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推荐]欧洲电影大师介绍, 较简短,仅供了解
性别:未知-离线 栀子飘飘

全椒侯光禄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2
功绩 359
帖子 1443
编号 3615
注册 2003-12-21


发表于 2004-3-25 20:23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


法籍波兰电影大师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Krzysztof Kieslowski)1941年6月27日出生于华沙,1996年3月13日,于巴黎病逝。基耶斯洛夫斯基是波兰电影工作者协会的会员,1979至1981年担任副主席。同时他也是欧洲电影研究会的成员。他的一生都是在对电影的思索与实践中度过的;而在其五十五年的短暂人生里,电影也的确为他赢得了无尽的荣誉。他的电影风格是一种运用电影语言讲述个人存在状态的哲学。尽管自《十诫》后,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名字已越入世界级大导演的行列,但他仍认为自己是个“朴素的、地方性的”导演。早年他对政治和政治大背景下人们的生存情况十分敏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与法国的电影界的合作,政治这一概念被逐渐淡化,代之以自由个体在所谓自由生活中的困惑与挣扎。总体来说,他的创作是从尖锐滑向温情,《永无休止》女主人公的自杀令人悲愤而窒息,到了《红》里,当约瑟夫和瓦伦蒂娜的手隔着车窗重叠在一起,我们只有为这对终生错过的爱人超越了时空而伤感地欣慰。
这位被誉为“当代欧洲最具独创性、最有才华和最无所顾忌的”电影大师,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在电影之路上一帆风顺;相反,他在报考华沙电影学校的过程中不断失败,而我们也险些在毫无知觉中,与这位天才失之交臂。但是毕竟,他留下了这些闪亮的电影作品,每当我们重温,便仿佛得以与他重聚。因此可以知道,生命虽则短暂,但却可以不休。


《人员》(Personnel) (1975)

《生命的烙印》(The Scar)(1976)

《影迷》Camera Buff  (1979)



《机遇之歌》Blind Chance(1982)

主演:伯格斯洛·琳达塔德兹·洛母尼克、伯格斯拉瓦·帕维勒克

  一个年轻的医学院学生每天都急匆匆地去赶同一班火车,一次他到时火车正缓缓开出站台,于是有了三个不同的故事,就像三条不同的命运之路,每条路都带他进入一个不同的社会环境。一条路是他赶上了那班车,遇到一位共产党员,受到鼓励加入了执政党;另一条路把他带入完全相反的道路,他追车时撞上警卫,被拘留、判刑,跟一名政治犯关在一起,结果自己也成了“分子”;第三条路是他没能赶上那班火车,而巧遇一个过去的女同学,后来顺理成章地结婚、从医、因公出国遇空难……

  这部影片设置了一个具体的政治世界,需要主人公被迫地面对,但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更着重强调的是人们生活中的危险因素,即命运的力量。成为积极分子,坏分子,或保持中立,在他看来都取决于偶然的因素。这一主题在他以后的作品中频频重复出现,而若干年后在英国的《滑动的门》、德国的《疾走罗拉》等影片里也纷纷流露出模仿的痕迹。


《永无休止》No End(1984)

本片由几个初看起来并无关系的线索汇聚而成:一个律师本应为因组织罢工而被捕的团结工会积极分子辩护,不幸于出庭前死去,案件交由一个老律师处理。老律师热衷与人争论道德的可疑性问题。那个积极分子在各方面的重重压力下死去。同时,那个已故律师的妻子感到青春的虚空,沉溺于同其他男人的爱欲之中,但肉体的满足并不能代替精神的寂寞,最后在绝望中,她拧开煤气自杀。

  《永无无休》是在实行戒严法期间上映的,因此,整体基调表现为当时笼罩在人们眼神上那种被伤害和被孤立的灰色情绪。表面上平静甚至有些乏味,却隐藏着对社会现实强烈的愤懑和质疑,在波兰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强烈的反映。基耶斯洛夫斯基回忆道,“官方憎恨它,反对者批评影片中的悲观主义倾向,教会反对自杀和女主角在影片里几次未穿胸罩和一次未着内衣。





《十诫》The Decalogue(1988)



《十诫》语出《圣经》,《圣经·出埃及记》载,十诫是耶和华所授,并命摩西颁布施行。内容是:不许拜别神;不许制造和敬拜偶像;不许妄称耶和华名;须守安息日为圣日;须孝父母;不许杀人;不许奸淫;不许偷盗;不许作假见证;不许贪恋他人财物。导演叛经离道地将它演绎成十个以波兰为背景的现代故事。

  评论家们普遍认为,《十诫》出自于一个极富创造力的导演之手,是一部出色的、令人信服的和精心制作的系列片。《关于谋杀的短片》(《十诫之五》)被选为1988年欧洲最佳影片;《关于爱情的短片》(第六诫),被影评家评述为“完美无缺”。 《十诫》对普通人特别注意,对普通人同日常的道德选择作斗争而表示尊敬。
基耶斯洛夫斯基轻视政治空话,认为摄影机应随意捕抓它的目标。他和皮耶斯也维奇最后选择了华沙市内的一片住宅区:城市现代生活的原缩影。人物也都是普通人,他们中的一些人甚至在影片里出现也是短暂的。

  一个神秘的青年形象不时出现,把这些影片连接成一个整体。他被称为“沉默的见证人”,例如《十诫》的第一部影片的开始,在淹死科学家儿子的小湖边。他沉默地坐在火堆旁烘物,实际对着镜头只有几秒种,但却带来了一种仿佛“上帝之眼”的效果。


第一诫 生命之歌

八岁的巴伯家门前有一个小湖,冬天他喜欢在那里滑冰。但冰的厚度是不一定的,只有厚到一定程度才可以在冰面上安全地玩耍。巴伯的爸爸是一位数学家,精通电脑,相信一切都能够用电脑方程式运算出来,比如门前小湖的冰面厚度就可这样算出。圣诞节前,小巴伯想去滑冰,他按照爸爸的教导打开电脑询问计算结果,电脑说,“I am ready. ”于是他穿上爸爸给他的圣诞礼物冰鞋,上了冰面。正当他欢快玩耍的时候,湖上的冰破了,巴伯葬身湖底。


第二诫

好些天来,老医生发现年轻漂亮的女邻居瓦伊达总在自己家门前徘徊,经过询问,瓦伊达据实相告。原来,她的丈夫有不育症,且三十出头就患了癌症,是医生的病人。瓦伊达以为丈夫将死,与别的男人相好并怀了身孕,可现在看起来丈夫的病似乎有了起色。她的医生告诉她,若她堕胎将不能再怀孕。她问老医生,丈夫是否即将死去抑或能够好转,如果他能活过来,她宁愿堕胎也不让他知道自己短暂的婚外情而受到伤害。医生很为难,说他无法确诊病人的生与死。

数天后,瓦伊达再次去找老医生。她的堕胎期限马上就要过了,若医生实在不能确知丈夫将死,她便决定打掉孩子。老医生感到选择的痛苦,整夜难以成眠。第二天,他拦住瓦伊达,撒谎活,她的丈夫马上就会死去。


第三诫

  圣诞节前,雅努什同妻子去教堂做平安夜弥撒。穿过人群和烛光,他感受到昔日女友艾娃的注视。回到家,温馨的家庭聚会即将开始。这时门铃响了,雅努什抢着去开门,艾娃站在冰雪纷飞的门外,告诉他自己的丈夫今早失踪了,问他能否帮忙去找。雅努什尽管很矛盾,但还是答应了,向妻子撒谎说有人偷了他的车,要去警察局找。这一夜雅努什跟艾娃四处寻找那个失踪的丈夫,但毫无头绪。天快亮时艾娃对他说出真相,其实她的丈夫根本没有失踪,而是早已与她分居。几年来独自生活的她忍受着孤独的侵蚀,今年她跟自己打赌,如果能让雅努什陪她度过平安夜,她便继续活下去。说完她自口袋中丢出两颗毒药,用脚踩碎。雅努什回到家,看到蜷缩在沙发上沉睡的妻子,把头靠在她身上。妻子醒过来,什么也没问,只是把他抱住。


第四诫

  安卡自小跟父亲迈克生活,她从没见过母亲。迈克出差前提醒安卡别忘付抽屉里的房租和电话费账单。安卡却在抽屉里发现一封给自己的信,字迹陌生。她在树林里把信拆开,里面有一个白色信封,上面写着,“若我出事,请把它交给我女儿安卡”。

  迈克回到家,安卡告诉他,自己看了母亲留给她的遗书,上面说迈克不是她的父亲。那天晚上,他们谈了很多。安卡说自己一直都在渴求迈克,只有和他在一起才能幸福。迈克承认看到安卡同男朋友在一起很难受。安卡希望改变这种父女关系为情侣关系,她脱下衣衫,但迈克并没有抱她,而是把衣服盖在她身上。

  第二天清晨,安卡被开门声惊醒,她从床上跳起,发现迈克已走。安卡从窗口大声呼喊迈克,说信的内容是她自己虚构的,她根本没有拆开母亲的遗书。回家后,他们把那封信烧了,只留下一角:“亲爱的女儿,我要告诉你,迈克……”。其余皆被烧了。


第五诫 关于杀人的短片

  雅泽克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他觉得杀一个人真累。他的小妹妹活泼可爱,一天晚上被一个刚跟他喝完酒的司机开车轧死了。妹妹的死使雅泽克决定杀一个人报仇,可是他找不出杀某一个人的理由。他刁难照相馆老板,侮辱厕所里的少年,只要他们有丝毫反抗,他就有理由杀人了,然而他们没有。最后,他找到一个拒载的司机,费了好大劲儿才把他杀死了。雅泽克的辩护律师是个刚毕业的小伙子,听了雅泽克讲述的杀人动机,他感到困惑,用抽象的法理知识评判个人性情产生的偶然案件是多么困难!雅泽克被吊死了,年轻律师却对“公正”的司法制度感到绝望。


第六诫 关于爱情的短片

  十九岁的多米克在一家邮局工作,他暗恋着住在家对面公寓里的玛格达。为了常常见到她,他伪造了汇款单骗玛格达去邮局,后来还偷了一加高倍望远镜,开始了窥视玛格达的生活。经常有男人到她家去,他们就在多米克的注视下做爱。但是多米克感觉到她并不快乐,一次,他看到她趴在桌子上痛哭。为了更接近心上人,多米克作乐送牛奶的临时工。一天早上,玛格达忘了把空奶瓶放在门口,多米克鼓足勇气敲开了她家的门。他承认自己在偷看她,并倾吐了对她的爱。玛格达请他去咖啡馆,告诉他这世上没有爱,只有做爱,然后带他回家,换上睡衣,把多米克的手放在自己的大腿根上,叫他摸进去,说这就是爱。多米克把手颤抖着摸进去,突然痛苦地跑走了。当天晚上,他在浴室里用刀片割开了手腕上的动脉。多米克从医院出来后,玛格达去找他,他冷漠地说,“我已经不再偷看你了。”


第七诫 

  梅依卡上中学时,爱上了教艺术课的老师波伊特尔,可在她怀孕后老师却抛弃了她。为了她的前途,母亲说将者孩子当作是自己的来报户口。几年过后,梅依卡大学毕业,女儿(表面上是她的妹妹)玛嘉已六岁。她想要回女儿,可母亲不同意。梅依卡觉得母亲当初说是为她好,实际上是把她的孩子偷走了,于是借以次儿童联欢会的机会,她“偷”走了玛嘉。她带孩子去找波伊特尔,想唤起昔日的爱情,但对方却非常冷淡,要她把孩子送回去。她央求玛嘉叫她妈妈,但孩子习惯了对她直呼其名。梅依卡再次带女儿出逃。终于,母亲在一个小车站追上了她们。玛嘉大声叫着“妈妈”扑了过去,梅依达的心彻底地碎了。不顾母亲的呼喊,她登上一列不知方向的火车,孤独地离去。


第八诫

  小伊丽莎白是犹太人,父母都被关进了集中营,一位好心的裁缝把她藏了起来。盖世太保即将开始大搜捕,必须给她搞到一张假的出生证明,裁缝找到了一对年轻的天主教徒夫妇。约定的时间到了,这对夫妇显出犹豫的神情,终于,妻子说,他们很遗憾,不能为伊丽莎白提供假证明。最后裁缝找人带孩子逃离了波兰。此后的二十几年,伊丽莎白一直生活在沉重的负担里,她一心想找寻对她有恩的裁缝和亏欠她的夫妇,于是以研究学者的身份回到了华沙。那对夫妇中的丈夫已死,妻子索菲亚是大学哲学西的教授。面对伊丽莎白,索菲亚讲述了多年来折磨着自己的负疚;而当伊丽莎白找到了裁缝,他却避而不提从前的事,只问她做什么衣服。

第九诫

  洛迈克告诉妻子汉嘉,自己已被确诊为性无能,劝她跟自己离婚。汉嘉说,“夫妻之爱不在两腿之间,而在心里。”但洛迈克还是因恐惧而怀疑,一天他听出妻子接电话的声音有些紧张,便开始监听她的电话,发现她与年轻的斯普勒偷偷约会。洛迈克跟踪汉嘉,痛苦地倾听他们交欢的声音。后来,他甚至躲进了衣柜偷看,那天汉嘉提出与斯普勒分手,不再欺骗丈夫。斯普勒走后,汉嘉无意间发现了暗处丈夫的眼睛,愤怒地离去。在绝望中,洛迈克决定自杀……


第十诫

这是《十诫》中唯一的幽默故事。

  亚瑟和杰西接到父亲的死讯赶回来,遗产是父亲生前最钟爱的一堆邮票。兄弟俩对这些花花绿绿的小纸片毫无兴趣,决定把它们卖掉。在拍卖行里,老板告诉他们,这些邮票非常值钱,两兄弟一下子激动起来。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其他事务,专心保护这笔财产,给收藏室安装了警报器,窗户装上围栏,还买了一条狼狗守护。父亲死前一直在寻找一套蓝、黄、红三色的飞船邮票,但始终都没有找到那枚红色飞船。兄弟俩效仿父亲的激情,四处打听那枚邮票的下落,终于得知在一位邮票商手里。但邮票商提出除非能为他生病的女儿患肾,否则不肯出让。亚瑟一咬牙,去医院切掉了自己的一个肾。杰西陪他拿着那枚宝贵的邮票回到家中,才发现收藏室被盗,父亲的收藏全部被盗。兄弟俩开始互相猜忌,各自向警探流露出对对方的怀疑。当他们最终发现真正的盗贼,不禁羞愧难当。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栀子飘飘

全椒侯光禄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2
功绩 359
帖子 1443
编号 3615
注册 2003-12-21


发表于 2004-3-26 02:21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The Double Life of Veronique(1991)



又译《两生花》
主演:爱莲娜·雅各布

  这是一个关于灵魂沟通的故事:在相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生活着两位容貌和名字相同、但互不相识的姑娘,她们只是不断地在心灵深处感受到另一个自我的存在。是否有这样的可能呢?身在波兰克拉科夫城的高音歌手维罗尼卡曾这样对父亲说,“我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因为世上不只我一个人……”,她也曾在恍惚中瞥见另一个自己的影像,但两个维罗尼卡从未真正相遇过。波兰的那个维罗尼卡身体条件并不适合唱歌,尤其是她所钟爱的女高音,可她还是固执地唱着,直到一天唱到最高音,突然倒在舞台上死去;而那一瞬间,巴黎的维罗尼卡则感受到了无限的悲伤与孤单,仿佛有一个人从自己的生命里离开了。巴黎的她是小学音乐教师,她带学生去看一个木偶艺人的表演,被剧中因摔断腿不能再跳舞而伤心致死的舞娘深深打动。从此她陷入了一个神秘陌生人的追逐之中,不断收到对方暗示般的礼物,她感到自己生命里那个能够真正以灵魂相爱的人出现了。很据陌生人的提示,维罗尼卡来到火车站旁的咖啡店,发现等待自己的却是那位木偶艺人。艺术家想要在她身上挖掘创作的灵感,看到了她在波兰旅游时无意拍到的另一个维罗尼卡的照片。注视着另一自我的影像,她忍不住失声痛哭。艺术家制作了两个一模一样的木偶,告诉维罗尼卡,他要排一幕剧,就叫《某某人的双重生命》……

  在巴黎城郊,一位十五岁光景的女孩子认出了基耶斯洛夫斯基,走上前去对他说,自从看了《维罗尼卡的双重生命》,她知道灵魂的确存在。基耶斯洛夫斯基听后觉得,只为了让一位巴黎少女领悟灵魂的确实存在,拍那部电影就值得了。这部美轮美奂的作品,是基氏晚年作品精雕细刻的开始,片中每一个镜头都精致、优美。女主角爱莲娜·雅各布(几年后她出演了《红》)兼具纯真与性感的忧伤之美,摄影格外考究,光与影的柔化令人心醉,导演更运用了添加深褐底色的特殊技术,赋予这部探讨灵魂主题的影片一种超然的梦幻色彩。





《蓝》Blue(1993,又名《蓝色情挑》)



主演:茱莉叶·比诺什
   伯努瓦·雷让
   弗洛伦恩·佩奈尔

  茱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丈夫是欧洲著名的作曲家,小女儿活泼可爱。然而这一切都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戛然而止,丈夫和女儿死于车祸,唯独她活了下来,这种突然的打击使她陷入了痛苦而漫无边际的虚无之中。三十岁,正是女人成熟且富有魅力的时候,她还可以重新开始生活,丈夫的助手就奥里维一直默默地爱着她。为了尽快从悲伤中挣脱出来,她主动打电话叫来了奥里维。可是过去的气息压得她艰于喘息,甚至无法获得做爱的快感。于是,她选择了逃走,逃离过去的环境,避开所有熟人独自搬进了一所陌生的小公寓,只带走了女儿房间里的蓝色吊灯。然而,这样的自由是否真正存在呢?丈夫生前未完成的交响曲席卷着蓝色的阴影,不断在她的身体内喧嚣。不断寻找她的奥里维,只关心电视屏幕的母亲,厨房里蠢蠢蠕动的老鼠,一个个失眠的夜晚,茱丽感到生活几乎无法忍受,而与爱跳脱衣舞的女邻居的交往中又偶然获悉了丈夫曾有情人的事实。依靠遗忘并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最后茱丽懂得了包容。她原谅了丈夫的情人,走向奥里维,用长笛和钢琴共同完成了丈夫的交响曲。

  追述《蓝》的情节并不容易,因为实际上它几乎没有什么情节,语言也很少。蓝色在法国国旗上代表“自由”,这个主题是通过对生活状态的勾络挖掘出来的:光线的流转,人物眼神中凝滞的语言,达成了导演与观众的理解与默契。正因为语言的有限,音乐在片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画面上钢琴泛着幽蓝的光打在茱丽脸上,耳旁伴随着琴键清冷的敲击声,让人触摸到主人公失去丈夫女儿后心灵的空洞孤独;群声哼唱的交响曲主旋律象征着丈夫的阴影一次次向茱丽压来;而最后长笛与钢琴的配合则诉说着茱丽重新获得自由及与维里奥精神上的契合。

  同时这里不能不提到茱莉叶·比诺什,除了她,很难想象还有谁能胜任茱丽这一角色,透过外表的冷漠,比诺什用她的肢体语言让我们看到了女主人公内心的痛苦。



《白》White(1993,又名《白色情迷》)

主演:伊比格尼埃夫·扎马霍夫斯基
   茱莉·黛尔比
   亚努什·加约斯

  波兰发型师卡洛随漂亮的妻子多米尼卡移民法国,因为语言不通找不到工作,精神上的压力使她突然变得性无能。妻子以此为由提出离婚,把他赶出家门。穷困潦倒的卡洛在地铁里用梳子吹奏家乡乐曲谋生,结识了想要自杀的老乡米科拉伊。两人一起喝酒聊天,成为好友,遂决定回国。在米科拉伊的帮助下,卡洛藏进一口大皮箱中被运回波兰。但他并未忘记妻子和过去种种,白天工作,晚上学习法语,卡洛梦想着赢回妻子的爱以及自己的尊严。后来通过非法的地皮买卖,他赚了一大笔钱,有了自己的产业,为报复妻子,他装死请人叫她到波兰领遗产。葬礼上,藏自暗处的卡洛看见多米尼卡流下了眼泪,感到了妻子身上尚存的爱情。晚上,他突然现身,多米尼卡发现卡洛未死,且奇迹般地恢复了性能力,不仅惊喜交加。谁知次日清晨,她就以莫名其妙的罪名被警察带走了……

  这个故事讲述了报复与救赎,追求平等和平等的不可得,带有黑色幽默的成分。基耶斯洛夫斯基站在银幕后面提醒我们,所谓“平等”是建立在一系列基础上的,譬如夫妻间的情爱就要以财富和生理条件为前提。当卡洛放弃了祖国、失掉了谋生手段,不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他就不再是一个完整的男人,于是也就没有资格和多米尼卡站在同一高度。在离婚法庭上,他用母语痛苦地叫喊,“难道只因为我不懂法语,你们就可以不听我申诉吗?”



《红》Red(1994,又名《红色情深》)



主演:爱莲娜·雅各布
   让-路易·特兰梯尼昂

  时装模特瓦伦蒂娜光彩照人,全身散发着青春的活力。一天晚上她不慎撞伤一只狗,根据狗牌标示找到狗主人住处。狗的主人约瑟夫.凯恩是一位独自生活的退休法官,性情冷漠古怪。瓦伦蒂娜发现老法官竟监听邻居电话,不仅痛斥他这种卑鄙行径。数日后,瓦伦蒂娜偶然从报纸上获知老法官约瑟夫.凯恩因被告发窃听别人电话而受到罚款处分。同情心使她再次前去拜访,才知是老法官为再见到她而自己报的案。在两人的接触过程中,孤僻的老法官逐渐被这位少女的温暖融化,而瓦伦蒂娜也了解了老人亘古的寂寞和不堪回首的往昔创痛:四十年前,老法官还是一名法律系学生,学业爱情都很美满。然而有一天,他却偶然看到未婚妻“两腿张开,其间夹着一个男人”……很巧的是,瓦伦蒂娜家对面也住着一个法律系学生奥古斯都,每天两人都能擦肩而过,但互不相识。年轻的奥古斯都就像在重演老法官的命运,他纯洁的爱情在偷窥女友房间的一刹那被残酷地蹂躏。影片的结尾,瓦伦蒂娜和奥古斯都搭乘同一班轮船去国外,遇上海难,成为仅有的少数幸存者。老法官约瑟夫看着电视,疲倦但欣慰的目光落在两个年轻人身上。

  《红》也许是三部曲中最温情的一部了,影片中弥漫的红色令人想起伯格曼在《喊叫与耳语》里绚丽的色彩运用。红色代表着爱和生命,笼罩着暖红光环的瓦伦蒂娜正是老法官约瑟夫生命的色彩。这绝不仅仅是一部暮年老者醉心描写妙龄女郎的浪漫故事,它探讨了爱的可能性,按导演的话来讲,年龄悬殊的两位主人公就像被时空切开的同一苹果的两半,他让老法官对瓦伦蒂娜说,“可能你就是我一生中未能遇到的那个女人。”


(注:以上资料均转自网易)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栀子飘飘

全椒侯光禄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2
功绩 359
帖子 1443
编号 3615
注册 2003-12-21


发表于 2004-5-20 11:15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西班牙]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1951年9月25日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Pedro Almodovar)生于西班牙雷亚尔市卡尔萨达.德卡拉特拉瓦村,他的父亲靠贩酒为生,母亲是家庭主妇。

1959  
全家迁居到埃斯特拉马杜拉的卡赛雷斯,在此完成了初中和高中学业。他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对这门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67  
只身来到西班牙首都马德里。

1968-1974  
在国家电话公司工作。利用业余时间看电影和电影书籍,写电视连续剧,演话剧,参加音乐小组,拍摄超8毫米短片,如:《美梦》、《明星》等。这些“手工式”的作品内容十分广泛,虽然带有浓重的稚气,但可以看到一种野性的幽默。

1975-1979  
1975年11月20日
佛朗哥去世,独裁政权宣告瓦解。新政府取消了1963年制定的电影审查法规,继而以电影分级替代。1977-1983被称为“Movida”的新文化潮流在马德里蓬勃发展,阿尔莫多瓦是“Movida”的主要成员之一。此时,他还拍摄了超8毫米长片和16毫米短片《萨罗梅》。

1980  
自筹资金、自编自导了第一部长故事片《佩比、卢西、博以及不出众的姑娘们》(Pepi,Luci,Bom y otras chicas del monton)。该片虽然电影语言极不成熟,技术存在问题,但已显示出阿尔莫多瓦在艺术创作上的潜力。同时,也看出了他受到美国“地下电影”的影响。阿尔莫多瓦认为这是自己的实习之作。(西班牙菲加罗电影公司出品 彩色 80分钟 编导:佩德罗.阿尔莫多瓦,主演:卡门.毛拉饰佩比、埃瓦.希瓦饰卢西)

1982  
《激情迷宫》(Laberinto de pasiones)仍是阿尔莫多瓦探索和学习之作,但从本片中可以看出他对表现都市个人情感与欲望的迷恋。该片的美术、服装、音乐等均由“Movida”的代表人物担纲。(西班牙阿尔哈维列电影公司出品 彩色 100分钟 编导: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主演:赛希莉亚.罗特饰赛希莉娅、伊马诺尔.阿历亚斯饰里萨.尼罗)

1983  
《在黑暗中》(Entre tinieblas)以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一群疯狂的、病态的修女 。她们有的吸毒、有的写低级艳情小说,有的则对时装感兴趣。阿尔莫多瓦以一种虚无的态度藐视宗教的存在。(西班牙德绍罗电影公司出品 彩色 115分钟 编导: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主演:克里斯蒂娜.桑.帕斯库亚尔饰尤兰塔、胡列塔.赛拉诺饰院长嬷嬷)

1984  
《我为什么命该如此》( Que he hecho yo para merecer esto!)描写了家庭主妇、清洁工格罗莉娅的生活和情感。该片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并标志着他在艺术上开始成熟。评论界将其称为“80年代的新现实主义影片”。(西班牙德绍罗电影公司出品彩色 102分钟 编导: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主演:卡门.毛拉饰格罗莉娅、安赫尔.德安德雷斯.洛佩斯饰安东尼奥)

1985-1986  
《斗牛士》(Matador)以抽象、隐喻的方式涉及了情欲与死亡。该片在电影语言的运用、艺术处理等方面较为成功。但影片引起了一些争议。西班牙评论界对编导者将曾是著名斗牛士的男主角描写成杀人犯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亵渎了西班牙最为神圣的斗牛文化。(西班牙安德雷斯.维.戈麦斯电影公司出品 彩色 96分钟 编导: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主演:阿苏塔.赛尔纳饰玛丽娅.卡尔德纳尔律师、安东尼奥.班德拉斯饰安赫尔、南乔.马丁内斯饰迪戈)
  
《欲望的法则》(La ley del deseo)通过作家巴勃罗的生活,展现了人的欲望及高于一切的情欲。影片是一部情节剧,涉及了男性同性恋及变性人。该片在1987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电影节获最佳导演奖;1987年洛杉矶影评人协会的“新生代奖”;马德里欧塔最佳导演奖等奖项。女演员卡门.毛拉获国家电影奖。(西班牙埃尔德赛奥电影公司出品 彩色 100分钟 编导: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主演:欧赛维奥.庞塞拉饰巴勃罗卡门.毛拉饰蒂娜 安东尼奥.班德拉斯饰安东尼奥)
  
阿尔莫多瓦与其弟阿古斯丁.阿尔莫多瓦成立了埃尔德赛奥电影公司,自此,阿尔莫多瓦拍摄的所有影片均由该公司出品。

1987  
《神经近于崩溃的女人》(Mujeres al borde de un ataque de nervios)取材于谷克多的作品《人的声音》。影片描写了都市里被抛弃的女人的心态。该片充分表现了阿尔莫多瓦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他走向艺术巅峰的代表作。这部影片在西班牙刷新了票房收入,并在众多国家上映。该片获1988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故事片、最佳剧本奖;1988年欧洲电影最佳青年作品和最佳女演员奖,1988年纽约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外语片奖;西班牙最佳影片、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女配角、最佳剪辑5项“戈雅奖”;多伦多电影节获最受观众喜爱奖;西班牙国家电视台的最佳影片;1989年意大利影评人协会的最佳导演奖;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西班牙埃尔德赛奥电影公司出品 彩色 95分钟 编导: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主演:卡门.毛拉饰佩芭、费尔南多.纪兼饰伊万)

1989  
《捆住我》( Atame!)表现了男主人公的畸型心态,他用暴力征服自己所爱的女人。影片装饰性的、具有个人特色的色彩极为突出,该片上映后引起一定的争议。(西班牙埃尔德赛奥电影公司出品,彩色,101分钟 编导: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主演:维多莉娅.阿夫里尔饰玛丽娜 安东尼奥.班德拉斯饰里奇)

1990  
荣获西班牙国家电影奖。慕尼黑电影资料馆举办了阿尔莫多瓦个人作品展。

1991  
《高跟鞋》(Tacones lejanos)是一部表现母女关系、探索女性世界的作品。影 片中的道具呈现出鲜明的巴罗克的风格,具有强烈的人工美学的色彩。该片获1992年法国恺撒奖;巴西格拉马多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西班牙“头版协会”的“布努艾尔大奖”等奖项。(西班牙埃尔德赛奥电影公司出品 彩色 113分钟 编导: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主演:维多莉娅.阿夫里尔饰蕾维卡 玛丽莎.帕雷德斯饰贝吉)

1992  
担任影片《变形人的行动》的制片人。

1993  
《基卡》(Kika)置景的技巧完美,并突出了圆周,以圆隐喻眼睛及影片中与之相关的物品:望远镜、摄像机和照相机,同时也显示出了造型的独特。(西班牙埃尔德赛奥电影公司出品 彩色 117分钟 编导: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主演:贝罗尼卡.弗尔盖饰基卡、维多莉娅.阿夫里尔饰安德雷娅)

1994  
荣获法国文化部授予的文学艺术勋章;获外国报刊协会奖。

1995  
《我的秘密之花》(La flor de mi secreto)的风格与阿尔莫多瓦以前的影片有
所不同,该片以朴实的手法,直接的叙述,表现了女人的情感和内心的孤独,融入了编导者对女性情感的理解。这部影片获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评委员会大奖和最佳女演员奖。(西班牙埃尔德塞奥电影公司出品,彩色 90分钟 编导: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主演:玛莉莎.帕雷德斯饰莱奥、胡安.埃查诺维饰安赫尔) 担任影片《我有个家》的制片人。

1996  
获阿尔法斯.德比电影节欧洲奖。担任影片《通道》的制片人。

1997  
《颤抖的肉体》(Carne tremula)取材于伦德尔的小说,讲述了三个男人与两个 女人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并勾画了马德里这座都市的特征。该片获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1998年10部最佳影片;意大利电影记者协会的最佳外语片奖和最佳女演员奖;西班牙一项“戈雅奖”。(西班牙埃尔德塞奥电影公司、法国CIBY2000公司、法国电视3台联合出品 彩色 105分钟 编导: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主演:弗朗西斯卡.内里饰埃莱娜、里维托.拉瓦尔饰维克托、哈维尔.巴尔登饰戴维) 荣获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获西班牙拉曼查卡斯蒂利亚金奖章。

1998-1999  
1998年荣获美术成就金奖章。
  
《关于我的母亲》(Todo sobre mi madre)比他以往的影片都更为集中、更为深入地描写了女性生活及她们面对逆境的勇气。该片的叙事风格朴实无华,脉络清楚。影片上映后,引起观众和评论的一致好评,该片在众多国家发行。影片获1999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第12届欧洲电影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演员奖;1999年美国最佳外语片金球奖;第25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颁发的最佳外语片奖;英国独立电影节最佳外语片奖;西班牙最佳导演“戈雅奖”等奖项。1999年12月20日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世界10大最佳影片,《关于我的母亲》排在首位。(西班牙埃尔德塞奥电影公司、法国雷恩电影公司、France 2联合出品 彩色 95分钟,编导:佩德罗.阿尔莫多瓦 主演:赛希莉娅.罗特饰曼努埃拉、玛丽莎.帕雷德斯饰乌玛.罗霍)

1999年阿尔莫多瓦荣获法国恺撒荣誉奖。
  
自《神经近于崩溃的女人》取得成功之后,阿尔莫多瓦逐渐成为一位引人瞩目的公众人物。他的影片的出现被视为西班牙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每当他接受电视台采访的节目播映时,收视率就会直线上升。人们喜欢他的直言不讳,喜欢他的幽默。阿尔莫多瓦式的语言已成为他影片的一种范式。好莱坞曾多次邀请阿尔莫多瓦赴美国拍片,并于最近在纽约举办了他的个人作品回顾展。阿尔莫多瓦重视后电影的开发,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出版他撰写的电影文学剧本、他影片的原声带和音乐带。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4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4-11-5 18:5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2021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