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千年一叹于2005-07-04, 10:03:47发表
对《汉晋春秋》的记载要有批判的接受,这是你老兄的意思罢?这个我不反对,然而诸葛亮说什么“大军在祁山,不能破贼而为贼所破”,这就大有问题了,事实上我们都知道诸葛亮在祁山并没有“为贼所破”,何况纵观整个北伐,诸葛亮往往在兵力处于劣势还能取胜,怎么会在“军多于贼”而“为贼所破”呢?所以我早说了这段记载有问题,不能盲目照搬。
本来人就少,往多里吹也毫不奇怪;或者你可以对比一下赤壁时“八十万众”与实际兵力的概率关系。
我没研究过军事理论,不知道是不是少于敌军一半人就不能阻击,不过霍峻曾以数百人坚守葭萌一年,敌军万余人尚不能克,似可作为参考。
马谡被杀原因有二,一是违背节度,而是临阵脱逃,这跟诸葛亮让他带多少兵无关。实际上只要马谡按照诸葛亮的部署坚守一个月,即使最后不敌张郃也是过大于功。
目前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诸葛亮北伐时是兵力少于对手的,关于这种看法,主要是受演义的影响过深。
我们以前讨论过多次了,其实诸葛亮五次北伐,基本都是他的兵力占优,请注意,我说的是在这个战区而不是指全国。
汉晋春秋所言,正是诸葛亮战后对全局战况的总结,所谓祁山为贼所破,自然是指整个祁山为代表的陇右战场,因为诸葛亮的主力进攻就被记载为: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诸葛亮本传)
这里诸葛亮率领大军,经过精心准备之后,不会仅仅只是要攻祁山吧?因为诸葛亮的战役目标很明确,就是平取陇右呀 。由此可知此处诸葛亮所言祁山不是狭义地指祁山要塞这个点,而是这个以祁山要塞为支撑点的陇右地区。
霍峻守葭萌的情况比较特殊,因为整个蜀地都在被刘备大军攻击,刘璋的数路援军不是战败就是投降,可这里的万人却包围个小小葭萌,因此,很可能是在观望局势变化,并没有真正猛攻。而马谡乃匆忙赶到,根本来不及进行防御的准备就仓促开始祖基作战。
你说的马谡被杀理由没错,但是如果诸葛亮派兵过少,地形又不利于防御,那么马谡战败已经成为不可避免,那么诸葛亮的责任就更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