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实干司马于2005-01-03, 18:38:27发表
回飘飘兄,个人觉得不管黎鸣个人如何美化拔高自己,黎鸣的言论还是颇值得思考的。本人对中国人缺乏逻辑观念比较赞同。
这本书是正规出版物,在学术价值、措辞严密等方面比哗众取宠的《丑陋的中国人》强数倍。
我没有看过多少《读书》等杂志。我不清楚不少学者们在道德重建方面进行实践上的努力,但我怀疑其还是口号成分居多,尤其是利用古代不少圣人的只言片语来说教、作论据,牵强附会而已。这种情况在阅览网上文章时数不胜数。
相比于西方哲学,中国那些做思想的人的学说确实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其实早在几十年前罗素来华讲学期间针对这个缺陷提出了批评。中国的文人大部分人都是文科背景出身,属于文学性文人型,几乎没有科学性学者型。而西方思想界不同,西方的培根、牛顿、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人,本身就是大科学家或者大数学家,所以在西方有英美的经验哲学与欧陆的唯理哲学两大哲学流派,中国却是一边倒。我转在我思我在的那篇朱学勤的文章〈让人为难的罗素〉,里面就对这个问题有所涉及。
至于司马兄提到过的道德重建,虽然这方面有一些文章的确难脱口号嫌疑,但是也有一些文章却是十分难得的,我记得在去年一期〈读书〉上读到过一篇有关亚当斯密的学术文章,作者从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出发,发掘书里一些常常容易为后人所忽视的细节,从亚当斯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道德所占地位的评价引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观点,有根有据论理充分,可以说是让我受益匪浅。这类型的文章里面,十篇里面能出两三篇这样的文章,那么我认为这十篇文章就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了,能要求每一篇文章都要达到一个振聋发聩的高度才算是真正在做学问,还是苛刻了一点。所谓千淘万沥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我们作为读书之人,我觉得还是一个沙里淘金的过程。
Ps:《读书》杂志是一本很不错的学术类期刊,推荐司马兄去读读。每月上旬出版,定价也不贵,6块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