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扩张史:隋击突獗, 转自中华历史网
性别:未知-离线 左慈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7
编号 37701
注册 2005-4-28


发表于 2005-7-9 01:54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公元五八一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了隋帝国。然而新生的隋王朝并不稳固,危机四起,最严重的威胁首先来自北方,北朝末年,突厥强大起来,势力远达中亚,他钵可汗时,“控弦数十万,中国惮之。”,而隋文帝综合各方意见,坚定不移的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采取了三管齐下的对策。首先,停止了对突厥的岁贡,给突厥以沉重的经济打击。其次,强化防御体系,开皇元年(五八一年)四月,开始征发民工修隋长城,东至黄河,南至勃出岭,绵恒七百里。复次,利用当时突厥内部的汗位之争,实施离间策反工作。迅速做好防御准备,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


可是,对于隋帝国,威胁远不止如此。南方的陈朝趁隋朝新立,挥军北伐,从陈军的动向可知,其目的主要在于加强都城建康一带的防线,夺取长江中下游北岸的战略要地,向北收复江淮间的失地。南线告急。

可恶的是西部的吐谷浑也来趁火打劫。起兵攻打弘州,隋文帝觉得弘州地广人稀,难以坚守,便废州退让,然而,吐谷浑得寸进尺,再攻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西线也在告急。


局势如此严重,东北还有北齐余党高宝宁集团,他们的后台老板就是与我们中国人并列帝国二十八强豪的高丽(那时还叫高句丽)。隋王朝正处于敌人的四面围攻之中。


东北有高宝宁,漠北有突厥,西面是吐谷浑,南边有陈朝。他们都已出兵,四面进犯,所幸的是他们还只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各自为战,没有结盟。隋军必须利用宝贵的瞬间,打破包围的态势,战机稍纵即逝。隋文帝却从容不迫,胸有成竹。他冷静的判断形势:陈朝内部矛盾重重,且水军步战,不是隋军的对手;吐谷浑军制落后,缺乏统一指挥,难以形成强大攻势;突厥最强大,双方恶战势不可免,容不得丝毫幻想。集中优势兵力,先弱后强的战略是唯一的出路,而首先被打击的目标是南陈和吐谷浑。


五八三年三月,文帝命贺若弼,韩擒虎为大将,总督南线军务,九月隋军集中优势兵力,发起凌厉攻势,水陆并进,大破陈军于寿阳,吴州,又在甑山镇击破了陈将陆纶赶来增援的水师,到年底,反击战取得了预期的战果,江北失地全线收复。隋军在长江北线一线展开,大有乘胜渡江的态势。陈军被打得胆战心惊,退缩江南,陈宣帝本想有所作为,收复淮南,结果是丧师辱国,又羞又愤,急火攻心下竟一病不起,撒手归西了,接着是我们“大名鼎鼎”的陈后主出场了,他倒识相,马上献上降书顺表,割地求和。当时,隋军的大部份将领纷纷请命南下。但隋文帝力排众议,下令班师。因为从战略上考虑,突厥大敌当前,不宜将主力深入南方。


差不多在南线对陈军作战的同时,西北方也发起了强劲的反击。八月文帝命元谐为行军元帅,率行军总管贺娄子干,郭竣和元浩等步骑数万反击吐谷浑。元谐受命后,率部从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发起攻击,吐谷浑也倾巢出动,从曼头(今青海省共和县西南)至树敦(今青海省共和县东南)甲骑滚滚而来,其定城王钟利房率骑兵三千,联合南部的党项兵,渡河东进,迎击隋军。元谐采取包抄战术,直插青海,断敌后路。在丰利山(今青海省青海湖东)隋军与吐谷浑两万铁骑相遇,激战后将其击退,乘胜进逼青海湖,直取其大本营。吐谷浑遣其太子可博汗率劲骑五万反扑,双方再次鏖战,杀声震天,烟尘蔽日。由各部联合的吐谷浑军挡不住统一指挥的隋军的猛烈冲击,败下阵去,一路溃逃,隋军追击三十余里,俘斩万计,打得吐谷浑举国震惊。


经过两场有限度的反击战,隋朝赶在突厥大规模进攻之前。解除了来自东南和西北方向的威胁,阻止了周边民族结成反隋同盟的可能,扭转了四面受敌的不利处境,得以专心对付突厥的大举进攻。

开皇二年(五八二年)春,突厥遭受天灾,民不聊生,沙钵略可汗孤注一掷,铤而走险,五月,他调集五可汗发兵四十万入长城,揭开了根本改变双方乃至东亚世界间关系的大搏斗的序幕。


突厥的这次进攻,声势浩大,来势凶猛。五月十六日,东北的高宝宁集团也配合突厥,向平州(今河北省卢龙县东)发起进攻,在整个战线,隋军的防线被多处突破,屯守乙弗泊(今青海省乐都县西)的行军总管冯昱遭到突厥数万骑兵围攻,力战数日,寡不敌众,壮烈殉国。东部战线,突厥与高宝宁的联军突破隋军防线,进攻幽州,李崇出战,不利。十月,西北长城沿线重要州县一个个的陷落,突厥攻破木峡,石门两关,分兵南下,越过六盘山,挺进谓水,径水之滨,严重威胁长安,十二月十五日,文帝再派内史监虞庆则为元帅,驰往弘化(今甘肃省庆阳县)拒敌。虞庆则命行军总管达溪长儒率骑兵二千出击,才出弘化没多久,就遭遇突厥大军,陷入重围,隋军大惧,达溪长儒神色慨然,激励将士死战求存。他把全军凝结成阵,且战且退,经受了突厥骑兵排山倒海般的冲击,昼夜凡十四战,军兵散而复聚,整整坚持了三天三夜,打得刀卷枪折,没武器可用,士兵便挥拳相博,手皆见骨,达溪长儒身先士卒,五处受伤,前后贯穿两处,可这条硬汉犹如铁塔般挺立不倒,山河为之变色,全军以死相拚,杀敌万余,退回郡城,仅存百人。突厥军兵本来为了掳掠财物而南侵,完全没料到遭到如此猛烈的抵抗。大军失了锐气,他们焚烧了同伴的尸体,解围而去。退出塞外。


突厥被打退了,人们扬眉吐气,热泪奔涌。在这举国欢庆之际,文帝显得格外冷静,他心里明白,突厥并没有被重创,他们马上会卷土重来的。


不出文帝所料,开皇三年(五八三年)开春不久,突厥又蠢蠢欲动,二月,北部发生局部战斗,四月,突厥又大军压境。经过去年的大战,隋军经受住了考验,培育起了战胜突厥的信心,而突厥的内部矛盾表面化,只要再挫其气焰,就会造成其内部分裂,文帝下定决心,决定主动出击,给沙钵略以决定性打击,实现敌我战略攻守之势的转变。


四月,文帝下诏,历数突厥的罪行,宣布大举讨伐突厥。隋军分别由卫王爽,河间王弘,上国柱窦荣定,左仆射高颖和内史监虞庆则任行军元帅,以卫王爽居中节度诸军,分八道出塞,向突厥发起猛烈攻击。

中路军首先与突厥爆发激战,四月十一日,卫王爽率总管李充等四将出朔州道行军途中,与沙钵略所率的突厥大军相遇于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无数骑兵在大草原上冲杀驰骋,想像一下:数以万计的中国重装骑兵和土耳其马弓杀个天昏地暗,这是何等的壮观啊!李充率精锐铁骑五千从侧面突击突厥,突厥措手不及,大乱。隋军趁此良机,全军奋力向前,突厥不能抵档,一败涂地。沙钵略身受重伤,丢盔卸甲潜入草地,好不容易捡回性命。这一战,隋军还夺了大量的牛羊马匹,造成突厥乏粮,全军只能磨兽骨充饥,好不凄惨。

西北方向的战果,同样具有决定性意义。


河间王弘率军数万出灵州道,与突厥相遇,大破之,斩首数千。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左慈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7
编号 37701
注册 2005-4-28


发表于 2005-7-9 01:5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窦荣定率九总管,步骑三万出凉州,在高越原与突厥阿波可汗相遇,两军对峙于戈壁滩上,隋军带的水很快喝光了,士兵只好刺马饮血,死者相继,窦荣定眼看拖下去将不战自毙,仰天长叹。不料天上竟下起及时雨来,全军士气大振,大将史万岁出阵与突厥的勇士单挑,转眼就取了对方的首级,突厥大惊,全军大乱,隋军趁势掩杀,突厥大败。这时,隋朝派长孙晏进行离间和策反工作,利用阿波和沙钵略的不和,使阿波向隋请和,在六月,阿波可汗率军北还。在白道吃了大败仗的沙钵略可汗逃回塞北,满心悲愤,又听说阿波可汗暗通隋朝,不禁怒从中来,带领沿途收聚的败兵奔袭阿波的牙帐,杀了阿波可汗的母亲,烧了他的营盘。从此,阿波与沙钵略反目成仇,突厥也分裂为东,西两大对立集团,兵连祸结。


以开皇三年七月为分水岭,隋朝取得了战胜突厥的辉煌胜利,完全扭转了四面受敌的被动局面,彻底改变了东亚世界的格局。从建国至今,才经过两年多,隋朝就打败了头号强敌突厥。这在中国史上也近乎奇迹。这一胜利的取得,首先是隋朝有一个坚强的领导和坚定务实的政策。第二是利用四面敌人不统一的机会,集中兵力予以各个击破,表现出高超冷静的军事指挥艺术。第三利用敌人的内部的矛盾,分化瓦解。第四是隋军拥有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而最基本的一条,是上下同心,三军用命,显示出隋王朝的蓬勃朝气。乘着这股气势,文帝胸中正在勾画一幅世界性帝国的蓝图。


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历经多少风风雨雨,还屹立在世界的东方,保有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壮阔山河,但当前的世界形势绝对不容乐观,东有军国主义复辟的虎狼之国,南有天天拿着核导弹在我们头上比划的手下败将,老毛子又是反复无常,未可轻信,自己的小兄弟又被人挑拨,不认大哥,吵着分家。我们不要战争,但谁要敢动我们一寸土地,我们就和他拚到底。


翦伯赞先生说:“当汉高祖削平天下,统一中原,得意洋洋,击筑高歌之时四周的诸种族已经把中原文化区域包围地水泄不通了。以后历惠帝,吕后下迄文,景之世,这种四面八方而来的蛮族包围,并且一天天的扩大。在这些蛮族中,最成为中原种族威胁的是北方的匈奴,因为他们具有强大的武装,且又接近中原种族政权的中心。


现在,我们就来讲讲汉武帝北击匈奴的功过是非,在国人看来,这段历史是非常痛快过隐的,其实,课本上纪录的只是中国的辉煌胜利,而对我们遭到的挫折和损失却提及不多,我本着客观,公正的历史观,为大家展现这幅惊心动魄,气壮山河的历史画卷。闲话少说,切入正题。


《史记·匈奴列传》载,匈奴族为夏后氏后裔,始祖叫淳维,殷时称荤粥,秦时称匈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匈奴的单于头曼统一了匈奴各部,楚汉战争时,头曼之子冒顿杀父自立,又东灭东胡,西逐大月氏,掠夺了大量的土地、财富和几十万人口,形成了一个东接朝鲜,北至西伯利亚,西达西域,“南与中国为敌国”的强大奴隶制国家。


公元前一七四年,冒顿定楼兰(今新疆若姜县)、乌孙等二十六国,匈奴形成了从北方、东北、西北对汉朝的战略包围态势。匈奴从此不断掠夺汉朝的金钱、财物、人口,进一步威胁汉朝。汉高帝七年(公元前二○○年),高帝率大军三十二万被冒顿单于的四十万精兵围困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白登山七天七夜才得脱身。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在匈奴强大的骑兵兵团的压力下,汉朝屈辱求和,通过和亲,每年赠送单于大量钱财、生活用品供其享受,以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但和亲只是一纸空文,匈奴并不遵守,仍不断入塞骚扰、掠夺,在这种情况下,汉朝反击匈奴的战争随时可能爆发。

从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一四○年)至元光二年(公元前一三三年)六月的马邑之谋为武帝即位后汉匈关系的第一阶段。

元光二年(前一三三年)六月,武帝采纳王恢诱歼匈奴的计谋,令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国将军,总领诸将,率骑、步兵三十余万,埋伏于马邑(今山西朔县)旁的山谷中。同时,让马邑的豪强聂翁壹诱单于入塞,聂逃亡至匈奴告匈奴单于“吾能斩马邑令丞,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信以为真,率十万骑入雁门武州塞,单于到距马邑百余里的地方进行掳掠时,只见牛羊布于野而不见人,单于奇怪,攻小亭,捕获了雁门的尉史,这个贪生怕死的尉史把汉军的计谋告诉了单于,单于大惊,急引兵出塞退走,汉军追至塞而还,一无所获,一粒棋子毁了一盘棋,历史往往就是如此。结果,迫于各方的压力,献计的王恢引咎自杀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左慈

Rank: 1
组别 百姓
级别 在野武将
功绩 0
帖子 17
编号 37701
注册 2005-4-28


发表于 2005-7-9 01:5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马邑之谋后,汉匈处于战争状态,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从光武二年(公元前一三三年)六月的马邑之谋至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汉军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打了一系列的胜仗,使匈奴奴隶主贵族遭到沉重打击。列述如下:


元光六年(公元前一二九年)冬,卫青袭破龙城(今内蒙锡林郭勒盟境)之战。

这年武帝令四将军各率万骑出击匈奴。其中,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公孙贺出云中(今内蒙托克托县);公孙熬出代郡(今河北尉县);李广出雁门。在这次战争中,卫青直捣龙城,获首虏七百人。龙城,又名龙廷,是匈奴每年五月大会和各酋长祭祖先、天地、鬼神的地方。公孙贺一路无所得,无所失,无功而回。公孙熬一路,损失骑兵七千。李广一路,遇到匈奴的大军,全军覆灭。李广被俘,在途中只身逃回,这次汉军损失一万七千人,从这点看,汉军是失败。但龙城是匈奴的政治、文化的中心,卫青直捣龙城影响巨大,从战略上看,则是胜仗。


元朔五年(公元前一二四年)高厥之战。


元朔五年春,汉武帝命车骑将军卫青,率六将军出右北平(今河北省平泉县),共率军十多万人,北击匈奴。而匈奴的右贤王以为汉军路途遥远,十分大意,喝酒而大醉。不料,卫青急行军六、七百里,在半夜里,包围了右贤王,右贤王仅率数百骑突围北逃,卫青俘虏了右贤王以下的裨王十余人,男女一万五千人,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武帝遣使者到长城,拜卫青为大将军,封益六千户。


元朔六年(公元前一二三年)两次出定襄,越阴山之战。


这年春天,卫青又率六将军出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共率十余万骑兵再击匈奴,在这次战争中,十八岁的霍去病随卫青出征,为票姚校尉,率轻骑八百人,斩首二千余级,活捉了匈奴的相国,斩单于的大父若侯产,霍去病封冠军侯,而且,汉军又有张骞引导,知水草处,时军无饥渴。汉军大获全胜。


元狩二年(公元前一二一年)的河西之战。


元狩二年春,武帝命骠骑将军霍去病统万骑出陇西过焉支山(今甘肃省山丹县东南)千余里。深入匈奴休屠王领地,斩杀折兰王、卢侯王,活捉八千九百余人,还得到了休屠王祭天的金人。这年夏天,霍去病和公孙熬领数万骑出北地(今甘肃庆阳西北)。过居延海,攻祁连山,活捉匈奴三万余人,裨小王以下七十余人。而李广的东路军负责牵制,总是李广倒霉,又被左贤王四万骑包围,李广以四千骑对四万骑,血战两天,汉军死伤过半,杀敌亦相当,亏得李广力战,沉着指挥,才未全军覆灭。后张骞的援军赶到,匈奴退走,才得保全。


元狩二年的河西之战,两次出奇兵,千里奔袭,斩杀匈奴三万八千人,匈奴在河西走廊的势力被完全摧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匈奴遭到了惨重的损失,丢掉了大片的优良的牧场。

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的漠北之战。

河西之战后,匈奴采取打了就跑的战术,令汉武帝十分头痛,元狩四年春,武帝与臣下认为:匈奴单于居于大漠以北,以为汉兵不能到达。于是令霍去病、卫青各统五万骑兵,加上私募的马匹四万余匹,共计十四万匹马。步兵和接运粮饷者数十万人接后。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约好越大漠击匈奴。匈奴得报,把辎重迁徙到北方,在漠北布下精兵,等待决战。卫青统兵出塞千余里,恰逢单于兵列阵而待,于是令武刚车环营,以五千精锐铁骑突击,单于也令万骑出战,战到天黑,大风骤起,沙石击面,两军互不相见,汉军左右翼乘机包抄单于,单于见汉军人多且兵强马壮,遂率精骑数百突围从西北遁走,汉军发轻骑夜追,行两百余里,被单于逃脱,但斩俘一万九千人以上。前将军李广因迷路而未赶上会战,引咎自杀,一代名将,可怜如此收场!后人无不扼腕叹息。再说霍去病一路,出代郡二千余里,与匈奴左贤王战,大破之,一直打到贝加尔湖附近,俘虏了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都户八十三人。歼敌七万余,取得了辉煌得胜利。


这次大会战,汉军杀虏匈奴九万多,自己也损失了士卒数万,出征时十四万匹马,回来不满三万匹,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廷,元狩六年,霍去病英年早逝,汉王朝失去了一位杰出的将领。武帝追缢为景恒候。

从元光六年(公元前一二九年)卫青攻龙城之战开始到元狩四年(公元前一一九年)的漠北大决战,十一年间大大小小的各次战争中,汉军斩杀匈奴军约十八万,浑邪王归降汉率四万人,共计二十二万余人。不仅如此,匈奴还损失了二、三百万头牲畜,丢失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汉朝虽然从匈奴夺取了河南、河西,并控制了广大的漠南地区,由弱者转化成了强者,但损失也很巨大,不仅损失了十几万的士卒和二三十万匹战马,在战争过程中动员了上百万人次的兵力和用于运输方面的二、三百万的民工。把文、景时期积累的大量财富消耗一空。国家的财政出现了严重的危机。所以,在漠北大决战以后,双方都无法再打下去了。汉、匈双方的战争相对平静、缓和下来。在许多书中,就此打住了,汉武帝的赫赫武功被载入史册,但汉、匈的战争就到此为止了吗?


在经过十八年的停战以后,即元狩五年(公元前一一八年)至天元元年(公元前一○○年)的休战阶段,汉、匈重开战局。

这次重开战局,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汉朝具有明显的优势,匈奴虽退守漠北,但不向汉朝称臣,势力日渐恢复。这一时期,双方进行的战争有下列几次:


天汉二年(公元前九九年)李广利的战败和李陵降匈奴。

天汉二年,武帝派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开始时大获全胜,斩敌万人,然而,在回军的路上,遭到匈奴大军的包围,汉军几天乏食,死伤者多。幸亏假司马赵充国率壮士数百人突围陷阵,杀开一条血路,汉军才避免了全军覆灭,但战死者十之六七。

这年,武帝又令李陵率步兵五千从居延出发,深入匈奴千里。遂发生了李陵败降匈奴的事件。李陵所部,是精锐中的精锐,但李陵过于托大,遭到其他将领的妒忌,武帝又太过自信,在没有后援情况下,李陵北行三十日,行千余里,至浚稽山,被单于的三万骑兵包围,单于见汉军少,统军突击,不料,汉军千弩齐发,几乎是箭不虚发,匈奴军应弦而倒,当场死了几千人,单于大惊,急召左、右贤王八万骑攻李陵,李陵且战且走,又杀敌三千人,单于令其子率骑兵再攻,李陵把军队列在树林中,大战数十次,又杀敌数千人,这时,单于见屡攻不克,对属下说:“此汉精兵,击之不能下,日夜引我军向南,是不是有伏兵呢。”欲退兵。恰巧在此时,一个叫管敢的军官逃亡到匈奴,使匈奴得知李陵无后援,五十万支箭皆尽,单于大喜,遂围攻李陵,夜半,陵军大多战死,李陵上马,与壮士十余人突围,匈奴数千骑兵追击围困,李陵感叹: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李陵虽英勇作战,但他深为武帝器重,没有以死报国,大节有亏。大家还应该记得杨老令公头撞李陵碑,以死殉国的一幕吧。


征和三年(公元前九○年)李广利又率兵七万攻匈奴,一日破左贤王二万骑兵,取得一些胜利,但祸起萧墙,汉军内部发生了兵变。李广利匆忙回师,不料被单于五万铁骑从后掩杀,汉军大败,李广利投降,汉军的七万人马全军覆灭。这是武帝与匈奴交战以来,汉军的最大失败。

武帝这一时期想通过军事征讨使匈奴臣服,但遭到了相当大的损失,汉武帝的穷兵黩武的政策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但武帝毕竟是一位英明的君主,在李广利败降的第二年,武帝的“轮台屯田诏”下达,实现了政策的大转轨,此后,终武帝之世,双方再未发生大战。

两个民族终于以长期战争的沉重代价,换来了和平共处。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12 19:0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791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