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张建昭于2005-06-02, 17:52:00发表
赵光义的后嗣经常是子孙匮乏,几次没皇子可立,终在南宋时还给太祖之后,也是报应。
另:赵有杀柴儿子?
正史说的并不详细,除了周恭帝“皇朝开宝六年春,崩于房陵。”另外三个儿子“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其中熙让是真正的不知道去向了,熙谨,熙诲是双胞胎,在赵匡胤入京之后见二个小孩子询问部下“奈何”,结果部下都不说话,后来潘美说如果杀了二人则有负世宗,赵匡胤看看时机不到,就顺水推舟将二人交给潘美和工部尚书卢琰作为养子收养。到了乾德二年九月,世宗的托孤大臣范质死了,柴家的保护伞没了(“终范质之世,太后少帝均无恙”)于是“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宋太祖在柴熙谨死后,又追问柴熙诲的下落。卢琰觉的不对,就辞职归农,起初他们寓居于吴越国都杭州,卢琰以为“此地食者非宋粟”(当时吴越国尚是独立王国),后因形势有变,又从杭州遁于永康灵山(今磐安县新渥镇一带)。卢琰有八子一女,柴熙诲被列为第三子,与卢琰的八子并立。卢琰祖籍洛阳,系浙江著名的“九支卢”的始祖。在“九支卢”中,熙诲的第三支被称为“女支”或“柴卢支”,子嗣最旺,至今约有两万人。以上《 卢村志》中的记载,在著名学者李学勤主编的《中华姓氏谱·卢》中也得到了印证。 宋史对卢琰的记载完全是修改的不成样子了,与卢家的系谱是大相径庭,最近发现的赵匡胤给卢琰的诏书上书记“越国公”与卢村志里完全一致。看来赵匡胤和历代篡位的人也没多大差别,对前朝皇室还是少不了迫害,周恭帝活到了二十一岁,差不多是有些想想法法的时候了…………之前不杀可能是考虑其年龄小,保全他有利于招降南方诸国的君主。 历史资料了解的越多,发现赵匡胤也就是这么个东西了…………忘恩负义,狼心狗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