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三国演义》嘉靖本为何会优于通行本
性别:男-离线 煮酒正熟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84
帖子 417
编号 366
注册 2003-9-4


发表于 2010-2-1 12:04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emony007 于 2010-2-1 10:08 发表
楼主反复说毛本篡改了嘉靖版关于诸葛亮的描写,但是你没有列举出一例这两个版本关于诸葛亮方面的差别。很难服众!
这两个版本甚至其他版本已经开始流行,不妨拿出对比一下,我只是看出嘉靖版对曹操是比较推崇, ...

两本对诸葛描写差异颇多,最明显的的就是嘉靖本明表诸葛在上方谷是想将司马与魏延一并烧死,因天降暴雨致计策未果。诸葛要借烧死司马之计同时除掉魏延的机心,已颇富争议,而当魏延向诸葛抱怨自己差点儿被烧死时,诸葛却将忠实执行自己阴谋的马岱杖责四十并削去官职并侯爵,其城府阴险可见一斑。这些东西被毛本一笔抹掉。
阿鸯说过的话,除非把书翻烂,否则最好不要轻易质疑...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煮酒正熟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84
帖子 417
编号 366
注册 2003-9-4


发表于 2010-2-1 13:5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伤云 于 2010-2-1 13:10 发表
犇牛挖坟

没记错文鸾有一个逐回对比的帖子。可以搜索一下,不过似乎也没完。

至于删去诸葛亮烧魏延的一段,个人反倒觉得删的很好,罗氏在此安排这么一个情节和嘉靖本之前对诸葛亮整体塑造脱节。
...

恰恰相反。我觉得嘉靖本远远优于毛本,恰恰在于它没有将人物脸谱化,而毛本却将人物脸谱化。嘉靖本绝不讳言正面人物的缺点、污点(无论是能力上的污点还是道德上的),也不刻意掩饰反面人物的优点。所以无论正面人物还是反派人物,都是立体的多面的,而不是只有优点或只有污点,这更符合我们的现实经验和观察结果,因而也更显真实、合理,而小说的艺术价值也因此得以提升。
以诸葛火烧上方谷一节论之,不要忽略这一情节的大背景,那是在诸葛获病、隐隐知悉自己不久人世之后,才有的行为。诸葛在这一背景之下的用奸,恰恰反映了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绝望心理。而诸葛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是灭曹兴汉,是实践自己对故主刘备的忠诚和允诺。
从诸葛之阴险毒辣,可知其绝望,再从其绝望,可见其忠义。这种笔法所营造的艺术张力,岂是毛氏腐儒可窥之境??

艺术鉴赏力(也包括文学鉴赏力),对少数人来说是与生俱来的,对多数人来说是年齿经历,再加上自己有意用心。

只有25岁、经历浅淡的人,其文学鉴赏力,与一个其他方面相当但经历丰富的40岁的人相比,很可能不在一个层次上。

[ 本帖最后由 煮酒正熟 于 2010-2-1 13:53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煮酒正熟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84
帖子 417
编号 366
注册 2003-9-4


发表于 2010-2-2 01:3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伤云 于 2010-2-1 16:16 发表

究竟是人物被脸谱化了,还是现代人的阅读观念阴险化了?究竟是读小说形成了人物的形象,还是先在心里有了一个人物的形象再去套回小说?

对于诸葛这段表现,我不否认可以达到兄所指的效果(当然,我也不完全认同),但在对这个情节的处理上个人感觉生硬而不协调。人物行为的巨大反差让人感觉这个人物不是丰满的,而是被撕裂的,因此在我看来与其保留这段情节,还不如毛本删去来得干干净净。窃料此处大概是元明时杂剧或者话本的桥段(就如同刘备暗嘱颜良一般,嘉靖本虽然没有这个情节,但保留了那首赞诗),而罗氏直接取材,并未加以调和。

ps:对于一个人来说,文学鉴赏力当然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而逐渐精深的,当然对于不同的人幅度不同比较的结果可能有所不同。然而文学鉴赏水平高低不是读者是否可以阅读一部作品的标尺,更不是读者可否对于这部作品发表其感想的标尺。在一部作品面前,耄耋老者和垂髫稚童的发言权是完全平等的,并不因其文学鉴赏力的高低而有所异同。同时我想,当他们观念相左的时候,老者似乎更当是有理有据阐明观点的一方,而不会端起架子扔掉书本训诫稚童鉴赏力太差。
...

回伤云兄:
诸葛此前的形象,也决非兄想象的那般只有忠诚而全无奸诈。看看他教唆刘备三番五次糊弄鲁肃以不断赖帐不还荆州的嘴脸吧,再看看他对周瑜、曹真处心积虑的精神摧残吧,无一不表现出其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精神气质。所以,奸诈和不择手段,原本就是演义诸葛精神气质中的一个方面,哪里需要我先在心里设定一个人物形象再去套回小说?我不过是指出诸葛原本就有奸诈和不择手段这一面而已。上方谷一节,恰与诸葛亮此前所表现出的阴险奸诈和不择手段遥相呼应、一脉相承,怎么能说是生硬、不协调、形象撕裂呢??
事实上,演义中的诸葛,与志史中那个“真实”的诸葛之间,精神气质上非常接近,都是主线是忠诚、是鞠躬尽瘁、是廉洁奉公,副线是不那么值得夸赞的品质 (比如志史中的专权强势、演义中的奸诈和不择手段。) 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大多如此;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人即使有,也不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作为文学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当然不应取那些统计学上毫无意义的极少数,而应取更具现实代表意义的优点缺点兼有的人物。一部作品,在歌颂正面人物优点的同时,不讳言其污点,正是其追求现实合理性的成熟表现;我能读出这一点来,怎么能说是我阅读观念阴险化了呢?

最后,我并未扔掉书本训诫稚童鉴赏力差,而只是想指出这样一个事实:人们的鉴赏力是有高下之分的,而且人们的鉴赏力会随着年齿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有所改变、提高的。
自忖前贴并无训诫之辞,不知小兄何以有那样的感受。

[ 本帖最后由 煮酒正熟 于 2010-2-2 01:38 编辑 ]
顶部
性别:男-离线 煮酒正熟

Rank: 6Rank: 6Rank: 6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护军
好贴 1
功绩 84
帖子 417
编号 366
注册 2003-9-4


发表于 2010-2-2 11:38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伤云 于 2010-2-2 10:48 发表

诸葛亮的形象在我心里并不是高大全的代表。他的形象是从出山后随着年龄阅历地位的变迁逐渐变化,然而到拜相定国之时,也没看出他变化到残忍狠毒的地步。智者一生自然伴随着阴谋诡计,然而设计划谋时随人不同而有所不为则是这些智者之间的区别了。如荀彧绝不会行曹操、郭嘉冒险北进之计;借头借梦这种用手下性命换取利益的手段也只有曹操能为之。

单论诸葛的话:赖账荆州是孙刘之事,诸葛和鲁肃一样不过是执行者;三气周瑜单以小说论,的确是周瑜量窄自寻死路;曹真是敌国大将,难道对他还要讲仁义道德?诸葛自拜相后虽然有借五路压制群臣的阴谋,但究其本心是主少国疑之时的权宜。在这里诸葛亮的计策说狡猾尚可,说奸诈则未免太过。而火烧藤甲垂泪,贬斥李、廖留情,这些和最后要烧死魏延时表现的冷血狠毒比难道相称?删去此节,是“倘若魏延反,则诛。”不删此节,是“不论魏延反否,皆诛。”前后相较在我看来是前者更符合其形象特点,后者则如鲁迅所说“近妖”。诸葛身上有缺点,这不必讳言,但这种近乎曹操借头一般的狠毒则不符其性格特点。如果全依我意,就是反骨一节也当删掉。
...

诸葛阴谋烧死魏延,如兄那般定性为残忍狠毒就过了。我觉得比较精准的是阴险狡诈。
这个阴险狡诈也包括其对马岱的杖责和降职去爵。

你定性为残忍狠毒,自然在刘备时代的诸葛亮身上找不到踪影,那是因为残忍狠毒基本上不是诸葛亮的精神特质。这个词安到曹瞒身上才对。
而阴险狡诈,则是刘备时代和刘禅时代的诸葛所一脉相承的。
赖帐荆州之事,诸葛怎么成了执行者了??需要我引出演义原文么?在荆州问题上,演义刘备在表面上是个哭哭啼啼的老好人,实际上虽未必有那么好心,但却实在没有什么主意和意志。拿主意的,以及主要执行者之一,始终都是诸葛亮(另一执行者就是这位哭哭啼啼哼哼哈哈的刘备)。

三气周瑜,前两次你可以说主要是周瑜量窄,但第三次呢?我们看原文吧:

鲁肃暗喜,自回。玄德问孔明曰;“此是何意?”孔明大笑曰:“周郎死日近矣!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玄德又问如何,孔明曰:“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来取荆州也。等主公出城劳军,乘势拿下,便就杀入城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玄德曰:如之奈何?”孔明曰:“主公宽心,便收拾窝弩,以擒猛虎;安排香饵,以钓鳌鱼。等周瑜到来,他便不死,也九分无气。”唤赵云听了计:“如此如此,其余我自有摆布。”玄德大喜,自作准备。
却说鲁肃回见周瑜,说玄德、孔明欢喜一节,准备出城劳军。瑜大笑曰:“原来今番也中吾计!”便救鲁肃诉禀吴侯,差人交割城子,并遣程普引军接应。周瑜此时箭疮结了白痂,浓水无出,身躯无事,调遣甘宁为先锋,自与徐盛、丁奉为第二,凌统、吕蒙为后队,水陆进兵五万,望荆州而来。周瑜自在船中,时复欢笑,以为孔明中计。水军二万五千人迤逦进发,前军至夏口。周瑜问:“前面有远接之人否?”人报皇叔使糜竺来见都督。瑜唤至,问劳军如何。竺曰:“主公皆准备下应付钱粮,陆续起运。”瑜曰;“皇叔何在?”竺曰:“荆州城门外相等,与都督把盏。”瑜曰:“今为汝家事,劳军之礼,休得轻易。”糜竺领了言语先回。战船密密排在江上,依次而进。看看至公安,并不见一只军船,又无一人远接,周瑜在那军中,趲上船只,离荆州十余里,只见江面上静荡荡的。哨探的回报:“荆州城上插两面白旗,并不见一人之影。”周瑜教船傍岸。瑜上岸乘马,带了甘宁、徐盛、丁奉一般军官,皆上马随行,虎贲千余人,遥望荆州来。到城下,并不见动静。瑜勒住马,令前军叫门。城上守门将军问曰:“是谁?”吴军答曰:“是东吴周都督亲自在此。”忽一声梆子响,白旗倒处,两面红旗便起,城上军一齐都竖起枪刀。敌楼上赵子龙出曰:“都督此行,端的为何?”瑜曰:“吾替汝主取西川,何相罔耶?”子龙答曰:“孔明军师已知都督‘假途灭虢’之计,故留赵云在此。吾主公有言:‘孤乃汉朝皇叔,安忍背义而取川乎?若汝端的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瑜闻之,勒马便回。一人打“令”字旗于马前报曰:“左右探得四路军马一齐杀到:关某从江陵杀来,张飞从秭归杀来,黄忠从公安小路杀来,魏延从孱陵小路杀来,四路正不知多少军马。喊声远近震动百余里,皆言要捉周瑜。”瑜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于马下。未知性命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注意看两处加重、加下划线的句子。
第一处,诸葛识破周瑜阴谋,而且从周瑜这条计策的低智商,也看出周瑜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已危在旦夕了。而诸葛对此的反应却是极其开心 -- 孔明大笑。这种以友军主帅命在旦夕为乐的心理,不仅仅是不厚道,而是幸灾乐祸、是刻薄,也是一味表现个人智计而缺乏忍让合作精神。
第二处,在赵云当面说破周瑜阴谋之后,周瑜见计不成,已准备退军。诸葛算度精准,他绝对可以料到周瑜见计不成只有退军一途,如果不是存心难为周瑜,就让他自己回军好了。可不介,诸葛非要安排四路军马连吓唬带羞辱周瑜。这完全是诸葛故意要致周瑜于死地。 怎么能把周瑜之死完全归因于周瑜量窄自寻死路呢?
有意致友军主帅于死地,难道还不够阴险狡诈么?

再说对曹真。不错,曹真的确是敌国主帅,但敌对阵营之间亦是有可为 有不可为。有人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有人却不齿这种阴险行径。整部演义中,敌对双方的主帅之间如此羞辱、直欲致人于死地的,还能找出几个?即使还有,那也绝对事少数。可见,即使在敌对阵营之间,也有一些道德底线是多数人不愿触及的。而诸葛却几次三番这样干。我说他一句不择手段,有何不可?

其三,诸葛决意要烧死魏延,有两个新出现的因素,一是诸葛因张苞之死而察觉自己所剩无多,二是魏延不平情绪越来越明显。所以诸葛倒也不是无缘无故就忽然起意要害魏延的。但即使有这两条因素,也不能就说诸葛烧死魏延的行为就是正当的;他那个行为就是阴险狡诈、不择手段。

最后,看到伤云兄这一句“如果全依我意,就是反骨一节也当删掉。”,感觉相当地无力... 到底伤云兄和我之间,谁是对诸葛亮先有定见,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先入为主,来审视演义中诸葛亮这个形象的呀?伤云兄居然依据自己心中预先设定好的一个诸葛亮形象,来挑剔演义中一直存在的反骨情节?我希望伤云兄能先剔除掉自己心中那个诸葛亮,然后我们再来讨论演义中的诸葛亮,可否?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4-13 16:04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589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