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jjnxx 于 2011-12-24 22:05 发表
这种弥天大罪不管是在古代或者是现代都应该是杀人灭口的,杨志他们能活命,多亏了因为小说需要继续推动剧情的功劳
不久前在天涯上看到个“水浒乱弹”的帖子,其中就提到这个问题,解释得相当有意思,发上来共享下:
我这人有个观点:这世界上绝大多数事情都应该是符合逻辑的,如果出现了一些不符合逻辑的情况,那么十有八九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一些被隐藏在背后的事实。如果加上了这些事实,那么原先的不符合逻辑也就会变成符合逻辑。
根据这一思路来看“智劫生辰纲”,会发现其中有几个不合逻辑的地方。
第一个不合逻辑的地方:生辰纲的秘密是被怎么泄露出去的?
在《水浒传》第十三回中,梁中书与蔡夫人在端阳节谈起生辰纲的话题,然后接下来在第十四回,刘唐就向晁盖通报了有关生辰纲的消息。那么刘唐的消息是从哪里来的?当 然,对于这个问题也许存在着一个解释,那就是梁中书在四处搜买财宝的过程中走漏了风声,被刘唐这个局外人知道了。
但这样一种理由,又怎么解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呢?接下来梁中书一开始要求公开运送生辰纲,而杨志献策改扮普通运输队。问题是,晁盖、吴用他们通常情况下应该只能料到梁 中书的计划,又怎么能够算到杨志的主意呢?如果不能准确确定对象的话,也不能精确地推算出时间以及运送人数。他们又怎么会向杨志他们下手呢?难不成他们在那里对每一拨路过的客商都下蒙汗药?这显然不可能。由此可见,晁盖他们对于生辰纲的信息了解,绝对不会仅仅来自于街头巷尾的外围传说,而是有非常确定的内幕消息。那么,这个内幕消息来自于哪里呢?
第二个不合逻辑的地方:晁盖他们当时为什么不杀人灭口?
不妨 设想一下,如果晁盖他们当时将杨志一干人等全部斩尽杀绝,那么他们的翻案手法也就无人知晓,安全系数可以增加不少。至于留下活口的做法,不仅留下了犯案手法的重要线索,同时他们几个的外貌也都被看到,具有很大的风险。比如之后白胜被捕,就建立在官府知道劫犯改扮贩枣客商的基础上。如果当时杀人灭口的话,这个问题根本就不会存在。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晁盖他们是不忍心杀人。但是翻遍《水浒传》,这些人哪有在杀人时产生抵触情绪的时候。或许还有人会说,抢劫罪和杀人罪的量刑不同,所以晁盖他们不愿意犯重罪。但是别忘了,他们抢劫的可是梁中书送给蔡京的礼物,要是真的被捕,那么几乎肯定也是死罪,基本不存在为了减轻罪责而不杀人的理由。
也就是说,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晁盖他们当时都应该杀掉杨志他们,但结果这一幕却没有出现,为什么呢?
第三个不合逻辑的地方:白胜到底分到了多少钱?
我们都知道,生辰纲总价值在十万贯左右。参与抢劫的总共有八个人,如果绝对平均分配,那么每人应该一万两千五百贯。当然,也许老大晁盖需要多分点,那么 即便如此,马仔也有可能分到1万贯左右。或者再打个对折,五千贯应该是最低限度了。尤其白胜是在本土犯罪,犯罪过程中又扮演了最耗费体力的挑酒夫角色,没 有任何道理使他到手的钱不到五千贯。
五千贯是个什么概念呢?据说北宋时铜钱与白银的兑换比例存在着不小的争议,那么不妨暂且采取一贯等于一两白银的说法,也就是说,白胜手里至少有了五千两白银。
在当时的话,拥有五千两白银至少也算是个小财主了。列位不妨假设一下,如果你拥有了这五千两,当时会干啥?去京城探望李师师姐姐?或者买个金翠莲当小妾?要不然也该搬离原址,去别处买地置业,从而确保安全系数。
可现实中白胜是怎么做的?居然是躺在家里睡大觉,似乎不像是一个拥有五千两白银的人的正常反应啊?就算是白胜为人低调、谨慎、不愿意乱花钱,那么再看看 接下来的情况。就在白胜被捕的同时,官府从他家搜出了“一包金银”。怎么,本该拥有五千两的白胜,在还没有来得及寻欢作乐之前,怎么就只剩下“一包金银” 了?
也许有人会说,“一包”毕竟是个虚词,也许是很大的一个包呢?但是在我看来,施耐庵在写作时其实是很慎重的,对于“一包金银 ”,还是存在着一个相对确定的范围的。不妨回到第十回,当时陆虞侯为了买通管营和差拨,送上的就是“一包金银”。参考此前陆虞侯买通董超薛霸时的气派,这 包金银的价值估计也就是在十两到二十两黄金之间。之后在第六十九回,史进打算收买李瑞兰的也是“一包金银”。如果参考之后宋江见李师师也不过支付了一百两 黄金,那么以李瑞兰的身价而言,估计“一包金银”最多也不过是一二十两黄金的价值。根据北宋黄金与白银的比率,大概是1比10左右。也就是说,在《水浒 传》中的“一包金银”,大概也就是一二百两白银的数量(算起来也有十来斤,这一包也算沉甸甸了)。
怎么,闹了半天,白胜辛辛苦苦协助晁盖他们弄到了十万贯,结果自己只剩下了这区区“一包金银”?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呢?
以上这三个不合逻辑的地方,如果仅仅出现一个,那么还可以归咎为偶然因素。但是当它们同时出现时,就意味着背后还没有还隐藏着一个没有被公开的秘密。
而在探寻秘密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先关注一个有趣的小细节:是否有人注意到杨志与刘唐的关系?从表面上看,两人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如果关注一下绰号,难道不觉得“青面兽”与“赤发鬼”之间对仗得那么工整。当然,我的意思并非他们两人早就相识,但是绰号上的相似之处,让我们联想到了一种可能性:会不会他们两人是同一个人的属下?同样归属于一个对于“有色”人群存在偏好的上司呢?
这个可能性一提出,整个局面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了起来。根据这一思路,刘唐的上司和杨志一样,那么也就意味着他是梁中书的手下。这样一来,至少可以解释以上提到的前两个疑点:
一,生辰纲的秘密是被怎么泄露出去的?
回答:是梁中书派刘唐通知晁盖(之后可能还有持续的情报传递),所以晁盖他们才能对杨志的行动了如指掌。
二、晁盖他们当时为什么不杀人灭口?
回答:大家本来就是自己人,又怎么会干出灭口的事情。
当然,这个大胆推论面临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梁中书为什么要让晁盖劫走生辰纲?毕竟在北宋时,似乎还不存在类似于保险公司之类的机构,因此也就不存在故意骗保的情况。梁中书这么做,到底图的是什么呢?
其实严格地说,这一主意并非来自于梁中书,而是他老丈人蔡京的主意。因为,晁盖集团根本就是一股由蔡京控制的江湖势力。
仔细分析一下,会发现“智取生辰纲”会给蔡京的势力带来如下好处:
其一,黑道势力之所以肯为蔡京卖命,自然还是受到利益驱动,蔡京必须拨发一定的款项,来换取黑道的效忠,并且维持当地黑道势力的正常运营,以及获得发展 壮大的机会。那么根据原先的流程,梁中书的礼金安排专人押送前往京师,另一方面,蔡京又需要派人将活动经费秘密送交给晁盖,这一来一回的运费成本并不低。 既然这样,还不如直接让梁中书把钱交给晁盖,省去了繁琐的其它环节,效果却和原先完全一样。当然,像梁中书这样的朝廷官员,自然不可能公开送钱给黑道头子,所以“被劫”就成为了一个可以满天过海的途径。
其实《水浒传》中对此也有暗示,强调了前一年的生辰纲被其他强人劫走。据此推测,可能十万贯相当于一股黑道势力三到五年内的活动经费,因此前一年安排被其他隶属于蔡京势力的黑道劫走,这一年则轮到了晁盖获得拨款。
其二,无论晁盖还是蔡京,都希望这股黑道势力能够变得更强,从而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可问题是,黑道势力怎么能够变强呢?财政补贴只是途径之一,但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对于黑道来说,更关键的其实是两个问题:一是人手,二是组织。如果没有一批能打敢杀的亡命徒,那么黑道也就不称之为黑道;如果没有足以制约属下的威严,那么老大也就不称之为老大。
那么怎么才能在人手和组织上有所发展呢?以“智取生辰纲”为幌子的行动计划就是一种办法。通过这样一个契机,晁盖招募了包括阮氏三雄在内的一批新成员,并且检验了整个组织制订计划、实施计划等能力。用黎叔的话来说,这次出来主要还是为了锻炼队伍。
其三,梁中书为什么派杨志来押送这批注定会被劫走的货物?因为他希望借此机会将对方驱逐出自己的阵营。至于原因也很简单,在此前的比武过程中,杨志先是伤了周谨,而后又与索超连番恶斗,一下子得罪了梁中书原来的那些老部下。
在这种情况下,杨志已经成为了梁中书的一个麻烦。要是直接赶他走,似乎自己会落下一个不尊重人才的恶名。可要是一直留着他,那么天晓得未来又会导致索超、周谨他们产生多少情绪。于是当“智取生辰纲”的计划产生之后,梁中书立即想到杨志是最合适的原因。在事件发生之后,杨志显然没脸继续回到大名府,就算 回来,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将他治罪,以安抚索超等人所代表的元老派势力。
顺便说一句,前面提到了“青面兽”与“赤发鬼”之间的对仗关系,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刘唐应该是一个仅仅与梁中书单线联系的地下情报员,所以他和杨志在黄泥岗上还是陌路人。
其四、这可能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借着“智取生辰纲”事件,可以乘势在官场打击那些蔡京的敌对势力。不妨看看在案发之后,济州府尹受到了怎样的威胁:“若十日不获得这件公事时,怕不先来请相公去沙门岛走一遭。”
可以断定的是,济州府尹应该不属于蔡京的门下,而且很可能是他敌对势力中的成员。按照正常情况,这样的案子怎么可能在十天内就成功侦破?那么到时候,蔡 京就可以名正言顺了清除案发地点附近的所有敌对势力,完全该地区的一次官场势力大洗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智取生辰纲”基本上属于“国会纵火案”的性质,成为一次出于政治目的而制造的事件。
[ 本帖最后由 第一勇士 于 2011-12-31 21:58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