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建康实录]与[吴书]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6-1-20 16: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建康实录]与[吴书]

----------------------------------------------------------------------------------

    建康实录二十卷,唐许嵩撰。
    这是一部记述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事的史籍,因六朝皆建都建康(吴名建业,晋愍帝改名建康),故以为名。
    这部书对研治魏晋南北朝历史及南京地区历史地理,都很有参考价值,但可惜长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连一些史学史的专著,也隐而不述......

                                            --中华书局1986年10月版卷首:校点说明

----------------------------------------------------------------------------------

    对[建康实录]做过校勘的有郦承铨的[建康实录校记]上、下两卷;陶元珍[建康实录札记]和笔者所据中华书局1986年10月版的张忱石校本(张本校勘记中亦多引郦本和陶本的成果)。虽经三校,至今读来,仍感其中需详细说明之处颇多。
    今笔者不以己鄙陋,又因个人爱好及才力所限,仅对卷一至卷四的三国部分加以校勘。
    暂将全文共分七篇:
    一、列传篇:[实录]卷一至卷四共有列传六十篇。今将其与[吴书]异同者归于一篇。
    二、时间篇:收录凡[吴书]中未载,或异同的时间问题。
    三、官职篇:收录凡[吴书]中未载,或异同的官职问题。
    四、人物篇:收录凡[吴书]中未载,或异同的人物问题(包括事件、卒年、语言问题)。
    五、地理篇:收录凡[吴书]中未载,或异同的地理问题(包括山水、郡县、宫殿问题)。
    六、其他篇:收录凡不入上五类的问题。
    七、校勘篇:张本[实录]卷一至卷四的校勘记共230条(卷一78条、卷二70条、卷三32条、卷四50条)。收录凡证之过简或未详孰是的问题,合为一篇。

[ 本帖最后由 风使 于 2008-6-30 19:49 编辑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6-1-20 16:0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
第一篇:列传篇
----------------------------------------------------------------------------------
    列传篇共分为五类:曰时间;曰官职;曰人物;曰地理;曰其他(分类规则如上)。
----------------------------------------------------------------------------------
一、时间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吕蒙传:拜偏将军,镇上屯。时蜀将庞肃举军来附,周瑜表分其后与蒙,上书劝权,来归者宜益不宜夺,权从之。时上屯戍将徐硕、宋芝等二人皆死......
    吕蒙传:“是岁,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於乌林,围曹仁於南郡。益州将袭肃举军来附......曹仁退走,遂据南郡,抚定荆州。还,拜偏将军,领寻阳令。鲁肃代周瑜......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
    谨案:按[吴书],袭肃来附在争南郡之初,应为建安十三年;吕蒙拜偏将军在得南郡之时,应为建安十四年;成、宋、徐三将死在鲁肃代周瑜之后,应在建安十五年。其与[实录]时间错乱太甚,未详孰是。又,[实录]云庞肃,徐硕、宋芝二人;[吴书]云袭肃,成当、宋定、徐顾三人。未详孰是。

    2、吕范传:七年,拜大司马,改封南昌侯。
    吕范传:“曹休、张辽、臧霸等来伐,范督徐盛、全琮、孙韶等,以舟师拒休等於洞口。迁前将军,假节,改封南昌侯。”
    谨案:按[吴书],吕范改封南昌侯在黄武元年(222年)。些云七年,未详孰是。

    卷第四:[后主]

    1、丁奉传:累以功迁冠军将军,封都亭侯。废帝即位......迁灭寇将军。
    丁奉传:“孙亮即位,为冠军将军,封都亭侯......迁灭寇将军。”
     谨案:二书一在孙亮即位前,一在之后,未详孰是。

----------------------------------------------------------------------------------
二、官职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孙策传:术以策为殄寇将军。
    孙策传:“术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
    孙策传注引吴录载策上表谢曰:“於吴郡曲阿得袁术所呈表,以臣行殄寇将军。”
    资治通鉴卷六十一:“袁术表策行殄寇将军。”
    谨案:行,为暂代之意。[实录]脱“行”字,或误以为实授。

    2、陈化传:迁犍为太守。寻追入迁尚书。顷之,拜太常兼尚书。
    吴主传注引吴书曰:“拜犍为太守,置官属。顷之,迁太常,兼尚书令。”
    谨案:未详孰是。同见于[官职篇--待质类--卷一第1条]。

    3、吕范传:因进言于策曰:舍本土而讬将军者......乃授偏将军,内外委任焉。
    吕范传:“迁都督。”
    其下注引江表传曰:“范曰:不然。今舍本土而讬将军者......范出,更释褠,著袴褶,执鞭,诣閤下启事,自称领都督,策乃授传,委以众事。”
    孙策传注引吴录载策表曰:“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
    谨案:孙策时未尝置将军。上表中排在第一的周瑜迟至建安十三年(208年)破曹操于赤壁后,方升为偏将军,而吕范亦于同时升为裨将军,安得在兴平末便任之。应以“都督”为是。

    4、吕范传:进领彭城太守。
    吕范传:“领彭泽太守,以彭泽、柴桑、历阳为奉邑。”
    [三国志集解]:“赵一清曰:彭泽郡后废入豫章;方舆纪要卷八十五:建安十四年,孙权置彭泽郡,以吕范为太守,寻废;吴增仅曰:彭泽疑汉末曾作郡,后复省。”
    谨案:柴桑、彭泽本为豫章郡属县,寻阳则为庐江郡属县。后寻阳、柴桑移属武昌郡,非废入豫章。赵说不当。
    又历阳与柴桑、彭泽相去甚远,疑为“寻阳”之讹。但此三地又分别隔水而对,不当以为一郡之地。[方舆纪要]所言,当据[吴书]中此一记载而来。
    吴说尚可,仅疑之。当因孙吴未见置彭泽郡之载,仅有“彭泽太守”一说。今据[实录],则疑“泽”为“城”之讹,遥领之。

    卷第二:[太祖下]

    1、是仪传:迁少傅,辅太子镇武昌。
    谨案:[吴书]未载实授“太子少傅”一职。同见于[官职篇--增补类--卷二第2条]。

    2、张昭传:帝即位,以昭为军师将军。
    张昭传:“昭复为权长史,授任如前。后刘备表权行车骑将军,昭为军师。”
    谨案:此“帝即位”是指建安十年(200年)孙策亡时事,张昭为长史。时孙吴尚未私置将军职。而张昭至后为车骑将军的属官--军师。另,孙吴时未闻“军师将军”之号。是[实录]误。
    “军师将军”,又见[官职篇--讹误类--卷四第11条]。
    [三国志校笺]亦引用此曰:[实录]作“军师将军”。
    惟取其异同,未作解析。

    3、诸葛瑾传:次子融袭封振威将军。
    诸葛瑾传:“故弟融袭爵......孙权薨,徙奋威将军。”
    谨案:袭封,乃指袭侯爵,袭将军之说不当。此或脱一“爵”字在“袭封”之间。另,因时间不同;又因“徙”,则前亦为将军。或曰先振威,后奋威。

    4、阚泽传:累迁吏部尚书。
    阚泽传:“及称尊号,以泽为尚书。”
    谨案:[吴书]中未载所主何部,但孙吴无“吏部”一说。仅选曹、户曹、贼曹、左曹四部尚书。[实录]或以后世之官名称之。应作“选曹尚书”。

    5、全琮传:封当阳亭侯。
    全琮传:“於是封阳华亭侯。”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于是封琮阳华亭侯。”
    谨案:又据朱然传:“改封当阳侯。”
    全琮传:“进封钱唐侯。”
    两人皆因黄武元年(222年)曹魏大举来攻事获得封赏,或以彼为此。是[实录]误。

    6、吾粲传:徵入为太傅。
    吾粲传:“迁太子太傅。”
    陆逊传:“太子太傅吾粲坐数与逊交书,下狱死。”
    谨案:太傅,帝师;太子太傅,太子师。“太子”二字不可省。[实录]误甚。

    卷第三:[废帝]

    1、全尚传:累迁右卫将军、录尚书事,封永平侯。
    孙亮全夫人传:“代滕胤为太常、卫将军,进封永平侯,录尚书事。”
    谨案:时吴国无“右卫将军”之号。此当为“卫将军”之讹,“右”为衍文。

    2、滕胤传:年三十,起家中郎,累迁丹杨太守。
    滕胤传:“年三十,起家为丹杨太守。”
    谨案:此应是[吴书]有脱文。

    卷第四:[后主]

    1、皓皇后滕氏传:父牧,五官中郎将。
    孙皓滕夫人传:“以牧为五官中郎。”
    谨案:五官中郎,五官中郎将所主三署郎之一(其他二署:五官侍郎、五官郎中)。未详孰是。

    2、王蕃传:景帝即位,与贺邵入为常侍。
    王蕃传:“孙休即位,与贺邵、薛莹、虞汜俱为散骑中常侍。”
    贺邵传:“孙休即位,从中郎为散骑中常侍。”
    薛综传:“孙休即位,为散骑中常侍。”
    虞翻传:“永安初,从选曹郎为散骑中常侍。”
    谨案:是“散骑中常侍”甚明,[实录]误。

    3、步阐传:以功封西陵亭侯。
    步阐传:“协弟阐,继业为西陵督,加昭武将军,封西亭侯。”
    谨案:就其所督之地而言,似应以“西陵亭侯”为是。未详孰是。

    4、步阐传:后主遣大将军陆抗讨擒之。
    孙皓传:“遣乐乡都督陆抗围取阐。”
    陆逊传:“加镇军大将军......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治乐乡。”
    谨案:当从“乐乡都督”。即使其时陆抗仍有将军号,[实录]亦脱“镇军”二字。

    5、丁固传:景帝时,为右御史大夫。
    虞翻传注引会稽典录曰:“孙休时固为左御史大夫。”
    孙休传:“(永安五年冬十月)廷尉丁密、光禄勋孟宗为左右御史大夫。”
    孙皓传:“(宝鼎)三年春二月,以左右御史大夫丁固、孟仁为司徒、司空。”
    谨案:是“右”为“左”之讹甚明。

    6、韦昭传:景帝立,进中书侍郎,领国子祭酒。
    韦昭传:“孙休践阼,为中书郎、博士祭酒。”
    谨案:“中书郎”或脱“侍”字。未详孰是。
    [三国志校笺]亦引用此曰:[实录]“书”下有“侍”字。
    惟取其异同,未作解析。

    7、陆抗传:功拜领军大将军、益州牧......寻加都督大司马、荆州牧。
    陆逊传:“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加拜都护......就拜大司马、荆州牧。”
    谨案:孙吴未置“领军大将军”之号。当是“镇军”之讹。或曰,“领”当置于“益州牧”之前,“军大将军”前脱一“镇”字。
    又,都督大司马,当是“都护、大司马”之讹。

    8、周处传:仕为东观令。累迁太常,出督无难。
    周鲂传:“天纪中为东观令、无难督。”
    晋书周处传:“仕吴为东观左丞。”
    孙皓传:“乃遣兼司徒董朝、兼太常周处至阳羡县,封襌国山。”
    谨案:东观令、东观左丞,未详孰是。或应以[晋书]为准。
    又,太常,[实录]脱“兼”字。盖因兼领之虚职,不为本传所载。如朱据之领丞相,本传亦不言。

    9、吾彦传:时平南将军薛珝杖节南征。
    晋书吾彦传:“时将军薛珝杖节南征。”
    薛综传:“子珝,宫至威南将军,征交阯还,道病死。”
    孙皓传:“遣监军虞汜、威南将军薛珝、苍梧太守陶璜由荆州,监军李勖、督军徐存从建安海道,皆就合浦击交阯。”
    谨案:南征,则征交阯也。是[实录]误。

----------------------------------------------------------------------------------
三、人物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凌统传:年二十九卒。
    凌统传:“事毕当出,会病卒,时年四十九。”
    谨案:[三国志旁证]:陈景云曰:统父操,以建安八年战没,统时年十五,及十一年即预讨麻屯之捷,至年四十九,则吴赤乌中也。统自摄领父兵,屡立战功,若赤乌中尚在,则从合肥还,二十年间,统之宣力行间多矣,何更无功可录乎?据[骆统传]‘凌统死,复领其兵’,在随陆逊破蜀以前,计统之年,殆未逾三十,此“四”字当是“二”字之误。
    [三国志校笺]:考[书钞]卷一百三十三、[御览]卷四百八十八引俱作“二十九”,与[实录]同,陈说是也。

    卷第二:[太祖下]

    1、张昭传:吴太后临崩,以江外多虞,召昭与张纮受遗托孤。
    孙破虏吴夫人传:“临薨,引见张昭等,属以后事。”
    张纮传注引吴书曰:“权初承统,春秋方富,太夫人以方外多难,深怀忧劳,数有优令辞谢,付属以辅助之义。”
    谨案:吴夫人属纮辅助之义在孙权统事之初,非临崩。“张纮”二字当删。

    2、权夫人步氏传:后讳练师。

    3、殷礼传:蜀诸葛亮见而叹曰:“江东菰芦中生此奇才。”
    顾雍传注引礼子基作通语曰:“后与张温俱使蜀,诸葛亮甚称叹之。”

    4、全琮传:卒,时年五十二。

    5、吾粲传:丞相孙邵知之,举为主簿。
    吾粲传:“孙河为县长,粲为小吏,河深奇之......孙权为车骑将军,召为主簿。”
    谨案:孙邵任丞相在孙权为吴王之后(222年),而吾粲出任主簿在建安十四年(209年)。安得由其知而举之。“孙邵”当是“孙河”之误。

    卷第三:[废帝]

    1、全尚传:尚字子真。

    2、诸葛恪传:峻遣将军刘永追斩竦,又逐建于江西数里,夷三族。
    诸葛恪传:“峻遣骑督刘承追斩竦於白都。建得渡江,欲北走魏,行数十里,为追兵所逮。”
    谨案:“刘承”,又常作“刘丞”,疑“永”既“丞”之讹。另,“数里”、“数十里”,未详孰是。

    3、桓彝传:彝字公长。

    4、李衡传:衡欲为子孙储业,妻辄不听,曰:“财聚则祸生。”

    卷第四:[后主]

    1、皓皇后滕氏传:后讳芳兰。

    2、孙谦传:谦字公逊。

    3、孙谦传:后乃使百余精甲鼓噪入建业,杀谦妻子。
    孙皓传注引汉晋春秋曰:“使数百人鼓譟入建业,杀但妻子。”
    资治通鉴卷七十九:“遣数百人鼓噪入建业,杀但妻子。”
    谨案:孙谦的妻子应与谦及谦母同时死于此前。当以“但”为是。

    4、步阐传:阐字仲思。

    5、韦昭传:死,时年七十三。

    6、陆抗传:薨,时年五十一。
    陆逊传:“逊卒时,年二十。”
    吴主传:“(赤乌)八年春二月,丞相陆逊卒。”
    谨案:以此推之,则陆抗生于黄武五年(226年),至凤皇三年(274年)卒,时年四十九。不得五十一也。又[实录陆抗传]亦言其年二十袭爵,则非是[陆逊传]有脱文。盖许氏计其生年时,误将减一岁作加一岁(既本应为245-19=226,计为245-21=223,再由274-223=51)。

    7、华覈传:覈字永光。
    华覈传:“华覈字永先。”
    [实录]凌统传:年八九岁,令葛先授书。
    [校勘记]卷四第48条:葛先,吴志凌统传作“葛光”,先、光形近,未知孰是。
    谨案:如若仅此一例,可权当为校勘所言。然其一而再,则应是避某人之讳而刻意为之。当以[吴书]为是。

    8、华覈传:卒,时年六十。

    9、何祯传:祯一名植。

    卷第七:[显宗成皇帝]

    1、许儒传:儒字思行,高阳人。祖勋,吴御史中丞。父延,河间相。

----------------------------------------------------------------------------------
四、地理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孙策传:兴平二年十二月发自寿阳,比至历阳,众已五六千。
    谨案:“寿阳”当作“寿春”。同见于[地理篇--讹误类--卷三第1条]。

    2、吕范传:以功进平南将军,屯大桑。
    吕范传:“后迁平南将军,屯柴桑。”
    谨案:“大桑”当作“柴桑”。或曰“大桑”乃“柴桑”的具体屯处。同见于[地理篇--讹误类--卷一第2条]。

    卷第三:[废帝]

    1、李衡传:后密使人于江陵龙阳洲上作宅。
    孙休传注引襄阳记:“后密遣客十人於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
    襄阳耆旧记:“后密遣客十人,于武陵龙阳泛洲上作宅,种柑桔千株。”
    谨案:[三国志旁证]:顾祖禹曰:常德府龙阳县,后汉为汉寿县地,吴析置,属武陵郡。汜洲在县西五十里,长二十里。吴李衡种橘其上,因名橘洲,亦谓之柑洲。
    是[实录]误。

----------------------------------------------------------------------------------
五、其他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太祖大皇帝姓孙氏,讳权,字仲谋,吴郡富春人也。其先出自周武王母弟卫康叔之后,武公子惠孙曾耳为卫上卿,因以孙为氏。春秋时孙武为吴王阖闾将因家于吴,帝乃孙武之后也。
    孙坚传:“孙坚字文台,吴郡富春人,盖孙武之后也。”

    2、祖钟。父坚。案,详瑞志:钟家于富春,早失父,幼与母居,性至孝。
    [三国志旁证]卷二十六:“潘眉曰:考[宋书符瑞志]载:孙坚之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与母居,性至孝。”
    谨案:疑“详”既“符”之讹。则钟为坚祖。或曰[实录]此“祖”非“坚父”之意。

    3、孙策传:其部曲将术家属归庐江太守刘勋。
    孙策传:“后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策,庐江太守刘勋要击,悉虏之,收其珍宝以归。”
    孙策传注引江表传曰:“会术死,术从弟胤、女婿黄猗等畏惧曹公,不敢守寿春,乃共舁术棺柩,扶其妻子及部曲男女,就刘勋於皖城。”
    资治通鉴卷六十三:“术从弟胤畏曹操,不敢居寿春,率其部曲奉术柩及妻子,奔庐江太守刘勋于皖城。”
    谨案:[江表传]、[通鉴]、[实录]同,独[孙策传]异之。
    今按孙策传:“策攻康,拔之,术复用其故吏刘勋为太守,策益失望。”
    则刘勋为袁术故吏,术又于选任庐江太守时用刘勋而弃孙策,故刘勋较为袁术所亲近应无疑。
    又据孙策传:“时袁术僭号,策以书责而绝之。”
    岂有弃亲近而投绝交之理。[吴书]所载,盖为专美或饰非之言。当从其他三书之说。

    4、太史慈传:及黄巾贼围攻孔融,母急召慈还,令救融。
    太史慈传:“时融以黄巾寇暴,出屯都昌,为贼管亥所围。慈从辽东还。”
    谨案:[吴书]不载“母急召慈还”语。时太史慈避祸幽州辽东,待黄巾围孔融时再“急召”之,一来一回,或有“远水难救近火”之嫌。应是其自返而非母召,适逢其会。

    卷第二:[太祖下]

    1、张昭传:在宅无事,尝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孝经注。
    张昭传:“在里宅无事,乃著春秋左氏传解及论语注。”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6-1-20 16:0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
第二篇:时间篇
----------------------------------------------------------------------------------
    由此篇以下,皆分为四类:
    一、增补类:收录凡[吴书]中所未言及之事。
    二、辨疑类:收录凡[吴书]误,而[实录]正确之事。(以[资治通鉴]、[晋书]为辅)
    三、讹误类:收录凡[实录]误,而[吴书]正确之事。(以[资治通鉴]、[晋书]为辅)
    四、待质类:收录凡各执一词,无他载佐证之事。
----------------------------------------------------------------------------------
一、增补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建安十年:春,往椒丘。使都尉贺齐讨上饶,分置建平县。
    吴主传:“十年,权使贺齐讨上饶,分为建平县。”
    贺齐传:“十年,转讨上饶,分以为建平县。”

    2、建安十二年:秋,鄱阳有山贼彭虎等聚党数万,使将军董袭讨之。袭身长八尺,武力绝人,声发若雷,贼帅望旗散走。
    董袭传:“鄱阳贼彭虎等众数万人,袭与凌统、步骘、蒋钦各别分讨。袭所向辄破,虎等望见旌旗,便散走,旬日尽平,拜威越校尉,迁偏将军。”
    谨案:从[董袭传]中仅知此事在建安五年(200年)至建安十三年(208年)之间。

    3、黄武四年:六月,以太常顾雍为丞相......秋七月,皖口言木连理。
    吴主传:“六月,以太常顾雍为丞相。皖口言木连理。”([吴主传]其后紧接十二月事)

    4、黄武七年:冬十月,王下令军中诸将有三罪,然后议之,以将军翟丹有过,亡入魏故也。
    吴主传注引江表传曰:“是岁将军翟丹叛如魏。权恐诸将畏罪而亡,乃下令曰:“自今诸将有重罪三,然后议。””

    卷第二:[太祖下]

    1、黄武八年:春正月,公卿百官连上表,劝王正尊号,王犹谦让再三。
    吴主传:“黄龙元年春,公卿百司皆劝权正尊号。”

    2、黄龙元年:(四月)甲午,公卿再请,王曰:“群臣百辟,咸以寡人上副天心,寡人敢辞。”

    3、黄龙元年:(四月)丁酉,追尊父坚为武烈皇帝。

    4、黄龙三年:夏五月,建业有野蚕为茧,大如鸟卵。由拳生野稻,诏改由拳为禾兴县。
    吴主传:“夏,有野蚕成茧,大如卵。由拳野稻自生,改为禾兴县。”

    5、赤乌七年:八月,诏曰:“督将亡,杀其妻子,是使妻去夫,子弃父也。甚伤义教,自今勿杀之。”
    吴主传注引江表传载权诏曰:“督将亡叛而杀其妻子,是使妻去夫,子弃父,甚伤义教,自今勿杀也。”

    6、赤乌八年:夏五月,震宫门及南津大桥。茶陵县洪水溢出,漂损二百余家。
    吴主传:“夏,雷霆犯宫门柱,又击南津大桥楹。茶陵县鸿水溢出,流漂居民二百馀家。”

    卷第三:[废帝]

    1、五凤元年:春正月,以大将军、左司马李衡为丹杨太守,自芜湖又徙治宛陵。
    孙休传:“恪被诛,求为丹杨太守。”
    孙亮传:“(建兴二年冬十月)武卫将军孙峻伏兵杀恪於殿堂。”

    2、五凤三年:九月丁亥,峻薨。戊子,以孙綝为侍中,辅政。
    孙亮传:“九月丁亥,峻卒,以从弟偏将军綝为侍中、武卫将军,领中外诸军事。”
    资治通鉴卷七十七:“丁亥,峻卒。吴人以綝为侍中、武卫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

    3、太平三年:(九月)庚申,使中郎李崇夺帝玺绶,为会稽王。

    4、永安二年:以纪亮为尚书令,亮子陟为中书令。
    孙皓传注引吴录:“孙休时,父亮为尚书令,而陟为中书令。”

    5、永安三年:春,使五官中郎将薛珝聘蜀求马。
    薛综传注引汉晋春秋曰:“孙休时,珝为五宫中郎将,遣至蜀求马。”

    6、永安六年:春,长沙言青龙见;慈湖言白鷰见;豫章言赤雀见。
    孙休传注引吴历曰:“是岁青龙见於长沙,白燕见於慈胡,赤雀见於豫章。”

    卷第四:[后主]

    1、元兴元年:(七月,原作八月)庚寅,即皇帝位,改元元兴元年,以濮阳兴为侍中、丞相、领青州牧,上大将军施绩为左大司马,丁奉为右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加侍中,诸各增班秩。
    孙皓传:“(七月)於是遂迎立皓,时年二十三。改元,大赦。是岁,於魏咸熙元年也。元兴元年八月,以上大将军施绩、大将军丁奉为左右大司马,张布为骠骑将军,加侍中,诸增位班赏,一皆如旧。”
    资治通鉴卷七十八:“(秋七月)于是遂迎立皓,改元元兴,大赦。”
    谨案:“庚寅”事,各书无载,当据补之。而孙皓即位于七月,封官于八月,[实录]并为一月,误。

    2、天纪四年:(三月,原作二月)乙未,乃自为书与舅何祯责己。
    孙皓传注引江表传载皓将败与舅何植书曰:“......”

    3、天纪四年:(四月,原作三月)癸亥,晋琅邪王伷会诸军入自都城,屯太初宫,收其图籍府库,总领州郡、户口人吏、兵粮舟楫、音乐采妓。乙亥,置酒大会,安东将军王浑酒酣谓吴人曰:“诸君亡国之余,得无戚乎?”无难督周处曰:“汉末分崩,三国鼎峙。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戚,岂惟一人!”浑有惭色。
    晋书周处传:“及吴平,王浑登建鄴宫酾酒,既酣,谓吴人曰:“诸君亡国之余,得无戚乎?”处对曰:“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戚,岂惟一人!”浑有惭色。”

----------------------------------------------------------------------------------
二、辨疑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建安十七年:是岁,初作濡须坞于江西,以拒曹操。时操以步兵号四十万,列营出濡须口,权以七万当之。使甘宁夜突入操营,斩数级而还,操军大骇,军中鼓噪。权闻笑曰:“中以惊老子否?聊复观卿胆耳。”
    吴主传:“明年(建安十七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十八年正月,曹公攻濡须,权与相拒月馀。曹公望权军,叹其齐肃,乃退。”
    武帝纪:“冬十月,公征孙权。十八年春正月,进军濡须口,攻破权江西营,获权都督公孙阳,乃引军还。”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建安十八年)春,正月,曹操进军濡须口,号步骑四十万,攻破孙权江西营,获其都督公孙阳。权率众七万御之,相守月馀。”
    甘宁传:“后曹公出濡须,宁为前部督,受敕出斫敌前营。权特赐米酒众殽,宁乃料赐手下百馀人食。
    其下注引江表传曰:“曹公出濡须,号步骑四十万,临江饮马。权率众七万应之,使宁领三千人为前部督。权密敕宁,使夜入魏军。宁乃选手下健兒百馀人,径诣曹公营下,使拔鹿角,逾垒入营,斩得数十级。北军惊骇鼓譟,举火如星,宁已还入营,作鼓吹,称万岁。因夜见权,权喜曰:“足以惊骇老子否?聊以观卿胆耳。”即赐绢千疋,刀百口。”
    谨案:各书皆不载甘宁事。而[甘宁传]及注并在建安十九年(214年)之后。
    今查武帝纪:“(建安十九年)秋七月,公征孙权......冬十月,屠枹罕,斩建,凉州平。公自合肥还。”
    [吴主传]于是年无“曹公出濡须”语。而[武帝纪]虽有出征语,但无交战言([通鉴]仅言七月出兵,未言及交战、回军)。其后云“十一月,汉皇后伏氏坐昔与父故屯骑校尉完书,云帝以董承被诛怨恨公,辞甚丑恶,发闻,后废黜死,兄弟皆伏法。”盖以北方事多,未及交战而还。
    又[江表传]中“四十万、七万”与[通鉴]合,则事当在建安十八年(213年)。[实录]所计盖为曹操出兵之始也。另[甘宁传]中攻皖城(建安十九年事)亦在夺荆州三郡(建安二十年事)之后,又是一误也。

    卷第二:[太祖下]

    1、嘉禾元年:冬十月,魏辽东太守公孙渊叛魏,使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来。
    吴主传:“冬十月,魏辽东太守公孙渊遣校尉宿舒、阆中令孙综称籓於权,并献貂马。”
    资治通鉴卷七十二:“(青龙元年二月)公孙渊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孙综奉表称臣于吴。”
    谨案:魏青龙元年既吴嘉禾二年。[通鉴]误。
    吴主传:“(嘉禾元年)三月,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秋九月,魏将田豫要击,斩贺于成山。”
    资治通鉴卷七十二:“(太和六年三月)吴主遣将军周贺、校尉裴潜乘海之辽东......(九月)豫勒兵击贺等,斩之。”
    明帝纪:“(太和六年)冬十月,殄夷将军田豫帅觽讨吴将周贺于成山,杀贺。”
    公孙渊传注引魏略曰:“国家知渊两端,而恐辽东吏民为渊所误。故公文下辽东,因赦之曰:“至使周贺浮舟百艘,沉滞津岸,贸迁有无。既不疑拒,赍以名马,又使宿舒随贺通好。”
    按[魏略]所载魏诏,宿舒乃随周贺等一起从辽东出发往吴境。
    又按[魏志田豫传],是周贺等被破于青州海域。贺等能三月从吴境出发至辽东,而九月返至青州。宿舒等何以九月从青州至吴,而迟至明年二月。当以[实录]、[吴主传]其年十月为是。如此,则[明帝纪]所言“十月”乃送贺首于京都的时间。

    2、太元元年:(冬十一月)驿徵大将军恪为太傅。诏省徭役。
    吴主传:“十二月,驿徵大将军恪,拜为太子太傅。诏省徭役,减征赋,除民所患苦。”
    资治通鉴卷七十五:“(十一月)恪至建业,见吴主于卧内,受诏床下,以大将军领太子太傅。”
    谨案:[通鉴]与[实录]同,则当以“十一月”为是,[吴主传]误。又[实录]误于“太傅”,应作“太子太傅”。

    卷第四:[后主]

    1、宝鼎二年:冬十月,遣守丞相孟仁、太常姚信等备官僚,中军步骑二千人以灵舆法贺,东迎神于明陵,引见仁等亲拜送于庭。十二月,仁奉灵舆法驾至。
    孙和传:“十二月,遣守丞相孟仁、太常姚信等备官僚中军步骑二千人,以灵舆法驾,东迎神於明陵。”
    资治通鉴卷七十九:“(九月)吴主以孟仁守丞相,奉法驾东迎其父文帝神于明陵。”
    谨案:[孙和传]将其事并在十二月“法驾至”时,[通鉴]则并在东迎之初,误。当据[实录]补之。另,“九月”、“十月”,未详孰是。
    [三国志校笺]亦引用此曰:[实录]作“冬十月”。[实录]句上有“十二月”三字。
    惟取其异同,未作解析。

----------------------------------------------------------------------------------
三、讹误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建安十三年:瑜与程普等追破仁军于南郡,瑜为流矢中其右胁,疮甚,卧。仁乃勒兵逼,瑜乃自起舆行军阵间,仁闻收军,退走。权以瑜领南郡,镇江陵。
    吴主传:“十四年,瑜、仁相守岁馀,所杀伤甚众。仁委城走。权以瑜为南郡太守。”
    周瑜传:“仁由是遂退。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
    谨案:则“曹仁退兵”和“周瑜领南郡、镇江陵”皆在建安十四年(209年)。[实录]误。

    2、建安十八年:权自与操相持于濡须,使将军常雕等以兵五千,乘油船,夜入中洲,权使将军严圭、朱桓等率水军击破之,枭其将诸葛虎,并首虏三千人而还。
    吴主传注引吴历曰:“曹公出濡须,作油船,夜渡洲上。”
    吴主传:“(黄武二年)三月,曹仁遣将军常雕等,以兵五千,乘油船,晨渡濡须中州。仁子泰因引军急攻硃桓,桓兵拒之,遣将军严圭等击破雕等。”
    朱桓传:“(黄武元年)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须城,分遣将军常雕督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别袭中洲。中洲者,部曲妻子所在也。仁自将万人留橐皋,复为泰等后拒。桓部兵将攻取油船,或别击雕等,桓等身自拒泰,烧营而退,遂枭雕,生虏双,送武昌,临陈斩溺,死者千馀。”
    谨案:据[吴主传],则“常雕事”在黄武二年(223)。[朱桓传]“黄武元年”语,乃魏出兵之年。盖[实录]因其皆“作油船,夜渡洲上”而混之。其相差十年,错甚。另,“诸葛虎”,或为“诸葛虔”之讹。

    3、建安十九年:夏五月,权又征皖城,取之,获太守硃光。
    吴主传:“十九年五月,权征皖城。闰月,克之,获庐江太守硃光及参军董和,男女数万口。”
    资治通鉴卷六十七:“闰月,权亲攻皖城。”
    谨案:五月,乃出“征”之初。闰月,乃“攻”城之时。[实录]并为一月之内,误。

    4、建安二十四年:权表汉天子,自率陆逊、吕蒙等西征关羽。至大桑浦,拜吕范为建武将军、领丹阳太守,封宛陵侯,使镇建业。谓之曰:“前从卿言,无今日之劳也。今当取之,卿好为我居守也。”
    吕范传:“刘备诣京见权,范密请留备。后迁平南将军,屯柴桑。权讨关羽,过范馆,谓曰:“昔早从卿言,无此劳也。今当上取之,卿为我守建业。”权破羽还,都武昌,拜范建威将军,封宛陵侯,领丹杨太守,治建业,督扶州以下至海,转以溧阳、怀安、宁国为奉邑。”
    谨案:疑其升官当在权破羽后。一为卒得荆州,举国欢腾,而其留守亦当有功;二为改都武昌,权如自回建业,则无需吕范守,因此当时未便使其为丹杨太守。是[实录]顺序颠倒。

    5、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一月,大破关羽,定荆州,释魏将于禁囚,归之......密使潘璋等径路邀之,令朱然纳降......诛之。
  武帝纪:“冬十月,军还洛阳。孙权遣使上书,以讨关羽自效。王自洛阳南征羽,未至,晃攻羽,破之,羽走,仁围解。王军摩陂。”
    吴主传:“闰月,权征羽,先遣吕蒙袭公安,获将军士仁。蒙到南郡,南郡太守麋芳以城降。蒙据江陵,抚其老弱,释于禁之囚。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关羽还当阳,西保麦城。权使诱之。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权先使硃然、潘璋断其径路。十二月,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遂定荆州。”
    陆逊传:“备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逊请金银铜印,以假授初附。是岁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也。”
    谨案:从孙权征荆州之初至斩获关羽等,其间经过四个月,[误录]并于一月,误。

    6、建安二十五年:明年冬十月,曹丕代汉称魏,号黄初元年,而权江东犹称建安。
  文帝纪:“改建安二十五年为延康元年......冬十月......汉帝以觽望在魏,乃召髃公卿士,告祠高庙。使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庚午,王升坛即阼,百官陪位。事讫,降坛,视燎成礼而反。改延康为黄初,大赦。”
    吴主传:“(建安二十五年)冬,魏嗣王称尊号,改元为黄初。”
    谨案:曹丕改元称帝于是年,非明年也。

    7、建安二十七年:夏四月,刘备称帝号于蜀,即黄初二年也。
    吴主传:“黄初二年四月”
    谨案:魏黄初二年既汉建安二十六年,此云二十七年,误。

    8、黄武元年:二十八年春正月,蜀军前后连五十余营,分据险地,进升马鞍山。陆逊督诸将随轻重应接,四面攻围。闰正月,大破蜀军于五屯。二月,权以破蜀事使报魏,魏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来盟誓。
    吴主传:“(三月)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馀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自正月至闰月,大破之......初权外讬事魏,而诚心不款。魏乃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徵任子,权辞让不受。”
    文帝纪:“五月......闰月,孙权破刘备于夷陵......秋七月......”
    资治通鉴卷六十九:“自正月与吴相拒,至六月不决......闰月,逊将进攻汉军。”
    谨案:孙吴于建安二十七年改元黄武,此云二十八年,大误。
    又,按[吴主传],其年闰月在三月后,[文帝纪]则在五月后、七月前。而[通鉴]中其年闰六月甚明。
    [三国志旁证]:潘眉曰:“是年闰六月。”
    [实录]云“闰正月”,误。其后言“二月以破蜀事报魏”,乃延袭上误。时未破也,安得报之。

    9、黄武元年:冬十一月,权就吴王位于武昌,大赦,改年号为黄武元年。十一月,蜀使致书于权,引躬自责,永修旧好。
    文帝纪:“(冬十月)是月,孙权复叛。”
    先主传:“冬十月,诏丞相亮营南北郊於成都。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先主许之,遣太中大夫宗玮报命。”
    资治通鉴卷六十九:“(冬十月)吴王以扬越蛮夷多未平集,乃卑辞上书,求自改历......于是吴王改元黄武,临江拒守......(十一月)吴王使太中大夫郑泉聘于汉,汉太中大夫宗玮报之。”
    谨案:则前“冬十一月”为“十月”之讹。或曰刘备遣宗玮使吴于十月,至吴则为十一月。

    10、黄武六年:春正月,韩当子综以众叛归魏。
    吴主传:“春正月,诸将获彭绮。闰月,韩当子综以其众降魏。”
    资治通鉴卷七十:“(太和元年)是岁,吴昭武将军韩当卒,其子综淫乱不轨,惧得罪,闰月,将其家属、部曲来奔。”
    谨案:应以“闰月”为是。另,魏太和元年既吴黄武六年。然韩当卒于黄武五年(226年),[通鉴]误。
    韩当传:“会病卒,子综袭侯领兵。其年,权征石阳,以综有忧,使守武昌,而综淫乱不轨。权虽以父故不问,综内怀惧,载父丧,将母家属部曲男女数千人奔魏。”
    孙权征石阳在黄武五年,因以知之。
    吴主传:“(黄武五年)秋七月,权闻魏文帝崩,征江夏,围石阳,不克而还。”

    卷第二:[太祖下]

    1、嘉禾元年:夏六月,皇太子登归自武昌,留省侍。
    孙登传:“后弟虑卒,权为之降损,登昼夜兼行,到赖乡,自闻,即时召见。”
    吴主传:“嘉禾元年春正月,建昌侯虑卒。”
    资治通鉴卷七十二:“春,正月,吴主少子建昌侯虑卒。太子登自武昌入省吴主,因自陈久离定省,子道有阙;又陈陆逊忠勤,无所顾忧。乃留建业。”
    谨案:孙虑卒于正月,孙登“昼夜兼行”,安需五个月之久才置建业。当以[孙登传]与[通鉴]互证之,正月事。

    2、嘉禾三年:六月,帝率六军亲征合肥,别使大将军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张承、孙韶等将兵向广陵、淮阳。魏明帝自东出拒之,帝还军。
    吴主传:“夏五月,权遣陆逊、诸葛瑾等屯江夏、沔口,孙韶、张承等向广陵、淮阳,权率大众围合肥新城。”
    资治通鉴卷七十二:“五月,吴主入居巢湖口,向合肥新城,众号十万;又遣陆逊、诸葛瑾将万馀人入江夏、沔口,向襄阳;将军孙韶、张承入淮,向广陵、淮阴。”
    谨案:[实录]误。

    3、嘉禾四年:八月,雨雹,又陨霜。
    吴主传:“秋七月,有雹。”
    谨案:[三国志旁证]:[晋书五行志下]云:吴孙权嘉禾四年七月,雨雹,又陨霜。是时吕壹作威用事,诋毁重臣,排陷无辜。自太子登以下咸患毒之,而壹反获封侯宠异。
    是[实录]误。

    4、赤乌七年:春二月,以大将军陆逊为丞相。
    吴主传:“春正月,以上大将军陆逊为丞相。”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春,正月,吴主以上大将军陆逊为丞相。”
    谨案:[实录]误。

    5、赤乌十三年:冬十月,全公主鲁斑与太子母王夫人有隙,数谗太子,帝乃幽闭和于省内......竟废太子和为庶人,迁于故鄣,赐鲁霸死。
    吴主传:“(八月)废太子和,处故鄣。鲁王霸赐死。”
    资治通鉴卷七十五:“(夏五月)全公主既与太子和有隙......秋,吴主遂幽太子和......遂废太子和为庶人,徙故鄣,赐鲁王霸死。”
    谨案:则“谗”在五月,“幽”在七月,“废”在八月。[实录]并在十一月立太子亮之前的十月,误。

    6、赤乌十三年:(十二月)临海罗阳县有神......帝闻之,使中书郎李崇赍辅国将军罗阳王印绶往迎之。神至建业,敕於苍龙门外立第宅,所经山川之神,辄使与神相闻,言吉凶水旱,往往有验。帝之纳邪拒谏近之矣。
    吴主传:“(太元元年夏五月)初临海罗阳县有神......是月,遣中书郎李崇赍辅国将军罗阳王印绶迎表。表随崇俱出,与崇及所在郡守令长谈论,崇等无以易。所历山川,辄遣婢与其神相闻。秋七月,崇与表至,权於苍龙门外为立第舍,数使近臣赍酒食往。表说水旱小事,往往有验。”
    谨案:则是[吴主传]中“初”乃[实录]所言十二月,然遣使迎之,在太元元年五月,立宅于苍龙门外则在七月。[实录]并系一处,误。

    卷第三:[废帝]

    1、五凤二年:春正月,骠骑将军吕据袭寿春,魏将文钦降,淮南余众数万来奔。
    孙亮传:“闰月壬辰,峻及骠骑将军吕据、左将军留赞率兵袭寿春,军及东兴,闻钦等败。壬寅,兵进于橐皋,钦诣峻降,淮南馀众数万口来奔。”
    资治通鉴卷七十六:“(闰月)吴丞相峻率骠骑将军吕据、左将军会稽留赞袭寿春,司马师命诸军皆深壁高垒,以待东军之集。”
    谨案:其年闰正月,[实录]误。

    2、五凤三年:春正月,新作太庙,迁太祖神主,大赦,改太平元年。
    孙亮传:“(五凤二年)十二月,作太庙......(太平元年冬十月)己酉,大赦,改年。”
    资治通鉴卷七十六:“(正元二年)冬,十二月,始作太庙于建业,尊大帝为太祖......(太平元年冬十月)己酉,大赦,改元太平。”
    谨案:魏正元二年既吴五凤二年。[实录]误。

    3、五凤三年(九月)癸卯,以胤为大司马,据又密使使与滕胤谋,自广陵引军还讨孙綝,与胤会苍龙门。是夜,风急,据不至,綝使华融(原作华容)勒兵攻胤,杀之。
    孙亮传:“癸卯,更以胤为大司马......冬十月丁未,遣孙宪及丁奉、施宽等以舟兵逆据於江都,遣将军刘丞督步骑攻胤。胤兵败夷灭。”
    资治通鉴卷七十七:“(九月)綝更以胤为大司马......(冬十月)......遂杀胤及将士数十人。”
    谨案:是“九月癸卯”以胤为大司马,“十月丁未”杀滕胤甚明。[实录]误将二事并记一处。

    4、永安六年:九月,蜀以魏见伐来告。
    孙休传:“冬十月,蜀以魏见伐来告。”
    资治通鉴卷七十八:“冬,十月,汉人告急于吴。”
    谨案:[实录]误。

    卷第四:[后主]

    1、元兴元年:秋九月,贬太后为景皇后,称安定宫。追谥父和为文皇帝,改葬明陵,置园邑二百家,祖母王氏为大懿皇后,母何氏为文皇后,立夫人滕氏为皇后。
    孙皓传:“九月,贬太后为景皇后,追谥父和曰文皇帝,尊母何为太后。(十月)立皇后滕氏。”
    资治通鉴卷七十八:“(九月)吴主贬硃太后为景皇后,追谥父和曰文皇帝,尊母何氏为太后......(十月)立妃滕氏为皇后。”
    孙休朱夫人传:“孙皓即位月馀,贬为景皇后,称安定宫。”
    谨案:九月贬朱氏、追谥父母,十月立后。[实录]并为一处,误。
    又[孙皓传]、[通鉴]皆称“尊母何为太后”,然其为太后在“月余后”,[实录]“文皇后”是也。
    孙和何姬传:“皓即位,尊和为昭献皇帝,何姬为昭献皇后,称升平宫,月馀,进为皇太后。”
    其下注引吴录曰:“皓初尊和为昭献皇帝,俄改曰文皇帝。”
    另,祖母王氏之封,二书皆未载,应以[实录]在同时为是。
    吴主权王夫人传:“和子皓立,追尊夫人曰大懿皇后。”

    2、元兴元年:十二月,司马昭为魏相国,遣使徐绍赍书来,陈事势利害。
    孙皓传:“(十二月)晋文帝为魏相国,遣昔吴寿春城降将徐绍、孙彧衔命赍书,陈事势利害,以申喻皓。”
    资治通鉴卷七十八:“冬,十月,丁亥,诏以寿春所获吴相国参军事徐绍为散骑常侍,水曹掾孙彧为给事黄门侍郎,以使于吴。”
    曹奂传:“冬十月丁亥,诏曰:“相国参军事徐绍、水曹掾孙彧,昔在寿春,并见虏获。绍本伪南陵督,才质开壮;彧,孙权支属,忠良见事。其遣绍南还,以彧为副,宣扬国命,告喻吴人,诸所示语,皆以事实,若其觉悟,不损征伐之计,盖庙胜长算,自古之道也。其以绍兼散骑常侍,加奉车都尉,封都亭侯;彧兼给事黄门侍郎,赐爵关内侯。绍等所赐妾及男女家人在此者,悉听自随,以明国恩,不必使还,以开广大信。” ”
    晋书文帝纪:“冬十月丁亥,奏遣吴人相国参军徐劭、散骑常侍水曹属孙彧使吴,喻孙皓以平蜀之事,致马锦等物,以示威怀。”
    谨案:[实录]、[孙皓传]误。司马昭出任相国一职事在景元四年(263年)十月(见[曹奂传]、[通鉴]、[晋书]),盖误于司马炎于其年八月副贰相国事。
    曹奂传:“八月庚寅,命中抚军司马炎副贰相国事,以同鲁公拜后之义。”([通鉴]、[晋书]同)

    3、甘露元年:冬十月,使大鸿胪张俨、五官中郎将丁忠于魏吊祭司马文王。
    孙皓传:“宝鼎元年正月,遣大鸿胪张俨、五官中郎将丁忠吊祭晋文帝。”
    资治通鉴卷七十九:“(泰始二年)三月,戊戌,吴遣大鸿胪张俨、五官中郎将丁忠来吊祭。”
    谨案:晋泰始二年既吴宝鼎元年。或曰[孙皓传]所载为“遣”从吴出发的时间,[通鉴]所记为吴使到达“来”的时间,然二书并言为宝鼎元年事,则是[实录]误之。
    孙皓传:“甘露元年三月,皓遣使随绍、彧报书曰:“知以高世之才,处宰辅之任,渐导之功,勤亦至矣。孤以不德,阶承统绪,思与贤良共济世道,而以壅隔未有所缘,嘉意允著,深用依依。今遣光禄大夫纪陟、五官中郎将弘璆宣明至怀。” 绍行到濡须,召还杀之,徙其家属建安,始有白绍称美中国者故也。”
    或误于此。
    晋书文帝纪:“夏四月,孙皓使纪陟来聘,且献方物。”
    则又是“三”为出发时间,“四”为到达时间。
    资治通鉴卷七十九:“春,三月,吴主使光禄大夫纪陟、五官中郎将洪璆与徐绍、孙彧偕来报聘。绍行至濡须,有言绍誉中国之美者,吴主怒,追还,杀之。”
    此与[孙皓传]同,必因其后皆接“三月杀徐绍”事。

    4、甘露二年:(春正月)张俨、丁忠等使晋还......(二月)后主既得丁忠定议,欲北伐。
    谨案:此乃延袭上误,张俨等于正月方出使,三月才至,安得又于正月还,于二月议北伐事。[通鉴]于此并在三月。

    5、天纪三年:秋七月,以张悌为丞相......
    孙皓传:“八月,以军师张悌为丞相......”
  资治通鉴卷八十:“八月,吴以军师张悌为丞相......”
    谨案:[实录]误。

    6、天纪三年:冬十月,晋军来伐。
    孙皓传:“冬,晋命镇东大将军司马伷向涂中。”
    资治通卷八十:“冬十一月,大举伐吴。”
    晋书武帝纪:“十一月,大举伐吴。”
    谨案:[实录]误。

    7、天纪四年:春正月,杜预等破荆州,晋军并进。殿中亲近数百人皆一叩头请曰:“今贼将至,兵不起刃,众并离心,愿坐岑昬以谢天下。”后主始惶惧,许之,左右遂争起收昏,杀之。寻遣追,已不及。
    晋书武帝纪:“(二月)甲戌,杜预克江陵,斩吴江陵督王延。”
    资治通鉴卷八十一:“(二月)杜预进攻江陵,甲戌,克之。”
    孙皓传:“三月丙寅,殿中亲近数百人叩头请皓杀岑昬,皓惶愦从之。”
    资治通鉴卷八十一:“(三月)及晋兵将至,殿中亲近数百人叩头请于吴主曰:“北军日近而兵不举刃,陛下将如之何?”吴主曰:“何故?”对曰:“正坐岑昏耳。”吴主独言:“若尔,当以奴谢百姓!”众因曰:“唯!”遂并起收昏。吴主骆驿追止,已屠之矣。”
    谨案:二书皆言“二月克江陵”、“三月斩岑昬”,是[实录]“正月”误。

    8、天纪四年:(正月)是月,晋王浑、周浚攻陷江西屯戍,后主使丞相、军师将军张悌,右将军、副军师诸葛靓等督丹杨太守沈莹、护军将军孙震帅众三万渡江,逆之至牛渚。
  资治通鉴卷八十一:“(二月)吴主闻王浑南下,使丞相张悌督丹杨太守沈莹、护军孙震、副军师诸葛靓帅众三万渡江逆战。”
    谨案:王浑攻陷寻阳在“正月”,吴主遣将拒之在“二月”。[实录]并系一处,误。

    9、天纪四年:二月,王浑、周浚等进屯横江。后主闻悌军没,甚惧,自选羽林精甲以配沈莹、孙震等,屯于板桥。己未,晋龙骧将军王濬总蜀兵沿流直指建业,琅邪王司马伷帅六军济自三山,遣周浚、张乔等破吴军于板桥,莹等皆遇害。
    晋书武帝纪:“春正月癸丑,王浑克吴寻阳赖乡诸城。”
    晋书王浑传:“及大举伐吴,浑率师出横江,遣参军陈慎、都尉张乔攻寻阳濑乡。”
    资治通鉴卷八十一:“(春正月)杜预向江陵,王浑出横江。”
    孙皓传:“(春)浑复斩丞相张悌、丹杨太守沈莹等。”
    其下注引干宝晋纪曰:“大败吴军于版桥,获悌、震、莹等。”(其注在“三月”之前)
    资治通鉴卷八十一:“(三月)(张悌)已为晋兵所杀,并斩孙震、沈莹等七千八百级。”
    晋书武帝纪:“(二月)斩悌及其将孙震、沈莹。”
    谨案:是“王浑出横江”在正月,[实录]误。
    又,张悌、沈莹、孙震一时俱死,非分两次。[实录]又误。或曰,是诸书略之。

----------------------------------------------------------------------------------
四、待质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建安六年:春,策所署庐江太守李术闻策死,遂不从命......权怒,自征之,枭首,屠其城。
    吴主传注引江表传曰:“权大怒......是岁举兵攻术於皖城......遂屠其城,枭术首。”(此注在建安五年后,[吴主传]不载建安六年事)
    资治通鉴卷六十三:“(建安五年冬十月)庐江太守李术不肯事权......因举兵攻术于皖城......遂屠其城,枭术首。 ”
    谨案:或曰“建安五年十月”为出兵之时,“建安六年春”为讨平之时。

    2、建安十五年:骘到,杀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臣。
    士燮传:“(建安十五年)而吴巨怀异心,骘斩之。”
    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建安十五年)吴巨外附内违,骘诱而斩之,威声大震。”
    步骘传:“明年(建安十六年),追拜使持节、征南中郎将。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巨阴怀异心,外附内违。骘降意怀诱,请与相见,因斩徇之,威声大震。”
    谨案:各书皆并在建安十五年(210年)。然依[步骘传],则其斩吴巨应在“明年”。如是,则其余二书乃将两年间事并系一处。如不是,则疑“明年,追拜使持节、征南中郎将”应在斩吴巨之后。既升官之因乃“斩吴巨”。
    又[三国志旁证]:[水经浪水注]云:王氏[交广春秋]曰:“建安十六年,吴遣临淮步骘为交州刺史,将武吏四百人之交州,道路不通,苍梧太守长沙吴巨,拥众五千,骘有疑于巨,先使谕巨,巨迎之于零陵,遂得进州。巨既纳骘,而后有悔,骘以兵少,恐不存立。巨有都督区景,勇略与巨同,士为用。骘恶之,阴使人诣巨,巨往告景勿诣骘,骘请不已,景又往,乃于厅事前中庭,俱斩首以徇众。”又曰:“骘杀吴巨、区景,使严舟船,合兵二万,下取南海。”
    此盖又将两年间事并系一处,只是系于“杀吴巨”的建安十六年(211年)。
    未详孰是。

    3、建安二十四年:八月,刘备称汉中王。
    先主传:“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
    后汉书孝献帝纪:“二十四年春二月壬子晦,日有食之。夏五月,刘备取汉中。秋七月庚子,刘备自称汉中王。”
    资治通鉴卷六十九:“秋,七月,刘备自称汉中王。”
    后汉纪孝献皇帝纪卷第三十:“二十四年春三月壬子晦,日有蚀之。夏五月,刘备取汉中。秋八月,诸葛亮等上言曰......遂于沔阳设坛场,御王冠于刘备。备上言曰......九月......”
    谨案:[蜀书]中仅言“秋”,未言其月。[通鉴]、[后汉书]“七月”和[实录]、[后汉纪]“八月”,未详孰是。

    4、黄武三年:冬十月晦日,有蚀之。
    资治通鉴卷七十:“十一月,戊申晦,日有食之。”
    谨案:“十月”、“十一月”,未详孰是。

    卷第二:[太祖下]

    1、黄龙二年:二月,使将军卫温、诸葛直下海求亶、夷二洲,得夷洲数千人而还。
    吴主传:“(春正月)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
    资治通鉴卷七十一:“春,吴主使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洲、亶洲。”
    谨案:[通鉴]事在二月前,此当脱“正月”二字。或曰正月乃“下海”之初,二月为“还”期。

    2、嘉禾元年:春,丞相顾雍奏宜修郊庙社稷,以承天意。诏答未许。
    吴主传注引江表传曰:“是冬,群臣以权未郊祀,奏议曰:“......”权曰:“......”重奏曰:“......”权曰:“......”复书曰:“......”权曰:“......””
    谨案:“春”、“冬”,未详孰是。

    3、嘉禾二年:冬十月,诏使中书郎陈恂、谢宏往拜句丽王宫为单于。
    吴主传注引吴书曰:“其年(嘉禾二年),宫遣皁衣二十五人送旦等还,奉表称臣......间一年,遣使者谢宏、中书陈恂拜宫为单于。”
    谨案:“二年”、“三年”,未详孰是。

    4、嘉禾六年:夏用左执法胡综,左节度顾谭议定法长吏不许奔丧。诏曰:“遭丧不奔,法非古也,盖随时之宜,以义断恩。自今已后,长吏不得奔丧废职。有犯者,大辟行治。”
    吴主传:“六年春正月,诏曰:“......遭丧不奔非古也,盖随时之宜,以义断恩也。前故设科,长吏在官,当须交代,而故犯之,虽随纠坐,犹已废旷。方事之殷,国家多难,凡在官司,宜各尽节,先公后私,而不恭承,甚非谓也。中外群僚,其更平议,务令得中,详为节度。”顾谭议,以为“......”将军胡综议,以为“......””
    谨案:“夏”、“春”,未知孰是。又,按[吴书],则此诏布于胡综、顾谭议之前。

    5、嘉禾六年:冬十二月,赤乌群集前殿。大赦。改明年为赤乌元年。
    吴主传:“(嘉禾七年八月)诏曰:“间者赤乌集於殿前,朕所亲见,若神灵以为嘉祥者,改年宜以赤乌为元。””於是改年。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景初二年)九月,吴改元赤乌。”
    谨案:魏景初二年既吴嘉禾七年。[实录]所言“十二月”,或为“赤乌集于殿前”之时。改元则明年事,[实录]误。另,“八月”、“九月”,未详孰是。

    6、赤乌元年:春正月,侍御史谢宏奏更铸大钱,一当千,以广货,帝许之。
    吴主传:“春,铸当千大钱。”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二月)吴人铸当千大钱。”
    谨案:“正月”、“二月”,未详孰是。或曰“正月”乃初“奏”时,“二月”乃实“铸”时。

    7、赤乌元年:二月,追拜夫人步氏为皇后。
    吴主传:“(秋八月)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吴主权步夫人传:“及薨,臣下缘权指,请追正名号,乃赠印绶,策命曰:“惟赤乌元年闰月戊子......今使使持节丞相醴陵侯雍,奉策授号,配食先后。””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九月)吴步夫人卒。”
    谨案:“二月”、“八月”、“九月”、“闰月”,未详孰是。三书皆承“改元”事后。

    8、赤乌元年:秋七月,典校事吕壹坐奸事,伏诛。
    吴主传:“(八月)后壹奸罪发露伏诛,权引咎责躬,乃使中书郎袁礼告谢诸大将。”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九月)壹既伏诛,吴主使中书郎袁礼告谢诸大将。”
    谨案:“七月”、“八月”、“九月”,未详孰是。三书皆承“步皇后”事后。

    9、赤乌三年:十二月,使左台侍御史郗俭监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名运渎。
    吴主传:“夏四月,大赦,诏诸郡县治城郭,起谯楼,穿堑发渠,以备盗贼。”
    谨案:未知二书所言是否一事。

    10、赤乌五年:二月,群臣奏请立皇后及皇子为诸侯王。
    吴主传:“(正月)百官奏立皇后及四王。”
    谨案:“二月”、“正月”,未详孰是。

    11、赤乌九年:(九月)时用大钱,物贵,百姓不便。诏除大钱,卑物价,使收其钱,熔为器。
    吴主传注引江表传曰:“是岁,权诏曰:“谢宏往日陈铸大钱,云以广货,故听之。今闻民意不以为便,其省息之,铸为器物,官勿复出也。私家有者,敕以输藏,计畀其直,勿有所枉也。””
    资治通鉴卷七十五:“(九月)吴人不便大钱,乃罢之。”
    谨案:[通鉴]事在九月,然此年记事到九月而止,可知实在九月之后。因[江表传]此条紧承九月事后,疑[实录]、[通鉴]脱“是岁”。

    12、赤乌十三年:十二月,有神人授书,告以改年、立后。帝大赦,改明年为太元元年。
    吴主传:“是岁,神人授书,告以改年、立后。太元元年夏五月,立皇后潘氏,大赦,改年。”
    资治通鉴卷七十五:“(熹平三年五月)吴主立潘夫人为皇后,大赦,改元太元。”
    谨案:因[吴书]此条紧承十二月事后,疑[实录]脱“是岁”。同上第12条。另,魏熹平三年既吴太元元年。[实录]误。

    13、神凤元年:三月,帝疾甚,使有司传诏问神人王表请福。
    吴主传:“(二月)诸将吏数诣王表请福,表亡去。”
    谨案:“三月”、“二月”,未详孰是。

    卷第三:[废帝]

    1、五凤元年:十二月,星孛于牛斗。交阯稗草化为稻,此草妖也。昔三苗亡而五谷变。
    孙亮传:“冬十一月,星茀于斗、牛。”
    其下注引江表传曰:“是岁交阯稗草化为稻。”
    搜神记:“吴孙亮五凤元年六月,交址稗草化为稻。昔三苗将亡,五谷变种。此草妖也。其后亮废。”
    谨案:“十二月”、“十一月”,未详孰是。另,因[江表传]紧承十一月事后,疑[实录]脱“是岁”。同上卷二第12、13条。当依[搜神记]作“六月”。

    2、五凤三年:(十月)己酉,遣将军施宽、刘承等将兵逆吕据,左右皆劝据入魏,据曰:“耻为叛臣。”遂杀于新州,夷三族。
    孙亮传:“己酉,大赦,改年。辛亥,获吕据於新州。”
    资治通鉴卷七十七:“己酉,大赦,改元太平。或劝吕据奔魏者,据曰:“吾耻为叛臣。”遂自杀。”
    谨案:[实录]误以为改元“太平”在春正月,见上讹误类卷三第2条。因此此处不言改年事。而[通鉴]亦不载“辛亥”语,未详孰是。

    3、永安二年:二月,备九卿官,下诏劝广农事,进用忠贤。
    孙休传:“三月,备九卿官。”
    谨案:“二月”、“三月”,未详孰是。

    4、永安四年:(九月)吴人陈焦死,埋六日更生,穿土而出。
    孙休传:“是岁,安吴民陈焦死,埋之,六日更生,穿土中出。”
    谨案:因[吴书]此条紧承九月事后,疑[实录]脱“是岁”。同上卷二第12、13条及上第1条。

    卷第四:[后主]

    1、建衡三年:冬十月,苍梧太守陶璜与监军虞汜大破晋交趾太守杨稷,稷降。因定日南、九真,大赦,分交趾为新昌郡,破扶严,置武平郡。十一月,凤皇集西苑,大赦,改明年为凤皇元年。
    孙皓传:“是岁,汜、璜破交阯,禽杀晋所置守将,九真、日南皆还属。大赦,分交阯为新昌郡。诸将破扶严,置武平郡......西苑言凤凰集,改明年元。”
    资治通鉴卷七十九:“(秋七月)吴大都督薛珝与陶璜等兵十万,共攻交趾,城中粮尽援绝,为吴所陷,虏杨稷、毛炅等......九真、日南皆降于吴。吴大赦......(十二月)吴改明年元曰凤凰。”
    谨案:“十月”、“七月”;“十一月”、“十二月”,未详孰是。

    2、凤皇二年:春,宫人贼市百姓物。
    孙皓传:“(秋九月)皓爱妾或使人至市劫夺百姓财物。”
    资治通卷八十:“(是岁)吴主爱姬遣人至市夺民物。”
    谨案:“春”、“秋”,未详孰是。

    3、天纪四年:(五月)甲午,晋帝使诏慰劳,封为归命侯。
    孙皓传:“四月甲申,诏曰:“孙皓穷迫归降,前诏待之以不死,今皓垂至,意犹愍之,其赐号为归命侯。””
    资治通鉴卷八十一:“夏,四月,甲申,诏赐孙皓爵归命侯。”
    晋书武帝纪:“五月辛亥,封孙皓为归命侯。”
    谨案:“五月甲午”、“四月甲申”、“五月辛亥”,未详孰是。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6-1-20 16: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
第三篇:官职篇
----------------------------------------------------------------------------------
一、增补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建安二十五年:秋,魏将梅敷使南阳长史张俭送款。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6-1-20 16:1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
第四篇:人物篇
----------------------------------------------------------------------------------
一、增补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建安五年:(四月)(孙策)为(许)贡客许昭伏刺之,伤面。
    孙策传:“未发,会为故吴郡太守许贡客所杀。先是,策杀贡,贡小子与客亡匿江边。策单骑出,卒与客遇,客击伤策。”
    其下注引江表传曰:“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雠。猎日,卒有三人即贡客也。策问:“尔等何人?”答云:“是韩当兵,在此射鹿耳。”策曰:“当兵吾皆识之,未尝见汝等。”因射一人,应弦而倒。馀二人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

    2、建安十二年:袭身长八尺,武力绝人,声发若雷,贼帅望旗散走。
    董袭传:“长八尺,武力过人......袭所向辄破,虎等望见旌旗,便散走。”

    3、建安十四年:自饯备于江上,观望久之,谓备曰:“孤与埽清逋秽,迎帝定都,事成之日,愿与公乘舟游沧海耳。”备对曰:“此亦备之志也。”

    4、建安二十二年:是岁,偏将军、都亭侯凌统卒。
    谨案:见[列传篇--人物类--卷一第1条]。

    5、建安二十四年:是岁,南昌太守孱陵侯吕蒙卒。
    谨案:[吴书]未载其卒年。[实录]以为此时,盖因其事迹至此而断。

    6、黄武元年:以东征将军高瑞领丹阳太守。

    7、黄武五年:(冬十一月)卫将军、交趾太守、龙编侯士燮卒。
    士燮传:“燮在郡四十馀岁,黄武五年,年九十卒。”

    卷第二:[太祖下]

    1、黄龙元年:(四月)甲午,公卿再请,王曰:“群臣百辟,咸以寡人上副天心,寡人敢辞。”

    2、嘉禾元年:春,丞相顾雍奏宜修郊庙社稷,以承天意。诏答未许。
    吴主传注引江表传曰:“是冬,群臣以权未郊祀,奏议曰:“......”权曰:“......”重奏曰:“......”权曰:“......”复书曰:“......”权曰:“......””
    谨案:[江表传]仅称“群臣”奏之,[顾雍传]亦未载此事。

    3、赤乌三年:十二月,使左台侍御史郗俭监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名运渎。

    4、赤乌四年:三月,镇北将军(原作右将军)孙韶卒。
    孙韶传:“赤乌四年卒。”

    5、赤乌四年:五月,皇太子登薨,帝闻惊惋,哀不自胜。诏曰:“国丧明嫡,百姓何福?”

    6、赤乌六年:(冬十一月)是月,太子太傅、都乡侯阚泽薨。
    阚泽传:“六年冬卒,权痛惜感悼,食不进者数日。”

    7、太元元年:(八月)华覈以为役繁赋重,区务不容之效也。因条奏之,帝曾不省。
    华覈传:“始为上虞尉、典农都尉,以文学入为秘府郎,迁中书丞。和废后,为黄门侍郎。”
    谨案:此既[吴书]中华覈在孙权时代的全部记载,未闻有此一谏。

    8、神凤元年:夏四月乙未,帝崩于内殿。
    吴主传:“夏四月,权薨。”
    资治通鉴卷七十五:“夏,四月,吴主殂。”
    谨案:诸葛恪传:“与弟公安督融书曰:“今月十六日乙未,大行皇帝委弃万国,群下大小,莫不伤悼。”
    [三国志旁证]:吴主以四月薨,推神凤元年四月乙未,乃二十六日,传文脱‘二’字。
    当据补。

    卷第三:[废帝]

    1、五凤三年:遣钦为先锋,以吕据、朱异、刘纂、唐咨等自江都引众军入淮、泗以继之。
    孙亮传:“先遣钦及骠骑将军吕据、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硃异、前将军唐咨军自江都入淮、泗。”
    孙峻传:“文钦说峻征魏,峻使钦与吕据、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硃异、前将军唐咨自江都入淮、泗,以图青、徐。”
    资治通鉴卷七十七:“文钦说吴人以伐魏之利,孙峻使钦与骠骑将军吕扰及车骑将军刘纂、镇南将军硃异、前将军唐咨自江都入淮、泗,以图青、徐。”
    谨案:“先锋”之语,或当因[实录]补之。

    卷第四:[后主]

    1、宝鼎二年:时大将军陆凯、徐陵亭侯华覈上书谏曰:“敌国强大,西蜀倾覆,深可为忧。臣以为安抚修德在急,而功作无益于时。”后主不纳。
    孙皓传注引江表传曰:“陆凯固谏,不从。”
    资治通鉴卷七十九:“陆凯谏,不听。”
    谨案:两书皆言“陆凯谏”,但不见其文。而[陆凯传]、[华覈传]亦未见。又[通鉴]及[华覈传]又各载华覈当时所上二疏(略)不尽相同。疑上文既陆凯谏文。

    2、凤皇元年:秋八月,左丞相万彧以汇禁中语,因会钦毒,不死,自杀。
    孙皓传:“是岁右丞相万彧被谴忧死。”
    资治通鉴卷七十九:“是岁,吴主因会,以毒酒饮彧,传酒人私减之。又饮留平,平觉之,服他药以解,得不死。彧自杀。”

    3、凤皇三年:后主益怒,曰:“欲书朕过耶!”竟诛之。

    4、天纪二年:夏五月,右国史徐陵亭侯华覈卒。
    华覈传:“天册元年以微谴免,数岁卒。”
    谨案:天册元年(275年)至天纪二年(278年),时隔三年,可当一“数”字矣。

    5、案,三十国春秋:晋王济尝与武帝澙,时济伸脚在局下,因问皓曰:“闻君生剥人面皮何也?”皓曰:“人臣无礼于其君者,则剥之。”武子大惭,遽缩脚。或侍宴武帝,曰:“闻君善歌,令唱汝歌。”皓应声曰:“昔与汝为邻,今为汝作臣。劝汝一杯酒,愿汝寿千春。”

    6、皓在位,天纪末,有窥上国之心,使太卜尚广筮并天下,得同人之颐,对曰:“吉。庚子岁,青盖入洛。”故皓以克平西北为事,不备其亡,时岁实庚子也。

----------------------------------------------------------------------------------
二、辨疑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建安十二年:太夫人吴氏薨,合葬高陵。
    吴主传:“七年,权母吴氏薨。”
    孙破虏吴夫人传:“建安七年,临薨,引见张昭等,属以后事,合葬高陵。”
    其下注引志林曰:“按会稽贡举簿,建安十二年到十三年阙,无举者,云府君遭忧,此则吴后以十二年薨也。八年九年皆有贡举,斯甚分明。”
    谨案:如[志林]所言,则早有人疑而辨之。
    今查[三国志旁证]卷二十八:“案,此书七年者,当因下文“八年景卒官”之文而误。”
    直言“七年”误之因由,则早有定论。
    资治通鉴卷六十五:“(建安十二年)权母吴氏疾笃,引见张昭等,属以后事而卒。”
    当为是。

    卷第二:[太祖下]

    1、赤乌十二年:冬,右大司马全琮卒。
    全琮传:“十二年卒。”
    吴主传:“十年春正月,右大司马全琮卒。”
    资治通鉴卷七十五:“(建安十年)春,正月,吴全琮卒。”
    谨案:或言此处乃因赤乌十二年三月左大司马朱然卒而至误,当以[吴主传]、[通鉴]为是。然何以将“三月”误作“冬”,况[实录]后[全琮传]中言之凿凿其“卒,时年五十二”(见[列传篇--人物类--卷二第4条]),应所据有本。当以[全琮传]、[实录]为准。

    卷第四:[后主]

    1、凤皇三年:十二月,诏分郁林为桂林郡。十一月,侍中、太尉范慎薨。
    孙皓传:“自改年及是岁,连大疫。分郁林为桂林郡。”
    孙皓传:“(凤皇二年)是岁,太尉范慎卒。”
    孙和传注引吴录曰:“凤凰三年卒。”
    谨案:范慎应卒于凤皇三年(274年)。又,“十一月”不当列于“十二月”之后。或是两句顺序颠倒;或是“十二月”的“二”字为衍文。由于[孙皓传]亦未载其时,则不得而知。

----------------------------------------------------------------------------------
三、讹误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建安五年:以后事付弟权,托长史张昭、张纮辅佐之。
    张纮传:“建安四年,策遣纮奉章至许宫,留为侍御史。少府孔融等皆与亲善。曹公闻策薨,欲因丧伐吴。纮谏,以为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雠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曹公从其言,即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曹公欲令纮辅权内附,出纮为会稽东部都尉。”
    资治通鉴卷六十三:“(冬十月)曹操闻孙策死,欲因丧伐之。侍御史张纮谏曰:“乘人之丧,既非古义,若其不克,成仇弃好,不如因而厚之。”操即表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操欲令纮辅权内附,及以纮为会稽东部都尉。纮至吴,太夫人以权年少,委纮与张昭共辅之。纮惟补察,知无不为。”
    谨案:依上引二书,时张纮不在吴。其以建安四年(199年)赴中原,迟至建安五年(200年)十月后返。不得托之。   

    2、建安十三年:周瑜趋后,密说权曰:“今拒操,破之必矣。若破操,天下可鼎峙而立,荆州上流当吴有也。”
    谨案:[吴书]中言辞不同。此处颇不合情理,仅言“破之必矣”而不言“破之因由”,岂能安孙权之心乎。

    3、建安二十年:冬,折冲将军、升城督甘宁卒。
    谨案:[吴书]未载其卒年。[实录]以为此时,盖因其事迹至此而断。
    今据孙皎传:“尝以小故与甘宁忿争......权闻之,以书让皎曰:“自吾与北方为敌,中间十年,初时相持年小,今者且三十矣......””
    按孙权所言“自吾与北方为敌,中间十年”,则应是公元218年。
    而其后所言“初时相持年小,今者且三十矣”,则有两种可能:
    孙权的年龄:则应是公元211年。按前文所述,“孙皎与甘宁忿争”事在建安二十年(215年)以后,则是孙权所自言“三十”乃简称,略去了一个“余”或“几”字。
    孙皎的年龄:按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推之,则孙皎生于公元187年。其兄瑜生于公元177年,其弟奂生于公元195年,时间上亦相合。
    而度其文词,自当是以说“孙皎的年龄”为是。如是,则甘宁至少在建安二十三年(218年)仍在生。不得卒于“二十年”矣。

    4、建安二十三年:权如吴,亲乘马射虎於庱亭。虎伤马,长史张纮执辔谏曰:“足下继父兄之业,不宜轻脱,逞英雄于猛兽,万一不虞,则大事去矣。”权乃止。
    吴主传:“二十三年十月,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於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卻废,常从张世击以戈,获之。”
    谨案:[张纮传]亦不载此谏。
    今查张昭传:“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於原野,校勇於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事在建安十四年至黄初二年间)
    则当作“张昭”为是。[实录]误。
    又据张纮传:“后权以纮为长史,从征合肥。权率轻骑将往突敌,纮谏曰:“夫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今麾下恃盛壮之气,忽强暴之虏,三军之众,莫不寒心,虽斩将搴旗,威震敌场,此乃偏将之任,非主将之宜也。原抑贲、育之勇,怀霸王之计。”权纳纮言而止。”
    两文大意差不多,皆谓为人君者所当为之事,或混而乱之。

    5、建安二十四年:权遣梁禹入贡于汉,以观曹操。
    吴主传:“权遣校尉梁寓奉贡于汉。”
    其下注引魏略曰:“梁寓字孔儒,吴人也。权遣寓观望曹公,曹公因以为掾,寻遣还南。”
    资治通鉴卷六十八:“权遣校尉梁寓入贡。”
    谨案:[实录]误。

    6、黄武三年:魏文帝临江不敢渡,久之叹曰:“天固隔我吴、魏,彼有人焉。”便退。
    吴主传:“魏文帝出广陵,望大江,曰“彼有人焉,未可图也”,乃还。”
    徐盛传注引魏氏春秋云:“文帝叹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也。””
    资治通鉴卷七十:“帝临望,叹曰:“魏虽有武骑千群,无所用之,未可图也。””
    谨案:[实录]言辞,前文不搭后理,吴、魏因天险隔之,关“彼有人”甚事。
    今查文帝纪:“(黄初六年)冬十月,行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
    资治通鉴卷七十:“(黄初六年)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遂归。”
    吴主传注引吴录曰:“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嗟乎!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归。”(此注在黄武四年后)
    吴黄武四年,既魏黄初六年。则是[实录]将两年间数言合而述之,误甚。
    [三国志旁证]:此魏文帝第一次临江,是黄武三年九月事。至四年冬,复至广陵,临江观兵,兵有十余万,旌旗弥数百里,有渡江之志。权严设固守。时大寒冰,舟不得入江。帝见波涛汹涌,叹曰:“固天所以隔南北也!”遂归。此见[吴录],裴注已引之。

    卷第二:[太祖下]

    1、黄武八年:十一月,右长史张纮卒。
    资治通鉴卷七十一:“(九月)张纮还吴迎家,道病卒。”
    谨案:据张纮传:“纮建计宜出都秣陵,权从之。令还吴迎家,道病卒。”
    吴主传:“(黄龙元年)秋九月,权迁都建业。”
    因此[实录]和[通鉴]将张纮卒年定于此年(黄龙元年既黄武八年)。
    然若张纮于是年亡,则不应仍为“右长史”。
    今查吴主传:“(建安)十六年,权徙治秣陵。明年,城石头,改秣陵为建业。”
    若是黄武八年(229年)事,则[张纮传]当称“纮建计宜出都建业”而非“秣陵”。当是指建安十六年(211年)初徙秣陵时事。二书皆误。[校勘记]据此认为张纮既卒于此年,当是。

    2、赤乌十一年:秋,丞相、冀州牧、番禺侯步骘薨。
    吴主传:“(赤乌十年)夏五月,丞相步骘卒。”
    步骘传:“十年卒。”
    资治通鉴卷七十五:“(正始八年五月)吴丞相步骘卒。”
    谨案:魏正始八年既吴赤乌十年。
    [三国志旁证]:(步骘传)十一年卒。钱大昭曰:“[吴主传]步骘卒于赤乌十年五月。此‘一’字衍。”
    则古本已误之,许氏延袭其误尔。

    卷第三:[废帝]

    1、建兴二年(原作元年):立皇后全尚女,太祖女鲁斑所生。斑譖废太子和,而劝太祖立亮,以女为妃。及即位,立为后。
    吴主权步夫人传:“生二女,长曰鲁班,字大虎,前配周瑜子循,后配全琮。”
    孙亮全夫人传:“从祖母公主爱之,每进见辄与俱。及潘夫人母子有宠,全主自以与孙和母有隙,乃劝权为潘氏男亮纳夫人,亮遂为嗣。”
    谨案:则鲁班嫁的是全琮,非全尚,安得与其生女。而鲁班于全尚之女为从祖母,非母。

    2、太平二年:将军全端、钱塘侯全泽等与诸葛宗亲十余人,皆降于魏。
    资治通鉴卷七十七:“全怿兄子辉、仪在建业,与其家内争讼,携其母将部曲数十家来奔。”
    谨案:“诸葛宗亲”,当有讹文。

    3、太平三年:全纪母公主从姐也,其夜知谋,以告綝。
    孙亮全夫人传:“孙亮全夫人,全尚女也。从祖母公主爱之。”
    谨案:全纪亦全尚子。与孙亮全夫人同辈。公主乃其“从祖母”,而“从祖母”的“从姐”安得为其“母”?此必有误。
    今查孙綝传:“亮妃,綝从姊女也,以其谋告綝。”
    其下注引江表传曰:“亮召全尚息黄门侍郎纪密谋,曰:“卿去,但当使密耳。卿宣诏语卿父,勿令卿母知之,女人既不晓大事,且綝同堂姊,邂逅泄漏,误孤非小也。”纪承诏,以告尚,尚无远虑,以语纪母。母使人密语綝。”
    “亮妃”、“纪母”,身份虽殊,却都是孙綝的从姐。是“公主”为“孙綝”之讹。
    或曰,公主的从姐,亦可以是孙綝的从姐。然公主是孙坚之孙,孙綝却是孙静的曾孙,非一辈人也。
    [三国志校笺]亦引用此曰:[实录]作“全纪母,公主从姐也。”
    惟取其异同,未作解析。

    卷第四:[后主]

    1、宝鼎元年:十一月,将欲还建业,左丞相、大将军陆凯谏曰:臣闻有道之君......此非保国养民之术也。
    陆凯传:“皓徙都武昌,扬土百姓溯流供给,以为患苦,又政事多谬,黎元穷匮。凯上疏曰:臣闻有道之君......”
    谨案:陆凯本谏为“劝孙皓不要徙都武昌”,此则省去大段谏言(详见[陆凯传]),并移置“欲(从武昌)还建业”时,似谏其“不要还建业”。误甚。

    2、建衡三年:(春)东观令华覈固争。后主乃遂追前出军伐晋无功事,大司马丁奉斩之。
    华覈传:“天册元年以微谴免,数岁卒。”
    孙皓传:“春正月晦,皓举大众出华里,皓母及妃妾皆行,东观令华覈等固争,乃还。”
    其下注引江表传曰:“兵人不堪,皆曰:“若遇敌便当倒戈耳。”皓闻之,乃还。”
    资治通鉴卷七十九:“寒冻殆死,皆曰:“若遇敌,便当倒戈。”吴主闻之,乃还。
    谨案:天册元年(275年)后数岁,天纪中也。[实录]后亦言其卒于天纪二年(278年),见[时间篇--增补类--卷四第2条],则此处不当就死之。[丁奉传]亦不载。考[江表传]及[通鉴]皆不载华覈固争事,是孙皓惧怕兵变而还。盖本传欲掩其胆小之性尔。又,或谏者另有其人。

    3、天玺元年:会稽太守车浚以民饥,表出仓赈灾,后主怒,以浚树恩,私遣人就斩之。时东湖太守张咏以不出算缗,亦遣就斩之,同枭首以徇诸郡。中书令贺邵见后主凶暴骄矜,信惑群邪,政事日弊,乃上表极言而谏,后主深恨,以为谤毁国政嫌之。既而邵忽中恶风,口不能言,求去职。后主疑其讬疾,收付酒藏,掠考千所,邵无一言,后主大怒,烧锯以截其头,家属徙于临海。
    孙皓传:“会稽太守车浚、湘东太守张咏不出算缗,就在所斩之,徇首诸郡。”
    其下注引江表传曰:“浚在公清忠,值郡荒旱,民无资粮,表求振贷。皓谓浚欲树私恩,遣人枭首。又尚书熊睦见皓酷虐,微有所谏,皓使人以刀环撞杀之,身无完肌。”
  资治通鉴卷八十:“湘东太守张咏不出算缗,吴主就在所斩之,徇首诸郡。会稽太守车浚公清有政绩,值郡旱饥,表求振贷。吴主以为收私恩,遣使枭首。尚书熊睦微有所谏,吴主以刀镮撞杀之,身无完肌。”
    贺邵传:“后邵中恶风,口不能言,去职数月,皓疑其讬疾,收付酒藏,掠考千所,邵卒无一语,竟见杀害,家属徙临海。并下诏诛玄子孙,是岁天册元年也。”
  资治通鉴卷八十:“(咸宁元年)吴中书令贺邵,中风不能言,去职数月,吴主疑其诈,收付酒藏,掠考千数,卒无一言,乃烧锯断其头,徙其家属于临海。又诛楼玄子孙。”
    谨案:是[孙皓传]误将车浚、张咏二人事并为一事。
    又两书并言“尚书熊睦因谏见杀”,而晋咸宁元年既吴天册元年,则贺邵被杀于去岁,[实录]误。

    4、天纪三年:以张悌为丞相、领军师将军,率牛渚督何祯......案,吴志:马本合浦太守修允部曲督......遂与何兴、王族、吴述、殷兴等谋反,以据广州,兴攻苍梧、族破始兴也。
    孙皓传:“马与部曲将何典、王族、吴述、殷兴等因此恐动兵民......典攻苍梧,族攻始兴......牛渚都督何植为司徒。”
  资治通鉴卷八十:“督将郭马、何典、王族等累世旧军......使典攻苍梧,族攻始兴......牛渚都督何植为司徒。”
    谨案:何祯,既何植。见[列传篇--人物类--卷四第5条]。
    何兴,两书皆作“何典”。盖[实录]以“殷兴”误之。

----------------------------------------------------------------------------------
四、待质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建安十五年:(步)骘到,杀刘表所置苍梧太守吴臣。
    [三国志旁证]:(士燮传)表又遣吴臣代之。钱大昭曰:薛综、步骘传亦作吴巨,惟[蜀先主传]注引[江表传]作“吴臣”,恐误。
    谨案:今[实录]又作“吴臣”,未详孰是。
    另,[三国志旁证]:[水经浪水注]云:王氏[交广春秋]曰:“建安十六年,吴遣临淮步骘为交州刺史,将武吏四百人之交州,道路不通,苍梧太守长沙吴巨,拥众五千,骘有疑于巨,先使谕巨,巨迎之于零陵,遂得进州。巨既纳骘,而后有悔,骘以兵少,恐不存立。巨有都督区景,勇略与巨同,士为用。骘恶之,阴使人诣巨,巨往告景勿诣骘,骘请不已,景又往,乃于厅事前中庭,俱斩首以徇众。”又曰:“骘杀吴巨、区景,使严舟船,合兵二万,下取南海。”
    亦作“吴巨”。

    卷第二:[太祖下]

    1、嘉禾五年:秋七月,辅吴将军、娄侯张昭薨。
    资治通鉴卷七十三:“三月,吴张昭卒,年八十一。”
    谨案:“七月”、“三月”,未详孰是。

    卷第三:[废帝]

    1、晋太康中,吴故少府卿丹杨戴显上表,迎尸归葬赖乡。
    孙休传注引吴录曰:“至晋太康中,吴故少府丹杨戴颙迎亮丧,葬之赖乡。”
    谨案:“显”、“颙”,未详孰是。

    卷第四:[后主]

    1、凤皇三年:三月,司徒丁固卒。
    孙皓传:“二年春三月,以陆抗为大司马。司徒丁固卒。”
    谨案:“三年”“二年”,未详孰是。

    2、凤皇三年:秋九月,尚书仆射、高陵侯韦昭以嫌收下狱......竟诛之。
    韦昭传:“孙皓即位,封高陵亭侯,迁中书仆射......收曜付狱,是岁凤皇二年也......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谨追辞叩头五百下,两手自搏。而华覈连上疏救曜曰......皓不许,遂诛曜。”
    资治通鉴卷八十:“(泰始九年夏四月)吴主以为不奉诏命,意不忠尽,积前后嫌忿,遂收昭付狱。昭因狱吏上辞,献所著书,冀以此求免。而吴主怪其书垢故,更被诘责,遂诛昭。”
    谨案:晋泰始九年既吴凤皇二年。[实录]误。另,“九月”、“四月”,未详孰是。

    3、后五年,薨于洛阳。
    孙皓传:“五年,皓死于洛阳。”
    其下注引吴录曰:“皓以四年十二月死,时年四十二,葬河南县界。”
    资治通鉴卷八十一:“(太康四年冬十一月)归命侯孙皓卒。”
    谨案:当以“四年”为是。另,“十一月”、“十二月”,未详孰是。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6-1-20 16:1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
第五篇:地理篇
----------------------------------------------------------------------------------
一、增补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建安十三年:权始自吴迁于京口而镇之。案,地志:吴大帝亲自吴迁朱方,筑京城,南面西面各开一门,即今润州城也。因京岘立名,事情为京镇,在建业之北,因为京口。或云汉时已有京口,未详。

    2、黄武二年:春正月,城江夏武昌宫。
    吴主传:“是月,城江夏山。”

    卷第二:[太祖下]

    1、黄武八年:(夏四月)柴燎告天,礼毕,法驾旋武昌宫,陞太极殿。(陞,音sheng,既今“升”。)

    2、黄武八年:冬十月至,自武昌城建业太初宫居之。宫即长沙桓王故府也,因以不改。今在县东北三里,晋建康宫城西南,今运渎东曲折内池,即太初宫西门外。池吴宣明太子所创,为西苑。初,吴以建康宫地为苑,其建业都城周二十里一十九步。

    3、赤乌三年:十二月,使左台侍御史郗俭监凿城西南,自秦淮北抵仓城,名运渎。

    4、赤乌四年:冬十一月,诏凿东渠,名青溪,通城北堑潮沟。

    5、赤乌八年:八月,大赦。使校尉陈勋将屯田,发屯兵三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岗渎,上下一十四埭,通会巿,作邸阁。仍于方山南截淮立埭,号曰方山埭,今在县东南七十时。
    吴主传:“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巿,作邸阁。”
    资治通鉴卷七十四:“吴主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

    6、赤乌十年:春,适南宫。案,舆地志:南宫,太子宫也。宋置欣乐营,其地今在县城二里半,吴时太子宫在南,故号南宫。
    吴主传:“二月,权適南宫。”
    资治通鉴卷七十五:“(二月)乃徙居南宫。”

    7、赤乌十年:帝初好道术,有事仙者葛仙公(原作葛玄),尝与游处,或止石头四望山所,或游于列洲。案,舆地志:赤乌二年,为玄于方山立观。
    吴范刘惇赵达传注引抱朴子曰:“时有葛仙公者,每饮酒醉,常入人家门前陂水中卧,竟日乃出。曾从吴主别,到洌州,还遇大风,百官船多没,仙公船亦沉沦,吴主甚怅恨。明日使人钩求公船,而登高以望焉。久之,见公步从水上来,衣履不沾,而有酒色。既见而言曰:“臣昨侍从而伍子胥见请,暂过设酒,忽忽不得,即委之。””

    8、赤乌十一年:三月,太初宫成,周回五百丈,正殿曰神龙,南面开五门:正中曰公车门;东门曰升贤门、左掖门;西曰明扬门、右掖门。正东曰苍龙门;正西曰白求恩虎门;正北曰玄武门。起临海等殿。
    吴主传:“三月,宫成。”

    9、神凤元年:秋七月,葬蒋陵,今县东北十五里钟山之阳。
    吴主传:“秋七月,葬蒋陵。”

    卷第三:[废帝]

    1、永安元年:(十二月)追杀綝弟幹、闿于中江。
    孙綝传:“闿乘船欲北降,追杀之。”

    卷第四:[后主]

    1、宝鼎元年:(冬十月)丁固、诸葛靓等逆讨于九里汀之牛屯。
    吴主传:“丁固、诸葛靓逆之於牛屯。”
    孙和传注引吴历:“但遂前到九里,固、靓出击,大破之。”
    资治通鉴卷七十九:“固、靓斩其使,发兵逆战于牛屯。”
    谨案:[吴历]当增“汀”字。

    2、宝鼎二年:夏六月,起新宫于太初之东,制度尤广,二千石已下皆自入山督摄伐木。又攘诸营地,大开苑围,起土山作楼观,加饰珠玉,制以奇石,左弯崎,右临硎。又开城北渠,引后湖水激流入宫内,巡绕堂殿,穷极伎巧,功费万倍......十二月,新宫成,周五百丈,署曰昭明宫。开临硎、弯崎之门,正殿曰赤乌殿,后主移居之。
    孙皓传:“夏六月,起显明宫,冬十二月,皓移居之。”
    其下注引太康三年地记曰:“吴有太初宫,方三百丈,权所起也。昭明宫方五百丈,皓所作也。避晋讳,故曰显明。”
    注引吴历云:“显明在太初之东。”
    注引江表传曰:“皓营新宫,二千石以下皆自入山督摄伐木。又破坏诸营,大开园囿,起土山楼观,穷极伎巧,功役之费以亿万计。陆凯固谏,不从。”
    资治通鉴卷七十九:“夏,六月,吴主作昭明宫,二千石以下,皆自入山督伐木。大开苑囿,起土山、楼观,穷极伎巧,功役之费以亿万计。陆凯谏,不听。”
    另,此处“十二月”应为衍文,因前文已列十二月条(省略部分),详见[时间篇--辨疑类--卷四第6条]。

    3、凤皇二年:司市中郎将陈声收宫人,绳以法。后主闻之,忿以他事烧锯断声头,弃其尸於四望山下。
    孙皓传:“司市中郎将陈声,素皓幸臣也,恃皓宠遇,绳之以法。妾以愬皓,皓大怒,假他事烧锯断声头,投其身於四望之下。”
    资治通卷八十:“司市中郎将陈声素有宠于吴主,绳之以法。姬诉于吴主,吴主怒,假他事烧锯断声头,投其身于四望之下。”
    谨案:三国志旁证:四望,山名。[元和郡县志]:四望山在上元县西北八里。
    两书当增“山”字。

    4、后五年,薨于洛阳,葬河南芒山。
    孙皓传注引吴录曰:“皓以四年十二月死,时年四十二,葬河南县界。”

----------------------------------------------------------------------------------
二、辨疑类
----------------------------------------------------------------------------------

    卷第四:[后主]

    1、元兴元年:十一月,诏徙兴交州、布广州,并追道杀之,夷三族。
    濮阳兴传:“十一月朔入朝,皓因收兴、布,徙广州,道追杀之,夷三族。”
    资治通卷七十八:“十一月,朔,兴、布入朝,吴主执之,徙于广州,道杀之,夷三族。”
    谨案:各书皆言并“徙广州”。“广州”乃分“交州”而立之,是以二人同路。又因“道追杀之”,则二人尚未至徙地。或疑[吴书]、[通鉴]因及同路而误以为徙地亦同。当从[实录]。

----------------------------------------------------------------------------------
三、讹误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建安十九年:而扬州所统丹杨、吴兴、新都、东阳、临海、建安、豫章、鄱阳、临川、安城、庐陵、南郡等一十四郡合一百四十八县。
    孙亮传:“(太平二年二月)会稽东部为临海郡,豫章东部为临川郡。”
    孙休传:“(永安三年秋)以会稽南部为建安郡。”
    孙皓传:“(宝鼎元年十月)分会稽为东阳郡,分吴、丹杨为吴兴郡......(宝鼎二年)分豫章、庐陵、长沙为安成郡。”
    谨案:依上所引,则孙吴于建安十九年(214年)不得领上新立之七郡。兼南郡为荆州地,时为刘备、曹操分而领之,亦不应计入内。又,此言十四郡而仅列十二郡,未言及会稽、吴及刚得之庐江三郡。
    时孙吴应领丹杨郡二十五县、新都郡六县(建安十三年分丹杨立)、豫章郡十八县、鄱阳郡九县(建安十五年分豫章东北界立)、庐陵郡八县(兴平二年分豫章南界立)、会稽郡二十四县、吴郡十四县、庐江郡三县(其他县为曹魏所领),共八郡一百零七县。另加荆州江夏郡九县(其他县为曹魏所领),共九郡一百一十六县。

    2、建安二十四年:自率陆逊、吕蒙等西征关羽。至大桑浦......
    吕范传:“后迁平南将军,屯柴桑。权讨关羽,过范馆,谓曰:“......””
    谨案:“大桑”当作“柴桑”。或曰“大桑”乃“柴桑”的具体屯处。同见于[列传篇--地理类--卷一第2条]。

    3、建安二十六年:其年始置丹杨郡,自宛陵理于建业。
    谨案:丹杨郡早已有之,不得此时才置也。

    卷第三:[废帝]

    1、永安六年:诏大将军丁奉督征西将军留平、将军丁封、施绩等诸军分向寿阳、南郡、沔中救蜀。
    孙休传:“使大将军丁奉督诸军向魏寿春,将军留平别诣施绩於南郡,议兵所向,将军丁封、孙异如沔中,皆救蜀。”
    谨案:“寿阳”当作“寿春”。同见于[列传篇--地理类--卷一第1条]。

    卷第四:[后主]

    1、元兴二年:春正月,分吴郡、丹杨等九县为吴兴郡,治乌程。
    孙皓传:“(元兴二年十一月)以零陵南部为始安郡,桂阳南部为始兴郡......(宝鼎元年十月)分吴、丹杨为吴兴郡。”
    谨案:[实录]或误“十一月”为“正月”、“始兴”为“吴兴”。

----------------------------------------------------------------------------------
四、待质类
----------------------------------------------------------------------------------

    卷第二:[太祖下]

    1、黄龙三年:冬十月,始平言嘉禾生。
    吴主传:“(冬十月)会稽南始平言嘉禾生。”
    谨案:“(南)始平”非汉旧县,乃孙吴新立,未详孰是。
    [三国志旁证]:钱大昕曰:“[宋书州郡志]临海郡有始丰县,吴立曰始平,晋武帝太康元年更名。即此志所云南始平也。[宋书符瑞志]作“南平始”,吴倒。临海本属会稽东部。”[元和郡县志]南始平,吴分章安立。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6-1-20 16: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
第六篇:其他篇
----------------------------------------------------------------------------------
一、增补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建安二十七年:(夏四月)召问知星者,将定三分之计。

    2、黄武元年:秋九月,镇西将军陆逊等率诸将进表劝权即王位。

    3、黄武四年:又地连震。

    卷第二:[太祖下]

    1、黄武八年:(四月)内外文武百司皆即位行赏,边军征防各赐勋五转,鳏寡孤独量给谷帛,百姓并免今年租赋,天下赐酺五日。

    2、嘉禾三年:(九月)时典校事吕壹专威福,帝任之,群臣无敢言。

    3、嘉禾四年:八月,雨雹,又陨霜。雹者,阴之胁阳,佞臣小人专任之应。
    吴主传:“有雹。”
    [三国志旁证]:[晋书五行志下]云:吴孙权嘉禾四年七月,雨雹,又陨霜。是时吕壹作威用事,诋毁重臣,排陷无辜。自太子登以下咸患毒之,而壹反获封侯宠异。

    4、赤乌五年:夏四月,旱,诏禁献御,减太官膳。
    吴主传:“夏四月,禁进献御,减太官膳。”

    5、赤乌十年:帝初好道术,有事仙者葛玄,尝与游处,或止石头四望山所,或游于列洲。案,舆地志:赤乌二年,为玄于方山立观。
    吴范刘惇赵达传注引抱朴子曰:“时有葛仙公者,每饮酒醉,常入人家门前陂水中卧,竟日乃出。曾从吴主别,到洌州。”

    6、赤乌十一年:夏四月,雨雹,此有德遭险,诛伐过深之应也。
    吴主传:“夏四月,雨雹。”

    7、赤乌十二年:(夏四月)丙寅,诏骠骑将军朱据领丞相,燎鹊以祭。此羽虫之孽,又黑祥。视不明、听不聪之罚也。东观,典校之府,实天意焉。
    吴主传:“丙寅,骠骑将军硃据领丞相,燎鹊以祭。”

    8、赤乌十三年:八月,丹杨、句容及故鄣、宁国诸山崩,洪水溢。说曰,山,阳,君也;水,阴,百姓也。戒君道崩坏,百姓将失其所,亡胤嗣之应也。
    吴主传:“八月,丹杨、句容及故鄣、宁国诸山崩,鸿水溢。诏原逋责,给贷种食。”

    9、太元元年:(八月)风拔高树三千余株,石碑磋动,吴城两门瓦飞落。华覈以为役繁赋重,区务不容之效也。因条奏之,帝曾不省。
    吴主传:“秋八月朔,大风,江海涌溢,平地深八尺,吴高陵松柏斯拔,郡城南门飞落。”

    卷第三:[废帝]

    1、神凤元年:秋九月,桃李花开,此舒缓之应也。

    2、太平二年:(九月)甲申,赦,淮南战死者,加爵赏,为举哀。
    孙亮传:“甲申,大赦。”

    3、永安元年:(冬十月)庚寅,群臣奏请立后及太子,帝让不受。
    孙休传注引江表传曰:“群臣奏立皇后、太子,诏曰:“朕以寡德,奉承洪业,莅事日浅,恩泽未敷,加后妃之号,嗣子之位,非所急也。”有司又固请,休谦虚不许。”

    4、永安三年:是年,得大鼎于建德县,告太庙,作宝鼎歌。
    孙休传注引吴历曰:“是岁得大鼎於建德县。”

    5、永安五年:(八月)甲午,有司奏请立皇后,帝乃尊所生王夫人,谥为敬怀皇后,改葬敬陵。
    吴主权王夫人传:“休即位,遣使追尊曰敬怀皇后,改葬敬陵。”

    6、永安六年:冬十月,大将军陆抗上表言成都不守。

    卷第四:[后主]

    1、元兴元年:(冬十月)以礼葬鲁育公主。

    2、天册元年:立石刻于巖山,纪吴功德。案,吴录:其文东观华覈作,其字大篆,未知谁书,或传是皇象,恐非。在今县南四十里龙山下,其石折为三段,时人呼为段石岗也。

    3、天玺元年:秋,旱。

    4、天纪四年:(四月,原作三月)癸亥,晋琅邪王伷会诸军入自都城,屯太初宫。

----------------------------------------------------------------------------------
二、辨疑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建安十三年:权乃使周瑜、程普将兵二万随亮与备南拒操,权自将中军一万继之。
    周瑜传:“瑜曰:“瑜请得精兵三万人,进住夏口,保为将军破之。””
    周瑜传注引江表传曰:“及会罢之夜,瑜请见曰:“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原将军勿虑。”权抚背曰:“五万兵难卒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卿与子敬、程公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
    先主传注引江表传:“问曰:“今拒曹公,深为得计。战卒有几?”瑜曰:“三万人。””
    吴主传:“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於赤壁,大破曹公军。”
    谨案:[吴主传]言周瑜、程普各领万人,两万是也。再加孙权自领的一万,是三万矣。其余各书所言“三万”,盖乃总数耳。

    卷第二:[太祖下]

    1、黄武八年:帝乃立坛与蜀使盟约灭魏,中分天下。
    吴主传:“权乃参分天下,豫、青、徐、幽属吴,兗、冀、并、凉属蜀。”
    后主传:“是岁,孙权称帝,与蜀约盟,共交分天下。”
    资治通鉴卷七十一:“吴主与汉人盟,约中分天下。”
    谨案:[三国志旁证]:潘眉曰:“参分者,参酌以分天下,与世所称三分异。[蜀志]谓之交分天下也。自是以后,蜀徙鲁王永为甘陵王,梁王理为安平王,以鲁、梁在吴分界故也。吴亦解步骘冀州牧职,又解朱然兖州牧职,以冀、兖在蜀分界故也。其实鲁、梁、冀、兖当时皆是魏地也。”
    [三国志校笺]:[谷梁传桓公五年]“不在父在子代仕之辞也”注[盖参议之]疏:“参者,交互之意。”[史记乐书]“四畅交于中”正义:“交,互也。”是参分即交分也。潘云“参酌以分”,疑未的。
    二说是。书中但言数“三”者,皆称“三”,未见称“参”者也。

    卷第四:[后主]

    1、宝鼎元年:(冬十月)获谦,酖杀之。
    孙皓传:“获谦,谦自杀。”
    孙和传注引吴历:“谦独坐车中,遂生获之。固不敢杀,以状告皓,皓酖之,母子皆死。”
    资治通鉴卷七十九:“谦独坐车中,生获之。固不敢杀,以状白吴主,吴主并其母及弟俊皆杀之。”
    谨案:唯[孙皓传]称其“自杀”,盖其本传欲掩其非尔。实孙皓“酖杀之”。

    2、凤皇元年:左丞相万彧以汇禁中语,因会钦毒,不死,自杀。
    孙皓传:“是岁右丞相万彧被谴忧死。”
    其下注引江表传曰:“后因会,以毒酒饮彧,传酒人私减之。又饮留平,平觉之,服他药以解,得不死。彧自杀。”
    资治通鉴卷七十九:“是岁,吴主因会,以毒酒饮彧,传酒人私减之。又饮留平,平觉之,服他药以解,得不死。彧自杀。”
    谨案:[孙皓传]仅言其“被谴忧死”,不提“毒酒”事,又欲饰其非尔。

----------------------------------------------------------------------------------
三、讹误类
----------------------------------------------------------------------------------

    卷第一:[太祖上]

    1、建安十三年:春,征黄祖于江夏,屠其城邑,生获祖,枭首于军门。
    吕蒙传:“从征黄祖......祖闻(陈)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
    董袭传:“建安十三年,权讨黄祖......祖便开门走,兵追斩之。”
    吴主传:“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挺身亡走,骑士冯则追枭其首,虏其男女数万口。”
    谨案:[吕蒙传]与[实录]合。然[董袭传]称“兵追斩之”,[吴主传]乃更言之凿凿追兵为“骑士冯则”。[吴书]所载以“骑士”而留名者除冯则外仅一人:
    孙和何姬传:“父遂,本骑士。”
    何遂因其女而留名于史,而冯则则因为孙权报得父仇而名之。如此,黄祖非“生获”甚明。

    2、建安二十四年:冬十一月,密使潘璋等径路邀之,令朱然纳降。
    吴主传:“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权先使硃然、潘璋断其径路。”
    潘璋传:“权征关羽,璋与硃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
    朱然传:“建安二十四年,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
    吕蒙传:“权使硃然、潘璋断其径路,即父子俱获,荆州遂定。”
    谨案:各书并言使朱然、潘璋共至临沮,而不载“令朱然纳降”事。是[实录]误。

----------------------------------------------------------------------------------
四、待质类
----------------------------------------------------------------------------------

    卷第二:[太祖下]

    1、赤乌六年:春,驺虞见新都。
    吴主传:“六年春正月,新都言白虎见。”
    谨案:“驺虞”、“白虎”,未详孰是。

    2、赤乌十年:是岁,胡人康僧会入境,置经行所,朝夕礼念,有司以闻。帝曰:“昔汉明帝感梦金人,使往西方求之,得摩滕、竺法兰来中国立经行教,今无乃是其遗类乎?”因引见僧会,其言佛教灭渡已久,唯有舍利可以求请。遂于大内立坛结静三七日得之。帝崇佛教,以江东初有佛法,遂于坛所立建初寺。
    [三国志旁证]:“[法苑珠林舍利篇]云:吴孙权赤乌四年,有外国沙门康僧会创达江表,设像行道,吴人以为妖异。权召会问佛有何灵瑞?曰:佛晦灵迹,遣骨舍利,应现无方,神迹感通,祈求可获。权曰:若得舍利,当为兴寺。经三七日至诚求请,遂获瓶中。旦呈于权,光照宫殿。权使力者尽力击之,椎砧俱陷,舍利不损。又以火烧,腾光上涌。权大发信,乃为立寺,名曰建初。改所住地名佛陀里。”
    谨案:未详孰是。

    卷第四:[后主]

    1、凤皇三年:又作官训一卷、辩释名一卷......因叩头五百下,两手自缚。
    韦昭传:“又作官职训及辩释名各一卷......谨追辞叩头五百下,两手自搏。”
    谨案:“官训”、“官职训”,未详孰是。又“两手自搏”,则“掌嘴”之意。[实录]作“缚”,则“捆绑”之意,误。

    2、凤皇四年:春,吴郡上言掘地得银,长一赤,广二分,上有年月字,因赦,改元天册元年。
    孙皓传:“天册元年,吴郡言掘地得银,长一尺,广三分,刻上有年月字,於是大赦,改年。”
    资治通鉴卷八十:“(春正月)吴掘地得银尺,上有刻文。吴主大赦,改元天册。”
    谨案:当依[通鉴]补“正月”。又,“赤”当为“尺”之讹。另,“二分”、“三分”,未详孰是。

    3、天玺元年:晋时鄱阳历阳县有石山临水,高一百丈,其上四十丈,有土穿骈罗。
    孙皓传注引江表传曰:“历阳县有石山临水,高百丈,其三十丈所,有七穿骈罗。”
    资治通鉴卷八十:“吴历阳山有七穿骈罗,穿中黄赤,俗谓之石印。”
    谨案:“晋”字疑衍。又,“四十”、“三十”,未详孰是。另,“土”当为“七”之讹。
    [三国志考证]:殿本[考证]云:宋本‘七穿’作‘土穿’。
    [三国志校笺]:“七”宋本作“土”,疑为“七”之形误。七穿犹七孔也。

    4、天纪四年:(四月,原作三月)癸亥,晋琅邪王伷会诸军入自都城,屯太初宫,收其图籍府库,总领州郡、户口人吏、兵粮舟楫、音乐采妓。
    资治通鉴卷八十一:“(三月壬寅)是日,濬戎卒八万,方舟百里,鼓噪入于石头,吴主皓面缚舆榇,诣军门降。濬解缚焚榇,延请相见。收其图籍,克州四,郡四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兵二十三万。”
    晋书武帝纪:“三月壬申,王浚以舟师至于建鄴之石头,孙皓大惧,面缚舆榇,降于军门。浚杖节解缚焚榇,送于京都。收其图籍,得州四,郡四十三,县三百一十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三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谨案:是王濬收其图籍等。或曰王濬收而付之于司马伷。
    又,“壬申”、“壬寅”,[校勘记]卷四第42条已作说明,当以[通鉴]作“寅”为是。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6-1-20 16: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
第七篇:校勘篇
----------------------------------------------------------------------------------
    卷第一:[太祖上]
----------------------------------------------------------------------------------
    1、孙坚传:仕汉为破虏将军、长沙太守。
    校勘记:陶札云:“据[吴志孙坚传],坚以长沙太守起兵讨董卓,至鲁阳,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实录]述坚为破虏将军在举兵前,误。”
    谨案:资治通卷五十八:“(中平四年)诏以议郎孙坚为长沙太守。”
    资治通鉴卷五十九:“(初平元年)表坚行破虏将军。”
    是[实录]误。另,“行”,见[列传篇--官职类--卷一第1条]。

    2、孙策传:表为折冲校尉,使破庐江太守陆康。
    校勘记:陶札云:“[吴志孙策传],术表策为折冲校尉在策破陆康后,是也。”
    谨案:资治通卷六十一:“(兴平元年)表拜怀义校尉......策攻康,拔之......(兴平二年)表策为折冲校尉。”
    是[实录]“折冲”为“怀义”之讹。

    3、建安六年:(徙其部曲)二万人(从东渡江)。
    校勘记:[通鉴六三]作“二万余人”,[周钞本]及[吴志孙权传]注引[江表传]并作“三万余人”。
    谨案:未详孰是。

    4、凌统传:(令)葛先(授书)。
    校勘记:[吴志凌统传]作“葛光”,先、光形近,未知孰是。
    谨案:见[列传篇--人物类--卷四第7条]。

    5、吕蒙传:时上屯戍将徐硕、宋芝等二人皆死,子弟小弱。
    校勘记:[吴志吕蒙传]作“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
    谨案:未详孰是。

    6、建安二十八年:十一月蜀使致书于权。
    校勘记:前文已见“十一月”,此重出,当为衍文。
    谨案:见[时间篇--讹误类--卷一第9条]。

    7、黄武三年:吴将孙韶......获辎车羽盖而归。
    校勘记:[吴志孙权传]注引[吴录]述此事在黄武四年,[实录]系此事于黄武三年,疑误。
    谨案:资治通鉴卷七十:“(黄初六年)孙韶遣将高寿等率敢死之士五百人,于径路夜要帝,帝大惊。寿等获副车、羽盖以还。”
    魏黄初六年既吴黄武四年。是[实录]误。

    8、陈化传:拜郎中使魏。
    校勘记:[吴志孙权传]注引[吴书]作“为郎中令使魏”。
    谨案:[三国志校笺]:洪饴孙[三国职官表]:“郎中令二千石,第三品。”据下文云“权以其奉命光国,拜犍为太守,置官属”。考[职官表]:“太守二千石,第五品。”化以中二千石第三品改为二千石第五品,是有功于国而官品反降抑,于理难通,则郎中令句必有讹。[实录]无“令”字,作“郎中”。[职官表]:“郎中四百石,第六品。”盖化以郎中使魏,归拜太守,复迁太常。太常中二千石第三品,据此可知今本“令”字实衍文,当删。

    9、陈化传:拜太常兼尚书。
    校勘记:“尚书”,[吴志孙权传]注引[吴书]作“尚书令”。
    谨案:未详孰是。

    10、顾雍传:累迁至尚书。
    校勘记:[吴志顾雍传]作“累迁大理奉常,领尚书令”。
    谨案:未详孰是。

    11、黄武五年:冬十一月,陆逊以便宜奏施德缓刑,宽赋息调。
    校勘记:[吴志孙权传]述此事在冬十月。
    谨案:资治通鉴卷七十:“(冬十月)吴陆逊陈便宜,劝吴王以施德缓刑,宽赋息调。”
    是[实录]误。

    12、黄武五年:(使)中郎褚逢(赍就逊令与诸葛瑾同损益之)。
    校勘记:“中郎”,[吴志孙权传]作“郎中”。
    谨案:资治通鉴卷七十:“使郎中褚逢赍以就逊及诸葛瑾,意所不安,令损益之。”
    是[实录]误。

    13、士燮传:(次弟)徐闻令鲔(领九真太守)。
    校勘记:“鲔”,[吴志士燮传]作“(黄有)”。
    谨案:未详孰是。
----------------------------------------------------------------------------------
    卷第二:[太祖下]
----------------------------------------------------------------------------------
    1、张纮传:(道病卒),年六十一。
    校勘记:[吴志张纮传]作“时年六十卒”。
    谨案:未详孰是。
    [三国志校笺]亦引用此曰:[实录]作“时年六十一卒。”
    惟取其异同,未作解析。

    2、嘉禾元年:二月,皇子建昌侯虑薨。
    校勘记:[吴志孙权传]作“春正月,建昌侯虑卒”。
    谨案:见[时间篇--讹误类--卷二第1条]。

    3、张昭传:昭进谢帝跪止之......帝谢之。
    校勘记:陶札云:“据[吴志张昭传]此系权遣张弥、许晏以前事。”
    谨案:[吴志]言词颇不相同。[实录]于此时孙权已知错,张昭当不应做此高姿态言论。

    4、嘉禾六年:六年春正月诏曰郎吏者......不得虚词相饰。
    校勘记:陶札云:“案[吴志孙权传]注引[江表传]曰权正月诏云云,裴氏注于赤乌二年,[实录]系此诏于嘉禾六年,误。”
    谨案:未详孰是。

    5、孙韶传:韶字公礼,父河。
    校勘记:[吴志孙韶传]云,河为韶伯父。
    谨案:孙恒传:“孙桓(197-)字叔武,河之子也。”
    其下注引吴书曰:“河有四子。长助,曲阿长。次谊,海盐长。并早卒。次桓。桓弟俊,字叔英。”
    是[实录]脱“伯”字。

    6、孙韶传:在边十数年。
    校勘记:[吴志孙韶传]作“韶为边将数十年”。
    谨案:未详孰是。

    7、赤乌四年:中郎将秦傀等与魏将王凌大战芍陂中。
    校勘记:“秦傀”,[徐钞本]作“秦隗”,[吴志孙权传]、[顾谭传]作“秦晃”,未知孰是。

    8、赤乌四年:大驾方入淮、泗。
    校勘记:“淮泗”,[吴志孙权传]注引[汉晋春秋]作“淮阳”。
    谨案:资治通鉴卷七十四:“大驾入淮阳。”
    是[实录]误。

    9、赤乌六年:(杀魏将)谢景。
    校勘记:[吴志孙权传]作“谢顺”。另有谢景为吴臣,南阳人。
    谨案:未详孰是。

    10、陆逊传:逊年二十,始仕幕府。
    校勘记:“二十”,[吴志陆逊传]作“二十一”。
    谨案:未详孰是。

    11、赤乌八年:符节朱真。
    校勘记:[吴志孙权传]作“兼符节令朱贞”。
    谨案:未详孰是。

    12、步骘传:召骘为主簿。
    校勘记:“主簿”,[吴志步骘传]作“主记”。
    谨案:未详孰是。

    13、赤乌十三年:(十二月)帝大赦,改明年为太元元年。
    校勘记:据[吴志孙权传]改元在次年五月。
    谨案:见[时间篇--待质类--卷二第13条]。

    14、太元元年:(冬十一月)幸曲阿,祭高陵。大赦。还,风疾。
    校勘记:陶札云:“据[吴志]权祭南郊还,寝疾。未往曲阿,实录恐误。”
    谨案:资治通鉴卷七十五:“冬,十一月,吴主祀南郊还,得风疾。”
    [三国志旁证]:侯康曰:[宋书礼志一]:“孙权始都武昌及建业,不立郊兆。至末年太元元年十一月,祭南郊,其地今秣陵县南十余里郊中是也。”
    是[实录]误。
----------------------------------------------------------------------------------
    卷第三:[废帝]
----------------------------------------------------------------------------------
    1、建兴元年:春正月,大赦,改元,立皇后(全尚女)。
    校勘记:陶札云:“案孙亮于神凤元年夏四月即位,即改元建兴,并未逾年,立皇后乃建兴二年春正月事。[实录]误。”陶说是,[吴志孙亮传]云:“二年春正月丙寅,立皇后全氏,大赦。”
    谨案:资治通鉴卷七十五:“(嘉平四年)太子亮即位,大赦,改元建兴。”
    魏嘉平四年既吴神凤元年。是[实录]误。

    2、诸葛恪传:(移书丹杨)、吴郡、会稽、新都、寿阳等四郡(属城长吏)。
    校勘记:“寿阳”,[吴志诸葛恪]传作“鄱阳”。
    谨案:孙吴时无寿阳郡。是[实录]误。

    3、五凤二年:(阳羡)黑山(石自立,曰:当有庶人为帝之祥)。
    [校勘记]:[吴志孙亮传]、[晋书五行志中]、[宋书五行志二]皆作“离里山”。
    谨案:[三国志考证]:潘眉曰:‘离里’当为‘离墨’,古仙人名也。离墨山一名国山。张寿昌曰“[明一统志]国山本名离墨山,有九岑相连,亦名升山”;沈敕[荆溪外纪]云‘孙亮五凤二年,离墨大石自立’;慎蒙[名山纪胜]云‘离墨山石无故自立’。并作离墨。[宋书五行志]引京房[易传]云:“‘庶士为天子之祥也’其说曰:‘石立于山,同姓。平地,异姓。’干宝以为孙皓承废故之家得位,其应也。或曰孙休见立之祥也。”
    [三国志校笺]:沈敕[荆溪外纪]曰:“孙亮五凤二年离墨山大石自立。”是“里”为“墨”字之误。[实录]卷二“里”作“黑”,盖“黑”为“墨”之残体也。

    4、永安二年:春正月......请收其尸改葬,帝许之。
    校勘记:陶札云:“据[吴志诸葛恪传],臧均乞收葬恪在孙亮时,[实录]误。”
    谨案:未详孰是。以情理度之,孙峻当不允此事发生,疑[吴志]误。

    5、永安七年:使中书郎刘川发庐江兵讨之。
    校勘记:“庐江”,[吴志孙皓传]作“庐陵”。陶札云:“‘庐江’乃‘庐陵’之误。”
    谨案:未详孰是。另,“孙皓传”,当作“孙休传”。
----------------------------------------------------------------------------------
    卷第四:[后主]
----------------------------------------------------------------------------------
    1、甘露二年:外仗顾陆步张。
    校勘记:“步”,[吴志陆凯传]作“朱”。
    谨案:未详孰是。

    2、建衡元年:及淮南、东平王。
    校勘记:“淮南”,[吴志孙皓传]作“淮阳”。孙皓子未有封淮南王者,当从[吴志]为是。
    谨案:未详孰是。

    3、丁奉传:至是见谗追过,斩之。
    校勘记:陶札云:“案丁奉未尝见杀,[实录]盖误解吴志斩奉导军之文。”
    谨案:[三国志旁证]:(丁奉传)斩奉导军。三年,奉贵而有功,渐以骄矜,或有毁之者,皓追以前出军事,徙奉家於临川。陈景云曰:“‘三年’下脱‘卒’字。奉卒于建衡三年,见[孙皓传]。”[宋书五行志]云:“孙皓宝鼎元年,野豕入右司马丁奉营。后奉见遣攻谷阳,无功,皓怒,斩其导军。及举大众北出,奉及万  等相谓曰:‘若至华里,不得不各自还也。’此谋泄,奉时虽已死,皓追讨谷阳事,杀其子温,家属皆远徙。”事亦见[陆凯传]注。
    则许氏误于古本脱“卒”字。
    又[实录]建衡三年:东观令华覈固争。后主乃遂追前出军伐晋无功事,大司马丁奉斩之(见[人物篇--讹误类--卷四第2条])。
    或又以此互讹之。是[实录]误。

    4、韦昭传:举孝廉。
    校勘记:据[吴志韦昭传],昭未尝举孝廉。
    谨案:或当据[实录]补之。

    5、韦昭传:迁尚书仆射,兼中常侍、领左国史。
    校勘记:[吴志韦昭传]作“迁中书仆射,职省,为侍中,常领左国史”。陶札云:“案中书仆射盖吴新置,寻省,许氏以中书仆射之官不经见,遂臆改为尚书仆射。为侍中句绝,许氏误以常字属上句,遂臆 改为中常侍。”
    谨案:“中常侍”、“侍中”,未详孰是。
    [三国志校笺]亦引用此曰:[实录]“中”字作“尚”。
    惟取其异同,未作解析。

    6、周处传:(迁)广陵太守。
    校勘记:“广陵”,[徐钞本]作“广平”,[晋书周处传]作“广汉”。
    谨案:未详孰是。

    7、严武子(字子卿)。
    校勘记:[吴志赵达传]注引[吴录]作“严武”。
    谨案:未详孰是。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6-1-20 16:1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
第八篇:统计篇
----------------------------------------------------------------------------------
    列传篇:
----------------------------------------------------------------------------------

    时间类卷一2条、卷四1条(共3条)。
    官职类卷一4条、卷二6条、卷三2条、卷四9条(共21条)。
    人物类卷一1条、卷二5条、卷三4条、卷四9条、卷七1条(共20条)。
    地理类卷一2条、卷三1条(共3条)。
    其他类卷一4条、卷二1条(共5条)。
    共计卷一13条、卷二12条、卷三7条、卷四19条、卷七1条。全篇共计52条。

----------------------------------------------------------------------------------
    时间篇:
----------------------------------------------------------------------------------

    增补类卷一4条、卷二6条、卷三6条、卷四3条(共19条)。
    辨疑类卷一1条、卷二2条、卷四1条(共4条)。
    讹误类卷一10条、卷二6条、卷三4条、卷四9条(共29条)。
    待质类卷一4条、卷二13条、卷三4条、卷四3条(共24条)。
    共计卷一19条、卷二27条、卷三14条、卷四16条。全篇共76条。

----------------------------------------------------------------------------------
    官职篇:
----------------------------------------------------------------------------------

    增补类卷一2条、卷二4条、卷三3条、卷四2条(共11条)。
    辨疑类卷二1条、卷三1条、卷四3条(共5条)。
    讹误类卷一5条、卷二7条、卷三2条、卷四13条(共27条)。
    待质类卷一1条、卷二3条(共4条)。
    共计卷一8条、卷二15条、卷三6条、卷四18条。全篇共47条。

----------------------------------------------------------------------------------
    人物篇:
----------------------------------------------------------------------------------

    增补类卷一7条、卷二8条、卷三1条、卷四6条(共22条)。
    辨疑类卷一1条、卷二2条、卷四1条(共4条)。
    讹误类卷一6条、卷二1条、卷三3条、卷四4条(共14条)。
    待质类卷一1条、卷二1条、卷三1条、卷四3条(共6条)。
    共计卷一15条、卷二12条、卷三5条、卷四14条。全篇共46条。

----------------------------------------------------------------------------------
    地理篇:
----------------------------------------------------------------------------------

    增补类卷一2条、卷二9条、卷三1条、卷四4条(共16条)。
    辨疑类卷四1条(共1条)。
    讹误类卷一3条、卷三1条、卷四1条(共5条)。
    待质类卷二1条(共1条)。
    共计卷一5条、卷二10条、卷三2条、卷四6条。全篇共23条。

----------------------------------------------------------------------------------
    其他篇:
----------------------------------------------------------------------------------

    增补类卷一3条、卷二9条、卷三6条、卷四4条(共22条)
    辨疑类卷一1条、卷二1条、卷四2条(共4条)。
    讹误类卷一2条(共2条)。
    待质类卷二2条、卷四4条(共6条)。
    共计卷一6条、卷二12条、卷三6条、卷四10条。全篇共34条。

----------------------------------------------------------------------------------
    校勘篇:
----------------------------------------------------------------------------------

    共计卷一13条、卷二14条、卷三5条、卷四7条。全篇共39条。

----------------------------------------------------------------------------------

    总计卷一79条、卷二102条、卷三45条、卷四90条、卷七1条。全文共317条。除列传篇、校勘篇外,共有增补类90条、辨疑类18条、讹误类77条、待质类41条。

----------------------------------------------------------------------------------
推荐贴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云飞羽--亮亮

Rank: 5Rank: 5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奋威校尉
好贴 10
功绩 51
帖子 142
编号 37817
注册 2005-4-29


发表于 2006-1-20 16:1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另,因本文涉及面太大太广,有些问题俺也未经深究。烦请有意探讨者,就所针对问题另开一帖讨论,讨论结束后再将结果并商讨人录入此文。
推荐贴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9-29 17:2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6714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