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秦皇,宋祖究竟于谁齐名?), 社会进步了,观点也会不同,我也是以理来说的: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5-17 17:3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对帝王来说最大的残忍莫过于施暴于民,秦皇在这点上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他是很有能力的一个统治者,但是这个污点是统治者的致命伤,无论如何他都拖不下暴君的外套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6-2 17:28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个人倾向于被杀,之前赵匡义的反应太不正常了,简直就象是知道他老哥要死的似的,后来修改起局注,把自己变成陈桥兵变的主要策划人之一(有文章考证推测其当时是开封保护家人),又是推出了金匮之盟,逼死侄子,显然是心里有鬼。算是赵匡胤的报应吧,篡夺来的王位再被人所篡,杀柴荣的儿子,自己的儿子也不得好死……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6-2 21:2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张建昭于2005-06-02, 17:52:00发表
赵光义的后嗣经常是子孙匮乏,几次没皇子可立,终在南宋时还给太祖之后,也是报应。

另:赵有杀柴儿子?

正史说的并不详细,除了周恭帝“皇朝开宝六年春,崩于房陵。”另外三个儿子“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其中熙让是真正的不知道去向了,熙谨,熙诲是双胞胎,在赵匡胤入京之后见二个小孩子询问部下“奈何”,结果部下都不说话,后来潘美说如果杀了二人则有负世宗,赵匡胤看看时机不到,就顺水推舟将二人交给潘美和工部尚书卢琰作为养子收养。到了乾德二年九月,世宗的托孤大臣范质死了,柴家的保护伞没了(“终范质之世,太后少帝均无恙”)于是“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宋太祖在柴熙谨死后,又追问柴熙诲的下落。卢琰觉的不对,就辞职归农,起初他们寓居于吴越国都杭州,卢琰以为“此地食者非宋粟”(当时吴越国尚是独立王国),后因形势有变,又从杭州遁于永康灵山(今磐安县新渥镇一带)。卢琰有八子一女,柴熙诲被列为第三子,与卢琰的八子并立。卢琰祖籍洛阳,系浙江著名的“九支卢”的始祖。在“九支卢”中,熙诲的第三支被称为“女支”或“柴卢支”,子嗣最旺,至今约有两万人。以上《 卢村志》中的记载,在著名学者李学勤主编的《中华姓氏谱·卢》中也得到了印证。 宋史对卢琰的记载完全是修改的不成样子了,与卢家的系谱是大相径庭,最近发现的赵匡胤给卢琰的诏书上书记“越国公”与卢村志里完全一致。看来赵匡胤和历代篡位的人也没多大差别,对前朝皇室还是少不了迫害,周恭帝活到了二十一岁,差不多是有些想想法法的时候了…………之前不杀可能是考虑其年龄小,保全他有利于招降南方诸国的君主。  历史资料了解的越多,发现赵匡胤也就是这么个东西了…………忘恩负义,狼心狗肺。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6-2 22:40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柴宗训死的早还能说是巧合,熙谨和范质一前一后就一个月也是巧合?卢琰之后的反应也就说明一切了。对于权力的维持这是很正常的事。看看赵的誓碑,柴家造反还不是一个死!要是赵再多活几年,柴家就绝后也说不定。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6-3 17:55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QUOTE:
原帖由碧落赋于2005-06-03, 11:27:51发表
太祖杀一个姓柴的还有可能,如果太祖多活几年,能让柴家绝后,我想不至于吧~

赵匡胤为了当皇帝早就把良心扔了,柴荣十一月入土,他一月份就搞兵变,熙谨死的时候多大我不是不知道,但肯定是小孩子,不会对他的统治发生威胁吧。但是他对小孩子都不放过。纵观其一生,“保皇位”三字贯穿其中,他有什么不可能把柴家灭了,再搞个“不知所终”不就行了……宋朝的史官比隋朝的聪明,知道如何替皇帝遮丑,赵匡胤就是普六如坚第二。不,比他还无耻虚伪。他知道国人是很好骗的,一件丑事只要分开来慢慢的作就不太会引人注意。修改史书是明显的,但是厚待写书的人他们就会笔下留情。最近看了太多的非官方资料,赵匡胤在心里的地位一落千丈。对其卑下的人品心理和平庸的能力实在是没什么好说的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6-3 20:0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论历史功绩隋文帝和宋太祖各有可说的地方,但是现在我并不是说二个皇帝而是杨坚和赵匡胤二个人罢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6-8 23:27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隋文帝确是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略过的人物,他的制度定的很好,一个非常成熟的封建统治制度。在文化,水利,生活习俗各个方面都做了规定,很全面,可能太全面了。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6-11 21:16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要比较也很简单,看不同对象哪个的政治眼光全面,哪一个人的改革的力度大,那一个对当时的情况把握的准确。相似事件的处理手法谁更高明。
顶部
性别:未知-离线 旁观者

Rank: 3Rank: 3Rank: 3
组别 士兵
级别 忠义校尉
好贴 1
功绩 8
帖子 299
编号 35657
注册 2005-3-31


发表于 2005-6-12 17:21 资料 短消息 看全部作者
秦始皇最大的功劳是郡县制,这种制度确实是创新。对中国影响深远,有利于中央控制。至于修筑水道、陆道,统一文字、度量衡等工功绩,其实是一个统一国家进行发展的必要工作。除非这个统治者完全不想搞建设,否则这些事早晚会拉到日程表上来,谈不上创新。象联结长城这种大工程,应该慢慢来。至于大兴土木和残暴刑罚,只能说是他的失政。焚书绝对反动,千古恶行,坑儒残暴(本性?)。单以残暴一方面而言和桀纣并列倒也可以。
顶部

正在浏览此帖的会员 - 共 1 人在线




当前时区 GMT+8, 现在时间是 2025-8-7 18:32
京ICP备2023018092号 轩辕春秋 2003-2023 www.xycq.org.cn

Powered by Discuz! 5.0.0 2001-2006 Comsenz Inc.
Processed in 0.01299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enabled

清除 Cookies - 联系我们 - 轩辕春秋 - Archiver - W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