,怎么会前面的街亭是失败原因,后面的箕谷就不是原因呢?太牵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