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林冲 于 2010-7-7 23:54 发表
宋代唐庚的《三国杂事》里说:“上自司马迁《史记》,下至《五代史》,其间数千百年,正统偏霸与夫僭窃乱贼,甚微至弱之国,外至蛮夷戎狄之邦,史家未有不书其国号者,而《三国志》独不然。刘备父子相继四十余年 ...
顶一下!
鄙人在这里也说一下自己的观点:
首先,我国古人的国家观念和现代人是有差异的。用我们现代的话说,“三国”中的国指的是“政权”(有点像是废话),而不是“天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国家”,“三国”的定义更接近与争夺天下归属的三个政权。(有点像两蒋执政时的台湾和大陆,都声称拥有主权。)
其次,古人所说的“国”,在不同的地方具体含义也是不完全一样的(汉语的多义性)。“国”一般只“国家”,在天下一统的时候主要指中央政权(一般用“国家”称呼,有时用“国”),在汉代也用来指诸侯国(极少用国家,用国比较多)。在国家混乱的时期,一般用来代指各个小的分裂政权,如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三国时期属于后者!
[ 本帖最后由 正阳真人 于 2010-7-9 19:12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