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有关蜀汉的称谓,简单说说我的看法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10-8-20 03:11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有关蜀汉的称谓,简单说说我的看法

刘备称帝时国号是什么?汉,并非蜀,这一点没什么可质疑的。而学术界也没有什么人会简单称呼他的国号为蜀,而是称为蜀汉。对比西汉东汉,明摆着是在国号汉前面加上了定语修饰以便区分。西汉东汉的称谓来自于他们各自定都长安洛阳,一个西边一个东边的事实。而蜀汉的称谓,无非也是来自于其定都成都,势力范围局限于巴蜀的事实。所谓的魏蜀吴不过是因为三国放在一起,各选了一个字进行称谓的通俗说法。称蜀而没有称汉,侧重的是其势力局限于巴蜀一隅的事实。罪名往大里说不过是有点势利不太严谨,也犯不着连篇累牍的红蓝铅笔“大字报”来上纲上线吧。

至于陈寿做《三国志》,只给魏做了本纪,对同样称帝的吴蜀仅做了传而没有做纪,有朋友说这是屈从于魏晋的政治压力。当然陈寿不会屈从于吴蜀的政治压力,但单说他屈从于魏晋的政治压力,恐怕也很难说得通,至少不能简单认为这是全部的原因。杜甫有没有必要屈从于魏晋的政治压力?不是照样“蜀主窥吴向三峡”,四川王刘备琢磨(收拾)孙权向三峡进军;司马缸有没有必要屈从于魏晋的政治压力?不是照样拿魏晋年号,认魏晋为正统。不但如此,还专门在曹丕刘备相继称帝那里论述了一段正统归属,

QUOTE:
臣光曰:天生烝民,其势不能自治,必相与戴君以治之。苟能禁暴除害以保全其生,赏善罚恶使不至于乱,斯可谓之君矣。是以三代之前,海内诸侯,何啻万国,有民人、社稷者,通谓之君。合万国而君之,立法度,班号令,而天下莫敢违者,乃谓之王。王德既衰,强大之国能帅诸侯以尊天子者,则谓之霸。故自古天下无道,诸侯力争,或旷世无王者,固亦多矣。秦焚书坑儒,汉兴,学者始推五德生、胜,以秦为闰位,在木火之间,霸而不王,于是正闰之论兴矣。及汉室颠覆,三国鼎跱。晋氏失驭,五胡云扰。宋、魏以降,南北分治,各有国史,互相排黜,南谓北为索虏,北谓南为岛夷。硃氏代唐,四方幅裂,硃邪入汴,比之穷、新,运历年纪,皆弃而不数,此皆私己之偏辞,非大公之通论也。

能使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虽华夷仁暴,大小强弱,或时不同,要皆与古之列国无异,岂得独尊奖一国谓之正统,而其馀皆为僭伪哉!若以自上相授受者为正邪,则陈氏何所授?拓跋氏何所受?若以居中夏者为正邪,则刘、石、慕容、苻、姚、赫连所得之土,皆五帝、三王之旧都也。若有以道德者为正邪,则蕞尔之国,必有令主,三代之季,岂无僻王!是以正闰之论,自古及今,未有能通其义,确然使人不可移夺者也。臣今所述,止欲叙国家之兴衰,著生民之休戚,使观者自择其善恶得失,以为劝戒,非若《春秋》立褒贬之法,拔乱世反诸正也。正闰之际,非所敢知,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周、秦、汉、晋、隋、唐,皆尝混壹九州,传祚于后,子孙虽微弱播迁,犹承祖宗之业,有绍复之望,四方与之争衡者,皆其故臣也,故全用天子之制以临之。其馀地丑德齐,莫能相壹,名号不异,本非君臣者,皆以列国之制处之,彼此钧敌,无所抑扬,庶几不诬事实,近于至公。然天下离析之际,不可无岁、时、月、日以识事之先后。据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以纪诸国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昭烈之汉,虽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亦犹宋高祖称楚元王后,南唐烈祖称吴王恪后,是非难辨,故不敢以光武及晋元帝为比,使得绍汉氏之遗统也。

里面不少之乎者也,但还有几句大道理在里面。第一,“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正闰之际,非所敢知,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周、秦、汉、晋、隋、唐,皆尝混壹九州,......四方与之争衡者,皆其故臣也,故全用天子之制以临之。其馀地丑德齐,莫能相壹,名号不异,本非君臣者,皆以列国之制处之,”有名无实的天子看来温公是看不上的。而一统天下,三国终结于魏灭蜀晋灭吴,只有魏晋这条线传下来了。第二,“据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很显然他认可禅让制度。他当然也不敢不认,宋形式上还是周禅让下来的。第二点陈寿或许有同样的压力,但根源还在第一点,魏灭蜀晋平吴,刘禅孙皓都没能抗住魏晋的压力,陈寿抗不住又有什么可以苛责的?最后“昭烈之汉,虽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亦犹宋高祖称楚元王后,南唐烈祖称吴王恪后,是非难辨,故不敢以光武及晋元帝为比,使得绍汉氏之遗统也。”说的是刘裕自称汉朝后裔,南唐建国时自称唐朝吴王李恪后代。南唐烈祖原名徐知诰,改名李昪,改国号为唐,自称是唐朝后裔。司马光拿这个类比刘备,简直是直斥其假冒胡说八道。这一点陈寿实际上也有暗示,只不过很不显眼。“先主姓刘,讳备,字玄德,涿郡涿县人,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胜子贞,元狩六年封涿县陆城亭侯。坐酎金失侯,因家焉。”谁有《史记》公侯王表的可以对照一下看看,刘贞并非元狩六年封侯,差了好几年。而且封的是“陆城侯”而不是“陆城亭侯”。虽然西汉的侯爵有的的确封地只有一亭,但亭侯成为制度,有这个称谓是东汉末年的事情,西汉的二十等爵里面只有关内侯和列侯。我一直怀疑陈寿是在以春秋笔法暗示刘备这个皇亲就是自吹自擂,至少没什么过硬证据。刘备实际上靠的也不是这个,而是凭借其军政才能在乱世中拼得一席之地,才有资格拿身份给脸上贴贴金。

陈寿虽然没有给吴蜀帝王做本纪,他们的传也只是个名义上的传,实际上都是本纪体裁。这涉及到从《史记》以来的史书写法,帝王的本纪中要按照时间顺序记载一些发生的大事件,这些大事件中什么人立功获罪,具体事迹写在其传中。大家不妨对照一下《先主传》《吴主传第二》的内容,尤其是刘备孙权称帝后的描写,完全是本纪的写法。唯一不能给的是名义上不能给本纪,这也不是陈寿一个人的问题。古代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主,反映到史书上就是只能有一个正统,同一部史书中只能有一个本纪。陈寿如果奉蜀汉东吴为正统给刘备孙权做本纪,另外两方同样要降格为传。这件事上陈寿一碗水是端不平的。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10-9-2 22:0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崔浩 于 2010-9-2 19:56 发表
不知道争论这些儿有鸟用,其实历史很多时候争论着争论着的时候,发现它就是一个屁,就是这个屁养活了一群无聊的人,对现实中生活的我们毛关系都没有。

我也不明白打这个口水仗干什么。如果我没有记错,北宋时期对于正统有官方标准,一个是政权要在北方中原地带,一个是要以禅让形式取得政权。之所以这么规定,无非是因为北宋本身就是这么立国的。这么看魏晋是当然的正统。到了南宋,因为可以理解的原因又开始尊蜀汉为正统,这个苗头东晋开始就有了一些。说起来西晋东晋北宋南宋还是一家人,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各行其是,谁又能弄一个大家都信服的标准出来。从政治实力的角度而言,秦汉以来称帝和称王有本质区别。称帝不但意味着要领有天下,到了东汉甚至要令四周少数民族形式上宾服。这一点吴蜀不说最后被灭的下场,四周少数民族,北南两边的当然只能各自去能去的地方不论,理论上都能去的,比如日本至少洛阳建业两便,朝贡去的也是洛阳。从这个角度而言,刘备孙权也就是个“蜀主”吴王,所以司马光对其不感兴趣,还明嘲暗讽说刘备的皇族身份自吹自擂。割据巴蜀称帝的刘备也不是第一个,西汉/东汉之间就有个公孙述。割据一隅,最后被灭,刘备集团这两点和公孙述相比五十步笑百步,唯一强一点的不过就是个可疑的皇族身份。

这里面重点试图澄清的是史书的写法。陈寿那本《三国志》除了没有给吴蜀做名义上的本纪,其他各方面并没有不太尊重的地方。西晋短暂统一后天下大乱,各地的割据政权首脑人物做纪还是传两难,一直是困扰当时史家的问题。这个问题到了唐朝房玄龄做《晋书》,给了刘渊石勒等人做载纪(本纪的名义还是不能给的)后才得以解决。陈寿当时这种名义上的传实际上的纪已经是能做到的最好结果。

[ 本帖最后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0-9-2 22:13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10-9-2 23:05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崔浩 于 2010-9-2 22:34 发表

貌似我们在学杜甫诗歌的时候,老师说用公孙术来类似比蜀汉,这个有点不解,觉得他们有什么好类比的?不过后来详细的看了一下《躺尸剑法》,说是诸葛亮代表光鲜的好的一面,公孙术代表垃圾的一面,做个对比,无 ...

从地方割据政权的角度而言,二者没什么不一样。后人把他们理解成什么样子,这某种意义上是后人的看法。魏晋也自认为是前朝的继承,因此给末代帝王很优厚的待遇,可以继续享用天子仪仗,有事上表也不用称臣。刘备为了称帝硬说汉献帝已经遇害,还上尊谥。刘协即位后不仅一天实权都没有掌过,曾经颠沛流离,最后还被“皇叔”来了个活人受香火。除了善终外,能遇到的倒霉事都经历过一遍了,也算难得。

BTW,汉献帝刘协倒是挺长寿,和诸葛亮同一年去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10-9-3 02:22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崔浩 于 2010-9-2 23:14 发表

中国的历史充斥了太多面子问题,本来想用礼仪和威严来体现皇权的尊贵加强统治,结果到头来反而为了礼仪和威严而搞这些儿面子问题了,比较无语

说句题外话算不上长寿,此君应该也和诸葛同一年出生。

可惜时间长了点。如果汉献帝(那时候已经是山阳公了)能活到魏灭蜀,去看看自己的庙堂香火也是件趣事。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10-9-3 14:23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连枝步 于 2010-9-3 08:51 发表


梁启超曾归纳过正统的观念。他说,中国古代认定正统有三标准:非夷狄、非篡夺、非叛乱。当然,他本身是反对正统说的。

按照他的归纳,三国中最接近“正统”的恰好是蜀汉。因为魏事实为篡夺,吴涉嫌于叛乱 ...

所以说正统这东西人为定,各自可以有各自的标准,也选出不同的正统。口水仗是没有尽头的。如果我是乱世诸侯,我才不在乎这个。励精图治雄才大略,把其他人都灭了一统天下才是正经。就算后人看我不爽也不得不记载,某年月日,小杜一统华夷。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7-31 01:45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86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