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帖由 naniwa 于 2013-1-28 23:41 发表
宋没有给外敌以致命打击,是和它防内甚于防外,一切以维护本朝统治为第一的基本国策决定的。
宋太宗赵光义说:“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唯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
辽 金 西夏 以及崛起后的 ...
你这么说就笼统了,没有真正调查研究。
守内虚外根本就是个伪命题,虚外等于打开国门了,怎么可能?应该是守内守外。
而且对外敌采取守势并不是一直如此,每次采取守势的原因都是刚经历大败。
北宋何尝没有经略幽燕?从太祖时期直到徽宗时期都念念不忘。宋太宗的两次大败是对契丹采取守势的主要因素,两次主动进攻都是集中力量,只是仍显仓促,战略计划上还可以,具体到战术上犯了致命失误。没有给外敌以致命打击,用一句守内虚外的国策来解释,是解释不通的。
而西夏问题,也是宋太宗政策失误(这货太逊了),本来可以顺利接收银夏五州,却跑了个李继迁。李继迁等辈靠着地利苟延残喘,到德明时期向西发展(西面是势力很分散的羌部和回鹘人),这才赚足了家底。仁宗时期元昊又战斗力爆表,宋军三次大败。但需要说明的是,西夏尽管也多次击败宋军,但实力还差得远,没有七百里瀚海,早被宋军平了,宋军几次大规模进攻西夏都是因为迷路或者后勤不继而无功而返。后来宋军学坏了,不再大规模进攻,而是依据堡寨打“浅攻”,战线往前挪几步,就建一堆堡寨,一点点往前推进。北宋灭亡之前数十年间,西夏一直被宋军蚕食,王韶等人经略河湟,更是对西夏形成了包围态势,假以时日西夏崩溃指日可待,只可惜女真人来了。
仔细研究一下宋史就会发现,在那个时代,占据地利真的是挺重要的。宋朝就是个先天不足,一般统一王朝都会在立国阶段凭借其新锐之势将该占据的地利都占据,建立起完整的国防体系。但宋朝在建立完整国防体系之前,被强敌击败了,其新锐之势没能维持多久就挨了当头一棒,没能建立完整的国防体系,最大的漏洞有2个——一个是河北,因为没有地利,这里的国防就完全靠“人墙”,再一个就是河套地区,除了产马之外还有个地利的因素。有如此国防漏洞,防守尚须左遮右掩,拆东墙补西墙,后来干脆拿人凑,80万禁军来补漏。所谓守有余,攻不足;如今守尚不足,又如何攻?
先天漏洞是谁造成的?可以说一半是历史原因,一半是自身失误。历史原因就是石晋割让幽云,以及再远可以追溯到中晚唐时期各族的内渗;自身失误,主要就集中在赵光义这货上,历代统一王朝有哪个在其第二个皇帝任上就连挨闷棍的?唉……
PS:而且赵光义的种也不行,后代的皇帝居然没有一个可以雄起的,赵光义本身时而多疑时而鲁莽,该坚决时多疑,该考虑时又冲动;他儿子宋真宗糊里糊涂是个人就能把他忽悠了;宋仁宗是个厚道人但只顾着厚道了;宋英宗这个病秧子在任时期主要干了两件事一是跟太后们置气二是要追认自己的亲爹;宋神宗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宋哲宗一直受人摆布;宋徽宗是普通皇帝+文艺皇帝+二逼皇帝的完美结合,前半辈子高富帅后半辈子彻底屌丝居然还能活好多年真是心理素质够强的,这落差一般人受不了;宋钦宗除了天生命苦之外最善于在关键时刻相信馊主意。北宋九帝,只有赵匡胤一人能力强,甩出后面8个好几条街。
[ 本帖最后由 岳光寒 于 2013-2-26 22:54 编辑 ]