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后汉书》随笔:东汉皇帝多幼帝、早亡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10-7-29 00:29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东汉的几个皇帝,除了最初的三位以外,不搞点宫廷政变等非常手段就没有谁能掌握实权。这种皇帝不过是个花瓶摆设罢了。至于宦官,搞阴谋政变有用,治国可没用,别的不说就没人心服他们。他们干掉了何进,然后就被随之而来的袁绍董卓杀光,就是一例。而且横行不法乱政这一点外戚宦官互相之间九十九步笑一百步。宦官虽然能够诛灭某些横行不法的外戚,但对各地豪强之根深蒂固却没有什么办法。因此外戚豪强势力一直庞大,宦官外戚之争也没有尽头。东汉末年设置八校尉训练新兵,宦官謇硕为首,豪强袁绍为次,连棒杀了謇硕叔父的曹操也能有一席之地,可见双方关系之微妙。

东汉中期以后,中朝外朝首脑再通过录尚书事掌握内朝几成惯例,皇帝本人被架空。这个制度不改变皇帝就只能靠政变来收拾权臣。除了魏公魏王爵位重于此前的权臣,曹操本人干的不过是这种惯例的延续。后来的诸葛亮,掌权方式也是丞相录尚书事。李严等人曾经对诸葛亮“劝进”,历数一下子从东汉以来的大臣,外朝首脑录尚书事又不在首都常驻的,也只有曹操和诸葛亮两个,这种“胡思乱想”如何不评论,并非心血来潮。

[ 本帖最后由 当阳侯杜元凯 于 2010-7-29 00:37 编辑 ]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10-7-29 05:10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7-29 00:57 发表
录尚书事掌握政府决策权,这从武帝设立中朝以后就开始了,霍光就是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

这种安排并不是架空了皇帝,恰恰相反,这是皇权的集中,是皇权的膨胀。

因为尚书台这个机构,从制度上、从法理上 ...

不错,这个制度是从汉武帝时代开始的。这在当时外朝权力极大的情况下的确是限制了外朝权利,导致了皇权的膨胀,但到了东汉末年,这个皇权,确切地说我以为是中央集权被权臣以外朝首脑兼任的形式掌握并成为惯例后,原则上的内朝负责决策,外朝负责执行成了权臣内外手一把抓,等于架空了帝王本人。帝王本人变得无足轻重,只剩下了象征意义。东汉那么多嗷嗷待哺的帝王,也无碍于天下政务的时候,这个所谓的帝王还能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此一时彼一时罢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10-7-29 23:06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7-29 09:07 发表

但只要皇帝一旦成人,总是可以轻而易举的拿回自己的权力。所以说,东汉存在皇帝被架空的情况,但却绝不存在皇权被架空的情况。

这个轻而易举,无非就是联络什么人(大多数是宦官)宫廷政变,有几个曾经“轻而易举”地罢免跋扈将军?到了汉献帝宫廷政变也不灵了的时候,他也只好“献”帝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当阳侯杜元凯

★★★★★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组别 羽林都尉
级别 卫将军
功绩 140
帖子 6013
编号 36319
注册 2005-4-8


发表于 2010-7-30 02:17 资料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 三种不同的红色 于 2010-7-30 01:51 发表


你这个就是抬杠了。

献帝时期的政治,不是正常的政治。

董卓、曹操的权力,不来自于皇权,而是来自于军队。

他们的身份是军阀。

要谈论权力,首先就要认清楚权力的来源,这是这个问题的前提,也 ...

问题不是献帝,问题在与此前的东汉皇帝,从汉和帝开始,就基本上丧失了以合法合理的手段任免臣下的能力,只能借助于非常手段,这本身就不是个真正意义上的君主。到了汉献帝时期只不过又恶化了一步,连非常手段亦无能为力,变色也顺理成章。

东汉的实际决策机构是尚书台,这个你我大概没有什么分歧。问题就在于这个尚书台很少能掌握在帝王本人的手里。如果说尚书台代表皇权,那么这个皇权在东汉很大程度上成了个权臣披着的马甲。掌握了尚书台就可以以帝王的名义发号施令,和帝王本人已经没有什么关系。帝王想夺回还需要依靠宫廷政变这种非常手段,这帝王也味同嚼蜡。尚书台这一套制度从东汉开始,通行于魏晋南北朝。北朝互相之间杀了个血流成河先不论,相对平静的魏晋南朝也禅让不断,权臣把持朝政的局面无论谁上台从根本上无力改变,根源无非就是这一套制度本身已经为权臣架空帝王做好了准备。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29 21:03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34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