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中国人为什么这么愚蠢?【推荐】
性别:未知-离线 栀子飘飘

全椒侯光禄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2
功绩 359
帖子 1443
编号 3615
注册 2003-12-21


发表于 2005-1-3 14:34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黎鸣的书我买过一本,《西方哲学死了》。看得出楼主应该对他极为推崇,我仅就我读过的这本发表一下个人看法,冒犯之处还请包涵。
   首先我对黎鸣这个人的个人品格表示一下敬意,一是因为他甘守于清贫中做思想。还有一个是他所表现的无畏态度也是我所赞赏的。
   但是惋惜的是,个人的道德品质与他的思想深度并无直接联系。道德上高洁,不代表思想上有深度。
   在《西方哲学死了》一书中,黎鸣用了一整本书的篇幅,主要目的有两个,其一,试图论证自西方哲学源起,流传至今日所面对的枯竭与势窘困境。其二,试图在证明西方哲学“死”了之后,提出一个关于“人学”的哲学命题。
   很遗憾的是,在我看来,他这个两个试图无疑都遭遇到了失败,虽然他的勇气确实可嘉。首先是他的第一个试图,他并没有在理论上驳倒自笛卡尔伊始经由康德等人所确立的西方哲学体系,可以说,他甚至都没有让这座大厦为之摇动一下。他所凭据的,与其说是论据,不如说是一相情愿式的空谈。他的主要理由就是:现代西方文明日益发达,而人类整体道德却日益沦丧,那么,作为现代西方文明源头的西方哲学,自然是罪当其首了,自然值得怀疑并最终予以否定了。
   任何具有基本哲学常识的人都可以看出,他推导出“西方哲学死了”所凭借的依据是如何的苍白与无力。他完全没有能力如笛卡尔重建哲学大厦、康德完成一场“哥白尼式哲学革命”般凭借一己之力构筑一个庞大的学说体系,但是他却觉得自己做到了,至少是开始做了,在《西方哲学一书》里,他将自己抬到与马克思等人一个高度。却不知——仅就马克思一人来说——马克思的哲学成就,是在德国古典主义哲学所取得高度之上予以继承、批判、吸收与发挥,而他却完全脱离一个实际基础,甚至没有一个最起码的哲学本源思考,这无疑就像那个空中楼阁古老寓言中的幻想者。
   再说他的第二个试图。如果说,人类现在所面对的道德危机确实应该引起所有思想者的警惕并且予以追问的话,那么他的第二个试图比起第一个试图来说,连这一方面的价值都不再具有。为什么呢?简单点的说,他所谓的“人学”,其实就是现在通常学者嘴里所说的道德罢了,他只不过投换了概念而已。他的这些,不说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与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单就为他所深恶痛绝的两千年前的孔子,都是关于道德命题的先行者与倡扬者。他只不过是老调重弹。老调重弹,假如可以弹出新意,那也是不错的事情。关键在于,他根本就不能在“人学”上有进一步的发挥。他通本书说来说去,都只是围绕“重振人学”这一口号在做文章,但是到底怎么重振呢?怎么样,道德才会成为一个自觉的与自发的社会行为而无需行政上政治上的“强迫”?这才是关键中的关键,而也恰恰也是他在书中一字未提的。而这,偏偏又是当前国内外关注这方面问题的学者们的热点话题。大家都知道,强迫的道德就不再是道德,而人恰恰又具有自利的本性,围绕这两点,如何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伦理体系并且进一步完善,使人能够有足够的伦理情感支持从而尽可能的克服自己的自利本能,让道德成为一种自觉的与自发的行为。有许多学者都发表过这方面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应该注重学院教育的伦理强化,使人从小具有良好的道德意识;有学者认为,与人的一生相比,学校的教育时间毕竟短暂,更应该注重的是社会上的道德体系建设···这样的文章,中国的那些学术类期刊上,比如《读书》,每一年都会有大量的有独特见解的文章涌现,不管看法上有多么大的不同,但是有一点他们都是相同的,就是他们都比黎鸣要先走一步,他们已经在进行实践上的努力了,而黎鸣却还停留在这一问题的最初意识阶段而丝毫不觉。
    这么说可能有点对不起这位充满美好理想的老先生了,但是在我看来却是实情:他的一本书洋洋洒洒数百页的书,却只有人家一篇一两万字左右的学术文章的价值而已。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栀子飘飘

全椒侯光禄大夫

Rank: 12Rank: 12Rank: 12
组别 翰林学士
级别 后将军
好贴 2
功绩 359
帖子 1443
编号 3615
注册 2003-12-21


发表于 2005-1-3 20:00 资料 主页 文集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实干司马于2005-01-03, 18:38:27发表
回飘飘兄,个人觉得不管黎鸣个人如何美化拔高自己,黎鸣的言论还是颇值得思考的。本人对中国人缺乏逻辑观念比较赞同。

这本书是正规出版物,在学术价值、措辞严密等方面比哗众取宠的《丑陋的中国人》强数倍。

我没有看过多少《读书》等杂志。我不清楚不少学者们在道德重建方面进行实践上的努力,但我怀疑其还是口号成分居多,尤其是利用古代不少圣人的只言片语来说教、作论据,牵强附会而已。这种情况在阅览网上文章时数不胜数。

相比于西方哲学,中国那些做思想的人的学说确实缺乏一定的逻辑性。其实早在几十年前罗素来华讲学期间针对这个缺陷提出了批评。中国的文人大部分人都是文科背景出身,属于文学性文人型,几乎没有科学性学者型。而西方思想界不同,西方的培根、牛顿、笛卡尔、莱布尼茨等人,本身就是大科学家或者大数学家,所以在西方有英美的经验哲学与欧陆的唯理哲学两大哲学流派,中国却是一边倒。我转在我思我在的那篇朱学勤的文章〈让人为难的罗素〉,里面就对这个问题有所涉及。

至于司马兄提到过的道德重建,虽然这方面有一些文章的确难脱口号嫌疑,但是也有一些文章却是十分难得的,我记得在去年一期〈读书〉上读到过一篇有关亚当斯密的学术文章,作者从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出发,发掘书里一些常常容易为后人所忽视的细节,从亚当斯密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道德所占地位的评价引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与观点,有根有据论理充分,可以说是让我受益匪浅。这类型的文章里面,十篇里面能出两三篇这样的文章,那么我认为这十篇文章就自有其存在的价值了,能要求每一篇文章都要达到一个振聋发聩的高度才算是真正在做学问,还是苛刻了一点。所谓千淘万沥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我们作为读书之人,我觉得还是一个沙里淘金的过程。  

Ps:《读书》杂志是一本很不错的学术类期刊,推荐司马兄去读读。每月上旬出版,定价也不贵,6块钱而已。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29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1-10 04:31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421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