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諸葛亮不懂帶兵??
性别:男-离线 杨少凡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29
帖子 407
编号 37535
注册 2005-4-25


发表于 2007-8-12 16:2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诸葛亮带兵、用兵水平固然不如孙吴白韩一干中华历史一流名将,即使三国时代也算不得第一,但要说他不会用兵,那可就太过了。

一个不会用兵的人,能以一州之兵主动出击九州大国,自来自去,令敌进不敢战,退不能追吗?至于未能成功,除国力相差悬殊外,对手也不是庸材。如果拿功业来做衡量能否用兵的标准,汉尼拔、拿破仑这两个败将当与诸葛并论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杨少凡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29
帖子 407
编号 37535
注册 2005-4-25


发表于 2007-8-27 18:0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河内司马 于 2007-8-21 21:22 发表

司马打仗懂得变通,诸葛似乎是一跟劲,一条道走到黑

>>>司马打仗有何变通?不就是四次北伐时让诸葛亮一顿胖揍,吸取教训后改为死守比长命吗?
》》》诸葛亮如何一条道走到黑?除了攻打目标都是魏国外,还有什么相同之处?
》》》至于诸葛亮为何攻魏。
袁子曰:诸葛亮,重人也,而骤用蜀兵,此知小国弱民难以久存也。今国家一举而灭蜀,自征伐之功,未有如此之速者也。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锺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故功业如此之难也。国家前有寿春之役,后有灭蜀之劳,百姓贫而仓禀虚,故小国之虑,在於时立功以自存,大国之虑,在於既胜而力竭,成功之后,戒惧之时也。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杨少凡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29
帖子 407
编号 37535
注册 2005-4-25


发表于 2007-8-27 18:1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helan 于 2007-8-15 00:34 发表

败将跟败将可不一样,汉尼拔、拿破仑最终是失败了,但他们曾经取得过辉煌的战果,诸葛有吗?这就像某人以曹操南征没有获得成果来为诸葛开脱一样不合逻辑。

》》》曹操南征是以强凌弱,诸葛亮北伐是以弱敌强。
》》》像诸葛亮这样以一州之地欺凌大国,进出自如,敌军拿他毫无办法,纵观中华历史也不多见。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杨少凡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29
帖子 407
编号 37535
注册 2005-4-25


发表于 2007-9-1 15:1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helan 于 2007-8-27 23:55 发表

曹操以弱敌强不仅胜过,而且是完胜。诸葛有吗?
还好意思说“敌军拿他毫无办法”,诸葛发动历次北伐的战役目的是什么?有几次成功了?我看是诸葛拿敌人毫无办法吧,最后还被司马活活气死。

》》》我好像也没说诸葛亮用兵一流吧,即使在三国阶段,公认第一的还是曹操,而且官渡之战曹操胜得极其幸运,抓住了上天送给他的机会。而诸葛亮呢?不过一州之地,对抗九州之曹魏,明帝亦非袁绍昏庸之辈,曹真、张合、司马皆良将也,又没出什么可以倾覆国运的昏招,这能和曹操破袁绍简单类比?

》》》诸葛亮的北伐目的是什么,为什么未能成功,陈寿有言: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

》》》即使众寡悬殊,五次北伐诸葛亮仍然屡有胜绩,一出祁山,三郡响应,若非马谡抗命,北伐早已功成。二次虽围陈仓不克,但也完成“扳连贼势”,围魏救吴之战略目标,迫使魏国撤征吴之师西进,又于退兵击斩王双;三出取武都、阴平,退郭淮,四次战役更是大败司马,射杀张合,最后一次出征曹魏干脆连迎战的勇气都没有多少了,虽然魏帝又给司马增了两万兵,还是命其坚守。如果诸葛亮果真不能用兵,为什么不借主场之利把他灭在魏国境内,省得他总来进攻呢?说穿了还是当时魏国没有一个将领才能在其之上,只能拚国力耗之。

》》》气死,呵呵,司马安有此能,拿到家门口屯田的孔明没招只好闭门赌长命罢了。“臣松之以为亮在渭滨,魏人蹑迹,胜负之形,未可测量,而云欧血,盖因亮自亡而自夸大也。夫以孔明之略,岂为仲达欧血乎?”

》》》再看看李世民怎么评价司马的: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观其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
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矣。既而拥众西举,与诸葛相持。抑其甲兵,本无斗志,遗其巾帼,方发愤心。杖节当门,雄图顿屈,请战千里,诈欲示威。且秦蜀之人,勇懦非敌,夷险之路,劳逸不同,以此争功,其利可见。而返闭军固垒,莫敢争锋,生怯实而未前,死疑虚而犹遁,良将之道,失在斯乎!

[ 本帖最后由 杨少凡 于 2007-9-1 15:17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杨少凡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29
帖子 407
编号 37535
注册 2005-4-25


发表于 2007-9-1 16:5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9-1 15:40 发表
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故尝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失于所以用蜀也。

评得挺客观的。 

》》》自荆州易手,夷陵大败,诸葛亮扶持的蜀汉实力就那么点儿,早已无争锋中原之力,所作所为无非尽人事听天命耳,然天命不归,又能奈何?至于说其无用功之智,败亡在他手下的曹魏众将又是何许人也?可否说汉尼拔也是有立功之志,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能,无用众之智?
》》》众已疲?诸葛每次出师,战场都在魏国境内,又夺敌麦,屯敌田,自来自往,何有疲惫之迹象?倒是关右之地让诸葛亮寇得“谷帛不足”,魏明帝想盖个宫殿就有一堆大臣劝阻,征讨辽东动兵四万,就已难上加难。反观蒋费执政,倒是不曾出击,结果不过二十年,淮南之战,司马昭中军就出兵二十六万,征蜀之战,一线用兵十八万,司马昭还有十万兵力后继,国力之盛,岂是当年中原战乱后的窘迫?
》》》诸葛亮频扰魏境,还有一线生机,如蒋费所为结果只是等死,一州之地怎么能拼发展拼赢九州,当然他们也知道自己没有诸葛亮用兵之才,不得已而已。

引点古人就已经论过的观点:

      1、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2、或曰,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也,有国者不务保安境内,绥静百姓,而好开辟土地,征伐天下,未为得计也。诸葛丞相诚有匡佐之才,然处孤绝之地,战士不满五万,自可闭关守险,君臣无事。空劳师旅,无岁不征,未能进咫尺之地,开帝王之基,而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魏司马懿才用兵众,未易可轻,量敌而进,兵家所慎;若丞相必有以策之,则未见坦然之勋,若无策以裁之,则非明哲之谓,海内归向之意也,余窃疑焉,请闻其说。
        答曰:盖闻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之地而有天下,皆用征伐而定之。揖让而登王位者,惟舜、禹而已。今蜀、魏为敌战之国,势不俱王,自操、备时,强弱县殊,而备犹出兵阳平,禽夏侯渊。羽围襄阳,将降曹仁,生获于禁,当时北边大小忧惧,孟德身出南阳,乐进、徐晃等为救,围不即解,故蒋子通言彼时有徙许渡河之计,会国家袭取南郡,羽乃解军。玄德与操,智力多少,士众众寡,用兵行军之道,不可同年而语,犹能暂以取胜,是时又无大吴掎角之势也。今仲达之才,减於孔明,当时之势,异於曩日,玄德尚与抗衡,孔明何以不可出军而图敌邪?昔乐毅以弱燕之众,兼从五国之兵,长驱强齐,下七十馀城。今蜀汉之卒,不少燕军,君臣之接,信於乐毅,加以国家为脣齿之援,东西相应,首尾如蛇,形势重大,不比於五国之兵也,何惮於彼而不可哉?夫兵以奇胜,制敌以智,土地广狭,人马多少,未可偏恃也。余观彼治国之体,当时既肃整,遗教在后,及其辞意恳切,陈进取之图,忠谋謇謇,义形於主,虽古之管、晏,何以加之乎?

          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盖神物应机,大器无方,通人靡滞,大德不常。故谷风发而驺虞啸,云雷升而潜鳞骧;挚解褐於三聘,尼得招而褰裳,管豹变於受命,贡感激以回庄,异徐生之摘宝,释卧龙於深藏,伟刘氏之倾盖,嘉吾子之周行。夫有知己之主,则有竭命之良,固所以三分我汉鼎,跨带我边荒,抗衡我北面,驰骋我魏疆者也。英哉吾子,独含天灵。岂神之祗,岂人之精?何思之深,何德之清!异世通梦,恨不同生。推子八陈,不在孙、吴,木牛之奇,则非般模,神弩之功,一何微妙!千井齐甃,又何秘要!昔在颠、夭,有名无迹,孰若吾侪,良筹妙画?臧文既没,以言见称,又未若子,言行并徵。夷吾反坫,乐毅不终,奚比於尔,明哲守冲。临终受寄,让过许由,负扆莅事,民言不流。刑中於郑,教美於鲁,蜀民知耻,河、渭安堵。匪皋则伊,宁彼管、晏,岂徒圣宣,慷慨屡叹!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日居月诸,时殒其夕,谁能不殁,贵有遗格。惟子之勋,移风来世,咏歌馀典,懦夫将厉。遐哉邈矣,厥规卓矣,凡若吾子,难可究已。畴昔之乖,万里殊涂;今我来思,觌尔故墟。汉高归魂於丰、沛,太公五世而反周,想罔两以仿佛,冀影响之有馀。魂而有灵,岂其识诸!”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杨少凡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29
帖子 407
编号 37535
注册 2005-4-25


发表于 2007-9-2 10:5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官渡之战曹操确实有幸运的成分,但是将其夸大就不合适了。难道你认为官渡之战只是乌巢烧粮?对于内线作战的曹操,要面对的不仅是强大的袁绍,还要提防其他势力的背后偷袭,其难度不比没有后顾之忧的诸葛低。袁绍并不是没有其他动作,只不过被曹仁等人打败而已。在一系列的战斗中,曹魏有一个失误都可能带来灭顶之灾,那恐怕就是袁绍英明,曹操昏庸了。别人赢了,就是上天送给机会,对手昏庸;诸葛不胜就是难度太大,对手是良将,你不是在搞笑吧。另外,难道你认为三国只有魏和蜀两个国家吗?吴跑哪去了?诸葛只要对抗魏就可以了,魏要对付的可是蜀和吴,而且对吴的精力要远大于蜀。“不过一州之地,对抗九州之曹魏”?你也太拔高诸葛了。

>>>>>1、为什么曹操有后顾之忧而诸葛亮没有,这不正说明诸葛亮外交手段高明,把其他势力不只像曹操那样稳住,而且都变成盟友和藩属了吗?
》》》》2、如果要以弱胜强,必须强者犯下足以致命的失误方可,袁绍方就是许攸叛变,泄露军机。而诸葛亮对抗曹魏时对方犯下类似的错误吗?没犯大错,能说曹魏那边将领不行吗?别的不说,只要马谡不和上司对着干,老老实实守住街亭泉城,祁山守将高刚再早些投降,陇右早就不是曹魏的了,那时蜀汉坐拥天险,又得羌人马匹物资支援,虽然不能改变敌强我弱的格局,但形势可比历史上大大改观。至于魏将司马、张合、曹真、郝昭辈是否良将,你怀疑才是大大的好笑。
》》》》3、吴国?除了借助水军优势打打游击战,可曾夺得魏国寸土?胜仗不多,笑话倒是闹了不少。无非就是“先时遣治书侍御史荀禹慰劳边方,禹到,於江夏发所经县兵及所从步骑千人乘山举火,权退走。”“帝军未至数百里,权遁走,议、韶等亦退。”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而已。满宠带几十人放把火,就把他们烧得落花流水之事,蜀汉何曾有过?


。。。你引用陈寿的话要说明什么?

》》》这观点可不是陈寿的,而是张俨的。张俨可是是时人,而且是东吴人,[公元二六六年前后在世]字子节,吴郡吴人。生卒年不详,约吴宝鼎初年前后在世。以博闻多识,拜大鸿胪。宝鼎中,(公元二六七年左右)使于晋,贾充、荀勖等欲傲以所不知,皆不能屈。俨著有文集二卷,(《唐书经籍志》、《隋书志》作一卷)又著《默记》三卷,(《补三国艺文志》)传于世。
》》》时人看时事、评时人,尤其是第三方看时事时人,总比千年之后的大家有权威性得多,如果拿现在的眼光去看古人,岳飞、文天祥辈纯属抗拒国家统一的罪人这种结论不难炮制而出。


。。。说来说去还是战术层面的东西,就算魏折损了张合,失去了一些士兵,于大局有什么影响?是谁“违众拔谡”的?是谁在大好形势下不赶快派主力去堵截曹魏的援军,却贪图一城一地的得失?围陈仓是“围魏救吴”?魏刚在石亭惨败,用的着诸葛救吴吗?是趁火打劫吧。魏在东线是有攻有守,在西线基本是守势。蜀道难,谁进攻谁消耗大。既然运粮是诸葛的头号敌人,那么魏的不出战,当然是明智的。你愿意说成没勇气,就随你便吧,反正司马背水结营,郭淮料敌先机,诸葛死。

》》》以弱敌强,如果不对方犯重大失误,就连汉尼拔、拿破仑这种绝世奇才都最后落得个兵败国灭的下场,何况诸葛亮用兵之才在三国时代也不能称首,放在中华历史不过二流水平之人?但就此说诸葛亮不懂带兵,那才是大大的玩笑。“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这样的评论还不够?
》》》至于陈仓之战目的,诸葛亮 《与兄瑾言治绥阳谷书》:“今使前军斫治此道,以向 陈仓 ,足以扳连贼势,使不得分兵东行者也。” 这是诸葛亮与他的兄长,也是东吴权臣诸葛谨的信件,曹魏石亭败后,大军云集江东企图报复,就连车骑将军张合亦率部分关中军南下,吴蜀既为同盟,相互援助,有何不可?诸葛亮可不是孙权那种贪小失大的人物。否则当年春天刚刚北伐不利而回,为何当年冬天未经修整就再次出师,而且只带不到一个月的粮食,开辟平时根本无法通行大军的绥阳小谷——斜谷道让赵云刚刚一把火烧掉,没法行进,祁山一线早已严防,子午道更早被否决,不走陈仓道走哪儿——怎么看怎么不是大打出手的样子。
》》》打仗可不是玩,兵革一动,日费千金,加上陇右地带连遭蜀军进攻,早就被寇得“谷帛不足”,魏国大军粮草当地根本无法完全供应,只能从关内河东运来。如果能把“不懂带兵”的诸葛亮早点干掉,谁费那心、受那气陪诸葛亮屯田玩呀?这种明智,纯粹是拿国家财力来为司马自认不是诸葛亮对手买单,这也是四次北伐卤城大败,五次北伐又在武功水被射飞,野战不敌下的无奈结果,不过也够“明智”的,野战打不过诸葛亮,不据险死守耗国力还能怎么样?最后还闹个死诸葛走生仲达的笑话。


。。。屯田也得看在哪吧,在前线屯田你认为收成有保障吗?这同送女装一样,只不过是想激司马出战罢了,不成想司马不仅不理睬,还送给诸葛一个活不长的预言。

》》》至少蜀军呆了一百多天,比以前哪次都长,至少有一季收成,直到诸葛亮病死才撤,而且人家占的是魏地,屯的是魏田,就算只在那儿抛荒,魏国这片地也废了,而且这是什么地方,渭原,魏国的重要粮食产地,蜀军屯田时“耕者杂於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连魏国老百姓都有一大票,看着人家在自己营前不远分散屯田,就是拿人家没招,这不是自认不是对手还怎么解释?

。。。你为什么总喜欢引用别人的观点?

》》》观点相同,引来省时省力又何尝不为?而且古人,尤其是当时的古人的看法,总比现在人坐在电脑前臆测有效得多。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杨少凡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29
帖子 407
编号 37535
注册 2005-4-25


发表于 2007-9-5 17:4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诸葛亮会不会用兵,李世民李卫公看得可清楚得很,这两位不是兵家?

楼上诸位如果那位自认怎样才算会用兵,可有良策让司马望风远遁,曹睿自缚出降,一统三国,还于旧都呀?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杨少凡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29
帖子 407
编号 37535
注册 2005-4-25


发表于 2007-9-9 10:16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长弓 于 2007-9-7 15:47 发表
诸葛会用兵,这是肯定的,但不善用奇谋,这也是事实,至于他的战术水平,我的观点是防守强于进攻。
比如陈仓攻坚,应该说诸葛是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但是始终没能得手;每次北伐退兵都能全身而退,可以看到,诸葛在防守上确有一手。所以我认为诸葛善守不善攻。
我觉得诸葛有点像李广。防御很强,一打进攻战就差了。
诸葛带兵打仗的能力不是很强,这一点刘备看得很清楚,所以刘备入蜀带庞统、攻汉中带法正、打东吴就自己去。(刘备认人还是比较准的,马谡就是一例)
所谓军事奇才,本人认为应指那些能够打赢别人不能赢的战役。

》》》1、诸葛亮五次出征,只有一次打的是防御战。
》》》2、春季刚出祁山,当年冬天就二次出师,连粮食也只带了一个月,走的还是临时开辟的绥阳小谷,怎么看怎么不像是准备充分。每次北伐全身而退,正说明诸葛亮用兵之能,要知道敌前撤退可是相当困难的指挥,诸葛亮能做到退敌不敢追,追则必破,这能说他用兵不高吗?
》》》3、诸葛亮是刘备最信任的股肱之臣,亲自出师不留个可靠的人放在后面,关羽就是最大的榜样。至于用人,连一次失误都没有的好像历史上也没这号人物。
》》》4、这种军事奇才,中华五千年历史也是屈指可数,且对手多有重大失误被把握住,就算你是汉尼拔也得对面有个瓦罗让你打呀,换个费边不照样没辙。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杨少凡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29
帖子 407
编号 37535
注册 2005-4-25


发表于 2007-9-9 10:2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9-7 16:08 发表
刘备攻东吴之时,陆逊何不出战。

质疑是一回事,否定则是另一回事。后出师表质疑归质疑,也没能否定。我在说诸葛亮集有收录,你去说诸葛氏集已经散失,真是牛头不对马嘴。
攻必胜,守必固。攻不胜则 ...

》》》陆逊以防守挫刘备锐气,然后设计骄敌,火烧连营,大反攻杀得刘军落花流水,狂追至白帝城方止,这里体现的是谋深计广。
》》》而司马懿哩,缩头不出,甘受巾帼(而且最大的可能是老辛头所挡),追击时更闹了个“死诸葛走生仲达”的大笑话,畏惧诸葛亮之甚可知,哪能和陆逊相提并论?老兄别看见都是持久防御战就归并同类,拉到盘子里就是菜。
顶部
性别:男-离线 杨少凡

Rank: 5Rank: 5
组别 校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29
帖子 407
编号 37535
注册 2005-4-25


发表于 2007-9-11 17:3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无势 于 2007-9-11 15:23 发表
问题就是出在他是北<伐>.而不是北扰.
诸葛亮自己的战略意图就一直在动摇.本就不明确,或者说执行时经常走样,又想疲敌,又想得土.结果两不着杠.疲敌已也疲,得土亦失土.

》》》时乎,势乎,会当有变,战略本来就是因时因势变化,未闻有制定之后就一成不变者,如果有,也是韬光养晦、发展生产、强大自己、伺机进取之类的套话废话。
》》》自古出师,谁肯自称贼寇之师,谁出兵不声称征伐而曰骚扰,细敲文字而抹杀实情,真迂腐之人也。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诸葛亮战略即此也,本来战略指标就有高有低。比如现在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但目标过于高远,现实目标只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称其意图不断动摇,大谬不然。
》》》疲敌已也疲,证据,可有蜀汉因诸葛亮征伐不休而民变者?倒是诸葛亮去世之后一大票百姓冒着和皇上顶撞的风险为他私祭,公道自在人心。
》》》得土亦失土?不知丢的哪块土,如果诸葛大军路过的地方全算占领区,那就算了,标准不同。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22 00:5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100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