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知识分子还是知识贩子?
性别:未知-离线 diogenes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校尉
级别 在野武将
好贴 2
功绩 10
帖子 18
编号 36515
注册 2005-4-11


发表于 2005-4-11 18: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知识分子还是知识贩子?


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向来都令人担忧,两千年来他们不断受到脊梁骨质疏松症、膝关节软化症、人格分裂症、自卑、自大、自恋情结等顽疾煎熬,至今能够挺胸抬头做人的还不多见。相对而言,西方知识分子的精神状况应该比较好一点,不过近年亦开始出现每况愈下的迹象。

文化史学家雅可比(Russell Jacoby)在一九八七年出版的《最后的知识分子》(“The Last Intellectuals”)一书中指出,激情的六十年代过去之后,知识分子对社会改革的热情瞬即冷却下来,与群众的关系亦变得愈来愈疏离。走在大街上率领群众争取公平公义的独立知识分子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藏身于象牙塔内从事纯粹学术研究的专业知识分子。

时至今日,来自学术界而又真正关心社会、仗义敢言的知识分子已经所余无几。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要算是不久前与世长辞的文学理论家扎伊尔德(Edward Said)。本身是美籍巴勒斯坦人的扎伊尔德,穷尽半生努力为巴人争取独立和合理的权益,本着的就是一份反对强权、坚持社会公义的信念。

一九九三年扎伊尔德在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发表演说时,就谈到知识分子在社会上担当的角色。他认为知识分子必须肩负启蒙的使命,为促进人类的知识和自由作出贡献;知识分子的个人理想必须与整体社会利益一致,在面对不公义的时候必须挺身而出,站到人民一边去挑战不合理的制度。

芝加哥大学高级讲师暨联邦上诉法院法官波斯纳(Richard A. Posner)在二零零一年出版的著作《公共知识分子 -- 衰落研究》(“Public Intellectuals – A Study of Decline”)中,从市场供求关系的角度出发,提出与雅可比和扎伊尔德截然不同的观点。波斯纳认为值得关注的问题不是有使命感的公共知识分子愈来愈少,而是滥竽充数的“次货”在市场泛滥,由此而产生令人忧虑的“劣质化”现象。

波斯纳指出,随着大学学科分工愈来愈精细,必然出现大批精而不博、对本科知识以外涉猎不广的专家学者。碍于识见所限,这些学者本来就不适宜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社会议题公开发表言论。可是,在传播媒体大量涌现,对来自学术界的评论需求甚殷的情况下,学者都争相替报章杂志撰稿,接受传媒访问,又或者亮相屏幕,希望藉以提升个人知名度。

由于市场对舆论没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机制,所以很容易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波斯纳认为,如果不去认真批判这种现象,学术界最终将会失去公众的信任。因此,他严厉谴责那些喜欢权充专家的学院派知识分子,指他们为争取曝光率,经常就有争议性的议题在传媒上大放厥辞,以偏激出格、哗众取宠的言论妄图蒙混过关,混淆视听,误导公众。

在厚达四百多页的著作中,波斯纳除了分析公共知识分子衰落的原因外,对不少声名显赫的学者亦作出了尖刻的批评。可惜的是,他的论点始终没有切中问题的要害。笔者认为,在社会愈来愈趋向“低智化”,大众社会意识普遍低落的困境下,要建立一个知识分子与普罗大众共同参与、批判互动的“公共领域”,困难程度可谓不言而喻。

今天社会上一切以市场价值为主导,有理想和抱负的知识分子都只得无奈地面对现实,否则最终难逃被边缘化的命运。意兴阑珊的有识之士不是被公营机构吸纳为技术官僚,就是被私营企业、投资基金或政党组织罗致为旗下的智囊。当社会运动和改革的土壤日渐枯竭,公民社会上的反对力量奄奄一息之际,知识分子如何能够准确估量形势、重新定位,才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课题。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3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9 04:07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0717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