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美国往事》, 新人报到帖——大家好,希望你们都快乐
性别:未知-离线 栀子飘飘

全椒侯光禄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2
功绩 359
帖子 1443
编号 3615
注册 2003-12-21


发表于 2003-12-21 06:3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美国往事》

大家好,因宫本宝藏兄的推荐,特来此胡灌。今天晚上有点郁闷,也没心情写些东西做见面礼了,就拿很久以前替朋友写的影片作业充数了,希望你们指点,再次愿你们都快乐。

《美国往事》影评
毫无疑问,我想每一个喜欢赛尔乔·莱翁内这部带着淡淡怀旧的伤感情绪电影的影迷印象最深
的都是它里面那恰如其份的配乐了,无论是轻快的爵士乐,还是悲壮的交响乐,无论是跳跃的钢琴曲还是飘忽的排萧声,除了那些歌舞片,很难再有另外一部电影的音乐能像它这样成为一部电影的精神和灵魂了,如果失去了这些音乐,那么〈美国往事〉只能算一部情节虽然曲折但很明显有着致命的硬伤的黑帮片,我想音乐在其中的意义丝毫不亚于旁白在王家卫大部分电影里的意义。这个关于友情和背叛,张狂和沧桑的故事最初呈现的只能是一个平面状态,或许故事本身所蕴藏的那个人生会让人感慨,但是银幕上近四个小时的回忆也会让观众心力交瘁的,而音乐在里面支撑起来一种情绪,这种情绪叫伤感和哀怨,它的存在让电影的漫长和缓慢变得成为一种最后的对人生感悟的必要情绪酝酿,也让鲜血淋漓的暴力在一种回忆所固有的伤感中变得凝滞起来而不会给人带来一种本能的抗拒和厌恶或者纯粹感官意义上的刺激渲染。正是音乐,才让这部电影有着本质的改变,使得它成为一个电影版本的《追忆似水年华》,而非小说版本的《发条橘子》,也让它的主题成为一种对青春的献祭和对往事的缅怀,而非对暴力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揭露。
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排萧的配乐,电影里很多场景,我实在很难想出还有其它什么乐器比排萧
更合适的:钢琴有它的轻灵而弹不出它的飘忽,提琴能拉出它的婉转而少了一份哀怨,笛子有它的呜咽却因为尖锐失去了它的淡然。排萧在这里起了一个比语言更佳的的倾诉情绪的方式,使得它成为有点类似于《breat heart》里那苏格兰风笛的另一个经典。当少年的面条他们一群人在街上刚因为完成一庄交易赚到钱而兴高彩烈的走着的时候,走在前面已经转入巷子的那个最小的小孩突然从巷子里转出来叫着“臭虫”,于是镜头拉慢他们四散而逃的场景,呜咽伤感的排萧声响起----接下来就发生了一切:朋友被杀,面条为朋友报仇杀人,痛苦的叫着让他的兄弟们上来帮忙及至他的入狱。这本来按常理应该用上紧张激烈或者更煽情点的音乐的地方却被配上排萧那舒缓伤感的吹奏,只因为导演在这里诉说的重点既不是情节的紧张也不是兄弟的情义,他想诉说的仅仅是这个事件本身所带来那种追忆往事时的无尽感伤,这也反应在我们看电影的人的身上----我们的心情只能用伤感来形容而不会为面条朋友的死悲痛惋惜。我想同样一个镜头也不改变但仅仅是把背景音乐换一换,比如换上更煽情更催人泪下一点的,那么得出的就将会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效果。在电影里排萧的呜咽贯穿着它的始终,而它所带来的也始终是一种朋友之间的伤逝别离或背叛的预兆:在兄弟死去之前,在面条入狱后镜头从迈克思眺望的脸上淡出溶入到很多年后他们各自的墓碑,再到面条因为和自己爱着的女人Deborah度假错过了行动而和自己的兄弟起了矛盾。它以或背景音乐或真实场景穿插于电影之间,以一种独特的语言来渲染一种淡淡哀伤的氛围,同时突显着电影的一个主题:友情和背叛。


相比于音乐来说,电影的镜头运用显然过于显耀外露,技术性痕迹很重,但是在这样一部时
空交错述事结构复杂的电影里来讲还是并不显得突兀,本来层层叠叠重重累累的故事情节导演讲述起来却是行云流水大局在握,由此也可以看出塞尔乔·莱翁内的确造诣不凡功底深厚。电影的镜头在前后跨度几十年的时空里反复切换转移而不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很大程度上还是得益于这些镜头的运用。其中最明显的当数镜头的推拉和画面的淡出融入了,这种电影中最常用的手法之一在这部电影中可谓被用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的地步。从开头大烟馆的灯盏火光切换到迈克思他们死亡现场的大雨中的灯光,再到年迈的面条归来时从卫生间的洞里望出去镜头再转向推回来时已是少年的迈克思神情慌张的偷窥自己心爱的女孩,及至最后面条望着垃圾车的车尾灯远去然后慢慢再逼近时已经是几辆载满欢乐男女放着轻松爵士乐的车子,这种手法在影片中几乎已经到了府拾皆是的地步。而这种手法在影片中也不仅仅局限于画面而已,开头长达几分钟的从大烟馆无人接听的电话开始响起追随镜头的变换一直响到警察局长办公桌上电话的电话铃声,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声音上的镜头推拉吧。


有人说《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中国版的《美国往事》,我想他们得出这种结论的原因在于两
部电影都有着某种程度上类似的年代背景,而电影本身又都充满着一种青春的伤逝情绪,同时又都夹杂着关于友情和背叛,初恋和告别的主题:只不过马小军的被背叛是他自己争取的主动而面条的被背叛则多少有一定的被动性。就背景时代来说,塞尔乔·莱翁内讲叙三十年代颁布禁酒令的美国和混迹于纽约街头的黑帮不是批判政府也不是揭露黑帮的丑行,即使影片中花了较大的篇幅来讲叙这些:人们对禁酒令的阳奉阴为和黑帮对工人罢工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以及警察局长和工厂管理者的勾结等等,这些都是为衬托面条他们所混迹的时代背景和反映他们的青春面貌所服务的,和政治无关。就好象《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文革的背景也仅仅是为了渲染一种青春的茫然和反抗。面条的一生历尽沧桑,因为朋友而入狱在监狱度过自己青春中最美好的十年,因为朋友而背叛朋友,也不知不觉中被朋友背叛遭到仇家追杀亡命天涯三十余载,自己的所有财富最爱的女人被自己最信任的朋友夺走而毫不知觉。正如年迈悔恨的迈克思对年迈的面条所说:他现在所拥有的财富和地位原本该是面条的。然而知晓了一切真相的面条在面对迈克思请求他结束背叛他的自己的生命时,面条只是淡然的说:“You see, I have a story too, Mr. Bailey. I had a friend once. A dear friend.I turned him in to save his life. He died. But he wanted it that way. Things wentbad for my friend, and they
went bad for me too。”对他来说,迈克思早在三十余年前已经死去,留在面条心里的只是
那个虽然疯狂但是对朋友却无比真诚的迈克思形象。三十余年的逃亡生涯和岁月的无情风蚀早磨平了他心里一切的恩怨纷争雄心壮志,两个曾经同生共死的朋友在几十余年后以不同的面貌再相见时,一切都已经不再重要,只有各自斑白的两鬓无言中诉说岁月的沧桑和无情。人生原本是这样匆匆,懵懂十几年,禁闭十几年,风光十几年,逃亡几十年-----人生就这样过来了,他们都已经老了,过不了多久,再残酷的现实也显得云淡风轻无足轻重了。


影片从面条躺在大烟馆的床上抽着大烟然后画面切换到迈克思假死亡的现场开始,到迈克思
的真死亡然后面条怀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怀重新躺在大烟馆的床上借鸦片的麻醉来逃离一切然后在一片云蒸雾绕中露出诡秘的充满无尽沧桑看尽后的释然一笑收尾,完成了一个圆的结构。就在这个圆里,观众随着塞尔乔莱翁内纵览千峰的镜头和罗伯特德尼罗张弛有放的表演完成了一次对一些事物的重新诠释:人生,友情,爱情,青春和那些已经逝去永远无法企及的似水年华。

[ 本帖最后由 眼儿媚 于 2008-5-27 22:09 编辑 ]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栀子飘飘

全椒侯光禄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2
功绩 359
帖子 1443
编号 3615
注册 2003-12-21


发表于 2003-12-21 20:2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扶苏于2003-12-21, 14:28:32发表
原来是“我爱王菲”兄,以前在琅琊多有拜读大作,早就有结纳之意呀。兄涉猎甚广,文笔亦优秀,希望以后在轩辕能多多交流才是。  

汗~~~说实话我这人有两大特点,一个是无聊,还有一个就是懒,有时一天之中吃了一顿饭都会有一种莫大的成就感,觉得这一天没白过了(大实话,非夸张),所以一向是看多写少,有时觉得光看不写未免大有点赖皮了,总算胡乱凑合出几篇,感觉就好象把一段时间在心里积累起来的情绪垃圾作一个周期性的排遣,让扶苏兄见笑了。


精华帖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栀子飘飘

全椒侯光禄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2
功绩 359
帖子 1443
编号 3615
注册 2003-12-21


发表于 2003-12-22 12:09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汗一个先~~
多谢菜刀兄抬爱,这文章是一年前一个学新闻专业的小女生硬逼了我一周来逼我帮她完成的应付课堂作业的匆促之作,就兄提出的意见说明一下。
说影片本身有致命影伤,只是我个人认为影片的情节其实并不是很严谨,比如迈克思假死的那场戏,这个影片中至关重要的情节导演却只是一笔带过,以迈克思等三个人的尸体就交代了事情的已经发生,我以为这是编剧在这里无法想出毫无纰漏的细节来自圆其说(比如迈克思是如何在警察的严密包围并乱枪扫射下完成换包,伪装以及逃生的整个过程,再比如替包的尸体又是何人等等),所以我认为赛尔乔·莱翁内在这里巧妙的用了个藏拙的手法,类似的情况在影片还有不少,而一部优秀的黑帮惊觫片的首要条件应该是必须有着严谨而曲折的情节,这是《美国往事》所不具备的,但是瑕不掩瑜,正因为影片的本身定位并非黑帮惊觫片,所以电影里面极具技巧的情绪酝酿和优秀的电影配乐完全可以掩盖这些并不为人所注的细节问题。
至于梅尔吉布森的那部电影,说句实在汗颜的老实话,我英语四级考了四年都没考过去。        
还有那个我都没注意的笔误都让兄台给发现了,我对菜刀兄的景仰实在是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啊~~~~~~~~  尤其是文中的那段英文都让兄台记得一清二楚(说实话,我自己都不清楚,这段洋文完全是从网上顺手牵来用来装台面的  )我不得不再一次一发而不可收拾啊。
精华帖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2-15 00:19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330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